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胫骨干骺端延长术88例临床分析空军衡阳医院张义生,刘斌广州空军儿麻中心曾文彪,曾凯生下肢短缩畸形患者的矫治与康复,是处理小儿麻痹后遗症的重要问题 ̄[1]。我们从1985年起用胫骨干骺端截骨延长术治疗88例肢体短缩病人,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88例中男4...  相似文献   

2.
我院自1995年5月采用胫骨干骺截骨延长术治疗下肢短缩17例 ,配合康复锻炼取得良好效果 ,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7例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患者 ,男13例 ,女4例 ;年龄15~20岁 ;短缩下肢在左侧10例 ,右侧7例 ;较对侧短缩4~8cm ,延长时间5~11个月。手术方法 :(1)术前仔细体量 ,确定延长长度。术中于外踝上约5cm处纵切口长约2cm ,暴露腓骨予以凿断。于胫骨干与骨骺前后分别穿2支钢针 ,在胫骨骨干骺间行长约4cm孤形切口 ,于其干骺间行“V”字形截骨 ,然后上骨延长固定器。术后约12d开始延长 ,每4d延…  相似文献   

3.
胫骨干骺端截骨延长术,是治疗骨骺板已融合的青少年或成人下肢短缩畸形的一种较理想的下肢延长手术。为减轻或避免术后并发症,提高功能效果,术后护理极为重要。本文介绍108例胫骨干骺端截骨延长术后在延长前、后及延长期的护理要点,重点是功能锻炼的方法及预防针道感染。  相似文献   

4.
胫骨干骺端截骨延长术,是治疗骨骺板已融合的青少年或成人下肢短缩畸形的一种较理想的下肢延长手术。为减轻或避免术后并发症,提高功能效果,术后护理极为重要。本文介绍108例胫骨干骺端截骨延长术后在延长前、后及延长期的护理要点,重点是功能锻炼的方法及预防针道惑染。  相似文献   

5.
毛良军  乔聚义 《临床医学》1990,10(6):272-273
下肢骨骺牵开延长是近年来国内外开展的一项新手术。我院自1985年以来,采用胫骨骨骺牵开或千骺端截骨延长术,治疗小儿麻痹后遗症及化脓性髋关节炎引起的下肢短缩畸形,疗效满意。现将临床资料比较完整,有治疗过程及随访 X 线片的16例,加以综合 X 线分析。  相似文献   

6.
陈陪能  杨骏 《护理研究》2008,(2):464-465
下肢短缩畸形临床极为常见,特别是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病人。下肢短缩畸形常影响病人下肢的美观及功能。2007年6月我院收治了1例下肢短缩畸形的病人,入院后采用半环槽式外固定器给予左胫骨下端骨骺牵伸延长、左股骨下段于骺端截骨延长术以达到矫正短肢畸形、改善患肢功能的目的。术后经过精心护理和有效的功能锻炼,疗效满意。现将术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胫骨骨骺及干骺端截骨延长术.是均衡儿麻后遗症下肢短缩畸形的有效措施之一.我院于1984年11月开展了胫骨骨骺及干骺端截骨延长术.治疗儿麻后遗症下肢短缩畸形取得了满意效果。经过精心治疗和护理.53例病人无一例并发血管、神经损伤。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一、一般资料骨骺牵伸延长及干骺端截骨延长术:前者在儿童骨骺未封闭前,后者在成人骨骺封闭后采用的一种较  相似文献   

8.
下肢长短不均若超过2.5cm,就可以出现跛行步态。据文献报道,小腿短缩一般占下肢短缩量的2/3,大腿短缩占总长的1/3弱,因此解决下肢短缩问题,首先考虑延长胫腓骨。现报道本院骨科1984年7月~1991年12月所施行胫骨上端牵拉延长术49例。 资料与方法 49例下肢短缩患者,男30例,女19例;年龄12~33岁,平均19.5岁;儿麻后遗症48例,先天性髋关节脱位1例;短缩范围均在2.5cm以上。 行胫骨上骨骺牵伸分离延长术4例;胫骨上干骺端截骨牵拉延长术45例。最长延长11cm,最短2cm,平均5.1cm。  相似文献   

9.
胫骨缓慢牵伸延长治疗下肢短缩体会广东省乐昌市人民医院外科(512200)陈永华骨延长是解决下肢短缩畸形理想有效方法,在小儿麻痹症及创伤中广泛应用。目前骨延长虽有一次性骨延长、缓慢牵伸延长和骨骺刺激等方法,但尚未能满足临床的需要。我院外科自1988年8...  相似文献   

10.
杨健  刘少峰  刘敏 《华西医学》2012,(3):159-162
儿童骨折中可能涉及骨骺及骺板损伤,骺板损伤可导致骨骺与干骺端之间形成骨桥,骺板提前闭合,造成肢体短缩和(或)成角畸形,影响儿童生长发育。骨骺及骺板损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仍是小儿矫形外科的难题。现有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众多,但都不甚满意,现就儿童骨骺及骺板损伤的诊断和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胫骨上端牵仲骨骺分离下肢延长术,是我国近年来开展的一项肢体均衡的手术方法。主要治疗小儿麻痹后遗症患者一侧短缩的肢体施行有效的延长。该手术的方法为:在患者的骨骺闭合前,于其骺板的上、下,各穿两根斯氏针,然后,安置牵伸器(图1)。利用外固定器的机械牵伸力使骨骺分离、延长(图2),并通  相似文献   

12.
骨骺损伤,即生长板或骺板损伤,是小儿骨损伤中较为严重的一种,可导致肢体进行性生长停滞和紊乱,直至生长完全停止。骨折、炎症、肿瘤、放射和化学等因素均可引起骺板损伤。部位以股骨远端和胫骨近端、远端为多。本病治疗相当困难,治疗不当会造成肢体的畸形如短缩和成角畸形。本文参考相关研究文献,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吴凤堂 《中国康复》1995,10(2):49-50
1988年6月至1990年,对177例儿麻和其它疾患引起的肢体短缩,采用胫骨骺延长及干骺端截骨延长术,无1例切口感染及血管神经牵拉并发症.随访126例,最长2.5年,最短6个月,取得较满意效果.资料与方法儿麻后遗症与其它疾患引起下肢短缩者177例,男114例、女63例;年龄最小6岁、最大41岁;儿麻后遗症156例(87%),其它疾患21例(13%);肢体短缩在2.5~18.5cm间.手术适应症①一侧肢体短缩2.5cm以上;②年龄在6~5岁以上,41岁以下;③全身情况可,局部皮肤正常;④骺线闭合或  相似文献   

14.
佟杰 《中国康复》1991,6(3):97-98
1986~1990年,我们采用胫骨干骺端截骨延长和骨骺延长治疗下肢短缩畸形19例。由于不仅注意了这种延长术的实际操作,同时也注重了手术后的功能锻炼与康复措施。所以,在绝大部分病例中都取得了比较满意的临床效果。资料与方法本组19例患者中,脑性瘫1例,小儿麻痹后遗症18例;其中男性6例,女性13例。年龄在19~23岁进行胫骨上干骺端截骨延长14例,年龄在11~14岁进行骨骺牵伸延长5例。一、延长术后功能锻炼与康复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顾章平  赫荣国  王浩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4):5198-5199,F003
背景:骺板部分早闭引起肢体的进行性短缩或成角畸形,应采取有效确实的治疗。目的:探讨骨桥切除对儿童骺板部分早闭患肢纵向生长能力的作用长期随访结果。设计:回顾性临床研究。地点和对象:12例骺板部分早闭且其面积小于50%的患者均来自1993-06/2001-06解放军总医院小儿骨科住院儿童。干预:由高年资医师对骺板部分早闭患者在电视透视下进行骨桥切除和脂肪或骨水泥填塞。主要观察指标:12例患者随访4-8.8年,临床检查和X射线评价。结果:10例患儿在骨桥切除术后其骺板保持开放。2例术后骨桥再形成。再次手术后骺板开放。骨桥切除后,患侧肢体的纵向生长能力在4~6个月得到恢复,速率是正常侧的90%左右。结论:骨桥切除术对儿童骺板部分早闭患肢有确实的促进纵向生长能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骨搬移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骨端清创、单臂外固定支架固定及胫骨干骺端截骨骨搬移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2个月,骨折均愈合,3例双下肢长度基本恢复一致,2例仍有1.5—2cm肢体短缩畸形存在。术后截骨端骨延长4~8cm,平均延长5.6cm,无血管及神经损伤的症状出现,所有病例骨延长区新骨组织形成良好。结论骨搬移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7.
背景骺板部分早闭引起肢体的进行性短缩或成角畸形,应采取有效确实的治疗.目的探讨骨桥切除对儿童骺板部分早闭患肢纵向生长能力的作用长期随访结果.设计回顾性临床研究.地点和对象12例骺板部分早闭且其面积小于50%的患者均来自1993-06/2001-06解放军总医院小儿骨科住院儿童.干预由高年资医师对骺板部分早闭患者在电视透视下进行骨桥切除和脂肪或骨水泥填塞.主要观察指标12例患者随访4~8.8年,临床检查和X射线评价.结果10例患儿在骨桥切除术后其骺板保持开放.2例术后骨桥再形成,再次手术后骺板开放.骨桥切除后,患侧肢体的纵向生长能力在4~6个月得到恢复,速率是正常侧的90%左右.结论骨桥切除术对儿童骺板部分早闭患肢有确实的促进纵向生长能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胫骨上端骨骺牵开延长术治疗下肢不等长18例孟祥西224600江苏省响水县人民医院患肢延长术是一种下肢均衡的手术。目前国内外主要采取的方法有腿骨延长、股骨延长、骼骨截骨延长等,但这些方法均须行切开截骨,不但增加患者的痛苦,同时容易发生截骨端的感染,骨折...  相似文献   

19.
伴有下肢短缩的骨不连与骨缺损,多系开放骨折后长期感染,骨不连多次植骨内固定手术失败骨髓炎大块死骨切除所致。外科采用自行设计的加压外固定犤1犦,对合并有肢体短缩的骨不连与骨缺损在治疗骨不连的同时重建伤肢长度31例,不仅可满足患者矫正美容缺陷的强烈愿望,亦能最大限度恢复伤肢的功能犤2犦。1对象与方法1.1对象本组31例,男22例,女9例;年龄6~28岁;其中胫骨19例,股骨12例。下肢短缩原因,创伤性骨不连27例,骨髓炎后遗症3例,骨肿瘤切除术后骨不连1例;短缩长度3~14cm。1.2康复护理要点(1…  相似文献   

20.
曹扬  张起南 《中国康复》1996,11(2):93-94
双下肢长度不均衡是一种常见的病变,常由小儿麻痹症后遗症、骨折或骨髓炎等因素造成。下肢短缩>2cm可出现短肢跛行、代偿性骨盆倾斜、脊柱侧弯、足下垂、髋膝关节屈曲或挛缩。 1967年Coleman报告了胫骨延长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实践结果后,骨延长手术被广泛应用。我院1979~1989年采用常用的几种手术方法治疗71例,现对术后患者进行总结及评价。 1 胫骨干截骨廷长术 胫骨干“Z”字形延长术15例,均为儿麻后遗症。年龄13~27岁。平均20岁;肢体短缩3~8cm,采用牵引架逐步延长法,延长2.2~5.5cm,平均3.8cm,但并发症较多 ①感染6例,其中形成骨髓炎1例,骨皮质外露3例;②骨延迟连接4例,均行植骨内固定术后愈合;(3)延长处骨折2例,1例经外固定、1例再次植骨而愈合;④成角畸形2例;⑤其他并发症为马蹄足加剧3例,均再次作跟腱延长。腓总神经麻痹1例,针孔感染6例。鉴于手术并发症较多,肢体功能恢复较慢,应尽量少采用为宜。 2 胫骨干皮质剥离截骨延长术 是胫骨干截骨延长术的一种改良方法,骨膜与皮质不作剥离,而是皮质下作倒“V”字形截骨,使之截骨面呈袖套状,在骨延长中上端骨膜与骨皮质就覆盖于下端截骨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