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1 毫秒
1.
目的评价广东省淋巴丝虫病的防治效果,为后期监测提供依据. 方法对广东省丝虫病流行和防治资料进行系统的分析. 结果广东省67个县(市、区)有丝虫病流行,仅平远县为马来丝虫病流行区,其余为班氏丝虫病流行区.防治前人群平均微丝蚴率为3.05%,微丝蚴血症者200万人.班氏丝虫病传播媒介为致倦库蚊,马来丝虫病的传播媒介为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1953~1986年,全省共血检调查 63 384 912人,治疗患者1 307 892人,全民服药4 475 889人,海群生药盐防治2 599 795人.1987年67个县(市、区)进行防治效果考核,平均微丝蚴率为0.12%,以行政村为单位均降至1%以下,全省基本消除丝虫病.防治后期监测,1988、1990和1992年全省9个纵向观察点人群平均微丝蚴率分别为0.19%、0.14%和0.05%;5年致倦库蚊自然感染率分别为0.11%、0.03%、0.03%、0.01%和0.01%,1991和1992年未发现感染期幼虫;中华按蚊均未发现幼丝虫感染.1980~2000年,横向监测共血检1 575 905人次,检出微丝蚴血症者4 074例,并给予海群生正规治疗;1986年后未发现自然感染的蚊媒,1997年后已无微丝蚴血症者.人群血清抗体从1993年的9.86%降至1999年的1.69%. 结论在流行区进行大规模反复查治,使人群微丝蚴率下降到较低的水平,丝虫病传播可被阻断.防治后期只要进行系统监测,彻底治疗残存微丝蚴血症者,将可达到消除淋巴丝虫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广东省65个市、县有丝虫病流行。1953~1969年调查,平均微丝蚴为3.05%,平均微丝蚴密度为32.9条/60μl,全省微丝蚴血症者约200万人,班氏丝虫病媒介是致倦库蚊,马来丝虫病传播媒介为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1953~1986年,全省共血检61 280 516人次,海群生对象治疗1 307 529人,全民服药防治4 175 785人,海群生药盐防治2 474 506人。65个市、县的丝虫病防治效果考核共血检487 971人,发现微丝蚴血症590人,平均微丝蚴率为0.12%,以行政村为单位均在1%以下,1987年卫生部确认全省范围基本消灭丝虫病。1988~1989年开展监测工作,共血检356 016人,发现微丝蚴血症818人,平均微丝蚴率0.23%。解剖致倦库蚊29 662只,14只蚊体内发现幼丝虫,感染率为0.05%,中华按蚊2 412只,未发现幼丝虫。1989年,全国丝虫病防治科研指导组对广东省丝虫病监测工作进行调查,血俭3 217人,发现微丝蚴血症者4人,微丝蚴率为0.12%。  相似文献   

3.
四川省1982-1991年先后进行了丝虫病纵横向监测、防治后期流行趋势现场研究和晚期丝虫病抽样核实调查及治疗等。1982-1991年横向血检599415人,仅1988年以前检出微丝蚴血症131例,1987-1991年纵向血检36586人次,仅1987年检出微丝蚴血症2例,在此期间横、纵向媒介监测致倦库蚊130121只、嗜人按蚊21070只、中华按蚊9559只,仅在监测早期分别发现阳性致倦库蚊10只和2只,现场研究表明防治后期丝虫病传播流行趋于终止。抽样核实调查结果显示在原高中度班氏丝虫病流行区,晚期丝虫病患病率约为6%,危害仍然相当严重。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重庆市防治淋巴丝虫病的效果,总结消除丝虫病经验。方法 采用回顾性方法对重庆市丝虫病流行病学调查、防治、监测和慢性丝虫病调查资料进行全面分析。结果 重庆市13个区(自治县、市)427个乡镇有丝虫病流行,均为班氏丝虫病流行区,传播媒介主要为致倦库蚊。1955~1985年,全市累计血检14491032人次,查出微丝蚴血症者553703人次。1970~1981年对象治疗932013人次,疫点人群预防服药284380人次,全民服药361101人次,海群生药盐防治5133065人次。1957~1979年人群微丝蚴率为5.34%,1985年降至0.07%。1987年查出最后1例微丝蚴血症者后未再发现微丝蚴血症者,达到基本消除丝虫病标准。1997年全市达到消除丝虫病部颁标准。上世纪90年代查出慢性丝虫病患者56008例,2003年调查为23426例,减少58.17%。结论 经过综合防治,重庆市丝虫病传播已被阻断。监测结果表明,全市达到消除丝虫病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湖南省丝虫病防治后期测及流行病学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南省基本消灭丝虫病后1987-1991年横向监测46个县(市)的408个村,血检287864人,查出微丝蚴血症者4人,平均微丝蚴率为0.001%,各年微蚴率依次为0.004%、0.003%、0.002%和0.001%。解剖致倦库蚊26852只,仅1988年发现阳性蚊13只;解剖中华按蚊5771只,未发现幼丝虫,血清学监测流行区人群平均抗体阳性率为3.76%,与非流行区抗体水平相近。4个纵向监测点  相似文献   

6.
山东省丝虫病防治后期监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山东省丝虫病基本消灭后,为探讨防治后期流行动态及阻断传播,以达到消灭丝虫病,对原丝虫病流行区人群进行了病原学、蚊媒和血清学等后期监测。结果横向监测1-11年均可检出微丝蚴血症者,微线蚴率为由0.134%降至0.002%,第12-22年共监测714个乡镇,4317个村,血检1430354人,分别占流行乡镇数、村数和人口数的73.8%、11.7%和5.0%,未检出微丝蚴血症者;解剖淡色库蚊274067  相似文献   

7.
湖北省丝虫病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湖北省基本消灭丝虫病后1989~1994年横向监测69个县(市)的1096个村,血检1115302人,查出微丝蚴血症者143人,平均微丝蚴率为0.013%,各年微丝蚴率依次为0.028%,0.025%,0.008%,0.006%,0.004%,0.002%,解剖致倦库蚊26725只,未发现幼丝虫,解剖中华按蚊32960只,仅1989只发现阳性蚊2只,1992年发现阳性率蚊1只,血清学监测流行区人群  相似文献   

8.
湖南省基本消灭丝虫病后1987~1991年横向监测46个县(市)的408个村,血检287864人,查出微丝蚴血症者4人,平均微丝蚴率为0.001%,各年微丝蚴率依次为0.004%、0.003%、0、0.002%和0.001%。解剖致倦库蚊26852只,仅1988年发现阳性蚊13只;解剖中华按蚊5771只,未发现幼丝虫。血清学监测流行区人群平均抗体阳性率为3.76%,与非流行区抗体水平相近。4个纵向监测点的观察结果表明,低密度微丝蚴血症者能自然转阴。6个县(市)的晚期丝虫病患病率调查结果显示,基本消灭丝虫病后不再出现新的象皮肿病人,鞘膜积液的新发病例显著减少,但仍继续出现新的乳糜尿病人。  相似文献   

9.
山东省丝虫病基本消灭后,为探讨防治后期流行动态及阻断传播,以达到消灭丝虫病,对原丝虫病流行区人群进行了病原学、蚊媒和血清学等后期监测。结果横向监测1—11年均可检出微丝蚴血症者,微丝蚴率由0.134%降至0.002%,第12—22年共监测714个乡镇,4317个村,血检1430354人,分别占流行乡镇数、村数和人口数的73.8%、11.7%和5.0%,未检出微丝蚴血症者;解剖淡色库蚊274067只,未查出含人体幼丝虫感染蚊;血清学监测IFAT和IgG.阳性率分别为1.4%和0.43%。纵向监测连续10年观察,微丝蚴阳性村于第2—9年降为0,蚊虫自然感染率至第6年降为0,实现了全省消灭丝虫病目标。  相似文献   

10.
重庆市消除丝虫病后的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达到消除丝虫病后的监测措施,巩固消除丝虫病的防治成果。方法1998—2001年,选择1个村为纵向监测点,进行病原学和蚊媒纵向监测。对原丝虫病流行县防治工作薄弱地区、重流行区、边界地区,每年选择2个县2个村开展病原学和蚊媒的横向监测。加强流动人口,应征入伍青年重点对象的监测。结果纵向监测点累计血检6911人次,末检出微丝蚴血症者;解剖致倦库蚊5431只,末检出人体幼丝虫阳性蚊。横向监测共7个点县(区),累计血检10182人,末检出微丝蚴血症者;解剖致倦库蚊13194只,末检出人体幼丝虫阳性蚊。重点人群监测流动人口5051人,应征入伍青年9221人,均末检出微丝蚴血症者。结论 监测结果表明,重庆市内源性传染源存在的可能性极小,已肃清了传染源,巩固了消除丝虫病的成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实施巩固措施后的远期效果和消除丝虫病后的流行动态。方法拟订全市消除丝虫病后监测方案,开展横向监测、纵向监测和重点人群监测。结果全市13个丝虫病区、县横向监测25个村,血检16105人,解剖致倦库蚊21668只,纵向监测点累计血检10483人次,解剖致倦库蚊6912只,均未检出微丝蚴血症者和含人体幼丝虫感染蚊。全市重点人群监测原微丝蚴血症者3464人,流动人口9295人,应征青年9221人,亦未检出微丝蚴血症者。结论消除丝虫病后,重庆市内源性传染源存在的可能性极小;实施巩固与净化措施后远期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2.
湖北省基本消灭丝虫病后1989~1994年横向监测69个县(市)的1096个村,血检1115302人,查出微丝蚴血症者143人,平均微丝蚴率为0.013%,各年微丝蚴率依次为0.028%、0.025%、0.008%、0.006%、0.004%、0.002%。解剖致倦库蚊26725只,未发现幼丝虫,解剖中华按蚊32960只,仅1989年发现阳性蚊2只,1992年发现阳性蚊1只。血清学监测流行区人群平均抗体阳性率为2.08%~2.70%,与非流行区抗体水平相近,表明湖北省已有效地阻止了丝虫病的传播。  相似文献   

13.
丝虫病曾在我区流行,据1956年调查,每个乡镇都不同程度地检出微丝蚴血症者,微丝蚴率平均为3 .36%,为上海市最高。我区与浙江省杭、嘉、湖马来丝虫病流行区毗邻,大部分为马来丝虫病流行区,部分地区为马来丝虫病与班氏丝虫病混合流行区,传播媒介主要为中华按蚊。 解放后在全区范围内曾开展多次普查普治、复查复治, 到70 年代后期微丝蚴已很难查到。1981 年9 月, 卫生部组织广西等6 省(区) 专家来金山考查,抽查血检8 636 人, 查出微丝蚴血症者2 人, 微丝蚴率为01023% , 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  相似文献   

14.
安徽原是全国丝虫病流行严重省份之一。据50年代末期调查全省平均微丝蚴率为12.0%,估计全省约有微丝蚴血症者360余万人,全省82个县、市均有不同程度的丝虫病流行,其中单纯马来丝虫18个县、市,单纯班氏丝虫31个县、市,混合流行区33个县、市。班氏丝虫病主要传播媒介为淡色库蚊、致倦库蚊和嗜人按蚊,马来丝虫病主要传播媒介为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经40年的积极防治,尤其是1987年以来,在单纯抽查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流行程度采用不同剂量疗程的海群生药盐的防治措施,加快了基本消灭丝虫病的进程,于1994年卫生部组织考核组抽查复核黄山市黄山区和濉溪县,微丝蚴率分别为0和0.45%,达到了基本消灭丝虫病的标准。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达到消除丝虫病后的监测措施 ,巩固消除丝虫病的防治成果。方法 1 998-2 0 0 1年 ,选择 1个村为纵向监测点 ,进行病原学和蚊媒纵向监测。对原丝虫病流行县防治工作薄弱地区、重流行区、边界地区 ,每年选择 2个县 2个村开展病原学和蚊媒的横向监测。加强流动人口 ,应征入伍青年重点对象的监测。结果纵向监测点累计血检 6 91 1人次 ,未检出微丝蚴血症者 ;解剖致倦库蚊 5 4 31只 ,未检出人体幼丝虫阳性蚊。横向监测共 7个点县 (区 ) ,累计血检 1 0 1 82人 ,未检出微丝蚴血症者 ;解剖致倦库蚊 1 31 94只 ,未检出人体幼丝虫阳性蚊。重点人群监测流动人口 5 0 5 1人 ,应征入伍青年 92 2 1人 ,均未检出微丝蚴血症者。结论监测结果表明 ,重庆市内源性传染源存在的可能性极小 ,已肃清了传染源 ,巩固了消除丝虫病的成果  相似文献   

16.
全省各丝虫病流行县(市、区)基本消除丝虫病10年内和10年后有效监测覆盖流行乡(镇)29.52%和25.79%,覆盖全省流行区人口的3.74%,均未检出微丝蚴血症者;所有保留观察对象未加干预措施全部阴转;血检流动人口8 248人,亦未检出微丝蚴血症者;解剖中华按蚊51 138只,致倦库蚊103 261只,均未检出幼丝虫;抽取249个乡(镇)的708个流行村,调查703 498人,查出慢性丝虫病患者667例;复查原微丝蚴血症者2 928例,未检出阳性。结果表明:江西省已达到卫生部消除丝虫病标准。  相似文献   

17.
文昌市系班氏丝虫病流行区 ,致倦库蚊为传播媒介 ,195 9年人群微丝蚴率为 0 .0 8%~ 8.70 % ,平均为 4.86 %。经过多年查治 ,血检 10 0 92 5 7人次 ,治疗 2 8943人次 ,病家服食药盐2 9 418人 ,全民服食药盐 45 474人 ,1981年微丝蚴率降至0 .2 3% ,达到了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 1983~ 1996年在不采取防治措施的情况下 ,连续进行了 14年监测。1 内容与方法1.1 纵向监测1.1.1 病原学监测 抽样选定迈号镇德清村为省、市联合纵向监测点 ,对 1周岁以上居民进行血检 ,计算人群微丝蚴率。1.1.2 微丝蚴血症者自然转阴观察 微丝蚴血症者不作任何…  相似文献   

18.
安徽省丝虫病流行及防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安徽原是全国丝虫病注行严重省份之一。据50年代末期调查全省平均微丝蚴率为12.0%,估计全省约有微丝蚴血汪者360余万人,全省82个县、市均有不同程度的丝虫病流行,其中单纯马来丝虫18个县、市,单纯班氏丝虫31个县、市,混合流行区33个县、市。班氏丝虫病主要传播媒介为淡色库蚊、致倦库蚊和嗜人按蚊,马来丝虫病主要传播媒介为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经40年的积极防治,尤其是1987年以来,在单纯抽查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1974~1977年,广东省阳山县犁头镇以单一查治措施防治班氏丝虫病。防治前人群微丝蚴率为15.08%,致倦库蚊自然感染率为9.33%,经4年4次查治后,微丝蚴率降为0.45%,未发现致倦库蚊自然感染。防治后12年,分层抽样进行远期效果观察,血检5711人,解剖致倦库蚊672只,未发现微丝蚴血症者和蚊媒感染。  相似文献   

20.
丝虫病防治后期低密度微丝蚴血症者传播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1981~1986年的研究表明,在以中华按蚊为媒介的马来丝虫病流行区和以淡色库蚊为媒介的班氏丝虫病流行区,经过防治,当人群微丝蚴率降至1%以下(以行政村为单位),微丝蚴平均密度降至5条左右/60μl时,即使停止病原治疗,残存的微丝蚴血症者也可于3~5年内陆续转阴,微丝蚴率逐年下降,蚊媒调查未发现幼丝虫,人群中未发现新感染,丝虫病的传播可能被阻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