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随着医药工业的迅猛发展,药物新剂型,新品种的大量涌现,由药品不良反应所引发的药源性疾病也在不断上涨,据我国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推算,每年至少有250万人因药物的危害而入院,其中死亡人数达到19.2万人,药源性死亡率约占住院死亡人数的25%左右,老年人的发生率平均为22.2%。我国每年约有500~1000万病人因发生药品不良反应(ADR)而住院,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工作现状及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难点问题。方法:根据ADR监测中心ADR判断标准,对2007—2010年收集的ADR报告上报来源、分布及报告质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收集的169份ADR报告中,报告类型以一般病例为最多,上报个体来源以药师上报较多,分布以住院为多;工作中存在的各级领导、医护人员、药师、法律法规不健全、不良医患关系等因素为难点问题。结论:医院ADR报告数量和质量存在不足,应提高医务人员的监测水平和素质,针对医院ADR的收集上报工作程序立法,加强ADR信息监管的程序化、制度化建设,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及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3.
国教 《中国实用医药》2006,1(4):118-119
2004年3月,《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以卫生部部长、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令的形式正式发布实施。《办法》第二条明确规定“国家实行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经营企业、医疗卫生机构应按规定报告所发现的药品不良反应。”该《办法》确立了药品生产、经营、使用单位对药品不良反应法定报告和监测的责任,为推动我国药品不良反应(ADR)监督管理奠定了法律基础。今年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全国开展“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同时下发《医院管理评价…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及引发ADR的相关因素。方法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集到的578例ADR进行回顾性统计与分析。结果 578例ADR报告中,女性多于男性,65岁以上老年患者占总例数的48.1%。给药方式中,静脉滴注引发的ADR最多,口服第二。涉及的药品种类中,抗感染药物居首位,其次是心血管药物,中药和解热镇痛药分别为第三、第四位。引起ADR的抗感染药中,喹诺酮类药物占首位,头孢菌素类药物居第二位,依次是林可霉素类、β-内酰胺酶抑制类。ADR的临床表现形式以过敏、消化系统反应比较多见。结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ADR的发生以女性、老年患者居多,其临床表现多样,发生因素与患者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等相关。应加强对ADR的监测及相关知识的宣传,以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731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分析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及药物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08-2010年收集的731例ADR报告就患者性别和年龄分布、既往过敏史、ADR因果关系评价、给药途径、引发ADR的药品种类、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药品不良反应涉及19类药物,155个品种,抗感染药物占首位(333例,占45.55%),其中发生ADR次数较多的药物依次为左氧氟沙星注射液(36例,占4.92%),奥硝唑注射液(26例,占3.56%),注射用乳糖酸阿奇霉素(21例,占2.87%);其次是抗肿瘤药物(61例,占8.34%)和心血管系统药物(52例,占7.11%),发生ADR次数较多的药物分别为注射用顺铂(9例,占1.23%)和单硝酸异山梨酯注射液(19例,占2.60%);静脉用药引发ADR为426例(58.28%);ADR可发生于人体各个系统,但主要为皮肤及附件损害(280例,占38.30%),其次为消化系统损害(154例,占21.70%),重度ADR 23例(3.15%),其中新的、严重的ADR 6例(0.82%),药物为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注射用干扰素α、注射用美洛西林、注射用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用多西他赛、注射用脑蛋白水解物。结论:临床应重视ADR的报告和监测工作,以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广州开发区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及引发ADR的相关因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该院2009-2013年收集的215例ADR报告分别从报告类型、患者年龄、给药途径、涉及药物种类以及临床具体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15例ADR中,严重的ADR为15例(占7.0%);青年患者较多,为119例(占55.4%);静脉滴注引发的ADR为186例(占86.52%);抗菌药物引发的ADR为118例(占54.88%);ADR的临床表现以皮肤、黏膜及附件损伤为最常见,为120例次(占总例次数的42.86%)。结论:临床应提高ADR监测报告质量,加强抗感染药的合理使用,减少ADR的发生,保障公众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7.
高伟  姜恩泽 《中国药业》2014,(23):90-91
目的了解和分析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与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的进一步开展提供支持。方法运用Excel分析医院2013年上报的17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按照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药品种类、抗感染药物种类、中成药种类、累及器官或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的因果关系及转归等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178例药品不良反应中,涉及药品66种,60岁以上女性患者最多(50例,28.09%);静脉滴注给药最容易发生(172例,96.63%);抗感染药物占比最大(112例,62.92%);皮肤及其附件累及最常见(59例,33.15%);头孢菌素类在抗感染药物中报告最多(44例);涉及中成药26例,品种18种;严重不良反应报告4例。结论应重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与评价,推动临床合理用药,从而确保药品安全使用。  相似文献   

8.
我院17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分析我院2009年上半年的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方法:汇总统计上半年上报的177例ADR,分别从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临床表现、药品种类、严重的ADR及ADR前10位药品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77例ADR报告中,高年龄段(>60岁)发生率高;男女ADR发生率相当;主要给药途径为静脉滴注(占94.35%);涉及的药品共有87种,其中抗感染药物35种(占40.23%),共82例(占46.33%),位居首位;ADR类型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45.76%);新的、严重的ADR 45例(占25.42%);ADR排序第1位的是注射用头孢哌酮舒巴坦。结论:医疗机构必须重视药品不良反应,深入开展ADR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9.
我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6年成功上报省中心的78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8例ADR中,女性的患者较多,占总例数的71.79%(56例);以静脉滴注方式给药引发的ADR最多,占总例数的78.21%(61例);抗微生物药物引起的ADR最多,占总例数的52.5%(41例);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伤最常见,占总例数的35.9%(28例)。结论防止可能或潜在的ADR,关键在于临床用药监测,应加强ADR监测及其相关知识宣传,开展全方位的ADR监测工作,避免或减少ADR发生。  相似文献   

10.
某院103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近年来,随着药物种类、剂型的不断增加,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ADR)和药源性疾病已受到广大临床医务工作者的高度关注。总结分析药物ADR报告,是研究其发生、临床特征、防治措施的重要方法,是ADR监测的重要内容,对临床安全用药和ADR的防治具有积极作用[1]。笔者所在医院于2004年下半年建立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由专人负  相似文献   

11.
我院160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 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对我院160份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从患者的一般情况、用药途径、药物种类、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 160份ADR报告中,男女性别无明显差异,大于60岁和小于10岁患者发生ADR略多于其他年龄段;涉及的药品中,抗微生物药物、中药制剂的ADR发生率较高;ADR的临床表现上,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46.88%,消化系统症状次之.结论 应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规避临床用药风险。方法:收集我院142份ADR网络报告,对有关数据适当转换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DR的发生主要与抗感染药、中药制剂、静脉给药方式、合并用药以及年龄有关;ADR的主要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和全身性反应。结论:应加强ADR监测及其宣传力度,重视对新的、严重的ADR报告分析,开展重点监测品种的追踪,及时提取信号、发布预警,以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我院9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季敏  谢培晨 《中国药房》2009,(23):1812-1814
目的:分析2008年度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情况,促进临床用药合理及安全。方法:对我院2008年1~12月临床各科呈报的ADR病例,按国家ADR监测中心制定的标准进行描述、因果关系分析评价、分级、汇总及统计。结果:90例ADR监测报告中,涉及药品50种,由抗菌药物引起的疑似ADR最为常见,共48例(占53.33%);由降压药、抗心绞痛药引起的疑似ADR其次,有11例(占12.22%);再者是由中药制剂引起的疑似ADR,有6例(占6.67%);由静脉滴注引起的疑似ADR也是所有给药途径中最为多见的,有72例(占80.00%);ADR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多见,有38例(占42.22%)。结论:我院抗菌药物所引起的ADR相对较多,应正确合理使用,并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我院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及其给患者造成的伤害,为提高合理用药水平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收集到的234例ADR病例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抗微生物药物引起的ADR比例最高,位于前3位的是喹诺酮类、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其次为循环系统药物。ADR以皮肤及附件损伤最常见,其次为消化系统损伤和输液样反应。结论应加强ADR监测及其相关知识的宣传,避免或减少其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15.
234例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OBJECTIVE To provide a rationale of safe pharmacotherapeutics by analyzing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METHODS 234 incidences of ADR reported in the hospital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e highest incidence of ADR resulted from antibiotics,i.  相似文献   

16.
扈福  朱思佳  扈晓雯 《中国药房》2011,(46):4398-4400
目的:探讨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一般规律。方法:对我院2010年收集到的180例ADR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药品种类、ADR累涉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分类统计与分析。结果:180例ADR报告中涉及的药品共有8大类,其中以抗微生物药引发的ADR比例最高(占35.00%),其次为中药及中药注射剂(占26.11%);静脉滴注比例较其他给药途径高(占82.22%);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比例最高(占37.78%),其次为全身性损害(占17.78%)。结论:临床应重视合理用药监测,积极上报ADR报告,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我院2006年10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刘跃林 《中国药房》2008,19(5):370-371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6年收集到的108例ADR报告,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分别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由抗感染类药导致的ADR所占比例最高(48.1%);皮肤反应的ADR为总报告例数的48.1%。结论:临床应重视ADR的报告和监测工作,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我院393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莉  朱浩 《中国药房》2013,(46):4380-4382
目的:了解某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特点及引发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该院2012年上报的393例ADR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剐、给药途径、涉及药品、ADR主要临床表现、ADR报告类型及转归情况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393例ADR报告中,抗感染药所占比例最高,报告例数为186例(47.33%),中药类排第2位,报告例数为80例(20.36%);患者年龄以41-60岁为主,给药途径以口服给药方式居多;临床表现以胃肠道反应最常见,有178例,占45.29%;新的和严重的ADR共100例,占25.46%。结论:ADR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应强化ADR监测意识,完善相关报告分析制度,加强重点药物的监测,减少或避免ADR的重复发生,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0年我院上报给山东省ADR监测中心的639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涉及药品种类以及ADR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并分析。结果:639例ADR报告中60岁以上老年患者较多,占34.90%;由抗微生物药导致的ADR最多,占32.25%;以静脉滴注方式为主,占81.48%;ADR累及器官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伤最为常见,占30.90%。结论:临床应重视ADR监测和报告工作,尤其是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减少ADR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