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噪声间隙听性脑干反应(gap in noise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GIN ABR)是由无声间隙分隔的刺激声诱发的听性脑干反应,由前导标记(leading marker)和尾随标记(trailing marker)两部分组成。根据前导和尾随刺激声的频率,可将其分为通道内和跨通道噪声间隙听性脑干反应。GIN ABR多用于研究动物的间隙检测能力,还未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此项测试在时间分辨率的测量及耳鸣的评估等方面具有较大意义。目前国内有关GIN ABR的研究较少,本文就噪声间隙听性脑干反应的原理、影响因素、临床应用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基础和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短潜伏期负反应诊断前庭水管扩大的意义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分析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 ABR)测试时出现声诱发短潜伏期负反应(acoustically evoked short latency negative response, ASNR)在诊断前庭水管扩大(enlarged vestibular aqueduct, EVA)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03年5月~2005年6月收集的141例听力障碍患者的听性脑干反应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对象分为两组,EVA组为70例(140耳)经CT或MRI确诊的患者;对照组为71例(142耳)平均听阈>60 dB HL的感音神经性聋、CT扫描无EVA的患者.听力学检查项目包括听性脑干反应、多频稳态反应测试、游戏测听或纯音测听、声导抗测试等.所有的患者均行颞骨CT扫描或耳蜗水呈像核磁共振检查了解耳蜗及内淋巴囊的发育情况.结果 EVA组140耳(70例)ABR测试结果发现106耳(62例)记录到ASNR,占75.71%.在这106耳中,中度听力下降的17耳、重度听力下降的63耳、极重度听力下降的26耳中均引出负相波,ASNR的潜伏期在3.26±0.57 ms处.所有记录到负相波的EVA患者,均发现其ABR的波I消失或不易识别,而波V的引出情况则各有不同.对照组71例(142耳)均未记录到ASNR.结论 ASNR负相波的出现提示前庭水管扩大.  相似文献   

3.
鉴于文献中对短纯音诱发的脑干反应(ABR)的形态学存在着一些争议,而多数学者报告的用短纯音诱发 ABR 预估听阈并未分别测出给声和撤声成分,本文作者用上升、下降时间各为2ms 持续时间分别为2、4、6和8ms 的短纯音做为刺激声、并加刺激强度在13dB 以下  相似文献   

4.
频率特异性听性脑干反应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前,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response,ABR)已经成为听力学诊断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客观测听方法,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是,传统的ABR使用短声(click)作为刺激信号,缺乏频率特异性。短声的频谱很宽,在100Hz至6000~8000Hz的频率上有基本相同的能量分布。Folsom(1984)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正常豚鼠听性脑干反应(ABR)和听性稳态反应(ASSR)阈值的差异,为利用豚鼠进行听力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正常听力豚鼠12只(24耳),在戊巴比妥钠镇静状态下,分别行ABR和ASSR测试.ABR为click刺激声,刺激率为11.1次/s,记录ABR的Ⅱ渡反应阈值.ASSR载波频率(CF)为0.5、1、2、3、4、6 kHz,调制频率(MF)为154 Hz,记录各载频的反应阅值.结果 正常豚鼠ASSR反应阈值高于ABR反应阈值,CF:0.5.4 kHz时.ABR与ASSR阈值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CF=6 kHz时,两阈值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正常豚鼠ABR与ASSR阈值间存在较大差值,但ABR与6 kHz的ASSR阈值间无显著差异.故对豚鼠进行听阈评估时,要注意两者间由于ASSR载波频率不同所引起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 建立声诱发前庭咬肌反射的动物模型,探讨咬肌反射电位的特征及起源.方法 20只豚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单侧前庭下神经切断组(5只)、单侧耳蜗神经破坏组(5只).3组动物分别在麻醉下于豚鼠下颌骨及颅顶之间用金属夹夹住,使咬肌保持一定的张力,记录click声诱发的咬肌反射电位,并进行听性脑干反应(ABR)测试.结果正常对照组豚鼠声诱发咬肌反射电位的负波(negative peak,NP)阈值为92±7.68dB nHL.给予100、90、80、70 dB nHL单侧声刺激时,同侧记录咬肌反射NP引出率分别为100%、7O%、40%、0%.给予100、90、80 dB nHL单侧声刺激时,同侧记录咬肌反射NP平均潜伏期分别为6.57±0.26、6.64±0.23、6.69±0.19 ms,不同刺激强度下NP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R的平均反应阈为31±7.88 dBnHL.单侧前庭下神经切断组术侧声诱发咬肌反射消失,ABR反应阈在正常范围内.单侧耳蜗神经破坏组术侧声诱发咬肌反射存在,NP阈值及潜伏期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R消失.结论 在豚鼠下颌骨及颅顶之间应用金属夹使咬肌保持一定的张力,同时给予click声刺激,可以建立一个理想的声刺激诱发前庭咬肌反射的动物模型;声刺激诱发的豚鼠咬肌反射电位NP来源于前庭,且该反射是肌源性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大前庭水管综合征(LVAS)患者的听性脑干反应(ABR)及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电诱发听性脑干反应(EABR)的特点,为LVAS患者人工耳蜗植入围手术期的电生理监测反应特征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6年3月在我院行人工耳蜗植入的14例大前庭水管综合征患者。记录人工耳蜗植入前ABR反应阈值及潜伏期,观察声诱发短潜伏期负反应(ASNR)的表现,并统计该波的出现概率。记录患者术后EABR波形、V波阈值及III、V波潜伏期,计算III、V波引出率及EABR分级。比较ABR的V波和EABR的V波的潜伏期差异。比较ABR出现与不出现ASNR组的EABR反应阈值和V波潜伏期差异。结果 14例患者中有5例术前ABR可引出ASNR,9例无ASNR,V波潜伏期6.6~8.15ms。人工耳蜗植入后有13例引出有意义的EABR波形,平均EABR阈值为190.8CL,平均III波潜伏期为1.80ms,平均V波潜伏期为3.59ms,有1例EABR未引出反应。根据Gibson EABR分级标准,ASNR组与无ASNR组EABR波形分化无明显差异。ASNR组EABR阈值177.5CL,无AS-NR组阈值196.7CL,二者有统计学差异。ASNR组V波潜伏期4.71ms,无ASNR组V波潜伏期4.68ms,二者无统计学差异。EABR的V波潜伏期比ABR的V波潜伏期短,二者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LVAS患者的ABR反应中出现ASNR波是其听力学特征性表现之一,但EABR记录不到相应的短潜伏期负反应。EABR的V波潜伏期较ABR短。植入前存在ASNR的大前庭水管综合征患者具有较低的植入后EABR反应阈。  相似文献   

8.
重度聋的声诱发短潜伏期负反应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 探讨重度聋患者在检查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时出现的声诱发短潜伏期负反应(acoustically evokled short latency negative response,ASNR)的特点及来源。方法 回顾分析1999—2002年测试的5622例患者的ABR结果。结果 5622例病例中有重度聋436人,74人引出ASNR,占重度聋人数的17%。50%的ASNR出现在0-5岁,0-10岁占75.7%。结论 ASNR可能与前庭系统有关系。  相似文献   

9.
<正>电诱发听性脑干反应(electrically evoked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s,EABR)是以听觉诱发电位(AEP)为基础,当用电刺激听神经末梢后,前10ms内产生的可在头颅表面记录到的一组短潜伏期电位。电诱发听性脑干反应(EABR)是一项客观的电生理测试方法,随着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广泛开展,这项技术的临床应用也愈渐受到听力学家和临床医生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健康小型猪的听性脑干反应特征,以及脉冲噪声暴露后其听性脑干反应的变化特点。方法健康小型猪分别给予30、50、80及100次脉冲噪声暴露,并于噪声暴露前以及暴露后即刻、1、2、4、8周进行听性脑干反应测定,了解其听性脑干反应特征及变化情况。结果健康小型猪的听性脑干反应波形包括五个典型的波峰,与其他物种一致。短声刺激下其阈值平均为25±5 d B SPL。高强度脉冲噪声暴露后,其听性脑干反应阈值显著提高。50次以上暴露即可导致无法引出可识别的听性脑干反应波形。其纯音听性脑干反应阈值在4、8、16、20k Hz和32k Hz频率也于暴露后增高。暴露后即刻,各实验组阈值均大于90 d B SPL。暴露后1周,各实验组动物ABR阈值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但暴露后1周内恢复较快,第2至第8周时,听阈位移趋势基本稳定。噪声暴露后1至8周,ABR阈值在4k Hz,8k Hz,16k Hz、20k Hz和32k Hz频率恢复趋势与短声刺激一致,各频率ABR阈值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随着时间的延长,在不同频率区间内,虽然存在听阈的阈移,但是ABR波形分化较差。讨论小型猪ABR波形与啮齿类及人类相似,但小型猪ABR对脉冲噪声的敏感性较啮齿类动物更强,且恢复期更短。此外,由于小型猪与人类在基因、解剖及病理生理学上都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因此可能是听觉研究方面理想的大型哺乳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运用不同测试技术对白噪声暴露前后豚鼠的听觉功能进行检测,分析120 d B SPL白噪声暴露对豚鼠听觉功能的影响,为豚鼠的听力学研究提供模型及方法参考。方法以120 d B SPL白噪声为噪声暴露条件,比较噪声暴露组、对照组各20只豚鼠听性脑干反应(ABR)、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电诱发听性脑干反应(eABR),总结分析120 d B SPL白噪声暴露对豚鼠听觉功能的影响。结果对照组与噪声暴露组之间的ABR阈值、DPOAE幅度值、eABR阈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20 d B SPL白噪声建立豚鼠噪声性聋动物模型稳定,听性脑干反应(ABR)、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电诱发听性脑干反应(eABR)可以很好地检测白噪声暴露前后豚鼠听觉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听神经病的听觉电生理特点。方法 总结了 10例听神经病患者的病史、纯音测听、镫骨肌反射、听性脑干反应 (auditorybrainstemresponse ,ABR)、耳蜗电图、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istortionproductotoacousticemission ,DPOAE)及对侧白噪声抑制试验、中潜伏期反应和慢皮层反应。 5例患者作了颅脑CT或磁共振成像 (magneticresonanceimaging ,MRI)。结果 患者男女兼有 ,平均年龄为 2 0 3岁 ,10余岁的青少年占多数。 9例主诉双耳听力下降 ,1例双耳鸣。纯音测听示 19耳为轻度至中度的低频下降型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 ,听力损失最严重的频率为 0 5kHz或 (和 ) 0 2 5kHz;1耳听力正常。 19耳镫骨肌反射消失 ,1耳纯音测听为上升型曲线者反射阈提高。ABR不能引出或仅出现波Ⅴ或 (和 )波Ⅰ。全部病例均可记录到DPOAE ,但不能被对侧噪声抑制。耳蜗电图示大部分病例动作电位 (actionpotential,AP)消失或振幅很小 ,负总和电位 (negativesummatingpotential,-SP)振幅绝对平均值为 0 5 95 μV ,慢皮层反应皆正常 ,6例测中潜伏期反应 5例正常。CT或MRI无异常发现。 结论听神经病早期纯音测听可正常 ,但其镫骨肌反射和ABR消失或阈值升高 ,其确切病变部位尚不明了 ,可能位于脑干平面以下的听觉系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高刺激率ABR和常规刺激率ABR的临床价值及其与间歇性低氧的关系。方法对58例(116耳)OSAHS患者及正常成年人分别进行11次/秒及51次∕秒刺激率的听性脑干反应(ABR)测试,比较组间结果。结果 11次∕秒刺激率ABR,OSAHS组双耳的波I潜伏期(1.51±0.13ms)较对照组(1.33±0.07ms)延长;波V潜伏期(5.65±0.23ms)较对照组(5.53±0.23ms)延长;在51次/s刺激率下,患者组双耳的Ⅰ波潜伏期、Ⅴ波潜伏期均比正常人延长,(1.64±0.12ms)较对照组(1.44±0.06ms)延长;波V潜伏期(5.92±0.26ms)较对照组(5.80±0.18ms)延长;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两种刺激率下,两组人群双耳的Ⅰ~Ⅴ波间期、波间期差值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刺激率ABR可发现中度及重度OSAHS患者耳蜗功能的损伤。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刺激声频率差异变化对正常人失匹配负波(mismatch negativity,MMN)的影响,探讨MMN产生机制,及其对声音辨别能力检测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2例青年健康男性行MMN检查,所有受试者均行听性脑干反应(ABR)阈值检查,确定ABR阈值,MMN检查在受试者在阅读状态检测,采用odd-ball刺激方式,给予短纯音刺激,偏差刺激概率为20%,标准刺激概率为80%,刺激频率为1.1次/s,刺激声强度为ABR阈上50d B;偏差刺激声频率分别为750Hz;1000Hz;2000Hz;3000Hz,对应的标准刺激声频率分别为500Hz;500Hz;1000Hz;1000Hz,每个受试者均行4次MMN检查,每次标准刺激和偏差刺激的频率差异幅值分别为250Hz;500 Hz;1000 Hz;2000 Hz。观察各组MMN潜伏期及波幅的特点。结果所有受试者ABR阈值均≤25 d B n HL。每例受试者均可引出MMN波形,当频率差异幅度分别为250Hz,500 Hz,1000 Hz,2000 Hz时,各组MMN潜伏期分别为167.61±14.93ms,148.48±12.03ms,139.17±10.93ms,121.37±19.51ms,经方差分析,总体各组潜伏期有显著差异(F=18.81,p=0.000);波幅分别为5.62±2.68 u V,7.35±2.97 u V,6.13±1.83 u V,6.36±2.26u V,经方差分析,总体各组波幅无显著差异(F=0.956,p=0.423)。结论MMN在正常青年人可以稳定引出,而且随着刺激声频率差异的增大,其潜伏期呈现稳定而且有规律的减小,重复性良好,作为对声音辨别能力检测的有效手段,有较为广阔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短纯音ABR在听力阈值评估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当一定强度的声音刺激听觉器官时,听觉系统就会产生一系列的电活动,称为听觉诱发电位(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s,AEP)。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response,ABR)是AEP的一种,即声音刺激后出现的短潜伏期反应。ABR在不同年龄的人群中都能记录到,并具有很好的稳定性。AB  相似文献   

16.
正常新生儿听性脑干反应测试结果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分析新生儿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brainstemresponses,ABR)的基本特征,为国内开展新生儿ABR检测及听力筛选提供依据。方法 对80名正常新生儿(160耳)的ABR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并与正常听力青年人测试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130dBpeSPL强度短声刺激下,正常新生儿波Ⅰ、波Ⅲ、波Ⅴ的检出率均为100%。波Ⅴ反应阈为61.94±6.87dBpeSPL,显著高于正常听力青年人。新生儿波潜伏期和波间期均较正常听力青年人延长,波间期Ⅲ-Ⅴ/Ⅰ-Ⅲ比值显著低于正常听力青年人。结论 70dBpeSPL短声是较为适宜的新生儿ABR听力筛选的声刺激;性别及左、右耳差异不影响新生儿ABR筛选;新生儿听觉通路存在一个不断完善的成熟过程,但其脑干上、下部的发育并不是完全同步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正常新生儿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 ABR)的表现形式及建立新生儿ABR正常参考值的可行性.方法 对20例(40耳)足月产且通过瞬态诱发耳声发射筛查的3~5天龄新生儿进行听性脑干反应测试,观察其反应阈、潜伏期、波间期及波形随着刺激强度降低的几种表现形式,并与耳科正常青年人50例相关数据进行比较.结果 正常新生儿ABR反应阈为33.67± 6.25 dB nHL,80 dB nHL刺激时,波I、III、V潜伏期分别为1.91±0.16、4.85±0.28、6.98±0.28 ms,I-V波间期为5.05±0.25 ms,III-V波间期为2.17±0.21 ms,I-III波间期为2.90±0.22 ms.其反应阈高于正常青年人,各波潜伏期及波间期较正常青年人延长,V/I振幅比0.55± 0.27,低于正常青年人.两组上述各观察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阈强度时,波I、III、V同时可见者占40%,仅可见波V者占25%,仅可见波III者占32.5%,仅可见波I者占2.5%.单耳波III或波I最后消失者,均为右耳.结论 相同天龄的新生儿听觉系统的成熟程度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分别表现为波V、波III或波I最后消失,或在阈强度时,同时可见波I、波III及波V;同一个体左右侧发育程度亦不同步,因而难以在某一个年龄点上建立正常参考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不同的刺激速率以及对侧不同强度的白噪声掩蔽对婴幼儿骨导听性脑干反应(ABR)的影响。方法对18例(36耳)正常婴幼儿分别在27.7次/秒(无掩蔽、等值掩蔽、升值20 dB掩蔽、升值40 dB掩蔽)和55.1次/秒(无掩蔽)的刺激速率下行骨导ABR测试,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18例(36耳)受试婴幼儿气导ABR反应阈均值为15.29±9.71 dB nHL,在35 dB nHL及以下刺激强度下均可记录到清晰、稳定、分化良好、重复性好的骨导ABR波形,骨导ABR反应阈均值为7.93±5.04 dB nHL;骨导短声刺激速率从27.7次/秒增加到55.1次/秒时,ABR波Ⅴ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刺激速率为27.7次/秒、对侧不同强度的白噪声掩蔽时,骨导ABR波Ⅴ潜伏期以及反应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导ABR测试受骨导刺激强度及刺激速率等的影响,在听力正常婴幼儿不受对侧耳有无掩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失匹配负波(mismatch negativity,MMN)检查在正常青年人中的特点,并分析阅读状态和集中注意力时MMN检查的结果有无差异。方法对12例青年女性(年龄29-31y,平均30.08y)和18例青年男性(年龄27-34y,平均30.22y)行MMN检查,所有受试者均行听性脑干反应(ABR)阈值检查,确定ABR阈值,MMN检查在受试者在阅读状态和集中注意力状态时分别检测,采用oddball刺激方式,给予短纯音刺激,偏差刺激声为2000Hz,概率为20%,标准刺激为1000 Hz,概率为80%,刺激频率为1.1次/s,刺激声强度为ABR阈上50dB nHL;观察MMN潜伏期及波幅的特点。结果所有受试者ABR阈值均≤25 dB nHL。每例受试者均可引出MMN波形,女性在阅读状态下MMN潜伏期为159.57±20.64 ms,波幅为3.82±1.38 uV,在集中注意力状态下MMN潜伏期为155.96±17.51 ms,波幅为4.28±1.89 uV,经配对t检验潜伏期和波幅在两种状态下无显著差异;男性在阅读状态下MMN潜伏期为150.48±19.57 ms,波幅为3.75±1.27 uV,在集中注意力状态下MMN潜伏期为144.81±15.42 ms,波幅为3.99±1.34 uV,经配对t检验潜伏期和波幅在两种状态下无显著差异;经独立样本t检验,男女在上述两种状态下MMN波幅和潜伏期均无显著差异。结论正常青年男女均能引出MMN波形,男女之间MMN检查的波幅和潜伏期无差异,阅读状态和集中注意力状态对MMN检查的波幅和潜伏期无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为使短声诱发的 ABR 阈值更接近实际反应阈,作者研究了短声极性对 ABR 阈值的影响。用宽100微秒的方波输入 TDH 49耳机产生疏相和密相的短声,刺激重复率为48次/秒。由不同极性短声的主观听阈至10dB(SL)之间。每2dB 一档刺激,以无规律变化的短声极性和强度顺序给声。测试10名(3男,7女),主观听力正常者,在自然睡眠状态下的 ABR 阈值。记录电极放置颅顶,参考电极放置颈部第七颈椎处,放大器滤波范围100~3000Hz(12dB/oct),扫描时间15ms,叠加次数10000,用Elberling 等提出的 ABR 反应信噪比 Fsp 值估计法,客观判断 ABR 阈值。结果发现疏相短声的主观阈值为32.7dB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