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鼻中隔软骨位于鼻腔中线自上而下与侧方软骨连接,是鼻的重要支持结构。鼻中隔成形术和鼻中隔矫正术应特别注意保护鼻中隔的“L”形结构。这种结构一直延伸到鼻尖(图1),以保证鼻背一定形状。如缺失可引起鞍鼻或鼻背塌陷,其前角位于“L”形软骨的膝部,通过鼻内韧带支持鼻下外侧软骨,如缺失可引起鼻尖缺如;“L”形软骨片尾部支持的丧失可能导致鼻尖和鼻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以外径路的鼻整形术来处理鼻尖部的几点优点,特别在再次手术以及鼻腭裂的手术时更为适宜。从解剖上来考虑,鼻外径路对鼻尖部的解剖结构暴露极好。可完全暴露内侧脚、外侧脚和鼻顶背面,可直接见到大翼软骨上缘与侧鼻软骨间的纤维组织、外侧脚上缘与梨状孔缘的相接处。翻起鼻小柱与鼻翼皮肤,还可见到双侧的内侧  相似文献   

3.
鼻尖整形术     
鼻尖畸形包括鼻尖下垂(nasal tip ptosis)、鼻尖上翘(supratip ptosis)、鼻尖过长(tip projection)、鼻背增厚(supratip thickening或称驼峰鼻或鹰嘴鼻hump nose)等,整形前应了解鼻尖解剖、设计手术和进行精细操作,并对愈合后疤痕收缩和脸部表情动作的影响作出估计,才能达到预期效果;而且要随访一年半以至四年方算取得稳定效果(Baum)。【鼻尖解剖】(Kamer等):鼻尖是可推动的鼻下1/3部位,其上下侧鼻软骨间有重叠部分,有纤维膜连结形成鼻尖悬韧带。鼻背鼻尖上区有一“弱三角”,系上侧鼻软骨与下侧鼻软骨相接处而无鼻中隔参与融合。在鼻内上与下侧鼻软骨接合处形成突起即为内鼻孔或鼻阈,为呼吸气流的主要生理性阻挡。鼻翼软骨的侧脚与内脚在前  相似文献   

4.
产生宽鼻尖的原因包括:①呈球状的外侧脚,②内侧脚与外侧脚间的拱形增宽,③皮肤增厚和④双侧鼻冀圆顶间距离增宽。大多数宽鼻尖则是由球状外侧脚和外侧软骨下面的外侧脚之间的拱形增宽引起的。鼻翼圆顶间的距离大于3mm 者须加以矫正。肥大的外侧脚可以施行外侧脚头端边缘切除,婴儿鼻尖可在圆顶部做“V”形凹口或削薄使成为讨人喜欢的三角形。叉形鼻尖,如  相似文献   

5.
鼻部撕脱伤     
鼻是人类面部最易受伤的部位,高速机动车事故、与人殴斗等常易造成骨性支架或中隔损伤,偶有小的软组织伤害。撕脱性损伤可单独伤及皮肤,也可同时有软骨及骨外伤,其程度从完全撕脱到小片皮肤缺损不等。本文根据鼻解剖特点、外伤类型,结合病例介绍治疗经验。鼻部皮肤与基底部组织的附着情况从眉弓至鼻中隔小柱均不相同,鼻尖部皮肤厚、附着紧;向上渐松弛并变薄;鼻前庭皮肤与粘膜交界处与下面的软骨紧贴。鼻骨在上颌骨鼻突处结合牢固;隔背软骨与鼻骨间接触甚紧,而与中隔间则较松;和大翼软骨间仅靠纤维结缔组  相似文献   

6.
鼻内镜下鼻中隔整形鼻整形术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鼻中隔整形、鼻整形术鼻腔功能和外鼻形状达到最佳状态的方法.方法:①采用鼻内镜下鼻中隔整形、鼻整形术.术中只剥离偏曲侧黏软骨膜、黏骨膜,分离软骨与骨的错位连接,骨折偏曲的筛骨垂直板和七颌骨鼻嵴,骨折或楔形切除软骨条,重新整复鼻中隔软骨与骨,使其保留黏膜-(软骨-骨)-黏膜3层解削结构,并处于双侧鼻腔外侧壁中间,保证双侧鼻腔有适当并相等的容积和宽度.②取方形软骨后下缘为鼻小柱和鼻翼整形材料,保留方形软骨前下缘,从而保证方形软骨对鼻尖部的支撑作用.结果:本组患者术后无论是功能还是外形,均取得满意疗效,无并发症出现.与传统的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相比,疗效得到提高,手术时间缩短及出血量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①鼻中隔整形术不仅能保证3层解剖结构,而且在手术时间和出血量上明显低于传统手术.②鼻中隔方形软骨前下缘对鼻尖部有重要的支撑作用,鼻整形术中应避免取方形软骨前下缘为材料,而要取后下缘,这样才能保证方形软骨对鼻尖部的支撑作用不被破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运用鼻中隔软骨联合耳廓软骨构建鼻中隔延伸物复合体重置鼻尖位置和重塑鼻尖形态的可行性。方法 2018年9月至2019年10月,以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17例低鼻患者为研究对象,17例患者中男2例,女15例;年龄19~39岁,平均27岁。17例患者均为初次鼻整形病例。术中在全身麻醉下行鼻整形术。切取鼻中隔软骨作为鼻中隔延伸移植物延长鼻中隔尾端;切取自体耳廓软骨制备成:撑开移植物、鼻小柱支撑移植物、抗回缩移植物、帽状移植物,以加强支架的稳定性及抬高鼻尖,调整鼻尖形态。鼻背使用膨体材料充填。运用数字化面部扫描技术对术前术后鼻部结构进行测量。以SPSS 22统计软件对相关数据行配对t检验。结果术后平均随访6~12个月,平均7.6个月。17例患者均对术后鼻形态、鼻长度、鼻尖高度满意。鼻尖触感自然,无感染,无假体移位、皮瓣坏死,无耳廓变形等并发症。术后鼻长增加(3.60±0.77)mm、鼻尖高度增加(3.61± 0.64)mm;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9.203、-23.132,P值均<0.001);鼻唇角较术前减小(3.40±2.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35,P<0.001)。结论运用鼻中隔软骨联合耳廓软骨构建鼻中隔延伸物复合体重置鼻尖位置和重塑鼻尖形态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内镜下四线减张法鼻中隔整形-鼻整形矫正由鼻中隔基本平直但偏离中线引起的外鼻软骨锥段歪鼻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选择2009年12月至2011年4月由鼻中隔偏曲引起的软骨段歪鼻和鼻尖部畸形的患者17例,根据方形软骨偏曲的特点分为4型:方形软骨前缘脱位偏曲型,鼻尖歪向方形软骨脱位侧;方形软骨前后偏曲型,外鼻软骨锥段偏斜,与鼻骨呈钝角,鼻尖歪向方形软骨脱位侧;方形软骨后缘偏曲型,鼻背呈C形或反C形歪曲;方形软骨上下偏曲型,鼻背偏向一侧.根据鼻中隔偏曲的不同类型,制订相应的手术方案:在鼻内镜下经鼻内进路分离方形软骨与周围骨、软骨和鼻小柱的连接,调整方形软骨与周围骨和软骨的连接方式,去除连接处多余骨或软骨条,即通过方形软骨前缘、下缘、后缘、上缘四线减张法达到鼻中隔整形同期鼻整形的目的.结果 17例患者全部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既解决了鼻塞问题,又改善了鼻外形,未见并发症.结论 在鼻内镜下四线减张法鼻中隔整形-鼻整形可以矫正由方形软骨偏曲引起的歪鼻.  相似文献   

9.
标准的面中部揭翻术于 1974年由 Casson等介绍 ,该术式包括一长的唇下切口 ,切开软骨、梨状孔和鼻底 ,广泛的面中部骨膜下剥离暴露术区。随后此术为Conley和 Price(1979)推广。此标准术式可较好的窥视鼻腔、鼻咽部 ,但由于上外侧软骨和鼻骨仍与面中部相连使暴露受限。因而不少学者对此术作改良 ,代表性的有 Pahvolaine和 Malmberg(1986 )等采用鼻中隔贯穿性切开和双侧鼻外侧软骨切断的方式 ,使上部外侧软骨和鼻骨及下部外侧软骨从面中部分离 ,更好地暴露鼻后部、鼻咽 ,尤其是鼻额管、筛板区等。作者认为此改良术式不仅术野暴露好 ,且并发…  相似文献   

10.
鼻瓣膜阻塞     
鼻瓣膜系指鼻上外侧软骨尾端与鼻中隔构成的槽口状裂隙,上外侧软骨是其活动部分,通常上外侧软骨与中隔形成10~20度夹角,该角的宽窄受呼吸时鼻部肌肉活动的影响。鼻瓣膜解剖因人而异且存在明显的种族差异。鼻瓣膜是鼻气道最柔软、最狭窄的部访,能起到控制鼻气流和鼻阻力的作用。鼻瓣膜阻塞是成人长期鼻阻塞的重要原因。该作者于500例长期鼻阻塞(6个月以上)病例中诊断为鼻瓣膜平面阻塞者65例,占13/,其中单侧阻塞57例,鼻意外创伤手术史47例。鼻瓣膜阻塞的病因有鼻中隔高位偏曲、上外侧软骨畸形、鼻膜粘连、鼻器蹋陷等。鼻矫正术后平…  相似文献   

11.
鼻面部外伤可以造成鼻面部骨结构破坏和软组织结构的畸形,出现形态和功能上的缺陷,功能性鼻整形外科要求在改善外形的同时,恢复鼻功能。本文从功能性鼻整形外科角度就骨性鼻锥、软骨性鼻锥和鼻阀结构畸形中的常见的需关注的问题,作简要地阐述。  相似文献   

12.
由于医生与病人立场不同,对鼻成形术并发症的认识很难一致,作者认为按鼻的解剖成份来分类较为有利。(1)鼻尖:包括矫正过度,如鼻尖轮廓不清晰,鼻尖下垂,鼻尖突出不够,以及鼻翼萎陷矫正不足,如膨大部分仍过度凸出,轮廓仍不清晰;及鼻尖不对称,系由于两侧鼻软骨整复不相等或伤口愈合疤痕两侧不均等,有的在手术后数月或数年才显现。(2)鼻小柱和鼻翼:有鼻小柱残缺或回缩,鼻翼回缩,缺口或鼻翼上凹陷,鼻翼发红等。(3)鼻唇角:主要问题是角度过锐及角度过大使成“绷紧鼻(tension nose)”。(4)鼻额角:问题是过深或过浅。(5)软骨穹窿:  相似文献   

13.
解剖生理知识是任何外科手术的基础,鼻科手术自不例外。施行鼻部手术若由于不掌握解剖造成失误,将会引起鼻畸形或失去功能。鼻骨锥体是由两块鼻骨、鼻额棘和上颌骨鼻嵴组成。软骨锥体由上、下外侧软骨所组成,它与骨锥体呈纤维性联接,在两锥体之间接触的这一区域称为“keystone区”。它有外科上的重要性,因为严重的外伤或手术时的不慎可以引起鼻畸形。上外侧软骨的末端并不接连于鼻中隔,因此它们可以或多或少自由地移动。它们与鼻中隔一起形成了内孔或鼻瓣,这是鼻通道最狭窄的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本文介绍鼻外进路矫正外鼻及鼻中隔畸形。方法 采取改良Rethi’s切口。作双侧鼻翼缘至鼻小柱下端蝶形切口。分离鼻骨椎与软骨椎表面的舌形骨膜及软骨膜复合组织瓣。从两侧大翼软骨间进路矫正鼻中隔偏曲。大翼软骨部分移植矫正鼻尖畸形。鼻骨重新对位固定,矫正鼻梁鼻背畸形。鼻骨椎与软骨椎结合区复位、缝合、固定,防止鼻骨椎与软骨椎呈阶梯状,保持鼻梁平直。对骨椎怀软骨椎结合区已破坏者,取髂骨外板移植于鼻骨骨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近期相关文献复习了解鼻尖部神经鞘瘤的病史病理特点、临床表现和诊治,在外科切除的同时行鼻尖成形术.方法 报告2例鼻尖部神经鞘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同期行鼻尖成形术,其中1例应用自体鼻中隔软骨行鼻尖成形术.结果 病理显示神经鞘瘤,2例患者均对外鼻形态满意.结论 鼻尖部神经鞘瘤临床少见,在外科切除的同时应用自体鼻中隔软骨行鼻尖成形术可以得到满意的外鼻形态.  相似文献   

16.
鼻尖过突相对来说并不很常见,但对整形学却具有挑战性。该作者选择20例由于鼻翼软骨过度发育而导致的鼻尖过突患者,术前利用计算机影像学处理系统对其行鼻面夹角及Goode比例测量,相同的测量于术后6个月重复进行;此外,对鼻外观也要进行评估,尤其要强调鼻背高度、鼻长度、鼻翼夹角、鼻小柱外观大小以及鼻尖突出的程度和弧度。首先行鼻中隔软骨  相似文献   

17.
随着外鼻成形术的不断开展 ,鼻小柱切口可能会损伤鼻小柱动脉而引起鼻尖部变形或皮肤坏死 ,因此鼻尖部血液供应特点的研究倍受重视。以往的研究对象多为白种人 ,亚洲人的鼻外形有着自己的特点 ,为了研究亚洲人的鼻尖部血液供应 ,对 51具亚洲人尸体的10 2侧鼻尖部血管进行了解剖 :动脉灌注后 ,肉眼观察血管形态、分支来源及走行分布 ,同时对皮下血管的位置和来源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 :鼻尖部的最主要营养血管是鼻外侧动脉 (始自于面动脉 ) ,占 78% ( 80 /10 2 ) ,另有 2 2 %由鼻背动脉供应 (始自于眼动脉 ) ,来自于上唇动脉的鼻小柱分支血管…  相似文献   

18.
鼻部支架是由上1/3的骨性支架和下2/3的软骨支架构成的三棱锥体结构,是鼻外形和功能的解剖结构基础。功能性鼻整形手术主要通过调整骨和软骨性支架的异常,达到外形和功能的同期改善。本文介绍了外鼻美学特征、鼻部皮肤软组织结构、鼻部支架(包括骨和软骨性鼻锥)、鼻小叶和鼻腔,并提出鼻背软骨的概念,对键石区在功能性鼻整形中的作用有了新的认识,强调了隔背软骨的重要性。功能性鼻整形手术前,要准确定位引起表面标志异常和通气功能障碍的解剖部位,精准手术,才能获得患者和医生均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研究100例胚胎和服地6~36周鼻腔外侧壁的形态学发生及复杂的解剖结构,分析鼻甲发育的相对性及性别间的差异。结果讨论:第6周由间叶形成的简单鼻例壁表面.稍凸向鼻腔。7周此面上三条横沟勾划出三个将要形成三个鼻甲的间叶性突起。有的报道在第8周才见这些结构。9周可观察到下鼻甲的前软骨核。10周出现钩突,与筛泡间形成半月裂,上皮内陷形成漏斗和上颌窦。曾有报道12周才见以上结构。14周,形成软骨性鼻囊,上皮内陷开始形成筛窦气良。有作者认为在20周才见筛迷路,后组筛窦发生在16周。在17~18周间鼻囊开始骨化,粘膜内陷伸入上颌骨,…  相似文献   

20.
鞍鼻成形术2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鞍鼻畸形是鼻骨、鼻软骨支架塌陷。植入填充物如固体硅胶或多晶体羟基磷灰石人工骨粉后 ,畸形可获得满意矫正。我院近两年来收治 2 1例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  本组 2 1例 ,男 6例 ,女 1 5例 ;年龄 1 8~ 4 5岁。采用固体硅胶整形者 1 3例 ,羟基磷灰石人工骨粉整形者 8例。患者平卧 ,用龙胆紫药水在鼻梁正中画出鼻中线 ,干后用乙醇固定。用 1 %的普鲁卡因作双侧滑车上神经、眶下神经阻滞及鼻尖切口区浸润麻醉。作一侧鼻前庭与鼻孔外缘平行切口或鼻尖部的蝶形切口。在鼻背筋膜深层 ,以鼻正中线为中轴 ,向两侧分离至鼻根部 ,形成一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