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低剂量胸部扫描在小儿气道异物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8例经纤维支气管镜证实有气道异物的患儿行不同荆量检查,其中28倒为低剂量(30 mAs)扫描,20例为常规(100 mAs)剂量扫描,将轴位薄层原始数据传至工作站分别行多平面重组(MPR)、最小密度投影(MinIP)、容积再现(VR)及CT...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对比16层螺旋CT低剂量薄层技术与常规胸片对肺部病变的检出率。方法:选取肺部疾病患者120例,随机将其分为16层螺旋CT低剂量薄层肺部检查组和常规胸片肺部检查组,每组60例,对比两组的病变检出率。结果:16层螺旋CT低剂量薄层技术检查组查出肺纤维化8例,肺气肿6例,肺结核5例,肺癌2例,共计肺部疾病21例(占35.00%);而常规胸片肺部检查出肺纤维化2例,肺结核1例,肺癌2例,共计肺部疾病5例(占8.33%)。16层螺旋CT低剂量薄层肺部检查组与常规胸片肺部检查组病变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5696,P<0.05)。结论:16层螺旋CT低剂量薄层肺部检查组比常规胸片肺部检查组对病变检出率高,可有效检出肺部疾病,且对患者和医护人员的辐射损伤小,可以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在肺部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月在本科进行检查的30例肺部疾病患者,对其分别进行常规剂量(160mAs)扫描检查和低剂量(20mAs)扫描检查,其他相关参数相同,对两种剂量扫描的效果进行对照分析,并对比不同扫描方式所产生的辐射量。结果:两种剂量扫描所发现的结节、肿块、钙化灶、结核空洞等的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得的影像片在病灶特征上没有显著性差异;低剂量扫描产生辐射量为(1.02±0.02)mSv,常规量扫描产生的辐射量为(2.75±0.61)mSv,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低剂量扫描能够发现间质性肺疾病、肺结核、原发性肺癌或肺转移瘤等肺部疾病中的病变,效果与常规剂量扫描没有显著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此,低剂量扫描在肺部病变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且辐射剂量较低,对患者和医务人员所造成的危害较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随着临床诊断中螺旋CT的日益普及,产生医源性辐射损伤也逐渐受到广泛关注。为确保图像质量符合临床诊断所需要,尽可能降低辐射剂量成为一个重点研究方向,本文针对螺旋CT低剂量扫描的应用进行了较深入地探讨。  相似文献   

5.
随着临床诊断中螺旋CT的日益普及,产生医源性辐射损伤也逐渐受到广泛关注。为确保图像质量符合临床诊断所需要,尽可能降低辐射剂量成为一个重点研究方向,本文针对螺旋CT低剂量扫描的应用进行了较深入地探讨。  相似文献   

6.
王赢 《现代保健》2013,(23):77-78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检查时多层螺旋CT扫描的最适宜剂量。方法:选取120例COPD患者分成常规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分别进行常规剂量和低剂量扫描,对照分析其质量。结果:120例受检查者,两种扫描方法均能使影像图像达到满意要求。而且低剂量扫描的辐射剂量明显降低。结论:COPD患者行多层螺旋CT扫描时,低剂量扫描可满足临床诊断要求,又可明显降低对患者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7.
探讨低剂量螺旋CT肺癌普查的最佳扫描条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肺癌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手术成功率很高,Ⅰ期肺癌5a生存率高达70%以上,但大部分病人有症状时就诊,已到了中晚期,其5a生存率仅为10%-14%,因此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是提高肺癌患者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在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在婺源县人民医院就诊的疑似COPD患者80例,均行多层螺旋CT低剂量及多层螺旋CT常规剂量扫描,以肺功能检查作为金标准,分析比较两种检查手段在诊断COPD中的应用价值。结果经肺功能检查,80例疑似COPD患者中哮喘22例,COPD 30例(Ⅰ级9例、Ⅱ级11例、Ⅲ级10例),肺气肿9例,支气管扩张7例,慢性鼻窦炎7例,肺部纤维瘤5例。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COPD的准确度(88.8%)、灵敏度(90.0%)、特异度(88.0%)、阳性预测值(81.8%)、阴性预测值(93.6%)均较多层螺旋常规剂量CT扫描(63.8%、63.3%、64.0%、51.4%、74.4%)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在诊断COPD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较好,并且诊断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均较高,在临床诊治中是较好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手腕是人体最复杂的关节之一,易发生损伤,伤后如何通过影像学手段迅速、准确地判定腕部损伤的类型、程度,成为临床医生亟待解决的问题。螺旋CT较X线有更好的组织分辨率,更能显示细微骨折及关节不稳。  相似文献   

10.
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在肺磨玻璃结节检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低剂量扫描在肺磨玻璃结节(GGN)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79例志愿者进行肺部常规剂量和低剂量MSCT扫描,观察GGN的形态、大小、密度、内部特点和结节边缘等情况。结果常规剂量MSCT扫描发现21个GGN,低剂量MSCT扫描发现20个GGN,GGN直径为4-15 mm,其中8例GGN患者诊断为原发性肺癌。结论 MSCT低剂量扫描对于GGN有较高的检出率,可应用于早期肺癌的筛查。  相似文献   

11.
石银龙 《医疗设备信息》2011,(12):136-137,131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在上腹部增强扫描技术。方法对200例患者进行上腹部CT扫描,造影剂按照1.5mL/kg,经手背静脉用高压注射器注射,其压力为300磅,流速2.5mL/s,注药前扫描1次,注药后不同时相扫描2~3次。结果 188例能很好地显示出腹主动脉、肝动脉、脾动脉、肝门区血管分支、门静脉、下腔静脉;10例因门脉高压导致造影结果不理想;2例失败。结论 16排螺旋CT的上腹部增强扫描可获得满意的图像以满足临床需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下肢血管成像技术诊断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临床怀疑下陂动脉疾病的患者进行16层螺旋CT下肢血管戍像检查,重建分析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技术(VR)、曲面重建(CPR)。结果:其中腹主动脉狭窄4例,髂动脉狭窄6例,股动脉狭窄狭窄8例,闭塞3例;小腿动脉狭窄7例,闭塞2例。全部患肢均存在股动脉以下不同程度的狭窄或闭塞。结论:利用16层螺旋CT下肢血管成像技术可以直观了解病变的范围和程度,是一种安全、准确、无创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CT诊断质量取决于CT扫描工作的质量。而CT扫描工作的质量与准确的CT扫描设计和CT工作流程质量控制息息相关。工作流程的质量控制应包括:病人呼吸的训练,窗口技术的合理应用,CT的准确标记,病灶大小和CT值的测量,胶片的冲洗打印。另外临床医师、影像医师与CT技师的协调也相当重要,只有这样按CT标准规范自己的行为,按既定CT设计要求,实施准确的CT扫描,扫描出高质量的、能充分反映出人体病理状态下的CT征象,从而提高CT诊断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多层螺旋CT(MSCT)行肝脏多期增强扫描,探讨原发性肝癌(PHC)在多期增强扫描中的强化表现,比较各期的检出率。将动脉早、中及晚期相互组合,优化出诊断PHC的最佳扫捕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明确诊断为PHC的患者92例,共140个PHC病灶;其中男75例,女17例,年龄28~77岁。采用飞利浦螺旋Brilliancel6扫描机行增强后多期扫描,增强扫描采用3~4期(动脉早期、中期、晚期及门静脉期),动脉早期为22s,动脉中期为29s,动脉晚期为37s,门脉期为75s,延迟期为5min,每个全肝扫描周期为8.2s;扫描结束后在工作站对图像进行处理,统计各期的病灶检出数,并对肝脏与肿瘤实性部分的CT密度值分别进行测量并计算其差值行统计学分析。将动脉早、中、晚期组合成4种方案,计算其各自对病灶的检出率。结果本组140个病灶中,瘤径在增强后的动脉早期、动脉中期、动脉晚期及门静脉期,肿瘤与肝脏密度差值各期间差异有显著性差异(H=55.268,P=0.000〈0.01)。动脉早期检出率最低为35.71%,动脉晚期检出率最高为78.57%,动脉早、中、晚期及门静脉期对于病灶的检出率存在显著性差异(χ^2=33.985,P=0.000);动脉早期+晚期(80.00%)与多动脉期(80.00%)联合扫描的检出率一致且最高,同时与单纯动脉早、中或晚期扫捕相比,动脉早期+晚期扫描及多动脉期联合扫描的检出率最高。结论采用MSCT行肝脏多期增强扫描,优化了动脉期的扫描方案,将全肝扫描落在真正的动脉期内,使显示富血供肿瘤强化的机会增加,同时较薄层面的扫捕也提高了PHC病灶检出的机会。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螺旋CT在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价值.方法:对80例CT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腰椎间盘突出好发于L4~5和L5 ~S1椎间隙,突出方向以中央型和侧突型多见,突出程度以突出型多见.其主要CT征象表现:①髓核向椎管内突出在椎体后缘或外侧缘形成外凸的软组织影;②硬膜囊受压变形;③神经根受压或堙没,神经移位或变粗;④椎间盘突出钙化影;⑤Schmorl结节形成和真空现象.结论:CT能清楚显示腰椎间盘突出及其方向、大小、程度以及硬膜囊、神经根受压情况,是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以SOMATOM BALANCE单层螺旋CT的实际管理操作,分析和探讨单层螺旋CT的质量控制。方法使用辅助设备和装置,以不同检测方式进行CT的密度均匀性、空间分辨力、密度分辨力以及辐射剂量安全的评价。结果经统计学分析,SOMATOM BALANCE螺旋CT在现阶段电离辐射剂量在正常范围内(TA=1.543,TB=1.432,TC=0.851,t0.05(19)=1.729,P〉0.05)。SOMATOM BALANCE在常规算法下空间分辨力为6~7lp/cm,增强算法最高为15lp/cm,密度均匀性以及密度分辨率在正常范围。结论单层螺旋CT经过质量控制操作的检测,对图像质量、操作安全有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A成像造影剂跟踪、造影剂测试及常规计算时间延迟技术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88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16层螺旋CTA血管成像,其中6例伴Stent支架治疗。造影剂量按1.5mL/kg,注射速率为3mL/s。扫描延迟时间按3种方法进行:①Bolustracking即造影剂跟踪扫描35例;②testBolus即造影剂峰值测试进行时间延迟28例;③常规计算时间组25例。3组图像分别由高年资医师阅片,比较3种方法的差异。准直器宽度1.25mm,重建层厚1.5mm,扫描范围从胸廓上缘至耻骨联合处。数据重建在3DWorkingStation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显示(VR)等。结果第一组35例和第二组28例经MIP及VR等成像,所有夹层动脉瘤均能清晰显示真假腔,并可见受累的血管部位及程度,并可见Stent支架的长度和所在部位;第三组25例中,6例图像模糊;第三组与第一、二组图像质量有显著差异。结论 16层螺旋CTA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成像中扫描延迟时间应用Bolus tracking和TestBlous为佳,常规计算延迟时间质量较差。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16层螺旋CT与DSA冠状动脉造影的对比研究,探讨16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成像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42例患者同时行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和DSA冠状动脉造影,对获得的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以DSA冠状动脉造影为金标准,患者心率在55~70次/min时,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血管狭窄≥50%的准确度为94%,冠状动脉主干及分支显示达到诊断要求,并且可显示动脉壁的改变。结论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可作为冠心病的一种筛选手段,对血管搭桥和内支架放置术后的评价有较高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为了充分发挥双源CT机的优点,本文对如何做好双源CT机的日常维护及定期校准做了相应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