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评价螺旋CT三维(CT3D重建诊断寰枢关节不全脱位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确诊寰枢关节不全脱位69例患者的三维影像特点及诊断结果。并比较多层面重建(MPR)、表面遮盖显示(SSD)、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重建(VR)显乐寰枢关节结构及病变的优缺点。结果三维CT重建诊断寰枢关节不全脱位69例,诊断符合率100%,其中,旋转脱位37例,后脱位18例,前脱位14例,脱位合并骨折10例,显示寰枢关节上、下关节面错位69例,寰齿间隙增宽36例及齿突侧距不对称31例,并骨折29例?与MPR或MIP比较,VR与SSD法三维图像显示征象最直观清楚。结论CT3D重建能直观显示脱位的各种征象,准确诊断寰枢关节不全脱位的类型及脱位程度,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2.
CT三维重组在寰枢椎半脱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寰枢椎半脱位是斜颈常见原因之一,临床根据头颈部固定性偏斜,颈部疼痛,结合常规X线摄片来确诊.近年来,螺旋CT的出现为寰枢椎半脱位的诊断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尤其是多平面重组法(multiplanar reformatting,MPR)和表面遮盖法(surface shaded display,SSD)这两种方法已成为诊断寰枢椎半脱位的金标准[1].  相似文献   

3.
寰枢关节旋转脱位的CT诊断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 研究寰枢关节旋转脱位的CT表现并探索其诊断价值。方法  3 6例寰枢关节旋转脱位患者行CT扫描 ,9例同时行平片侧位或张口位检查 ;6例正常人行功能性CT扫描。结果  3 6例寰枢关节旋转脱位CT均可清晰显示寰枢椎间固定角度及寰椎移位、寰枢椎骨折、骨性椎管的形态及周围病变等。平片不能显示寰枢椎之间的旋转情况。正常人寰枢关节可向左右旋转 3 3°~60°。结论 CT可以清晰显示寰枢椎之间旋转情况 ,而寰枢之间旋转固定是诊断寰枢关节旋转脱位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4.
儿童寰枢关节半脱位X线及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及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颈椎X线与多层螺旋CT扫描在儿童寰枢关节半脱位诊断中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194例临床疑诊为儿童寰枢关节半脱位的影像学检查资料,X线常规检查73例,〈7岁组32例,≥7岁组41例;多层螺旋CT检查121例,〈7岁组63例,≥7岁组58例。比较两组的诊断阳性率。结果:73例常规X线检查,诊断24例(阳性率32.88%),其中〈7岁组8例(阳性率25%),≥7岁组16例(阳性率39.02%);121例多层螺旋CT检查,诊断58例(阳性率47.93%),其中〈7岁组29例(阳性率46.03%),≥7岁组29例(阳性率50%)。〈7岁学龄前儿童组,X线与CT的阳性率有明显统计学差意,(P〈0.05);≥7岁学龄儿童组,X线与CT的阳性率χ2检验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7岁学龄前儿童,多层螺旋CT对环枢椎半脱位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7岁儿童可依据临床要求选择常规X线或CT检查。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 T及三维后处理技术在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累及寰枢关节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分析15例临床类风湿性关节炎确诊病例的寰枢关节CT图像,并利用工作站分别进行多平面重建(M PR)和容积再现(VR)成像等进行CT图像的三维后处理,分析寰枢关节骨质、关节间隙、是否半脱位及方向等CT表现。结果类风湿性关节炎累及寰枢关节的主要CT表现为骨质稀疏(6/15),骨质破坏(9/15),关节间隙的变窄或增宽;半脱位7例,其中前半脱位3例,侧方半脱位2例,前后脱位伴侧方脱位2例;2例出现颅底凹陷伴神经病变和椎动脉供血不足,4例因寰枢关节前半脱位引起椎管狭窄,造成脊髓压迫。结论 CT及三维后处理技术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累及寰枢关节的诊断中发挥着重要的临床作用。  相似文献   

6.
寰枢关节旋转脱位比较常见,由于对本病的影像学认识尚不足,有可能漏诊而造成严重后果.复习近期文献,对其解剖学基础、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和治疗概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CT三维成像诊断寰枢关节不全脱位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目的 评价CT三维成像对寰枢关节不全脱位的显示及诊断价值,探讨最佳三维成像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寰枢关节不全脱位的CT影像学表现,比较横断面图像、多层面重建(multiplanar reformatting,MPR)法、表面遮盖(surface shade display,SSD)法、最大强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法及容积重建(volume rendermg,VR)法三维图像显示的病变情况。结果寰枢关节不全脱位41例,其中旋转型脱位31例,前脱位5例,后脱位5例。影像学表现为上、下关节面错位41例,其中错位2~5mm 29例、5~9mm 12例;齿突侧距不对称15例;寰齿间隙增宽合并骨折8例。SSI)法三维影像直观显示移位的寰枢关节上、下关节面,齿突侧距不对称及寰齿间隙增宽;横断面图像和MPR、MIP及VR法三维图像显示移位的上、下关节面差、不直观。结论运用CT三维成像能准确显示及诊断寰枢关节不全脱位,并以SSD法三维成像最佳。  相似文献   

8.
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在寰枢椎损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回顾性分析16排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技术在寰枢椎损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33例寰枢椎损伤患者,均行16排螺旋CT扫描及后处理重建(包括SSD,MPR,VR),平扫层厚2.5mm或5.0mm,重建层厚0.625mm或1.25mm,其中22例患者行普通X线检查,10例行MR检查。结果:33例患者中,单纯横韧带损伤1例,寰椎骨折5例,寰枢关节脱位8例,枢椎骨折19例,多排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可以清晰显示骨折的部位及分型,寰齿间隙的改变。平片漏诊率为22.7%(5/22),轴位图像漏诊率为6.1%(2/33),结合三维后处理漏诊率为0%,MR能清晰显示脊髓损伤情况。结论: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是诊断寰枢椎损伤的首选方法,结合MR可以进一步了解脊髓损伤情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MSCT对寰枢椎失稳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87例经手术证实的寰枢椎失稳患者,行MSCT检查及图像后处理。结果:87例中,由骨折所致的寰枢椎失稳71例(81.6%),外伤性寰枢椎脱位(不伴发骨折)致寰枢椎失稳13例,其他原因3例。20例伴不同程度的骨性椎管狭窄,其中轻度狭窄9例,中度7例,重度4例。结论:MSCT轴位薄层图像及MPR图像能清晰、直观显示寰枢椎失稳的病理解剖关系,可为寰枢椎失稳的临床诊断、治疗和术前评估提供客观准确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寰枢椎解剖结构复杂,常规X线平片只能拍摄张口正位和侧位片,且有重叠投影的干扰,常常难以满意显示其解剖结构,是明确诊断的难点。普通CT只能做横断位成像和粗糙的二维重建,对于骨折线与扫描线平行的小骨折或解剖结构复杂的细微骨折仍可漏诊或显示不满意,并可能出现假阴性情况。多层螺旋CT及图像后处理(主要为MPR、SVR技术)的运用,成功地弥补了X线摄片及普通CT扫描的缺陷,现已较为广泛地应用于临床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11.
64层CT多向调整多平面重组诊断长骨病变的价值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前瞻性研究64层CT的多向调整多平面重组(MPR)在长骨病变中的应用价值,及其替代直接扫描横断面图像及平片的可能性。方法对平片发现的长骨病变进行64层CT各向同性扫描,然后进行MPR成像,并进行MPR多方向调整,使病变显示于长骨的冠状及矢状长轴面上。其中50例进行了手术并有病理诊断结果,就其长轴面MPR图像、直接扫描CT横断面图像、平片对病变的诊断符合率进行对比,并对比长轴面MPR与直接扫描横断面CT的图像数量。结果64层CT多向调整的长轴面MPR对病变的诊断符合率为96%(48/50例),高于直接扫描CT横断图像(72%,36/50例)及平片(80%,40/50例),3种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71、6.06,P值均〈0.05),而图像数量明显少于横断面CT(MPR50幅图像,横断面CT300幅图像)。结论多向调整的长轴面MPR解决了多层CT图像数量庞大的问题,并提高了诊断符合率,是长骨病变CT诊断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模型试验对能谱 CT 显示消化道出血图像的情况进行分析。方法:取一装有适量清水的透 X 线的方形塑料容器模拟肠腔。将对比剂稀释至3%浓度以模拟高压注射器3mL/s 的注射流率状态,通过连接有3F 微导管的微量注射泵以7种不同流率(0.00、0.05、0.1、0.2、0.3、0.4、0.5 mL/min)注入水中模拟不同流率出血量。上述每种条件均通过双能 CT(GE discovery CT750HD)进行能谱模式扫描。所有图像按单能及混能模式重建后传送至 ADW4.5工作站。在出血区域和清水区域分设感兴趣区,经 GSI 软件后处理得到最佳对比噪声比单能图像(60 keV)。分别对60 keV单能图像以及140 kVp 混能图像的 CNR 值进行测量并使用配对样本 T 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3位对本实验过程未知的具有10年工作经历以上的腹部影像诊断学医师对所有图像(以随机的顺序)中的出血情况进行主观评估。结果:与140 kVp 混能图像相比,60 keV 单能图像的 CNR 值在不同模拟出血量以及不同期相(3%,0.5 mL/min,1.45:1 in AP,1.35:1 in PP;0.4 mL/min,1.50:1 in AP,1.18:1 in PP;0.3 mL/min,1.44:1 in AP,1.11:1 in PP;0.2 mL/min,1.26:1 in AP,1.37:1 in PP;0.1 mL/min,1.16:1 in AP,1.26:1 in PP;0.05 mL/min,1.34:1 in AP,1.17:1 in PP)均有所提高。3名放射医师在60 keV 单能图像上均对7种模拟出血情况进行了准确的诊断,而在对混能图像的评估中,3名医师均未发现0.05 mL/min条件下的出血征象。结论:与140 kVp 混能图像相比,60 keV 单能图像在不同流率、不同期相时均能提供具有更佳信噪比的显示出血情况的图像。60 keV 图像能提高 CT 诊断微量出血情况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螺旋CT三维重建在诊断寰枢关节脱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对寰枢关节脱位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寰枢关节脱位患者,均行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后处理,包括容积再现(VR)法,多层面重建(MPR)法,平扫层厚 7.5mm,重建层厚0.625mm,其中34例患者行普通X线检查,5例行MRI检查.结果:52例患者中,外伤性脱位35例,先天性畸形脱位5例,自发性脱位11例,病理性脱位1例.也可分:寰枢关节旋转脱位31例,其中术后2例,前、后脱位21例.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可以清晰、立体、直观显示骨折、脱位的部位及分型,结合三维后处理漏诊率为0%.而平片漏诊率26.5%(9/34),常规CT漏诊率13.5%(7/52).结论: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VR、MPR是诊断寰枢关节脱位的可靠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肝静脉分型与测量参数的多层螺旋CT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从影像角度揭示构成活体肝后下腔静脉前间隙的肝静脉(HV)、下腔静脉(IVC)及右下肝静脉(IRHV)等血管的立体构成,为肝脏手术术前提供解剖学参考。方法对110例受检者于CT增强60~75S后行上腹部扫描,对HV、IVC及IRHV等行多平面重组(MPR)及三维立体最大密度投影(3D-MIP)成像。根据HV汇入IVC的方式进行分型,测量肝右静脉(RHV)与肝中静脉(MHV)或与共干的夹角、RHV与MHV或与共干在IVC上的距离,观察IRHV的出现几率,并测最RHV至IRHV的距离。结果在110例受检者中3支型(肝的3支静脉分别汇入IVC)6例(5.45%),中、左支共干或合干型(肝中、左支静脉共干或合干后汇入IVC)98例(89.10%),中、右支共干型(肝中、右支静脉共干后汇入IVC)6例(5.45%)。RHV与MHV或与共于的夹角为(55±18)°;RHV与MHV或与共干在IVC上的距离为(21±7)mm。30例出现IRHV,出现几率为27.27%;IRHV至RHV的距离为(53±11)mm。结论利用MPR成像可准确地测量构成此间隙的各相关参数值,对指导手术有帮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重建技术在寰枢椎创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3例寰枢椎创伤应用64层螺旋CT重建图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普通X线平片对比。结果:43例中,X线平片显示枢椎骨折19处、脱位14例(单纯脱位9例),未显示寰椎骨折;MSCT共显示寰枢椎骨折35处(寰椎骨折5例、枢椎骨折30处)、脱位18例(单纯脱位11例):其中MPR显示寰枢椎骨折35处、脱位16例,VRT显示寰枢椎骨折32处、脱位18例。X线和MSCT两种方法对检出寰枢椎骨折阳性率比较的χ2检验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χ2=14.06,P〈0.01)。结论:MSCT重建图像与普通X线平片相比,在寰枢椎创伤中有很高的应用价值,是对X线平片的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后处理技术在脊椎爆裂性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8例(49个椎体)爆裂性骨折患者行MSCT扫描后,将原始图像进行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技术(VRT)等后处理成像,分析各图像显示骨折情况的能力。结果 MSCT及其后处理技术能够准确显示脊椎爆裂性骨折的部位、椎体压缩程度、骨折片突入椎管的深度范围、局部椎管狭窄程度及三维空间关系。结论MSCT后处理技术的联合应用在脊椎爆裂性骨折诊断中有着重要的价值,有助于临床医生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和手术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