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欧洲展示中医药的窗口──柏林人类学博物馆中医药展览述评郑金生(北京100700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1995年9月28日,柏林-达勒姆人类学博物馆(MuseumfurVolkerkundeSMB,Berlin-Dahlem)举办的“回春—中医药历史实物...  相似文献   

2.
医药文献学家马继兴研究员郑金生(北京100700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马继兴,北京市人,1925年2月2日生。回族,1941年9月考入华北国医学院,1945年6月毕业。同年7月在济南市作开业中医,11月任北京大学医学院生理科助理教员。19...  相似文献   

3.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研究员郑金生在《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古籍研读点滴心得》讲座中,认为医史文献的研究要服务于中医学术发展,而从事研究应具备稚子之心和历史之眼。“为什么龟板只用下板?1990年以前的中药教材、药典都用腹甲(龟板),《本草原始》记载古人上下甲皆用之。后来通过文献考证与实验研究,从两方面证实龟上下甲同等人药。  相似文献   

4.
科技成果鉴定规程(试行)(国家科委1994年12月)为了贯彻执行一九九四年十月二十六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第19号令发布的《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以下简称《鉴定办法》),正确理解《鉴定办法》的有关内容,规范科技成果鉴定的操作程序,特制订...  相似文献   

5.
秦秋 《中医药管理杂志》2013,(12):1359-1359
2013年12月3日讯:《中华大典·医药卫生典·药学分典》日前出版发行。《药学分典》主编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本草研究领域学科带头人郑金生,成书15册2170万字,药图21059幅,收药4302种。  相似文献   

6.
<正>2015年5月13日,卫生部医史文献学科带头人、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郑金生先生应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研究所邀请来我校为广大师生作了"海外回归中医药古籍概况与进展"的讲座。郑金生先生以"回归中国散逸古医籍"课题形成的背景与最初设想为主题,展示了1996年至今课题的逐步开展与阶段性成果。该课题最初从日本起步,整理了100多部医籍,又与德国文树德研究所开展国际合作,调查柏林收藏的中  相似文献   

7.
中药赤石脂的来源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梅瑞 《山西中医》1996,12(3):49-49
中药赤石脂的来源及鉴定山西省药品检验所(030001)吴梅瑞关键词赤石脂,来源,鉴定赤石脂为常用中药,《中国药典》(1990年版)一部所收载的赤石脂为硅酸盐类矿物多水高岭石族多水高岭石,主含含水硅酸铝[Al4,(Si4O10)(OH)8·4H2o]。...  相似文献   

8.
中药鉴定新技术进展云南中医学院95级研究生(650200)严启新主题词中药鉴定/方法,计算机,中药显微鉴定,中药性状鉴定中药鉴定是鉴定中药的真伪、优劣。传统上,鉴定的方法即以四大鉴定(来源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理化鉴定)为主。近年来,随着对中药研...  相似文献   

9.
红外光谱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白雁 《山东中医杂志》1997,16(9):413-416
红外光谱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河南中医学院(450003)白雁关键词红外光谱中药鉴定有效成分近年来,红外光谱技术得到飞跃发展,英国和美国药典(1980年版)已将红外技术正式列为药物含量测定方法之一,并将红外图谱作为鉴定药物的一种指标〔1〕。1990年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对血培养标本直接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07年8月~2010年9月收治的60例发热伴全身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血培养阳性标本混于专用接种水中,接种于鉴定板上做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直接法),与转种后取得纯茵落上机鉴定和药敏试验(常规法)进行比较,比较两种方法细菌鉴定与药敏试验的符合率。结果:60例血培养标本直接上机与转菌落上机鉴定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培养阳性标本直接上机与纯菌落上机药敏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直接法检测时间短,与常规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直接法对血培养阳性标本进行细菌检测和药敏试验,诊断符合率与常规法无显著差异,缩短诊断时间,为临床治疗争取了时间,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金莲花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对毛茛科植物短瓣金莲花(Trollius Ledebourii)提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方法:金莲花的乙醇提取物经硅胶柱色谱用氯仿-乙醇不同比例进行梯度洗脱,通过波谱(^1H—NMR,^13C—NMR)分析和化学方法鉴定其结构。结果: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藜芦酸(veratric acid,1)、香草酸(vanillic acid,2)、胡萝卜苷(daucosterol,3)、槲皮素(quercetin,4)、荭草素(orietin,5),化合物(4)系首次从本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酸枣仁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酸枣仁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方法:运用硅胶、ODS、Sephadex LH-20柱层析和重结晶等方法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方法鉴定结构。结果:从酸枣仁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羽扇豆醇(1),白桦脂酸甲酯(2),豆甾-4-烯-3-酮(3),过氧麦角甾醇(4),菜油甾醇(5),异当药黄素(6),甘油(7)和pseudolaroside B(8)。结论:化舍物1-8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天麻化学成分研究(Ⅰ)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王莉  肖红斌  梁鑫淼 《中草药》2003,34(7):584-585
目的 研究天麻中的弱极性成分。方法 硅胶柱色谱结合制备薄层层析分离,光谱分析鉴定结果。结果 分离并鉴定了7个化合物。他们分别为:对差劲苄基乙基醚(I),β-谷甾醇(Ⅱ),棕榈酸(Ⅲ),2,2’-亚甲基-二(6-叔丁基-4-甲基苯酚)(Ⅳ),对羟苄基甲醚(Ⅴ),邻苯二甲酸二甲酯(Ⅵ)和对羟基苯甲醛(Ⅶ)。结论 化合物Ⅳ和Ⅵ为天麻中首次报道成分,其中,化合物Ⅳ为四取代苯的二聚体,为首次从天麻属及兰科植物中分离鉴定。  相似文献   

14.
2012年1月16日由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组织的本草读书会第八次活动在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成功举行。参加本次读书活动的人员主要有香港浸会大学赵中振教授、陈虎彪教授、香港医管局邬家林教授、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郑金生教授  相似文献   

15.
日本杏雨书屋藏<精绘本草图>8册,原定明彩色钞本.2003年郑金生赴该书屋得见此本,发表初步考察结果,认定此书为中国中医研究院藏明<补遗雷公炮制便览>的另一传本,抄绘于清嘉庆以后.因条件限制,初次考察未能将该书之图与<补遗雷公炮制便览>逐一核对,因此关于其药图数目及内容的报道并不精确,对新增药图数目和来源等也无法深入考察.嗣后肖永芝、郑金生又先后赴该书屋进行比较考察,兹将考察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一种青礞石伪品的鉴别黄海欣,曹家涛,张玉洁青礞石系黑云母片岩或绿泥石化云母碳酸盐片岩(中国药典1990年版一部171页),为少常用中药。近来,我们在药品检验中发现有青檬石伪品,经鉴定为绿泥石化云母石英片岩(由河南省地矿厅地质调查四队张文杰研究员鉴定)...  相似文献   

17.
马蹄金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分离鉴定马蹄金全草的化学成分。结果 采用硅胶柱色谱等方法对马蹄金进行分离纯化,用IR,MS,^1H-NMR,^13C-NMR鉴定化合物。结果 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β-谷甾醇(Ⅰ),香荚兰醛(Ⅱ),正三十八烷(Ⅲ),麦芽酚(Ⅳ),乌苏酸(Ⅴ),东莨菪素(Ⅵ),伞形花内酯(Ⅶ),结论 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18.
生药鉴定是在继承中医药学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生药的来源、性状、显微特征、理化性质等方面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生药鉴定的方法很多,主要有来源(基源)鉴定、性状(经验或感官)鉴定、显微鉴定和理化鉴定四类,习称“四大鉴定”。各方法的采取,因鉴定对象和目的不同而异,各有其特点及适用对象,即可独立使用,又可互相配合。  相似文献   

19.
伏毛铁棒锤地上部分生物碱成分研究   总被引:22,自引:5,他引:22  
首次从优毛铁棒锤Aconilumflavum地上部分(花、茎、叶)中分离出4个生物碱结晶。经鉴定晶Ⅰ为脱氧乌头碱(deoxyaconitine),晶Ⅱ为3-乙酰乌头碱(3-acetylaconitine),晶Ⅲ为乌头碱(aconitine),晶Ⅳ待鉴定。乌头碱的收率为0.12%(块根中乌头碱收率为0.20%),薄层层析鉴定地上部分与块根的生物碱基本一致,为开发3-乙酰乌头碱寻找了新的资源。  相似文献   

20.
墨旱莲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目年 研究中药墨旱莲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和HPLC进行分离,根据IR,MS,^1H-NMR,^13C-NMR等光谱技术和水解等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鉴定了4个化合物,分别为刺囊酸(Ⅰ)、刺囊酸-3-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甲酯苷(Ⅱ)、豆甾醇-3-O-β-D-吡喃葡萄糖苷(Ⅲ)和槲皮素(Ⅳ)。结论 Ⅱ为新化合物,命名为eclalbasaponin Ⅹ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