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言语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治疗组采用"调神通络"针法配合言语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言语康复训练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标准汉语失语检查评分及失语症严重程度分级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1%,对照组为70.6%,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标准汉语失语检查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配合言语康复训练是一种治疗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脑卒中上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井穴及自拟的上解痉穴,在上肢痉挛即刻缓解的基础上进行康复训练;对照组采用单纯康复训练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后对两组进行肌张力评分(改良Ashworth)、上肢的运动功能评定(FMA)、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评定(FCA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为78.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FMA评分、FCA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FMA评分、FCA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是一种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李芳玲 《上海针灸杂志》2012,31(11):794-796
目的观察针刺拮抗肌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按Doll’s临床病例随机表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均予西医常规治疗和康复锻炼,治疗组采用针刺拮抗肌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评分、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治疗后改良Ashworth评分、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改良Ashworth评分、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针刺拮抗肌配合康复训练是一种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刺络放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8例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78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配合刺络放血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针刺治疗,分别对两组患者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3%,对照组为7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洼田饮水试验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配合刺络放血是一种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补肾针刺法为主治疗脑梗死后吞咽困难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补肾针刺法为主治疗脑梗死后吞咽困难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8例脑梗死后吞咽困难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2例和对照组56例。治疗组采用针刺配合基础治疗及吞咽康复策略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基础治疗及吞咽康复策略治疗。连续治疗28 d后观察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8%,对照组为80.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床旁吞咽评估量表评分、洼田氏饮水试验评分及吞咽困难分级量表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床旁吞咽评估量表评分、洼田氏饮水试验评分及吞咽困难分级量表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补肾针刺法是一种治疗脑梗死后吞咽困难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神经和肌肉电刺激理疗仪治疗脑梗塞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脑梗塞后吞咽困难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46例。治疗组采用针刺结合神经和肌肉电刺激理疗仪,同时进行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对照组仅采用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分别在治疗前后对两组进行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及吞咽困难量表评分,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论:治疗组总有效率88.0%,对照组总有效率71.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吞咽困难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针刺结合神经和肌肉电刺激理疗仪的治疗方法相比于单纯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具有疗效优势。  相似文献   

7.
针刺配合吞咽训练治疗脑血管意外后吞咽困难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吞咽训练治疗脑血管意外后吞咽困难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5例脑血管意外后吞咽困难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3和对照组22例。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采用针刺配合吞咽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吞咽训练治疗。采用洼田饮水试验、临床疗效评价等方法评定康复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洼田饮水试验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7%,对照组为86.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配合吞咽训练是一种治疗脑血管意外后吞咽困难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针刺五脏俞和头针配合康复训练与单纯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认识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两组均进行基础治疗,治疗组配合针刺五脏俞和头针联合康复训练,对照组配合单纯康复训练,共治疗8周。观察两组疗效、MMSE评分及ADL评分。结果:治疗后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9.7%,对照组为5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MMSE评分及ADL评分治疗前后组间比较及治疗前后差值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五脏俞、头针疗法联合康复训练能改善脑卒中后患者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巨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6例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8例。两组均进行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在醒脑开窍组穴基础上采用巨刺治疗,对照组在醒脑开窍组穴基础上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用修改的Ashworth量表(MAS)、痉挛评定量表(CSI)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4%,对照组为67.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MAS、CSI量表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巨刺配合康复训练是一种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裴君 《上海针灸杂志》2010,29(7):428-430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5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治疗组采用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2个月后以简化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进行疗效分析比较。结果治疗组经治疗后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评分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0%,对照组为44.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配合康复训练可明显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针刺配合康复训练干预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具有认知障碍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针康组和药物组,治疗8星期后,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神经行为认知状态量表(NCSE)及患者血浆皮质醇的变化。结果治疗前后两组患者MMSE评分、NCSE评分、血浆皮质醇含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星期后,两组MMSE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康组的NCSE评分明显高于药物组(P<0.05);针康组血浆皮质醇的含量低于药物组(P<0.05)。结论针刺配合康复训练能够明显地促进脑卒中后认知功能的恢复,降低血浆皮质醇的含量,且疗效优于药物尼莫地平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动态荧光透视技术(VFSS)研究头体针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的疗效。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41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与康复组。针刺组采用头体针治疗,康复组采用现代康复治疗。患者治疗前后均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及VFSS进行临床评估,以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3个月后,针刺组总有效率为85.0%,明显高于康复组(66.7%);治疗2星期后,两组患者经VFSS检测,在口期滞留、咽期滞留及误吸、渗透方面发生率均明显减低(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星期后,经VFSS检测时间参数,两组在口腔传递时间、咽传递时间、腭咽部关闭时间均明显减少(P<0.05),且针刺组较康复组改善更为显著(P<0.05)。结论 头体针治疗可明显缓解中风后吞咽障碍,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针刺配合吞咽治疗仪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吞咽治疗仪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仪器组和针仪组,每组40例。针刺组采用针刺治疗结合吞咽功能训练;仪器组采用吞咽治疗仪结合吞咽功能训练;针仪组采用针刺、吞咽治疗仪结合吞咽功能训练。并对3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吞咽功能动态改变以洼田饮水试验分级法进行测评。结果三组治疗后洼田饮水试验分级均有明显提高(P<0.01),三组组间治疗后洼田饮水试验分级有显著性差异(P<0.01),针仪组分别与针刺组、仪器组治疗后组间洼田饮水试验分级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针刺组与仪器组治疗后组间洼田饮水试验分级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配合吞咽治疗仪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产生积极的影响;针刺与吞咽治疗仪对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艾灸及穴位注射配合康复训练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COP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艾灸及穴位注射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分别在两组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统计动脉血氧分压(P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CO2)、肺通气功能(FEV1,FEV1%,FVC%)、呼吸肌疲劳指标MIP以及治疗前后症状评分。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血气分析、肺功能及呼吸肌功能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为53.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艾灸及穴位注射配合康复训练是一种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针刺配合隔物灸治疗中风后尿失禁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隔物灸治疗中风后尿失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1例中风后尿失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加隔物灸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针刺治疗。3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排尿频率及膀胱最大容量。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排尿频率具有明显改善(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膀胱最大容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配合隔物灸可以提高中风后尿失禁患者的临床疗效,且优于单纯针刺。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脑卒中后日间过度倦睡症的疗效。方法将确诊为脑卒中后日间过度倦睡症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治疗组采用针刺醒脑开窍组穴和失眠经验穴治疗,对照组采用针刺醒脑开窍组穴配合药物治疗,连续治疗8星期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9%,对照组为71.1%,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Epworth嗜睡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对脑卒中后日间过度倦睡症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