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观察循经远端选穴治疗脑梗死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梗死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神经内科治疗、传统"中风-中经络"针刺治疗、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循经远端选穴治疗。两组均治疗4个疗程后评价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疼痛VAS评分、患侧手肿胀评分及上肢FMA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后疼痛VAS评分、患侧手肿胀评分及上肢FMA评分3项指标均优于治疗前(P0.01)。治疗组治疗后在疼痛VAS评分、患侧手肿胀评分及上肢FMA评分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循经远端选穴治疗脑梗死后肩手综合征在改善患者疼痛、患侧手肿胀及上肢功能方面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针药合用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临床效果。方法:以我院近期收治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14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70例)和观察组(70例),分别采用单纯康复锻炼治疗和在此基础上给予针药合用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FMA评分和VAS评分等。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FMA评分和VAS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药合用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体征,促进肢体运动功能恢复,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全经针刺法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全经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康复训练治疗。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简化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MA)、视觉模拟评分量表评分(VAS)和水肿评分,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FMA、VAS及水肿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FMA、VAS及水肿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3%,对照组为76.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经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是一种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验证灵龟八法针刺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2例脑梗死、脑出血合并Ⅰ期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疗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加以灵龟八法针刺治疗(根据就诊时辰选择开穴,足临泣-外关/申脉-后溪)。在治疗前后评估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VAS)、肢体运动功能(FMA量表)、日常生活能力(Bathel指数)和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FMA评分、Bathel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Bathel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灵龟八法针刺疗法可改善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肩关节疼痛、运动功能和日常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循经远取动法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早期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给予循经远取动法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方法。3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ous Scale,VAS)、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FMA)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为63.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VAS、FMA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治疗组治疗后VAS、FMA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经远取动法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早期肩手综合征的疗效优于传统针刺。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浮刺联合推拿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进行相同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加予推拿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措施的基础上加用浮刺疗法。两组疗程均为6周,观察比较上肢FMA功能评分及疼痛VAS评分的变化情况  结果:①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FMA评分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前后FMA评分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首次治疗前后,两组疼痛VAS评分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疼痛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后各时点,两组疼痛VAS评分均存在上升趋势,但治疗24 h后,治疗组疼痛VAS评分仍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③总体治疗前后,两组疼痛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前后疼痛VAS评分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浮刺联合推拿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可显著缓解患肢疼痛,改善其活动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靳三针配合十二井穴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靳三针配合十二井穴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治疗2星期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CNDS)评分、Fugl-Meyer(FMA)评分、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功能综合评定量表(FCA)评分,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CNDS、FMA、VAS评分及FCA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和愈显率分别为96.7%和55.7%,对照组分别为83.3%和26.7%,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靳三针配合十二井穴是一种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康复锻炼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上肢功能、疼痛程度及肩手综合征评价量表(SHSS)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77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8例与针刺组39例。2组均采用药物常规治疗,同时对照组进行康复锻炼,针刺组在康复锻炼同时加用针刺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上肢功能、疼痛程度及SHSS评分。结果:针刺组总有效率94.87%,高于对照组81.5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同组治疗前,治疗后2组上肢简化Fugl-Meyer运动评分量表(FMA)评分升高(P<0.05),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SHSS评分降低(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针刺组治疗后FMA评分较高(P<0.05),VAS、SHSS评分较低(P<0.05)。结论:针刺联合康复锻炼可缓解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临床症状,减轻疼痛程度,改善上肢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黄帝内针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内针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配合康复训练,内针组采用黄帝内针配合康复训练,每日1次,10 d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 d,共治疗3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患肢的肿胀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简化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MBI)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肿胀程度、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内针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FMA、M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内针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黄帝内针联合康复训练可明显降低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患肢的肿胀及疼痛程度,改善偏瘫上肢功能,提高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0.
周敏亚  吴李秀  朱慧梅 《新中医》2015,47(10):191-192
目的:观察董针(董氏奇穴)治疗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110例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55例。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治疗;观察组行董针(董氏奇穴)治疗。1周1次,5次为1疗程。结果:2组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肿胀评分、Fugl-Meyer运动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VAS评分及肿胀评分、FuglMeyer运动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后肩关节外展度数及前屈度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肩关节外展度数及前屈度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董针(董氏奇穴)治疗肩手综合征患者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偏头痛急性发作的临床镇痛疗效。方法将142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71例。治疗组采用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镇痛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头痛VAS计分及VAS加权值。结果治疗前后两组组内VAS计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VAS计分及治疗前后VAS计分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9.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治疗偏头痛急性发作止痛效果佳,镇痛疗效优于口服镇痛药。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蜂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蜂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1组采用单纯蜂针治疗,对照1组采用单纯康复训练治疗。比较3组治疗前后简化Fugl-Meyer、ADL指数、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变化。结果 3组治疗后FMA、ADL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FMA、ADL评分与对照1组和对照2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2组治疗后FMA、ADL评分与对照1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5%,对照1组为64.3%,对照2组为73.3%,治疗组总有效率与对照1组和对照2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蜂针配合康复训练是一种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给予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两个疗程后对比治疗结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2.50%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VAS、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但观察组均提高更为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通络止痛、醒脑开窍,可明显缓解疼痛,改善肢体功能,临床疗效优异,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14.
针刺从脾胃论治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从脾胃论治神经根型颈椎病(兼有脾虚证候者)的可行性及有效性,传承和验证经典理论。方法选择神经根型颈椎病兼有脾虚证候者69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3例。治疗组采用针灸取穴从脾胃论治;对照组采用常规循经取穴治疗。分别在治疗前、治疗5次、治疗10次后采用颈椎病治疗成绩评分表及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对两组患者症状、体征积分变化和疼痛、麻木评分及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VAS和症状、体征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木分级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痊愈率和显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治疗组和对照组都可缓解神经根型颈椎病兼脾虚的症状,但从脾胃论治的取穴方法优于常规循经取穴法,能较快缓解患者的疼痛、麻木等症状。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穴位注射配合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并比较治疗前后血清IL-6浓度变化。方法将1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C组和D组,每组40例。A组采用穴位注射配合牵引治疗,B组采用穴位注射治疗,C组采用针刺治疗,D组采用牵引治疗。比较各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VAS评分、麻木评分、IL-6浓度。结果 A组总有效率为100.0%,B组为77.5%,C组为67.5%,D组为72.5%,A组总有效率优于B组、C组和D组(均P<0.05)。四组治疗后VAS评分、麻木评分、IL-6浓度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后VAS评分、麻木评分、IL-6浓度与B组、C组和D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注射配合牵引是一种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浮刺结合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肩部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在功能训练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浮刺治疗,对照组给予美洛昔康药物治疗。两组分别于治疗前、1个疗程、2个疗程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高岸肩关节功能评定法评定。治疗前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2个疗程后尤其在第1疗程后治疗组肩部VAS评分、肩关节功能积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浮刺结合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电针和益气聪明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100例CS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治疗组采用电针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益气聪明汤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TCD检查结果及治疗后6个月复发情况和不良反应,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4.0%,对照组为88.0%,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VAS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前各椎基动脉(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基底动脉)收缩期最大流速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各椎基动脉收缩期最大流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有效患者复发率为9.5%,对照组为11.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和益气聪明汤均能有效治疗CSA,电针在镇痛效果和避免不良反应方面优于中药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靳三针疗法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靳三针疗法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30例进行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后采用上肢简化Fugl-Meyer评分(FMA)、视觉模拟量表(VAS)、功能综合评定量表(FCA)对患者的运动功能、疼痛及综合功能进行评定,治疗结束后进行肩手综合征综合疗效评定。结果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0.0%。患者治疗14 d后和治疗28 d后上肢运动功能、疼痛程度、综合功能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靳三针疗法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药并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针药组45例予以夹脊穴为主的温针灸及柳氮磺胺吡啶口服治疗,西药组45例予柳氮磺胺吡啶口服治疗。治疗1个月后,观察治疗前后主要症状、体征和炎症指标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各症状积分均显著改善(P0.01,P0.05);除关节肿胀、晨僵外,其余各项症状积分改善程度优于西药组(P0.05)。两组除枕墙距外,其余各项体征均有改善,针药组在VAS评分、Schober试验、指地距改善方面较西药组更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ESR、CRP均有明显下降(P0.01,P0.05)。针药组CRP下降程度优于西药组(P0.05)。结论温针灸配合抗风湿西药治疗能有效减轻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关节疼痛,改善关节活动度,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