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试探温病学说地域性和实用性形成的历史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碧春 《陕西中医》1989,10(4):166-167
<正> 温病学说是明清时期中医学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对中医学科起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证明,温病学说的理、法、方、药对于外感热病的辨证施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有较大的实用性。温病学说于明清时期形成于江浙地区,又有明显的地域性。本文试从中医学本身的发展规律,及影响其形成发展的社会历史原因的角度出发,对温病学说的地域性和实用性形成的历史原因作一初步的探讨。科学的发展具有地区的不平衡性,中医学的发展也有地区的差异性,如以刘河间为代表的河间学派和以张元素为代表的易水学派,均  相似文献   

2.
明清温病学家。对攻下学说有着重大发展,其理论新颖,治法独特,具有突出的革新思想和创新精神。尤其对治疗急重症具有指导意义。本文试就这一问题做一整理和探析。意在为当前急重症治疗的研究提供一些思路。攻下本为逐邪温热下不厌早温热学派,十分强调有邪必除,大多主张予邪以出路而开门捐盗,使温热毒邪从窍道而出。攻下一法。可以迅速外排毒素。控制病势,故历代温热名家无不推崇备至。明代温疫学家吴又可,在《温疫论》中提出了一整套以攻下为主的治疫理法,认为:“邪自窍而入,未有不由窍而出”善治疫者“总是导引其邪从门户丽出。”清朝叶、王、吴、柳等温热名家皆对攻下法十分重  相似文献   

3.
4.
5.
依据温病学理论,手足口病发病正值夏季,湿热当令,湿热之体,外感邪毒,内外合邪,湿热壅盛,熏蒸肌表,伤及营血,其病乃成。其病因主要为湿热毒邪,病机为湿热瘀毒,熏蒸肌表,病机转变的关键在于瘀毒,治疗当清热燥湿,凉血解毒。笔者仅就临床运用温病学说指导手足口病的治疗浅谈如下,望同道指正。  相似文献   

6.
万全,字密斋,明代著名医学家.万氏精于儿科、妇科,对痘疹证治尤有造诣,所著<万氏家传痘疹心法><万氏家传片玉痘疹>是中医界少有的痘疹专著,也是一部论述温热疾病的著作.他把痘疹、瘟疫、四季热病从病因、发病机理和治法与伤寒明确划分了界限,特别是对痘疹的病因、诊断、论治预防及预后提出了许多独特见解,万全的这些学术观点推动了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肖照岑 《中医杂志》1993,34(4):203-205
探讨了日本后世派与温病学说的渊源关系,介绍了温病学说在日本传播和发展情况,并提出温病学说今后在日本会以三焦辨治为主,与汉药提取剂和煎剂一起使用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温病学说与新生传染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温病学说是明清时代形成的研究外感热病的理论,可运用于现代医学的多种传染性和感染性疾病的诊治中。进入本世纪后,随着医学和卫生学的迅速发展,世界范围内的传染病发病率和病死率已明显下降,有的甚至已绝迹,但近20a来,传染病有不断新生趋势,经确认的新生传染病已达29种。面对众多新生传染病,运用温病理论进行探讨研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其理论优势体现在:温病病名与传染性、感染性疾病对应;渐病学说对传染病病因治疗的优势;温病学说对传染病的辨证优势;温病学说对传染病治疗的优势。故运用温病理论将为新生传染病提供新的有效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9.
温病学说在明清时期渐趋鼎盛,约于18世纪中叶传入日本。对日本汉方医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并未形成一股学术高潮。本文试就其传至日本后的影响以及近年日本汉方医界对温病学说的研究作一探析。因资料有限,错漏难免,不当之处,祈同道斧正。一、传至日本的温病学著作...  相似文献   

10.
11.
《伤寒论》蕴含循证医学观念,表现在对最佳证据提炼、重视评价思想运用、具有荟萃分析的雏形以及证据推荐的分级四个方面。循证医学虽然是现代学科发展交融的产物,但是它"基于问题、遵循证据、关注实践"的观念与《伤寒论》的思想不谋而合。从循证医学进行探讨《伤寒论》,可深刻领悟仲景确立的六经辨证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2.
温病学中的和法适应于温邪既不在卫分之表,又未结于阳明气分之里,而是介于表里之间邪郁于少阳,留连三焦,以及邪伏募原等证。温邪不在卫表,汗之损伤卫气,病证不属阳明之里,下之又徒伤胃气,惟宜和解表里,以宣通气机,透解邪热,以冀外解里和。温病和解四法不同于伤寒,其作用各别,清透少阳法偏于清透胆经郁热,分消走泄法着重宣展三焦气机,泄化痰浊,清透分消法是上两法合用,为和法之合法,开达募原法在于透达募原秽浊之邪。所用药物以清热不伤阴,清气不寒凝,轻平灵动为选药特点。  相似文献   

13.
温病瘥后调理浅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温病恢复期由于机体的平衡极不稳定,患者往往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适,稍有不慎,会使病情反复或变生他病.明清一些著名温病学家对此十分重视,提出的见解和处置方法颇有借鉴意义.笔者试就此作一探讨,希望能对"非典"等患者的病后调治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4.
《内经》热病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人们对外感病因的不同认识,对外感病的论述和分类亦有不同。《内经》主要是从寒气和邪风的角度立论,把由此引起的性质属热的一类病证统称为热病,并确立了辩证方法、治则治法等相关内容。  相似文献   

15.
笔者讲授温病学30载,曾应用多种版本教材,自2004年选择七版《温病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林培政主编,简称新教材)后,深感此书集诸多温病学教科书精髓,致温病学理论升华到又一新阶段,也促进我校温病学教学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叶天士治疗温病在辨卫气营血的同时,还善于运用脏腑辨证、三焦辨证、体质辨证。对于湿温、暑温偏于湿热者,以三焦辨证为主,辅以卫气营血和脏腑辨证;对于风温、温燥、温热、暑温偏于热者,以卫气营血辨证为主,辅以三焦及脏腑辨证。温病病者主要有阴虚、阳虚、气虚、气阴两虚、酒客等体质类型,进行体质辨证,指导临床用药治疗。  相似文献   

17.
失眠也可从六经辨证。太阳辨治:卫强营弱致失眠,治以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味;膀胱蓄水致失眠,治以五苓散。阳明辨治:热扰胸膈致失眠,治以栀子豉汤,胃热失降致失眠,治以调胃承气汤;邪热结肠致失眠,治以大承气汤、少阳辨治:胆郁化火致失眠,治以小柴胡汤等。三焦失枢致失眠,治以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味。太阴辨治:寒湿停聚于中焦,治以理中汤加味。少阴辨治:阴虚阳亢致失眠,治以猪苓汤;阳虚阴盛致失眠,治以四逆汤加味。厥阴辨治:肝失所养,相火亢盛,肝火上逆.上扰心神致失眠.治以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加味。  相似文献   

18.
温病"开郁泄热"法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阎清海 《新中医》1999,31(9):3-4
“开郁泄热”法在温热病治疗中占有重要位置。从《内经》到张仲景的《伤寒论》 ,直至明清时期温病学家 ,对开郁泄热法的论述和治疗各有特色。临床应根据邪热郁阻部位的不同 ,而采用相应的治法 ,无形邪热郁闭上焦 ,宜辛凉疏达 ;邪热炽盛壅郁中焦 ,宜辛寒开泄 ;有形热结阻于肠腑 ,宜行气导滞通腑 ;热邪夹秽闭塞清窍 ,宜辛凉芳香通窍。治法虽有不同 ,但其要旨均在于开郁通滞 ,使气机通畅 ,邪热外达 ,则疾病向愈。  相似文献   

19.
百合病之原型本属伤寒,是伤寒不愈所变生,相当于西医学蜱传出血热恢复期。宋代林亿、孙奇等将百合病归入杂病并放于《金匮要略》中。随着后世《金匮要略》地位不断上升,百合病被误认作杂病流传至今。  相似文献   

20.
对《温病学》中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三焦辨证的证候范围宜加以扩大,在下焦证中既有虚证,也有实证;热盛动风证宜归入下焦证,所处病程阶段不单是温病的末期阶段,也见于极期阶段.另外下焦证候还有下焦蓄血证、热入血室证等。温病学中所述斑疹每多侧重于斑,斑多出现于营血分证,而疹则多见于卫气分证。温病疫疠病邪和温毒病邪多具有“六淫”温邪特征,是六淫温邪中具有特殊性质的病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