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淮南地区曼氏迭宫绦虫病流行现状及其危险因素,为曼氏迭宫绦虫病的预防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对淮南市各辖区水域剑水蚤原尾蚴感染状况、青蛙肌肉曼氏裂头蚴感染状况及各辖区家猫或家犬粪便曼氏迭宫绦虫卵感染状况进行随机抽样,分析剑水蚤原尾蚴感染率、青蛙肌肉曼氏裂头蚴感染率及各辖区家猫或家犬粪便曼氏迭宫绦虫卵感染率,另外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曼氏迭宫绦虫病流行的环境及社会因素。结果:淮南地区6个市辖区或县剑水蚤原尾蚴感染率:田家庵区、谢家集区、八公山区、潘集区、大通区及凤台县分别为2%、1%、1%、2%、2%、3%;淮南地区青蛙曼氏裂头蚴总感染率为7.33%;家猫和家犬粪便中虫卵的检获率分别为0%~15%和0%~5%。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农民曼氏迭宫绦虫病预防知识知晓率为为0%,受调查农民中,有捕食青蛙的习俗的占14.77%,曾食过半生熟青蛙者占3.13%,曾用蛙喂猫或喂犬者占36.29%。结论:淮南地区剑水蚤原尾蚴感染率和青蛙曼氏裂头蚴总感染率均高,终宿主受到虫卵感染,农民对曼氏迭宫绦虫病预防知识知晓率低,应加强对农民曼氏迭宫绦虫病防治知识的教育,以达到有效控制曼氏迭宫绦虫病的发生、传播和流行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江苏省曼氏迭宫绦虫宿主感染情况,为曼氏裂头蚴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8-2019年在江苏省随机抽取9个县(市、区)作为调查点.各调查点随机抽取100名常规健康体检者作为调查对象,进行曼氏迭宫绦虫血清学及病原学检查;在野外环境中调查猫、犬等终宿主及剑水蚤等中间宿主曼氏迭宫绦虫感染情况.结果 江苏省9个调...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1例17个月幼儿感染曼氏迭宫绦虫的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可溶性蛋白组分。方法提取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总蛋白后,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双向凝胶电泳(2-DE)进行分离,转膜后用感染裂头蚴小鼠的血清和健康小鼠血清作为一抗,行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分析,比较杂交蛋白点的差异。结果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可溶性蛋白经SDS-PAGE分离出33条蛋白带,相对分子质量(Mr)范围在13800~145400,其中Mr26500、Mr37600、Mr88200和Mr130200为高丰度蛋白区带。经Western blotting分析,Mr31600和Mr37600条带为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特异性蛋白条带,能被感染小鼠血清识别。裂头蚴总蛋白双向电泳凝胶的蛋白质斑点总数为367个,大部分分布在Mr18840~46800,246个蛋白质斑点的等电点为4.0~7.0,占总数的67%;Western blotting分析显示,30个抗原抗体结合点为特异性抗原斑点。结论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可溶性蛋白有2条特异性蛋白带和30个特异性蛋白斑点,以偏酸性为主。  相似文献   

5.
2008年4~11月在河南省漯河市开展曼氏裂头蚴病流行病学调查。现场采集并检测中间宿主感染情况,包括显微镜检查剑水蚤体内曼氏迭宫绦虫原尾蚴,解剖镜下观察青蛙和蝌蚪皮下、肌肉组织和内脏感染裂头蚴的状况。水洗沉淀法收集终宿主家猫和犬粪便,镜检计数虫卵。收集蝌蚪体内的裂头蚴灌胃感染家猫,观察其排卵情况。结果显示,剑水蚤、蛙类和蝌蚪的感染率分别为3.5%(3/85)、35.9%(120/334)和16.8%(75/446)。调查家猫3只、犬31只,分别有1只和6只(19.4%)感染曼氏迭宫绦虫。感染家猫裂头蚴后12d粪检,曼氏迭宫绦虫卵阳性,25d自小肠取出17条曼氏迭宫绦虫成虫。表明河南省漯河市为曼氏裂头蚴病疫源地,终宿主和中间宿主感染率均较高。当地居民有生食蝌蚪的不良习俗是感染曼氏裂头蚴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调查研究,了解河南省漯河等地区居民因生食蝌蚪感染曼氏裂头蚴病的情况,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①采用现场考察与问卷调查,了解河南省漯河等地区地理环境与居民传统生食蝌蚪情况。②调查方法:显微镜下检查剑水蚤原尾蚴;蛙用肉眼和解剖镜检;解剖镜下检查蝌蚪裂头蚴;收集猫、狗粪便,水洗沉淀镜检虫卵;对生食蝌蚪史者,作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血清免疫学检测。结果漯河、周口、商丘3市农村,池塘、沟渠、洼地众多,气候环境适宜各种蛙类繁衍,且居民多有生食蝌蚪"清热降火"习俗;剑水蚤检查85只,发现感染蚤3只,感染率3.53;蝌蚪检查308只,发现感染者22只,感染率为7.14;蛙类检查44只,发现感染者25只,感染率为56.82。调查猫、犬34只,发现感染者7只,感染率为20.59。有生食蝌蚪史者,血清学阳性率为8.99(17/189);其中13人有明显临床症状,占76.47。结论证实漯河、周口、商丘市存在曼氏迭宫绦虫病流行区,其中漯河市为曼氏迭宫绦虫严重的自然疫源地;当地居民生食蝌蚪,是感染曼氏裂头蚴病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对首诊为带绦虫感染的曼氏迭宫绦虫成虫感染者进行病原鉴定和流行病学分析。收集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诊疗过程等信息资料,询问患者既往饮食史和生活习惯。使用槟榔-南瓜子对患者进行驱虫治疗。显微镜检确认患者排出虫体的头节、孕节、虫卵等形态学特征。采用PCR法扩增阔节裂头绦虫、曼氏迭宫绦虫特异性基因片段,对扩增阳性产物进行测序,并对测序序列进行BLAST分析。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中曼氏裂头蚴抗体。患者自述近4年来不时有虫体随粪便排出,无食生肉制品史,但有食用烧烤肉制品史。ELISA结果显示曼氏裂头蚴抗体阴性。驱虫治疗后,患者排出长2.1 m的虫体。虫体头节背腹面可见一纵行的吸槽,孕节片宽度大于长度,虫卵为长椭圆形,有卵盖。根据虫体和虫卵特征,初步判断为假叶目绦虫。PCR扩增出曼氏迭宫绦虫目的基因片段,经BLAST分析,其序列同Gen Bank中欧猬迭宫绦虫(曼氏迭宫绦虫同物异名)序列(Gen Bank登录号为AP017668.1)同源性为99%。综合患者临床特征、虫体形态、基因检测和序列分析结果,确诊该病例为曼氏迭宫绦虫成虫感染病例。  相似文献   

8.
裂头蚴病由曼氏迭宫绦虫幼虫裂头蚴寄生于人体所致的疾病,我国多见于广东、福建等地,江西有过数例报道,现将新发现的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曼氏裂头蚴病是由曼氏迭宫绦虫(Spirometra mansoni)的幼虫—曼氏裂头蚴(plerocercoid)侵入人体引起的疾病。曼氏迭宫绦虫的中间宿主以蛙、蛇为主,人获感染的途径主要有民间用蛙或蛇的肉、皮局部贴敷伤口,裂头蚴从伤口侵入;生食或半生食蛙、蛇及转续宿主如猪等;饮用生水或游泳时误吞被感染的第一中间宿主剑水蚤。裂头蚴可侵入皮下组织形成皮下结节,也可侵犯腹腔内脏器、组织,还可穿过横膈侵犯胸腔,危害最大的是侵入眼部和中枢神经系统,可致残疾甚至危及生命〔1〕。据不完全统计,至1998年我国已报道632例曼氏裂头蚴病,广泛分布于23个省、市…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曼氏迭宫绦虫动物模型,观察其生活史。方法从感染蛇体内分离曼氏裂头蚴,感染终宿主(猫)和中间宿主(剑水蚤、蝌蚪),以观察其从虫卵孵出幼虫、感染第一、二中间宿主剑水蚤、蝌蚪和终宿主猫的生活史过程。结果感染猫12d后粪检发现虫卵,经解剖猫获得成虫、虫卵;虫卵在室温培养12d孵出钩球蚴,感染剑水蚤6d后发育为原尾蚴;感染蝌蚪后第28d发现裂头蚴。结论成功建立曼氏迭宫绦虫动物模型,裂头蚴在猫体内成熟时间仅12d。  相似文献   

11.
应用垂直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PAGE),对曼氏迭宫绦虫成虫及幼虫裂头蚴的乳酸脱氢酶同工酶、酯酶同工酶及苹果酸脱氢酶同工酶进行了分析测定。结果显示,成虫与幼虫的3种同工酶谱均有明显差别,反映出该绦虫在不同的发育时期,其代谢特点不同。  相似文献   

12.
1978年日本学者佐佐田胜义报道,曼氏迭宫绦虫的体细胞和生殖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7。核型的组成是3个Sm(No.5),12个ST(No.1,2,7,8)和12个T(No.3,4,6,9)。1986年我国学者刘国章、何麟报道:广东的曼氏迭宫绦虫生殖细胞的染色体数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广州市肉菜市场蛙裂头蚴感染和市售野生蛙来源地狗猫曼氏迭宫绦虫感染情况。方法从广州肉菜市场采集蛙类检查其肌肉中的裂头蚴,对市售野生蛙栖息地狗猫粪便中的曼氏迭宫绦虫卵进行检查;同时,在1 400名广州市民中开展了与裂头蚴感染相关的问卷调查。结果本次调查共检查虎纹蛙、沼水蛙、牛蛙、泽蛙4种,其裂头蚴的平均感染率约为11.75%(229/1 949)。其中,野生虎纹蛙感染率最高为51.92%(216/416);而养殖蛙类(包括虎纹蛙和牛蛙)感染率为0%(0/1 382)。狗和猫曼氏迭宫绦虫感染率分别为27.51%(63/229)和40.52%(47/116)。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市民对裂头蚴病的认知水平为41.04%,广州居民食用过蛙肉的比例约为59.86%;同时,食用蛙、蛇、猪、鸡、鼠和鸟等动物的肉、内脏或血液时,方式不当可能是市民感染裂头蚴的主要方式。结论广州肉菜市场销售的野生蛙类裂头蚴感染率较高,广东曼氏迭宫绦虫传染源猫狗的感染情况也较为严重,广州市民中亦存在一些与裂头蚴感染相关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建立一种基于重组酶介导等温扩增技术(RAA)的细粒棘球绦虫核酸检测方法。方法 针对细粒棘球绦虫12S rRNA基因序列片段,设计、筛选并合成RAA特异性扩增引物和荧光检测探针,构建细粒棘球绦虫荧光RAA检测方法。分别以含靶序列的不同拷贝数重组质粒和不同浓度细粒棘球绦虫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荧光RAA扩增,评价其检测灵敏度;分别以细粒棘球绦虫、多房棘球绦虫、日本血吸虫、曼氏血吸虫、十二指肠钩虫、华支睾吸虫、牛带绦虫、曼氏迭宫绦虫、猪带绦虫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荧光RAA扩增,评价其检测特异性。结果 成功建立了细粒棘球绦虫荧光RAA检测法,在39 ℃条件下20 min内可以实现对细粒棘球绦虫基因组DNA特异性扩增,最低可以检测出10拷贝/μL含靶序列的重组质粒DNA和0.1 ng/μL细粒棘球绦虫基因组DNA样本,具备较高敏感性;对多房棘球绦虫、日本血吸虫、曼氏血吸虫、十二指肠钩虫、华支睾吸虫、牛带绦虫、曼氏迭宫绦虫、猪带绦虫基因组DNA均无阳性扩增,具备较高特异性;且该荧光RAA法可成功检出细粒球绦虫包囊中DNA。结论 成功建立了一种快速、灵敏、特异的可用于细粒棘球绦虫核酸检测的荧光RAA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寻找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感染早期诊断抗原。方法从野蛙体内收集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经口接种感染20只昆明小鼠,每只小鼠接种2条裂头蚴,感染后6~28d隔天尾静脉采血,采用ELISA检测抗裂头蚴抗体;应用双向电泳(two—dimensionalelectrophoresis,2-DE)与Westernblot对裂头蚴可溶性抗原进行分析。结果裂头蚴感染后8d,小鼠血清特异抗体阳性率为10%(2/20),感染后14d特异抗体阳性率达100%。2-DE显示,裂头蚴可溶性抗原有255±6个蛋白点,分子质量主要集中在25~117ku,其中〉44ku的蛋白点有171±9个,占总蛋白点数的67.1%;等电点(pI)范围为4~7,其中227个蛋白点集中在pI5~6.5,占蛋白点总数的89.1%。Westernblot检测有14个蛋白点可被感染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14d的小鼠血清识别,其分子质量集中在82、45、36、34及25ku;1~14号蛋白点所对应的pI值分别为5.93、6.06、6.17、6.30、6.39、5.82、6.01、6.17、5.69、5.46、5.63、6.1、5.71、6.19。结论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可溶性抗原分子质量主要集中在25~117ku,pI值集中在5.0~6.5。感染14d的小鼠血清识别的裂头蚴蛋白可作为裂头蚴感染早期诊断候选抗原。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寻找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感染早期诊断抗原。方法从野蛙体内收集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经口接种感染20只昆明小鼠,每只小鼠接种2条裂头蚴,感染后6~28d隔天尾静脉采血,采用ELISA检测抗裂头蚴抗体;应用双向电泳(two—dimensionalelectrophoresis,2-DE)与Westernblot对裂头蚴可溶性抗原进行分析。结果裂头蚴感染后8d,小鼠血清特异抗体阳性率为10%(2/20),感染后14d特异抗体阳性率达100%。2-DE显示,裂头蚴可溶性抗原有255±6个蛋白点,分子质量主要集中在25~117ku,其中〉44ku的蛋白点有171±9个,占总蛋白点数的67.1%;等电点(pI)范围为4~7,其中227个蛋白点集中在pI5~6.5,占蛋白点总数的89.1%。Westernblot检测有14个蛋白点可被感染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14d的小鼠血清识别,其分子质量集中在82、45、36、34及25ku;1~14号蛋白点所对应的pI值分别为5.93、6.06、6.17、6.30、6.39、5.82、6.01、6.17、5.69、5.46、5.63、6.1、5.71、6.19。结论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可溶性抗原分子质量主要集中在25~117ku,pI值集中在5.0~6.5。感染14d的小鼠血清识别的裂头蚴蛋白可作为裂头蚴感染早期诊断候选抗原。  相似文献   

17.
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病,是人兽共患的常见寄生虫病,也是我省多发的重要食源性寄生虫病之一。迄今,全国已报告近千例,其中福建超过100例。裂头蚴病是由曼氏迭宫绦虫的幼虫在人体各组织、脏器间不断移行所致的疾病。福建东、西、北山区,不但居民常用鲜蛙肉、鲜蛇皮敷贴治疗痈、疖和水、火烫、烧伤,而且为了清凉解毒还有生吞蛇胆的习俗,加上改革开放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各地时髦的野味不断交流引进,这些野味常有曼氏裂头蚴寄生,加工烹饪时为保持原色、原味和清脆的口感,多采取高温爆炒的作法,尚未熟透即装盘供应食客,有的甚至直接生吃,因而造成曼氏裂头蚴病呈逐年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8.
裂头蚴为曼氏迭宫绦虫的幼虫,寄生于人体引起裂头蚴病。本所于2007年3月收到会诊病理切片1张(编号为0702618),经实验室检查和临床分析,诊断为椎管内裂头蚴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患者苏某 ,女 ,30岁 ,餐饮业工作人员。于 2 0 0 1年 8月2 0日就诊。主诉 :大阴唇处有一米粒大小突出物 ,3~ 4个月后渐大约 1cm~ 1.5 cm,无其他不适。外科作囊肿切除术 ,取出囊内乳白色团状物 ,为一活动的带状虫体 ,即送检验科检验。虫体扁平 ,乳白色、不分节。长约 180 mm,宽约 0 .8mm,表面有横皱纹 ,活动时头部如梭状 ,两侧向内凹陷似沟状 ,回缩作者单位 :河北省沧州市人民医院检验科 ,沧州 0 61 0 0 0时有凹陷 ,尾部钝圆。诊断为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 (Sparganummansoni)感染。人是曼氏迭宫绦虫的第 2中间宿主或转续宿主 ,此虫在人体不…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识别和分析曼氏迭宫绦虫异柠檬酸脱氢酶(SmNAD-IDH)核苷酸序列及生物学特征;克隆该基因并诱导蛋白表达,分析其在裂头蚴阶段的转录水平。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在线分析工具对SmNAD-IDH基因的核苷酸序列进行识别,预测分析氨基酸序列的理化性质。分别以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cDNA、孕节cDNA和成节cDNA作为模板PCR扩增目的基因,扩增产物与表达载体pET-30a重组后转化至BL21细胞中诱导蛋白表达。利用real time PCR技术分析裂头蚴阶段三羧酸循环中3个关键代谢酶的转录水平。结果BLASTx分析SmNAD-IDH基因全长1095 bp,编码蛋白由356个氨基酸组成。该基因与其他寄生虫同源基因核苷酸序列一致性>70%,与人类同源基因核苷酸序列一致性为51%。该蛋白的理论等电点为6.84,分子质量为40 ku,并且氨基酸序列中无信号肽和跨膜区,为脂溶性稳定的胞内蛋白。SmNAD-IDH在裂头蚴、成节、孕节中均有表达,在裂头蚴阶段三羧酸循环中的关键酶柠檬酸合成酶、酮戊二酸脱氢酶、SmNAD-IDH均有转录,以SmNAD-IDH的转录水平较高。结论成功重组SmNAD-IDH基因并诱导SmNAD-IDH蛋白表达,该蛋白对于曼氏迭宫绦虫,尤其是裂头蚴,是具有潜在研究价值的重要代谢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