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3 毫秒
1.
 应用流式细胞计对35例肺癌细胞DNA指数(DNAIndex.DI.)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DNA指数与肺癌的组织学特征、临床分期和予后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二倍体肿瘤占14.3%,非整倍体和多倍体肿瘤占85.7%。DNA指数和组织学分级具有很好的相关性,Ⅰ级分化的肿瘤(DI1.13±0.35)和Ⅱ、Ⅲ级(DI1.54±0.57)DNA指数具有明显差异(P<;0.01、P<;0.005)。虽然Ⅱ级和Ⅲ级分化的肿瘤DNA指数在统计学上没有明显差异,但它们的DNA指数的均值也有明显差异。随着肿瘤分期的升级,DNA指数也是增加的。随访已够3年的9例病人,7例为二倍体或近二倍体肿瘤,2例为非整倍体肿瘤。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肺支气管良恶性病变中DNA倍体及DNA指数(DI)情况;探讨DNA含量在癌变过程中的变化特点.方法用图像分析系统(MPIAS-500)对39例支气管粘膜慢性炎、45例支气管粘膜上皮鳞状上皮化生、45例支气管粘膜上皮异型增生、63例支气管肺癌进行DNA倍体分布及DNA指数的检测.结果支气管粘膜慢性炎组、鳞状上皮化生组非整倍体均<1.3%,DI均值分别为0.92和1.03;异型增生组非整倍体为2.8%,DI均值为1.34;而肺癌组非整体为18.93%,DI均值为1.72,明显高于良性病变组(P<0.001).结论肺支气管良、恶性病变细胞核DNA倍体和非整倍体中所占的百分比不同;支气管粘膜上皮细胞在癌变过程中核DNA含量逐渐增多,核型分布范围增宽,非整倍体细胞增多,DI均值呈递增趋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胃癌细胞增殖和P-糖蛋白(P-gp)表达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95例胃癌手术标本P-gp、DNA指数(DI)、S期细胞百分率(SPF)和细胞增殖指数(PI),结合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胃癌P-gp表达阴性39例(41.1%);P-gp表达阳性有56例(58.9%),其中轻、中度表达有29例(30.5%),重度表达有27例(28.4%)。95例胃癌中非整倍体肿瘤48例(50.5%),非整倍体肿瘤SPF和PI显著高于二倍体肿瘤(P〈0.01),非整倍体肿瘤P-gp表达低于二倍体肿瘤,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胃癌低分化组与中分化组的肿瘤倍体例数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胃癌中-低分化组与中分化组的肿瘤倍体例数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以胃癌发生部位、肿瘤大小、临床分期和有无淋巴结转移进行分组比较SPF、PI、P-gp和倍体关系,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用FCM检测胃癌P-gp表达水平和DNA倍体可为临床选择适当的化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DNA图像分析技术在肺良恶性病变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支气管肺良恶性病变中DNA倍体及DNA指数(D1)情况,评估其在支气管肺良恶性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用图像分析系统(MPIAS-500)对39例支气管粘膜慢性炎症,45例鳞状上皮化生、45例异型增生、63例癌进行DNA倍体分布及DNA指数的检测。结果:支气管粘膜慢性炎症组、鳞状上皮化生组非整倍体均<1.3%,DI均值分别为0.92和1.03;异型增生组非整倍体为2.8%,DI均值为1.34;而癌症组非整倍体为18.93%;DI均值为1.72,明显高于良性病变组(P<0.001)。结论:支气管肺良恶性病变细胞核DNA倍体及非整倍体所占的百分比不同。定量分析检测细胞核DNA倍体及DI均值有助于支气管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并可为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有效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5.
EGFR、IL-6R、PCNA表达及DI与胃癌复发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与目的 : 胃癌复发转移是术后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本文试图通过观察胃癌组 织中 EGFR、 IL 6R、 PCNA的表达、 DNA指数 (DI)及 DNA倍体,并寻找它们在胃癌复发转移者组 织中的分布规律,从而为判定胃癌是否有术前转移及术后复发提供可靠的依据. 方法 : 应用 免疫组织化学 SP法及图像分析仪 Fegulgen染色对 199例胃癌、 20例正常胃粘膜、 20例不典型增 生中的 EGFR、 IL-6R、 PCNA、 DI及 DNA倍体进行检测. 结果 : 有淋巴结及远处转移、残胃癌的 癌组织中 EGFR表达水平 ( 阳性率分别为 61.11% 、 66% 、 66.67% ) 较其它癌组织、正常胃粘 膜、不典型增生 ( 阳性率分别为 47.83% 、 0% 、 35% ) 高 ( P< 0.01) ; DNA倍体分布形式上,有转移胃癌、残胃癌的癌组织中非整倍体细胞百分率 ( 56.9± 13.3)% 明显高于其它 ( 无转 移胃癌为 (12.8± 6.3)%,正常胃粘膜及不典型增生为 0%,早期胃癌为 11.2% ) ,它们之间相 比有显著性差异 ( P< 0.01) ; DNA指数亦高 ( 有转移胃癌及残胃癌 DNA指数为 2.91± 0.33, 无 转移胃癌 DNA指数为 2.17± 0.29, 二者相比有显著差异 P< 0.01),但 2C细胞检出率低 ( 无转 移胃癌为 43.8± 12.9,有转移胃癌及残胃癌为 10.2± 7.5, 二者相比有显著差异 P< 0.01). 结 论 : EGFR、 DI及 DNA倍体可作为胃癌术前判断是否有复发、转移危险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肠癌细胞DNA倍体类型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对125例大肠癌术后标本的石蜡包埋组织块进行DNA含量分析.结果异倍体肿瘤占63.2%(79/125),二倍体肿瘤占36.8%(46/125).二倍体肿瘤的DNA含量明显低于异倍体肿瘤;二倍体肿瘤的G0/G1期细胞数明显高于异倍体肿瘤,而S、G2M期细胞数则明显低于异倍体肿瘤.大肠癌DNA倍体类型与病人一般临床病理特征如:年龄、性别、病理分级,Dukes分期等均无明显关系,但与病人的预后有明显的关系:二倍体肿瘤病人的五年生存率为76.8%;非二倍体肿瘤病人的五年生存率为23.9%,二者经统计学处理的极显著差异(P<0.01).在同一临床分期及病理分级中,也显示同样的结果.结论大肠癌DNA倍体性的分析可以作为判定病人预后的一项客观指标,是对Dukes分期及病理组织学分级的一个极有价值的补充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肿瘤复发时患者血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变化规律。方法 :用流式细胞术对 6 0例恶性肿瘤复发患者外周血细胞的DNA倍体、凋亡水平和增殖活性进行了检测。结果 :在 6 0例肿瘤复发患者血细胞中有 4例出现了DNA异倍体细胞 ,检出率为 6 6 7% ,其DNA异倍体DI值为 1 2 5± 0 2 2 ,其异倍体类型 3例为非整倍体 ,1例为近二倍体。肿瘤复发者血细胞的凋亡水平和增殖活性均显著高于未复发者 (P <0 0 5 )。结论 :肿瘤复发可导致患者血细胞出现某些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变化。这种变化可作为确定肿瘤复发的生物学参考指标 ,也为肿瘤复发规律研究积累了生物学资料。  相似文献   

8.
EGFR、IL—6R、PCNA表达及DI与癌复发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Wang ZH  Wang CY  Liu XJ  Wang LG  Li M  Chen CZ 《癌症》2002,21(7):785-789
背景与目的:胃癌复发转移是术后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本文试图通过观察胃癌组织中EGFR、IL-6R、PCNA的表达、DNA指数(DI)及DNA倍体,并寻找它们在胃癌复发转移者组织中的分布规律,从而为判定胃癌是否有术前转移及术后复发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及图像分析仪Fegulgen染色对199例胃癌、20例正常胃粘膜、20例不典型增生中的EGFR、IL-6R、PCNA、DI及DNA倍体进行检测。结果:有淋巴结及远处转移、残胃癌的癌组织中EGFR表达水平(阳性率分别为61.11%、66%、66.67%)较其它癌组织、正常胃粘膜、不典型增生(阳性率分别为47.83%、0%、35%)高(P<0.01);DNA倍体分布形式上,有转移胃癌、残胃癌的癌组织中非整倍体细胞百分率(56.9±13.3)%明显高于其它(无转移胃癌为(12.8±6.3)%,正常胃粘膜及不典型增生为0%,早期胃癌为11.2%),它们之间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DNA指数亦高(有转移胃癌及残胃癌DNA指数为2.91±0.33,无转移胃癌DNA指数为2.17±0.29,二者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但2C细胞检出率低(无转移胃癌为43.8±12.9,有转移胃癌及残胃癌为10.2±7.5,二者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EGFR、DI及DNA倍体可作为胃癌术前判断是否有复发、转移危险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恶性肿瘤组织DNA倍体分类与细胞动力学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肿瘤组织细胞DNA倍体分类与细胞动力学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对2504例恶性肿瘤组织DNA含量进行了检测,对DNA倍体进行了分类,并分析了DNA倍体类型与细胞凋亡(Apo)检出率及S期细胞比率(SPF)的关系。结果:恶性肿瘤组织DNA倍体分型:二倍体(D,473例)、近二倍体(ND,49例)、四倍体(T,307例)、非整倍体(AN,1040例)和多异倍体(M,635例)。后4种统称为DNA异倍体(H)共2031例。恶性肿瘤组织Apo检出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SPF比率却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二倍体肿瘤组织Apo检出率显著高于异倍体肿瘤组织(P<0.01),SPF比率显著低于异倍体组织(P<0.01)。在恶性肿瘤组织中,含有不同数量异倍体克隆者,不同DNA倍体异质性质的Apo检出率和SPF比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不同DI值的肿瘤组织其Apo检出率和SPF比率有明显不同。结论:恶性肿瘤能导致肿瘤组织Apo水平显著降低,细胞增殖活性显著增加。而且这些变化与肿瘤组织倍体类型、DI值、DNA异倍体克隆数以及DNA倍体异质性等均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脑膜瘤DNA流式细胞术分析的临床病理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脑膜瘤细胞DNA倍体和增殖活性与脑膜瘤组织病理分型及生物学特性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42例脑膜瘤细胞DNA倍体和S期比例(SPF)、增殖指数(PI),结合肿瘤病理学类型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在不典型、恶性脑膜瘤细胞中,非整倍体比例、SPF、PI显著性增高(P<0.01);在组织亚型之间,各参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SPF、PI在非整倍体细胞系和复发脑膜瘤细胞中显著性增高(P<0.01).结论流式细胞术分析是研究脑膜瘤细胞动力学和生物学特性的重要方法.DNA非整倍体可作为判定肿瘤恶性程度的指标.SPF、PI作为细胞增殖的指标,对脑膜瘤恶性程度和预后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胃癌及癌前病变DNA含量与细胞增殖活性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胃癌及癌前病变DNA检测对胃癌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了240例胃癌、癌前病变及对照组的胃粘膜细胞DNA含量(DI)、倍体和细胞增殖活性(PI)。结果:DI在重度肠上皮化生、Ⅲ级不典型增生及胃癌显著增加;重度肠上皮化生20%出现异倍体,Ⅲ级不典型增生及胃癌中分别有52.17%与71.42%出现异倍体;慢性萎缩性胃炎、重度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及胃癌PI显著增高。81例癌前病变者随访2年,15例病理诊断证实癌变,其中11例为DNA异倍体,4例为DNA二倍体,PI值也相应较高。结论:DNA检测对胃癌早期诊断是很有价值的临床生物学指标,有助于胃癌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石蜡包埋的淋巴结组织材料,采用流式细胞技术分析了36例组织学已确诊的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细胞倍体,并以5例慢性淋巴结炎为对照。按照NHL的Working Formulation的分类法:属低度恶性6例中的二倍体与非整倍体各3例。DNA指数均值为1.36±0.88。中度恶性11例中,二倍体5例,非整倍体6例,DNA指数均值为1.37±1.22。高度恶性19例,中二倍体1例,非整倍体18例,DNA指数均值1.80±1.02。经统计学处理:低度恶性比中度恶性P>0.05,无显著性差异,中度恶性与高度恶性P<0.05,有显著性差异。研究显示,通过流式细胞技术,分析NHL的倍体,能从分子生物学水平,克服光镜观察之不足处,比较客观的揭示NHL的恶性度,它有利于临床治疗及观察预后。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石蜡包埋的淋巴结组织材料,采用流式细胞技术分析了36例组织学已确诊的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细胞倍体,并以5例慢性淋巴结炎为对照。按照NHL的Working Formulation的分类法:属低度恶性6例中的二倍体与非整倍体各3例。DNA指数均值为1.36±0.88。中度恶性11例中,二倍体5例,非整倍体6例,DNA指数均值为1.37±1.22。高度恶性19例,中二倍体1例,非整倍体18例,DNA指数均值1.80±1.02。经统计学处理:低度恶性比中度恶性P>0.05,无显著性差异,中度恶性与高度恶性P<0.05,有显著性差异。研究显示,通过流式细胞技术,分析NHL的倍体,能从分子生物学水平,克服光镜观察之不足处,比较客观的揭示NHL的恶性度,它有利于临床治疗及观察预后。  相似文献   

14.
脑膜瘤细胞增殖活性与术后复发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脑膜瘤的增殖活性与术后复发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98例脑膜瘤(其中复发38例)中的表达,同时进行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分析脑膜瘤64例(其中复发组34例,非复发组30例)术后复发与DNA含量的关系。结果脑膜瘤术后复发组与非复发组PCNA标记指数(PCNALI)分别为11.65±12.49与1.54±2.46,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说明脑膜瘤术后复发与PCNA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同时复发性脑膜瘤的异倍体率(52.3%)、DNA指数DI(1.17±0.12)和增殖指数PI(26.74±10.89)均显著高于非复发组异倍体率(6.7%),DI(1.01±0.11)和PI(14.06±7.68)(P<0.01)。结论通过PCNA检测及流式细胞术(FCM)DNA含量分析可较准确地判定肿瘤的增殖潜能,以用于指导临床治疗和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5.
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了51例直径3cm以下直肠癌石蜡包埋瘤组织细胞DNA倍性。结果表明,Dukes A,B,C三期肿瘤二倍体发生率分别为83%、52%及21%。各期间二倍体瘤发生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非二倍体组直肠癌淋巴结转移阳性率明显高于二倍体癌组(P<0.01)。DNA倍体与组织学分级关系不明显(P>0.05)。二倍体癌病人术后5年及累计生存率均非常显著地高于非二倍体癌者(分别P<0.01)。本组结果提示,DNA倍性分析可为3cm以下直肠癌提供新的预后参数,并对其治疗可能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恶性程度与S期比值、DNA倍体间的关系.方法:取43例经组织学确诊的NHL(其中低度恶性12例,中度恶性7例,高度恶性24例)石蜡包埋标本,制成单细胞悬液,染色并行流式细胞术(FCM)分析,并对35例病人进行为期3年的随访.结果:低度恶性NHL12例,S期比值均数为13.56%±6.89%,中度恶性NHL 7例,S期比值均数为34.55%±36.20%;高度恶性NHL24例,S期比值均数为31.93%±16.14%;低恶组与中恶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低恶组与高恶组相比,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中恶组与高恶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DNA倍体分析显示,43例NHL中,低度恶性者12例,全为二倍体;中度恶性者7例,二倍体6例,异倍体1例;高度恶性者24例,二倍体15例,异倍体9例;从低恶组至高恶组DNA异倍体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此外,对随访的35例病人,其中异倍体组9例,S期比值为38.65%±16.72%,有8例复发(其中1例于复发后6个月死于NHL);DNA二倍体组26例,S期比值为19.40±18.02%,有2例复发,二组病人复发率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结合S期比值与DNA倍体分析,有助于NHL恶性程度的鉴别.  相似文献   

17.
本文用流式细胞检测了36例食管癌切除标本的DNA含量,结果发现,DNA倍体水平差异较大,范围为1.68C~8.16C,大多数食管癌为非整倍体DNA含量,其中少数病人在同一标本中同时发现两种不同的非整倍体。而且,食管癌细胞的DNA含量和肿瘤病变长度、局部淋巴结转移、食管外侵犯以及病理分级有密切关系;以二倍体肿瘤预后较好,且病理分化较高。而非整倍体肿瘤则相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索ICM -DNA定量检测在鉴别良恶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对 12 1例原先不提供临床病史和病理检查结果的组织切片作改良的DNA染色和ICM -DNA定量检测。结果  (1) 36例无ICM -DNA定量恶性指数的病例中 ,与原先临床及病理结果有 34例相吻合 ,其DNA指数 (DI) 0 .72 - 1.10 ,中位数DI 1.0 ,2倍体 (C)、3- 4C和≥ 5C细胞所占中位数百分比分别为 71.33%、2 6 .2 1%和 0 .98%。 (2 ) 85例有恶性指数与原先临床及病理结果完全一致 ,其DI自 1.2 - 2 .72 ,中位数DI 1.33,2C、3- 4C和 5C细胞所占的中位数百分比分别为 2 9.4 1%、6 2 .6 2 %和4 .76 %。 (3) 85例恶性组的DNA直方图表型为 :近二倍体肿瘤占 14.12 % (12 /85) ,近四倍体肿瘤占 2 .35% (2 /85) ,多倍体肿瘤占 5.88% (5/85)和非整倍体肿瘤 77.6 5% (6 6 /85)。近二倍体肿瘤多为黏膜相关淋巴瘤、高分化癌和低度恶性软组织肉瘤。结论 ICM -DNA定量分析中DI值、倍体分布、异倍体的比例和DNA直方图表型不仅是判别良恶性肿瘤的重要依据 ,而且正确运用内参和外参照校正ICM检测基准 ,合理的定标更是ICM -DNA定量鉴别良恶性肿瘤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非霍奇金淋巴瘤恶性程度与S期比值及DNA倍体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恶性程度与S期比值、DNA倍体间的关系.方法取43例经组织学确诊的NHL(其中低度恶性12例,中度恶性7例,高度恶性24例)石蜡包埋标本,制成单细胞悬液,染色并行流式细胞术(FCM)分析,并对35例病人进行为期3年的随访.结果低度恶性NHL12例,S期比值均数为13.56%±6.89%,中度恶性NHL 7例,S期比值均数为34.55%±36.20%;高度恶性NHL24例,S期比值均数为31.93%±16.14%;低恶组与中恶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低恶组与高恶组相比,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中恶组与高恶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DNA倍体分析显示,43例NHL中,低度恶性者12例,全为二倍体;中度恶性者7例,二倍体6例,异倍体1例;高度恶性者24例,二倍体15例,异倍体9例;从低恶组至高恶组DNA异倍体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此外,对随访的35例病人,其中异倍体组9例,S期比值为38.65%±16.72%,有8例复发(其中1例于复发后6个月死于NHL);DNA二倍体组26例,S期比值为19.40±18.02%,有2例复发,二组病人复发率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结合S期比值与DNA倍体分析,有助于NHL恶性程度的鉴别.  相似文献   

20.
采用流式细胞计和荧光组织化学法测定了61例新鲜乳腺癌组织细胞DNA倍性及雌激素受体(ER)并分析了DNA倍体类型与ER状况及组织学分级关系。结果表明,61例乳腺癌中,35例为非整倍体癌(57.4%),其余为二倍体癌。ER阳性乳腺癌34例(55.7%)。二倍体乳腺癌多为ER阳性,非整倍体多为ER阴性,二者之间具有显著性关系(P<0.01)。另外,组织分化越差,非整倍体的发生率也越高(P<0.001),乳腺癌细胞集群中ER阳性细胞百分比与DNA非整倍体发生率呈反比关系,随ER阳性细胞比的减少,非整倍体的发生率则显著增加。本组结果提示,DNA倍性可作为估价乳腺癌预后的新指标,将它与ER结合应用,有可能进一步改善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