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调查南宁市区乙型肝炎病毒(HBV)阳性孕妇的新生儿HBV感染情况.方法 将511例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孕妇按HBsAg、HBeAg、抗-HBc三项指标阳性者分为"大三阳"组,共191例,HBsAg、抗-HBe、抗-HBc三项指标阳性者为"小三阳"组,共320例,并对其所生的新生儿在出生后24 h内进行乙肝两对半的检测.结果 "大三阳"组孕妇的新生儿HBV感染92例,感染率48.17%;"小三阳"组孕妇的新生儿HBV感染12例,感染率3.75%;两组比较χ2=145.575,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孕妇乙肝"大三阳"是新生儿发生HBV感染的高危因素,应加强HBV阳性孕妇的宫内阻断,减少新生儿发生HBV感染.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HBV感染产妇乳汁HBV DNA水平状况,为决定是否给予母乳喂养提供依据。方法 2016年2月~2017年1月在我院分娩的135例HBV携带孕妇,采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检测HBV标志物,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 DNA。结果 64例血清HBV DNA载量<1×106 copies/ml组、15例1×106~1×107copies/ml组、21例1×107~1×108copies/ml组、32例1×108~1×109copies/ml组和3例≥1×109copies/ml组乳汁HBV DNA检出率分别为0.0%、13.3%、28.6%、35.7%和66.7%;19例血清HBsAg/HBeAg/抗-HBc阳性产妇乳汁HBV DNA检出率为68.4%,显著高于27例血清HBsAg/抗-HBe/抗-HBc阳性组的25.9%、或12例抗-HBe/抗-HBc阳性组的8.3%、或77例血清抗-HBs/抗-HBe/抗-HBc阳性组的1.3%(P<0.05)。结论 血清HBsAg/HBeAg/抗-HBc阳性或血清HBV DNA水平>1×107copies/ml的产妇乳汁HBV DNA阳性率较高,不建议这些人群进行母乳喂养。  相似文献   

3.
目的 建立HBsAg/HBeAg/抗-HBc阳性(以下简称“大三阳”)+抗-HBe阳性模式患者HBeAg血清学转换预测模型,并验证其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4月1日—2022年8月1日于长江大学附属荆州医院行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和HBV DNA定量检测的乙型肝炎患者6 055例,根据不同乙型肝炎血清学指标模式分为5组:HBsAg阴性组、HBsAg/抗-HBe/抗-HBc阳性组、大三阳+抗-HBe阳性组、大三阳+抗-HBs阳性组和大三阳组。分析不同乙型肝炎血清学指标模式的特点及不同组别中HBeAg水平的差异。非正态分布的多组连续性变量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线性回归分析不同组别HBeAg水平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筛选独立影响因素,获得最优预测因子。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验证预测效能。使用R Studio4.2.1建立预测模型并验证。结果 与大三阳模式相比,大三阳+抗-HBe阳性、大三阳+抗-HBs阳性模式患者HBeAg水平均降低(P值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  相似文献   

4.
目的 调查无偿献血人群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BI)情况。方法 2021年1月~2021年12月我站无偿献血者血液样本107397份,采用两种ELISA法检测试剂盒进行HBsAg的初次筛查,采用核酸检测(NAT)法对两次HBsAg结果均为阴性的样本进行HBV DNA检测。对血清HBsAg阴性而HBV DNA阳性样本进行HBV血清学标志物检测,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检测核酸和病毒基因分型。结果 在筛查的107397例无偿献血人群血样本中,经血清标志物检测后确认为OBI者29例(0.27‰);血清抗-HBc阳性者12例(35.3%),抗-HBe/抗-HBc阳性者8例(23.5%),抗-HBs/抗-HBc阳性者6例(17.7%),抗-HBs/抗-HBe/抗-HBc阳性者3例(8.8%);19~29岁年龄段献血人群OBI感染率为0.09‰,30~39岁人群为0.32‰,40~49岁人群为0.39‰,50~55岁年龄段献血人群OBI感染率为0.41‰,且该年龄段重复献血者OBI感染率为0.31‰;血清抗-HBs/抗-HBc阳性和抗-HBs/抗-HBe/抗-HBc OBI献...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散发成人急性乙型肝炎(AHB)流行病学特征及其血清病毒标志物(HBV M)演变规律。方法以202例成人AHB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流行病学资料并定期随访检测ALT、TBil、HBV DNA、HBV M及其定量,观察其动态变化,随访期为48周。计数资料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rson检验。结果 AHB患者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平均(42.99±7.31)岁。微量血传播方式最多,占29.20%,异性性传播占17.33%,但高达48.02%的患者传播途径不明。就诊时仅49.01%的患者HBV DNA阳性。HBV DNA阳性组血清ALT平均值为(1973.2±445.3)U/L;阴性组为(1500.3±287.7)U/L,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52,P0.05);HBV DNA阳性组血清TBil平均值为(118.40±37.33)μmol/L;阴性组为(81.06±23.24)μmol/L,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65,P0.01)。初诊时HBV M呈现8种模式,以HBsAg、HBeAg、抗-HBc、抗-HBc IgM阳性和HBsAg、抗-HBe、抗-HBc、抗-HBc IgM阳性2种模式最多见,分别占39.11%和29.27%。资料完整的99例AHB患者HBV M动态观测显示:观测期内HBsAg阴转率为97.98%,平均阴转时间为2.5周;抗-HBs累计阳转率为83.84%;HBeAg阳性患者HBeAg阴转率为100.00%,全部于发病4周内阴转;在48周的随访期内抗-HBe阳转率为80.81%;血清抗-HBc始终为阳性。202例患者急性期HBsAg定量均低于200 ng/ml;急性期HBsAg定量水平与HBsAg阴转时间呈反比。结论经微量血传播及性接触传播已成为成人散发AHB的主要传播途径;HBV DNA快速清除和HBsAg、HBeAg快速血清学转换是成人散发AHB的显著特点;急性期HBsAg定量水平对判定AHB转归有一定意义,本文2例患者最终转化为慢性HBV感染。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新疆地区乙乙肝炎病毒(HBV)感染者的血清学模式与丁型肝炎病毒(HDV)的关系,为新疆乙型肝炎病毒指标阳性病例的各民族(汉族162例、维族93例、哈族53例、回族32例、蒙古族28例)病毒性肝炎诊断、治疗提供可靠的流行病学资料。方法应用国产酶联免疫法(ELISA)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了新疆各地区不同民族HBV的血清学模式、HBV DNA和HDAg、抗-HD。结果在368例各族患者血清中,48例HDV血清标志物阳性,HBV血清学模式为HBsAg+、HBeAg+、抗-HBc+22例;HBsAg+、抗-HBe+、抗-HBc+18例;HBsAg+、抗-HBc+8例。结论新疆地区各民族HBV感染者中,HDV阳性标志物与HBV血清学模式、HBV DNA之间比较,P>0.05,并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7.
赵川  陈虹  范铁艳  王旭 《肝脏》2016,(3):235-236
<正>患者,男性,37岁,无饮酒史,查体发现抗-"小三阳"[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e抗体(抗-HBe)、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阳性10余年,曾多次就诊于北京某三甲医院,复查HBV DNA均阴性、肝功能正常,未进行抗病毒治疗。2009年再次复查:乙肝两对半:HBsAg 155.00(+)、抗-HBs0.00m IU/mL(-)、HBeAg 0.19(-)、抗-HBe 0.02(+)、抗-HBc0.08(+);HBV DNA100拷贝/mL;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不同临床类型乙型肝炎患者HBV DNA含量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技术检测163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含量,应用ELISA法检测上述患者HBV感染血清免疫学标志物(HBV-M),并对两者进行比较。结果:血清HBV DNA水平在不同乙型肝炎临床类型中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HBV-M对比,HBsAg、HBeAg、抗-HBc阳性病人的检出率为87.76%,HBsAg、抗-HBe、抗HBc病人的检出率为45.71%,HBsAg、抗-HBc病人的检出率为42.86%,抗-HBc单项阳性病人的检出率亦达40.00%;血清HBVDNA含量与黄疸的程度及转氨酶水平的高低未见相关。结论:提示HBV DNA的复制状态与不同乙型肝炎临床类型无明显相关关系;HBV DNA含量高低与肝功能受损程度亦无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1 临床资料 60例患者,其中男42例:女18例,年龄11~57岁,平均(34±6)岁,病程>1年,其中HBsAg、HBeAg、抗-HBc均阳性51例,HBsAg、抗-HBe、抗-HBc均阳性9例,血清中HBV DNA定量测定均>1×10~5Copies/ml,血清ALT>80U/L,TBil<30μmol/L,诊断均符合2000年9月全国第10次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2 治疗方法 HBV DNA基因拷贝定量1×10~5~9.9×10~6Copies/ml的36例为A组,HBV DNA定量>10~7Copies/ml者24例为B组。两组均采用相同的治疗方案,前3天使用α-1b干扰素赛若金  相似文献   

10.
乙型肝炎病毒载量与抗原抗体模式的关系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载量与抗原抗体模式的关系,为乙型肝炎的诊治、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和ELISA检测HBV DNA和抗原抗体,统计分析不同抗原抗体模式的HBV DNA量. 结果在HBsAg和HBeAg阳性模式中,HBV DNA拷贝数>103/ml者占87.3%,其中>107/ml者占66.7%;在HBsAg阳性,抗-HBe阳性模式中,HBV DNA拷贝数<103/ml者占74.5%,>107/ml者占8.3%;在HBsAg阳性,抗-HBc阳性模式中,HBV DNA拷贝数>103/ml者占48.0%,>107/ml者占29.1%.HBeAg阳性模式HBV 载量显著高于HBeAg阴性模式(P<0.01).抗-HBe阴性模式HBV载量显著高于抗-HBe阳性模式(P<0.01).在HBsAg阴性模式中,HBV DNA拷贝数>103/ml占7.9%,1例拷贝数高达1.59×109/ml. 结论 HBeAg阳性模式HBV 载量显著高于HBeAg阴性模式,抗-HBe 阴性模式病毒载量显著高于抗-HBe阳性模式,HBeAg阳性模式中的少数人HBV载量很低,HBeAg阴性模式中少数人HBV载量很高,HBsAg阴性模式中少数人存在病毒复制,因此,对于一具体患者来说,根据抗原抗体模式,难以准确地判断病毒复制程度及其传染性的强弱.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前S1(Pre-S1)蛋白在诊断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复制中的作用。 方法 收集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共104例,均经肝活组织检查证实。检测其Pre S1蛋白,HBV标志物与HBV DNA。结果 HBsAg、HBeAg、抗-HBc阳性者29例,HBV DNA与Pre-S1蛋白的检出率均达96.5%,这组患者存在病毒的高复制。HBsAg、抗-HBe和抗-HBc阳性者65例,HBV DNA与Pre-S1蛋白的检出率分别为81.5%和72.3%;HBsAg和抗-HBc阳性者8例,HBV DNA与Pre-S1蛋白的检出率分别为87.5%、75.0%,说明部分HBeAg阴性而抗-HBe阳性/阴性的患者仍存在着病毒复制。以HBV DNA定量>103拷贝/ml为诊断标准,HBV DNA阳性患者HBeAg、Pre-S1蛋白的检出率分别为31.5%(28/89)、80.9%(72/89);两者与HBV DNA的总符合率分别为40.0%(42/104)、82.0%(85/104)。HBV DNA与HBeAg检出率差异有显著性(x2=53.397,P<0.001);HBV DNA与Pre-S1蛋白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 结论Pre-S1蛋白较HBeAg更敏感的反映了HBV复制的情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分析成人急性乙型肝炎(AHB)病原学特点,探讨急性HBV感染肝损伤及病毒清除的机制.方法 以120例成人AHB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病区及门诊随访方法,收集患者流行病学资料和住院期间及出院后历次复诊时的系列血清标本,ELISA法检测血清HBV标志物,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 DNA和HBV基因型,动态观察AHB病原学变化规律.计数资料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两个样本率的比较采用Pearsonχ2检验.结果 就诊时48.33%的患者HBV DNA阳性,平均为9.84×104拷贝/mL,平均12.5 d降到检测限以下.HBVDNA阳性组血ALT中位数为1600 U/L,阴性组为1490 U/L(z=0.678,P=0.498);HBV DNA≤1×104拷贝/mL组血ALT为(2058±123)U/L,>1×104拷贝/mL组为(1393±139)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7,P-0.049).40份HBV DNA阳性标本中,HBV B基因型占52.5%,C基因型占42.5%,B、C混合型占5.0%.初诊时血清HBV标志物呈现8种模式,以HBsAg、HBeAg、抗-HBc、抗-HBc IgM阳性和HBsAg、抗-HBe、抗-HBc、抗-HBe IgM阳性2种模式最多见,分别占38.3%和30.0%.前瞻性动态监测28例AHB患者HBV标志物,HBsAg阴转率为100.0%,平均阴转时间中位数为3周;观察52周抗-HBs累计阳转率为85.7%;HBeAg阴转率为100.0%,其中53.6%的患者就诊时血清HBeAg已转阴,其余患者于发病4周内阴转,在52周的观察期内抗-HBe阳转率为82.1%;血清抗-HBc(总抗体)始终为阳性,39.3%患者抗-HBc IgM在观测期阴转.结论 快速HBV的清除和病毒标志物的血清转换,构成了AHB与慢性乙型肝炎的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86例患者均系我院住院或门诊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年龄18~63岁,平均病程3.5年。其诊断与分型依据1995年5月北京第5次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讨论修订的标准。治疗组44例中,HBV DNA阳性28例,HBsAg、HBeAg、抗-HBc阳性39例,HBsAg、抗-HBe、抗-HBc阳性3例,HBsAg、HBeAg阳性2例。肝功能检查:21例ALT升高(46~220U/L),8例TBil升高(19~58.2μmol/L)。对照组42例,年龄17~65岁,平均病程3.6年。其中HBV DNA  相似文献   

14.
乙型肝炎患者HBeAg与抗—HBe阳性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95年1月至1998年8月,我科共收治成人HBsAg、HBeAg、抗-HBc阳性(简称HBeAg阳性)和HBsAg、抗-HBe阳性、抗-HBe阳性(简称抗-HBe阳性)乙型肝炎患者538例.观察发现,HBeAg和抗-HBe阳性不仅与病程有关,同时与病情的轻重,预后亦有一定关系,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检测了450例抗-HBc阳性乙肝病毒(HBV)感染者的其他血清学标志物,结果HBsAg阳性372例(82.7%),HBeAg阳性168例(37.3%),抗-HBs阳性60例(13.3%),抗-HBe阳性162例(36.0%);有330例(73.3%)抗-HBc阳性者有强弱不同的传染性。  相似文献   

16.
埃及血吸虫病及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均呈高度流行,且两者常见于同一患者。作者对血吸虫病和同时合并HBV感染的关系进行研究。 105例患者均在大便或中发现曼氏血吸虫或埃及血吸虫活虫卵,6个月内未用过抗血吸虫病药物,所有病人用直肠活检证实有活动性血吸虫感染。用ELISA测定血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抗-HBs和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对HBsAg阳性者检测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和抗-HBe,其他血、尿常规、生化检查用常规方法进行。 105例按HBV感染情况分3组:Ⅰ组20例未感染HBV,HBV标志物均阴性;Ⅱ组34例为现症感染者,HBsAg阳性;Ⅲ验51例为既往感染者,HBsAg阴性,抗-HBs/抗-HBc阳生。Ⅰ组年龄明显低于Ⅱ和Ⅲ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抗-HBe单项阳性患者中隐匿性HBV的感染情况及发生的可能原因.方法 收集HBV血清学标志物检测结果中抗HBe单项强阳性[吸光度(A)值≤0.1]的新鲜血清标本61份,采用实时定量PCR进行HBV DNA含量检测.对于HBV DNA定量阳性的标本,采用雅培试剂复测HBV血清学标志物,采用PCR扩增,并进行克隆测序.结果 61份标本中,2份HBVDNA定量阳性,HBsAg血清学漏检率为3.3%.其中l份标本经雅培试剂复测为抗-HBc单项阳性,其前S区缺失突变和前S2区起始密码子突变,并存在不同突变株混合感染;另1份标本经雅培试剂复测发现,除抗HBe强阳性外,HBsAg和抗- HBc为极弱阳性,未发现前S/S区突变.结论 抗HBe单项阳性患者中存在隐匿性HBV感染和HBsAg血清学漏检情况,后者不仅与前S/S区突变有关,而且与外周血中HBsAg低水平也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8.
HBV感染血清标志物、HBV DNA水平与性别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探讨HBV感染者血清标志物、HBVDNA水平和性别之间的关系.选择495例HBsAg阳性的血清标本和502例HBV DNA高于1×108copy/ml以上的血清标本,分别通过ELISA法以及实时荧光定量法进行HBV感染血清标志物HBV DNA的检测.三种组合[组合1为HBsAg( )HBeAg( )抗-HBc( ),组合2为HBsAg( )抗-HBe( )抗-HBc( ),组合3为HBsAg( )抗-HBc( )]的HBV DNA阳性率(分别为95%、18%和53%)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女性在HBAg阴性模式中的比例与在HBeAg阳性模式中的比例差异显著(P<0.05).HBV感染血清标志物、HBV DNA水平和性别之间存在着重要的关系;对于组合3的患者要给予足够重视;女性在高HBV DNA水平而且HBeAg阴性组合中的比例非常小,这也许与女性在肝癌患者中所占比例较低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病例1,患者女,25岁,于1998年体检时血清HBV标志物(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为阴性,经注射基因工程乙肝疫苗后出现抗-HBs阳性,后复查2次均为抗-HBs阳性,于2000年2月份体验时发现抗-HBs阳性、HBeAg阳性、抗-HBc阳性,肝功能正常,同年3月再次复查结果相同,患者无任何相关症  相似文献   

20.
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学标志物模式是目前乙肝诊断和临床分析的重要依据,也是社会健康体格检查的重要指标之一。近年来,由于HBV血清学模式的多样性,使医生对HBV血清学标志物临床报告的分析和解释越来越难。影响着诊疗。本实验室在两年来对慢性乙肝患的血清学标志物检测中发现,存在一种罕见模式即HBsAg阳性、抗-HBs阳性、HBeAg阳性、抗-HBe阴性、抗-HBc阳性的患,并且抗-HBs滴度很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