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探讨外阴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AMFB)与侵袭性血管粘液瘤(AAM)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2例侵袭性血管粘液瘤患者以及11例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的免疫组化结果以及临床病理学特点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患者的肿瘤病灶多出现于右侧的大阴唇上,所有患者的瘤体直径在1~4cm 之间,平均直径为2.1±0.8cm。两组患者经局部切除术进行治疗,术后为期1年的随访均未出现复发。两类肿瘤镜下均以间质瘤细胞和丰富的血管成分为主。结论:侵袭性血管粘液瘤以及外阴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患者在临床表现、病理学变化,治疗方法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区别,临床上需要依据病理细胞学以及免疫组化方法进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的病理特征和免疫组织化学表型以及它的鉴别诊断。方法通过对3例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和鉴别诊断以及免疫组化的研究,结合文献复习,总结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特征及鉴别诊断。结果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均境界清楚,肿瘤由相互交错分布的细胞密集区和细胞稀疏区组成,其间血管丰富,多为毛细血管至中等大薄壁血管;瘤细胞成巢或束状围绕血管周围排列,可见红细胞漏出。免疫表型:肿瘤细胞V im entin、ER和PR阳性,desm in大都数阳性、少数阴性,CD34、CK和S-100蛋白均阴性。结论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全身多处部位可见,发病部位以女性外阴及盆腔最多见;其生物学行为及组织来源尚无定论,需与侵袭性血管粘液瘤、富于细胞性血管纤维瘤等相鉴别。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乳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等。方法:对2例乳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进行临床、病理形态以及免疫组化标记,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患者临床表现为乳房肿块伴有胀痛。大体上,肿瘤切面灰白、实性,可有黏液感。镜下,肿块边界清楚或者欠清,黏液或胶原背景下瘤细胞以梭形细胞为主,瘤细胞无明显异型性,核分裂象少见;间质血管丰富,见淋巴细胞、浆细胞等浸润。免疫组化梭形细胞vimentin(+),SMA、Desmin和ALK不同程度(+),而CK、S-100、Myogenin、bcl-2和CD34均(-)。结论:乳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比较少见,形态多样,并缺乏特异性免疫标记,病理诊断有时较困难,应与一些梭形细胞肿瘤或病变鉴别。  相似文献   

4.
文保钢  李林  陈锐  王冬 《重庆医学》2023,(4):541-544
目的 探讨女性生殖系统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选取该院2010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7例女性生殖系统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病例,对其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 患者发病年龄为36~55岁,中位发病年龄46岁;病程6~36个月,平均14个月。主要临床表现为外阴、阴道及臀部发现无痛性肿物,其中4例位于大阴唇(左侧2例,右侧2例),1例位于左侧阴阜,1例位于宫颈,1例位于右侧臀部。肿物最大直径1~8 cm,平均4 cm。5例呈实性,2例呈囊性,肿物均可活动,边界清楚。术前检查,患者肿瘤标志物水平均位于正常范围。超声检查均提示肿物异常回声,3例考虑囊肿,1例考虑血管瘤,1例考虑肿大淋巴结,1例考虑肌瘤,1例考虑脂肪瘤。所有病例均行单纯肿物切除术,术后病理均诊断为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2例部分区域兼类似侵袭性血管黏液瘤改变,1例部分区域细胞伴轻度异型。术后随访47~148个月,患者均存活,无复发。结论 女性生殖系统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良性间质细胞肿瘤,需术后病理确诊。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angiomyofibroblastoma,AMF)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鉴别诊断。方法:分析6例AMF的病理形态和免疫组化结果,结合文献总结AMF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鉴别诊断。结果:肿瘤境界清楚,直径<5cm,瘤细胞梭形或卵圆形,常围绕血管排列,呈疏密交替分布特征。免疫表型:desmin、vimentin强阳性,SMA、CD34、ER、PR阳性或部分阳性,而S-100蛋白、NF和CK均阴性。结论:AMF是一种主要发生于生育期女性外阴的良性软组织肿瘤,需与侵袭性血管粘液瘤、富细胞性血管纤维瘤等相鉴别。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angiomyfibroblastoma,AMF)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通过对3例AMF病理形态和免疫组化观察,结合文献复习,总结AMF的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结果:肿瘤境界清楚,瘤细胞梭形或卵圆形,常围绕血管排列,呈疏密交替分布特征?免疫表型:瘤细胞Vimentin,SMA?ER和PR检测均阳性,CD34?Desmin?MSA?S-100蛋白和CK均阴性?结论:AMF是一种少见的好发于生育期女性外阴的良性软组织肿瘤,需与侵袭性血管黏液瘤?富细胞性血管纤维瘤等相鉴别?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阴道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阴道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进行临床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化分析,并复习文献20余篇。结果阴道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临床无特异性,镜下见薄壁血管丰富、大小不等,呈簇状分布;瘤细胞和核多样化,肌纤维母细胞分布不均,多细胞密集区和少细胞疏松区交替出现。免疫组化结果显示Vi2mentin阳性2P2,Desmin阳性2P4,SMA阳性3P4,CD34阳性4P4,CD31阳性1P2,S2100全部阴性。结论阴道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是罕见的软组织肿瘤,具有独特的光镜及免疫组化特点,可与其他软组织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发性侵袭性血管黏液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1例发生在男性皮下浅表部位的侵袭性血管黏液瘤进行形态学和免疫组化观察,并讨论软组织黏液性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结果:本例肿瘤为多发,其中最大者位于阴囊。镜下肿物位于真皮浅层和皮下,大量黏液性基质中散在梭形和星芒状肿瘤细胞,深部侵犯周围皮下脂肪组织,部分区域角囊肿形成。结论:黏液性肿瘤的诊断需要结合发病年龄、部位等临床特点以及免疫组化染色来综合考虑。皮肤浅表血管黏液瘤和侵袭性血管黏液瘤可能属于同一疾病谱的不同阶段,本例形态学上兼有两者的特点,表现为侵袭性地生长,可能属于两者之间的中间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AMF)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 通过4例AMF的病理形态和免疫组化研究,结合复习文献,总结AMF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结果 肿瘤境界清楚,瘤细胞梭形或卵圆形,常围绕血管排列,呈疏密交替分布特征。免疫组化表型:瘤细胞Vimentin(4/4)、Actin(2/4)、SMA(2/4)、CD34(2/4)、ER(2/4)、PR(2/4)阳性,Desmin、S-100、Ck均阴性。结论 AMF是一种主要发生于生育期女性外阴的良性软组织肿瘤,需与侵袭性血管粘液瘤、浅表性血管粘液瘤、富细胞性血管纤维瘤等鉴别。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肌纤维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征。方法:对5例肌纤维母细胞瘤进行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研究,结合文献资料分析本病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及鉴别诊断。结果:组织学由具有平滑肌细胞和纤维母细胞特征的梭形肿瘤细胞,大量慢性炎细胞及黏液血管样背景构成。免疫组化myosin(+)、desmin(+)、Vimentin(+)。结论:肌纤维母细胞瘤是既具有平滑肌细胞特征,又具有纤维母细胞特征的独立性肿瘤。  相似文献   

11.
侵袭性血管黏液瘤是一种少见的间叶性肿瘤,为探讨其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治及预后,本研究收集北京大学国际医院4例盆腹腔软组织侵袭性血管黏液瘤的临床影像资料,分析其病理学形态、免疫表型及治疗随访情况,并回顾相关文献。本组4例均为女性,年龄27~49岁,平均年龄33岁,无诱因腹胀或无明显不适经体检发现,3例原发、1例复发。3例CT及磁共振扫描可见分层/漩涡征。肿瘤主体均位于盆腔,1例同时累及腹腔。肿瘤最大径5~22 cm,切面灰白、灰黄色,实性,质软,灶性水肿或囊性改变。显微镜下瘤细胞短梭形,异型不明显,间质富疏松水肿黏液或胶原,有丰富的薄壁及厚壁血管,部分血管壁玻璃样变性。肿瘤可浸润周围脂肪、神经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提示4例肿瘤均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结蛋白、平滑肌肌动蛋白弥漫阳性,CD34仅血管表达,S-100蛋白、CD117、Dog1均阴性。手术完整切除肿瘤,术后随访有1例二次复发。侵袭性血管黏液瘤确诊以病理形态学为基础,辅以免疫组织化学进一步诊断及鉴别诊断;手术切除后可多次复发。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侵袭性血管黏液瘤的临床特点及诊治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2004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4例侵袭性血管黏液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男、女患者的比例为1∶3;平均患病年龄34岁,其中女性患者平均年龄27岁。2例患者(50%)有泌尿系统或肠道压迫症状,另2例患者无临床症状。2例患者行经阴手术,1例患者行开腹手术,1例患者行经皮下肿物局部切除术。术后复发3例(75%),平均复发时间为2.5年。结论侵袭性血管粘液瘤易发生于女性盆腔及会阴软组织,瘤体大,易发生局部浸润或复发。  相似文献   

13.
Aggressive angiomyxoma (AAM) is a locally invasive soft tissue tumor with a high risk of local recurrence but without metastatic spread. The mesenchymal tumor is relatively site-specific and has a peak incidence in females in their 2nd or 4th decade. Only few cases in males have been reported in the literature. We describe what we think is the first case of an aggressive angiomyxoma arising in the prostate presenting with classical symptoms of 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以小阴唇瓣联合阴道前庭瓣行阴道再造的方法和临床价值。方法对该科1985~2004年采用小阴唇瓣联合阴道前庭瓣的手术方法治疗先天性无阴道1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分析总结。结果经术后6个月~2年随访,再造阴道可容两指,深度8cm以上,具有感觉和分泌功能,性生活满意。结论小阴唇瓣联合阴道前庭瓣阴道成形术是诸多阴道再造方法中较为理想的方法,其再造阴道接近解剖及生理状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侵袭性血管粘液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阴道侵袭性血管粘液瘤进行光镜和免疫组化检测观察。结果 镜检:肿瘤细胞梭形或星形,分布于疏松的粘液样背景中,间质血管丰富,血管壁厚薄不均。免疫组化Vimentin、Desmin、ER和PR阳性,SMA、S-100和HMB45阴性。结论 侵袭性血管粘液瘤是一种少见的特征性的间叶性肿瘤,具有鲜明的组织学特点,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可能为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来源。肿瘤呈浸润性生长,容易复发但不转移,须与其他粘液性肿瘤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6.
王秀清  方献英  宋波 《中外医疗》2010,29(28):13-14,17
目的评价无水乙醇治疗肝癌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探讨该疗法的临床价值。方法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肝癌72例分为病灶直径≤3cm,36例,肿瘤结节41个;病灶直径3~5cm,20例,肿瘤结节35个;病灶直径〉5cm,16例,肿瘤结节29个,在超声引导下注射无水乙醇,2~3d注射1次,4~10次为1个疗程。观察该疗法的效果。结果病灶直径≤3cm组、病灶直径3~5cm组及病灶直径〉5cm组近期有效率分别为86.1%,70.0%,68.8%,病灶直径≤3cm组、直径3~5cm组和直径〉5cm患者≥1、≥2、≥3年生存率分别为98.1%、87.4%、78.3%,89.6%、80.0%、61.3%和65.2%、46.2%、34.6%。病灶直径≤3cm及直径3~5cm肿瘤患者的≥2、≥3年生存率显著高于直径〉5cm肿瘤患者(P〈0.05)。结论超声引导注射无水乙醇治疗肝癌疗效显著,可明显提高肝癌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明显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西藏地区藏族人群脑膜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组织化学的表达情况,旨在提高对脑膜瘤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2013年4月至2021年3月病理存档的116例脑膜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全部病例均进行组蛋白H3第27位赖氨酸的三甲基化修饰(H3K27me3)、黏蛋白4(MUC4)、生长抑素受体2(SSTR2)、孕激素受体、上皮细胞膜抗原、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波形蛋白、S-100、P53、Ki-6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微镜下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和染色结果评估。结果 共116例脑膜瘤患者,男∶女比例为1.0∶2.6,年龄4~73岁;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头痛。影像学检查显示114例为单发病灶、2例为多发病灶;108例位于颅内、8例位于椎管;肿瘤最大径0.3~10.0 cm,平均(5.7±2.2) cm。显微镜下分级和组织学类型方面:111例为WHOⅠ级,其中纤维型(53例)、脑膜上皮细胞型(20例)、过渡型(24例)和砂砾体型(10例)多见;4例为WHO Ⅱ级(3例为非典型脑膜瘤、1例为透明细胞型);1例为WHO Ⅲ级(乳头型)。免疫组织化学方面:9例(9/116,7.8%)H3K27me3表达缺失,64例(64/116,55.2%)MUC4阳性,101例(101/116,87.1%)SSTR2阳性。80例有随访结果,71例无复发、9例复发。结论 脑膜瘤是西藏地区病理存档资料中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以中年女性患者多见,颅内上矢状窦旁、大脑镰旁和大脑凸面占位为主。WHO Ⅰ级的纤维型脑膜瘤最多见,WHO Ⅱ和Ⅲ级的脑膜瘤少见。MUC4在脑膜上皮细胞型和过渡型脑膜瘤中表达率较高,在纤维型中表达率偏低;H3K27me3表达缺失可能与预后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甲状腺内胸腺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组织化学特点、诊治及预后。 方法 收集7例甲状腺内胸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行组织学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采用EB病毒(EBV)原位杂交检测EBV感染情况。 结果 7例患者中,男5例,女2例,中位年龄54岁(40~71岁)。 肿瘤均位于甲状腺内,平均最大径(4.0±1.2)cm(2.2~6.0 cm)。所有患者均行甲状腺腺叶切除及局部淋巴结清扫术,术后均辅助放疗,其中5例接受化疗。6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0~163个月,随访病例均存活,其中2例多次局部复发,1例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其余病例未发现复发或转移。所有病例均阳性表达CK-pan、P63、CD5、CD117,不表达TTF-1、TG、CT和PAX8,其中1例弥漫表达SYN和CgA,Ki-67增殖指数在10%~90%。 7例EBV原位杂交均为阴性。 结论 甲状腺内胸腺癌是一种相对少见的惰性肿瘤,免疫组织化学CD5、CD117及单克隆PAX8组合有助于其诊断及鉴别诊断。EBV可能不参与甲状腺内胸腺癌的发生。手术腺叶全切加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是治疗甲状腺内胸腺癌的重要治疗手段,对有区域淋巴结转移和明显周围组织侵犯的患者,术后辅助放疗和/或联合化疗可有效延缓疾病进展。  相似文献   

19.
胃肠道间质瘤的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方法:用CD117、CD34、SMA、 Desmin、 S-100蛋白质抗体通过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22例原发性GIST患者进行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GIST基本组织形态为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可以伴有囊性变、黏液变、出血及坏死。核分裂像大于5/50HPF的5例中肿瘤直径均大于或等于5 cm,其中4例伴有囊性变、出血或坏死,1例伴有黏液样变。2例核分裂像在2~5/50HPF者均为上皮样细胞型,其中1例伴有黏液样变,肿瘤直径均2~4 cm。免疫组化染色117和CD34多为弥漫强阳性,阳性率分别为95.5%和68.2%,Desmin不表达,S-100蛋白质和SMA不表达或者呈灶状阳性。结论:GIST肿瘤细胞形态多变和排列方式多样,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为CD117、CD34阳性,Desmin阴性,S-100蛋白和SMA不表达或者呈灶状阳性;肿瘤细胞直径大于或等于5 cm、核分裂像大于5/50HPF、有出血或坏死可作为判断肿瘤恶性程度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肉瘤样癌(PLSC)的影像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4例PLSC的临床、X线胸片、CT和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例PLSCX线胸片和CT均表现为肺内直径3.0cm~7.5cm团块状实质性病灶;肿块均为周围型;2例肿块边界清楚,密度均匀;2例病灶呈浅分叶状,有短毛刺;4例肿块均侵犯邻近胸膜;2例纵隔淋巴结肿大;1例左侧肾上腺转移。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显示3例单一肉瘤样癌,1例多形性癌为肉瘤样癌伴腺癌Ⅱ~Ⅲ级;4例波形蛋白(Vim)及细胞角蛋白(CK)均阳性,1例上皮膜抗原(EMA)阳性,1例S-100阳性。结论周围型PLSC在CT上具有相对特征性表现,免疫组织化学Vimentin、CK有助于确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