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拉米夫定(LAM)长期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中,耐药发生率随时间延长而增加,患者常因耐药毒株的出现,导致乙型肝炎复发和恶化.阿德福韦酯(ADV)能有效抑制LAM耐药变异株,减缓LAM耐药患者的乙型肝炎进程[1].本文通过观察ADV单药初治和LAM耐药后改用联合ADV或单用ADV治疗患者的HBV DNA、AL,T、HBeAg、抗-HBe的血清转换率,评价ADV单药治疗的效果,同时检测HBV核酸序列的变化,分析ADV耐药相关性变异和耐药率.  相似文献   

2.
阿德福韦酯(ADV)能有效抑制HBV复制,且对拉米夫定耐药株有效,是一种新型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其耐药相关变异有rtN236T和A181V突变.我们采用HBV全基因组克隆及体外转染的方法,观察了4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在使用ADV抗病毒治疗的不同时期HBV全基因组序列及HBV病毒株体外转录水平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对慢性乙型肝炎(CHB)初治患者选择无交叉耐药的药物联合治疗是重要的策略[1-2].但联合用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尚缺乏长期的循证医学证据,尤其是对于高病毒载量(HBV DNA>7 log10拷贝/ml)的CHB患者,尚鲜有报道.我们对64例高病毒载量HBeAg阳性CHB患者分别采用替比夫定(LDT)联合阿德福韦酯(ADV)与拉米夫定(LAM)联合ADV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初治联合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阿德福韦酯(ADV)单药序贯治疗拉米夫定(LAM)耐药慢性乙型肝炎(CHB)出现再耐药患者HBV变异株的动态变化.方法:28例初始LAM治疗的CHB患者, 出现LAM耐药后换用ADV单药序贯治疗再次出现不充分病毒学应答或病毒学突破.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DNA, 分析HBV DNA动态变化; 采用直接PCR产物测序法检测耐药变异,分析变异模式变化. 对其中2例患者系列血清进行基因克隆分析其HBV耐药株动态变化.结果:28例入选患者HBV DNA载量随耐药变异株的消长而波动: 基线为(7.65±1.04)Log10copies/mL, LAM疗程中最低值中位数为3.68 Log10copies/mL; 出现病毒学突破或/和耐药变异时为(6.87±1.16) Log10copies/mL, 患者换用ADV后最低值中位数为3.78 Log10copies/mL; 患者出现耐药变异模式改变或再次病毒学突破时为(6.04±0.93) Log10copies/mL. 治疗基线及两次病毒突破3个时点HBV DNA载量均数逐渐下降, 且两两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28例患者LAM治疗后24例发生rtM204I/V伴或不伴rtL180M等变异, 4例无耐药变异; 换用ADV单药序贯治疗出现病毒学突破后, 进行测序检测耐药发现: LAM耐药变异13例(包括3例多重耐药), ADV耐药变异11例(包括3例多重耐药), 无耐药变异7例. 其中11例ADV耐药患者: rtA181V变异6例、rtA181T变异3例、rtN236T变异和rtA181V+rtN236T联合变异各1例. 对2例患者血清TA克隆发现ADV耐药准种出现和LAM耐药准种消失的过程, 同时发现对ADV耐药的rtI233M变异和对替诺福韦耐药的rtA194T变异.结论:ADV单药序贯治疗LAM耐药CHB出现再耐药患者HBV变异株动态变化存在5种形式, 且克隆分析可观察耐药株动态变化过程和发现预存的耐药准种.  相似文献   

5.
病毒、环境和宿主因素影响HBV感染后的病程进展、转归和预后。简述了宿主白细胞介素(IL)28B基因多态性与宿主免疫、干扰素抗HBV疗效及HBV感染结局之间存在的某些关联。但目前的研究结果尚未得出一致的结论。认为IL-28B可能通过影响宿主免疫状态而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干扰素治疗效果及病毒自发清除产生影响。实验研究前对CHB患者的免疫状态的检测可能有助于研究者得出更为一致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慢性乙型肝炎(CHB)治疗的关键是抗病毒,拉米夫定(LAM)的5年耐药发生率约为70%,耐药的发生严重影响CHB的治疗效果及其预后.由于阿德福韦酯(ADV)与LAM无交叉耐药位点而被用于LAM失效的CHB的挽救治疗.本研究对ADV作为LAM失效CHB的挽救治疗药物在临床应用的疗效及其耐药发生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拉米夫定(lamivudine,LAM)和阿德福韦酯(adefovir,ADV)双重耐药HBV株临床检出特点和表型特性,为临床优化抗病毒方案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6 553例慢性HBV感染者血清样本中HBV反转录酶区与LAM和ADV耐药相关的突变类型及频率,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和克隆测序法(≥20个克隆/样本)对双重耐药HBV株进行鉴定,采用表型耐药方法分析强效核苷(酸)类似物[nucleos(t)ide analogues,NAs]对双重耐药HBV的抑制效果。结果 26 553例慢性HBV感染者的血清样本中,LAM/ADV双重耐药HBV突变株的检出率为0.6%(147/26 553),主要突变类型为rt L180M+A181V+M204V(65.3%)和rt A181V+M204I(10.2%)。多数患者经历了LAM→ADV(40.8%)或LAM→ADV→ETV(38.8%)单药序贯/联合治疗,平均抗病毒时间为63个月。其中2例代表性LAM和ADV双重耐药患者的动态血清样本克隆结果显示,在恩替卡韦(entecavir,ETV)+ADV联合挽救治疗期间,随着获得完全病毒学应答后维持时间的延长,病毒准种池中LAM/ADV双重耐药株逐渐消失,病毒株以单一NAs耐药株或野生株为主。体外表型结果显示,各种双重耐药HBV突变株的体外复制力均低于野生株,ETV+ADV联合、替诺福韦酯(tenofovir,TDF)单独或TDF+ETV联合可有效抑制野生株复制(抑制率为98.5%~99.5%),而对各种LAM/ADV双重耐药突变株的抑制率分别为80.6%~92.5%、86.1%~97.9%和89.2%~97.5%。结论长期LAM和ADV单一序贯治疗可促进LAM/ADV双重耐药HBV发生,ETV+ADV联合、TDF单独或TDF+ETV联合均可有效抑制LAM/ADV双重耐药HBV复制,而基于TDF的挽救治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阿德福韦酯(ADV)联合拉米夫定(LAM)治疗LAM耐药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LAM耐药的HBeAg阳性的CHB患者114例,随机分成两组:ADV +LAM(A组)59例,予ADV10mg/d联合LAM 100 mg/d口服;ADV组(B组)55例,予ADV 10 mg/d 口服.分别观察完成24、48、96和144周治疗时血清肝功能,HBV DNA水平,HBV血清学标志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96、144周A组ALT复常率较B组显著升高(P<0.05);治疗96、144周A组HBV DNA水平较B组显著下降(P<0.05);治疗96、144周A组HBV DNA转阴率较B组显著升高(P<0.05);治疗96、144周A组新的耐药变异率显著低于B组(P<0.05);治疗96、144周A组HBeAg转阴率显著高于B组(P<0.05).两组均未发现与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结论 ADV联合LAM治疗LAM耐药CHB患者有显著的抗病毒效果,能有效减少HBV耐药变异的发生,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9.
慢性乙型肝炎(CHB)的疾病进展与宿主的免疫应答有关.有研究显示,拉米夫定(LAM)和阿德福韦酯(ADV)都可通过抑制体内HBV复制而修复机体受损的免疫系统,为清除病毒创造有利条件[1-2].恩替卡韦(ETV)是一种新型鸟嘌呤核苷酸类似物,在体内外均表现出强大的抗HBV活性,但能否改善受损的免疫功能,目前尚鲜见相关报道.  相似文献   

10.
慢性乙型肝炎(CHB)的疾病进展与宿主的免疫应答有关.有研究显示,拉米夫定(LAM)和阿德福韦酯(ADV)都可通过抑制体内HBV复制而修复机体受损的免疫系统,为清除病毒创造有利条件[1-2].恩替卡韦(ETV)是一种新型鸟嘌呤核苷酸类似物,在体内外均表现出强大的抗HBV活性,但能否改善受损的免疫功能,目前尚鲜见相关报道.  相似文献   

11.
慢性乙型肝炎(CHB)的疾病进展与宿主的免疫应答有关.有研究显示,拉米夫定(LAM)和阿德福韦酯(ADV)都可通过抑制体内HBV复制而修复机体受损的免疫系统,为清除病毒创造有利条件[1-2].恩替卡韦(ETV)是一种新型鸟嘌呤核苷酸类似物,在体内外均表现出强大的抗HBV活性,但能否改善受损的免疫功能,目前尚鲜见相关报道.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乙型肝炎病毒(HBV)聚合酶RT区序列分析,观察对阿德福韦酯(ADV)自然变异耐药及继发耐药的异同.方法 PCR产物直接测序法检测78例对ADV耐药患者外周血HBV RT区基因序列.其中曾用ADV治疗患者30例(治疗组),未抗病毒治疗48例(未治疗组),并对两组ADV相关耐药变异位点发生频数进行比较.结果 未治疗组ADV耐药的主要变异类型为rtAl81V/T 10例(20.8%),rtN/H238T/D/S 10例(20.8%)和rtV214A变异13例(27.1%);而治疗组发生的ADV耐药变异主要为rtA181V/T 16例(53.3%),没有发现rtN/H238T/D/S变异,仅发现l例rtV214A变异.结论 CHB患者中存在相当严重的ADV自然变异耐药变异,主要变异类型为rtN/H238T/D/S及rtV214A,而抗病毒治疗后该变异位点发生频数反而相对减少.rtAl81V/T变异既可以为自然变异也可以由ADV抗病毒治疗而诱发.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体外研究阿德福韦(ADV)耐药相关变异对于HBsAg产生及HBV复制等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 收集12例在ADV治疗过程中出现病毒学突破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对其HBV反转录(RT)区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分析.对其中4例患者的HBV进行全基因扩增、测序、序列分析及克隆.将优势株的HBV全基因插入PHY106载体,构建成1.1拷贝HBV基因组表达载体,进而转染Huh7细胞,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HBsAg及HBeAg水平,了解不同ADV耐药相关变异类型对HBsAg分泌的影响.抽提转染细胞内病毒核心颗粒HBV DNA,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 检测HBV DNA水平.将rtA181T/sW172*变异株与rtA181非变异株质粒按不同比例混合,共转染Huh7细胞,检测上清液中HBsAg及细胞内病毒核心颗粒HBV DNA水平.结果在12例出现病毒学突破的患者中,10例出现ADV耐药相关位点变异,以rtA181变异为主,其中5例有rtA181T变异,4例为rtA181T/S+rtN236T变异.将含rtA181T/sW172*变异的质粒转染细胞后,上清液中不能检测到HBsAg,而含其他变异类型的质粒转染细胞后,上清液中HBsAg和细胞内病毒核心颗粒HBV DNA水平与非变异株相似;含不同变异的HBV临床分离株转染后的细胞内核心病毒颗粒HBV DNA水平未见明显差异.将rtA181T/sw172*变异株及rtA181非变异株的质粒共转染后.随着rtA181非变异株比例的增加,上清液中HBsAg水平也逐渐增高,但细胞内核心病毒颗粒HBV DNA水平无明显差异.结论 rtA181变异是ADV耐药相关性变异的主要类型,rtA181T变异较多见.rtA181T/sW172*变异株可引起HBsAg分泌障碍,但rtA181非变异株可纠正rtA181T/sW172*变异株的HBsAg分泌障碍.不同类型的ADV耐药相关变异对HBV的复制能力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清HBs Ag水平检测在干扰素联合阿德福韦酯(ADV)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疗效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化学发光法检测60例CHB患者在干扰素联合ADV治疗前和治疗过程中HBs Ag水平,以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HBV DNA,并以连续监测法监测ALT水平并分析HBV DNA与HBs Ag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30例CHB患者治疗前HBV DNA水平为(7.1±0.6)log10 IU/ml,HBs Ag水平为(3.5±0.4)log10 IU/ml。经干扰素联合ADV治疗3个月后HBs Ag下降,6个月后显著下降(P=0.000);治疗6个月后HBV DNA显著下降(P=0.000);治疗12个月后HBs Ag和HBV DNA均降至较低水平,分别为(2.1±0.3)log10 IU/ml和(2.7±0.3)log10 IU/ml;治疗3个月后ALT水平显著下降,治疗6个月后基本正常;治疗12个月无CHB患者产生耐药;患者HBs Ag水平与HBV DNA水平呈正相关。结论干扰素联合ADV治疗可显著降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ALT水平、提高HBe Ag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及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定期检测HBs Ag浓度有助于评估ADV联合干扰素治疗CHB的疗效、及时发现耐药及是否需延长疗程。  相似文献   

15.
张欣欣 《肝脏》2006,11(Z1)
乙型肝炎病毒(HBV)以逆转录方式进行基因组的复制,容易发生病毒突变;同时,在宿主体内特定的压力下,包括内源性的(宿主免疫清除)、外源性的(疫苗和抗病毒药物),各种逃逸突变株被选择产生,尤其是在核苷(酸)类似物治疗中出现的耐药株,已成为目前限制抗病毒治疗疗效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拉米夫定(LAM)作为一种中效抗病毒药物,不能完全抑制部分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体内HBV DNA的复制,且耐药基因屏障较低,长期治疗耐药率逐年升高,5年可达70%[1].对于LAM耐药患者的挽救治疗,近年来临床已积累较丰富经验.本研究旨在观察LAM耐药患者采用阿德福韦酯(adefovir dipivoxil,ADV)单药或与LAM联合、恩替卡韦( entecavir,ETV)单药治疗的疗效,探讨LAM耐药患者的挽救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替诺福韦酯(TDF)与恩替卡韦(ETV)联合阿德福韦酯(ADV)治疗经治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疗效。方法:通过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在本院经拉米夫定(LAM)或者替比夫定(LDT)分别联合阿德福韦酯(ADV)治疗疗效不佳CHB患者73例,其中28例换用TDF300mg/次,1次/d,对照组45例改用ETV0.5mg/次,1次/d,联合ADV 10mg/次,1次/d,观察患者在治疗12、24、36及48周时的HBV DNA水平、HBV标志物、肝肾功能等指标的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12周、24周、36周和48周时,TDF治疗组HBV DNA转阴率分别为57.1%、82.1%、82.1%、89.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1.1%、33.3%、46.6%、53.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均0.05);基线病毒载量1.0×10~4IU/ml,治疗组患者在12周、24周HBV DNA转阴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36和48周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病毒载量≧1.0×10~4IU/ml,治疗组与对照组在12、24、36及48周时HBV DNA转阴率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中,基线高病毒载量与低病毒载量患者比较结果显示12、48周时HBV DNA转阴率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24、36周时HBV DNA转阴率有显著性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中,高病毒载量与低病毒载量患者在24、36及48周时HBV DNA转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对于LAM或LDT分别联合ADV治疗病毒学疗效不佳的CHB患者,选择TDF较ETV+ADV疗效更佳,不仅起效较快,且随疗程延长至48周时,疗效不受基线病毒载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拉米夫定已广泛运用于慢性乙型肝炎(CHB)的抗病毒治疗,其疗效得到国际公认,但长期使用后出现的病毒耐药问题同时也引起广泛注意.拉米夫定耐药主要是指HBV P基因区出现YMDD变异,临床表现为病情反复,甚至出现肝功能衰竭而死亡[1],但相关机制尚不清楚,可能有HBV多重变异参与.  相似文献   

19.
拉米夫定(LAM)抗乙肝病毒(HBV)的疗效已经得到肯定,但随着其疗程的延长,病毒变异成为影响疗效的最主要原因.而阿德福韦酯(ADV)的上市,为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带来了新的希望.我们对ADV治疗LAM无应答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HBV难以清除,其所致的肝脏炎性坏死及肝纤维化是疾病进展的主要病理学基础.目前,核苷类药物被广泛应用于治疗HBV感染.拉米夫定是第一个被批准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核苷类药物,其耐药突变发生率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而升高,1至4年的耐药突变率分别为14%、38%、49%、66%[1].近年来,拉米夫定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是临床常见问题.2010年6月至2011年12月本院对89例耐拉米夫定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应用恩替卡韦(ETV)及阿德福韦酯(ADV)治疗,观察病毒学及肝功能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