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额外侧前颅底锁孔入路能够较好的显示Willis环前侧方、鞍区及其周围颅底结构,特别是鞍前、鞍旁等区域周围颅底面的解剖结构,在处理小型的嗅沟脑膜瘤、鞍结节脑膜瘤、垂体瘤、颅咽管瘤及前循环动脉瘤等病变时具有其独特的优势。额外侧前颅底锁孔入路损伤较传统的额下入路大大减小,显露范围较眶上锁孔入路更广泛,避免了传统眶上锁孔入路损伤眶上神经、额窦开放性感染等可能的并发症及对于贴近中线部位解剖结构显露的局限性。此入路对于鞍区诸结构的显露可以达到与翼点锁孔入路相当的效果,且无需磨除蝶骨嵴及过多地剥离颞肌。  相似文献   

2.
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切除鞍区病变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目的探讨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治疗鞍区病变的显微手术技术。方法采用经眉弓皮肤切口,做2.0cm×2.5cm包分眶板在内的额下骨窗;应用显微手术技术处理鞍区病变20例。结果20例鞍区病变采用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愈,包括垂体瘤9例,颅咽管瘤4例,后交通动脉瘤1例,鞍膈脑膜瘤1例,鞍结节脑膜瘤1例,嗅沟脑膜瘤1例,脊神经损伤2例,1例出现一过性尿崩症,3例出现电解质紊乱,所有20例均经随访,到目前为止,无一例复发。结上锁孔入路可明显减少手术创伤,同时能提供鞍区足够的手术空间,并能有效地处理病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经额外侧入路手术切除前颅窝底及鞍区肿瘤的方法及手术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12月经额外侧入路手术切除的48例前颅窝底及鞍区肿瘤的临床资料,其中嗅沟脑膜瘤5例,鞍结节脑膜瘤19例,垂体腺瘤10例,颅咽管瘤14例。结果 肿瘤全部切除36例,次全切除 12例,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 经额外侧入路可较好暴露并切除前颅窝底及鞍区肿瘤,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1 对象与方法 2006年3月~2009年3月,我们采用经眉眶上锁孔入路治疗鞍区病变24例,其中男14例,女10例;年龄27~70岁,平均46岁.病例入选标准:①鞍区肿瘤主要向鞍上及鞍旁生长,主体在鞍上.②部分不适合采用单鼻孔经蝶入路手术的垂体瘤.本组垂体肿瘤16例,脑膜瘤5例,颅咽管瘤3例.术前均行头部CT冠状位扫描和头部MRI三维平扫加增强:显示肿瘤直径为10~35 mm.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鞍区占位性病变的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手术治疗的23例鞍区占位性病变的临床资料。结果 采用额底外侧入路12例,额底纵裂入路7例,眉弓入路4例。病灶全切除19例(82.6%),次全切除4例。术后病理结果示垂体腺瘤7例、鞍结节脑膜瘤5例、颅咽管瘤6例、嗅沟脑膜瘤1例、嗅神经鞘瘤1例、Rathke囊肿3例。21例术后恢复良好。术后出现发热10例、电解质紊乱15例、尿崩8例,无死亡病例。23例术后3个月至1年;肿瘤复发4例,其中2例垂体腺瘤、1例颅咽管瘤,再次手术效果良好。结论 对于鞍区占位性病变,良好的手术入路及解剖暴露可提高手术全切除率,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一、一般资料本组39例 F-KS 均由颅内占位性病变引起。其中脑膜瘤17例(蝶骨嵴9例;嗅沟5例;鞍结节2例;前颅窝底1例),颅咽管瘤7例,垂体瘤4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额外侧入路手术治疗鞍区中线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1999年10月~2003年4月经额外侧入路施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鞍区中线部位病变患者128例,其中垂体腺瘤57例、颅咽管瘤34例、鞍结节和蝶骨平台脑膜瘤15例、前床突脑膜瘤6例、拉克囊肿4例以及其它病变12例。结果128例患者手术后恢复良好,未发生颅内感染,无严重神经功能障碍,无一例死亡。肿瘤全切除者中垂体腺瘤52例(91.2%)、颅咽管瘤30例(88.2%)、鞍结节和蝶骨平台脑膜瘤15例(100%)、前床突脑膜瘤6例(100%)、拉克囊肿4例(100%),前交通动脉动脉瘤3例夹闭顺利。手术所用时间比常规翼点入路缩短20~30min。结论额外侧入路显露鞍区中线部位病变的效果与翼点入路并无差别。  相似文献   

8.
经眶上锁孔入路手术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对经眶上锁孔入路手术路径的解剖学进行研究,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和指导。方法对成年国人湿性尸头标本10具共20侧进行局部分层解剖,经眶上锁孔入路模拟手术并于显微镜下观察相关解剖学结构,测量参数。对42例经眶上锁孔入路手术患者(垂体腺瘤27例,鞍结节脑膜瘤5例,颅前窝底肿瘤3例,颅咽管瘤2例,Langhan结节1例,视神经管减压3例,脑脊液漏修补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手术疗效及预后。结果在直径3cm的骨窗下可观察到鞍区的重要解剖结构,包括额叶底部、外侧裂内部、前床突、蝶骨嵴、眶顶、视神经管、嗅沟、嗅束、双侧视神经、同侧视束、前交通动脉、大脑前动脉、同侧颈内动脉外侧面、对侧颈内动脉内侧面、大脑中动脉、后交通动脉、脉络膜前动脉、垂体柄和鞍膈、鞍背和后床突、基底动脉顶部、双侧大脑后动脉P1段、双侧动眼神经以及脑桥上部等。测量眶上神经主干最高点至眶上缘的垂直距离为(24.49±0.96)mm。鞍膈中心点至骨窗中心点的距离为(64.57±4.63)mm,至内侧缘骨外板为(67.11±4.91)mm,至外侧缘骨外板为(66.43±4.74)mm;以到骨窗中心点距离最短。42例患者,垂体腺瘤完全切除率达81.48%(22/27);鞍结节脑膜瘤均达SimpsonⅡ级切除;颅前窝底肿瘤达近全切除;视神经管减压术有效率为100%;颅咽管瘤、Langhan结节及脑脊液漏修补手术均获满意效果。结论经眶上锁孔入路手术创伤较小,与传统手术路径相比显露范围无明显差异,适用于鞍上区和视交叉前区的肿瘤切除、视神经管减压及前循环动脉瘤夹闭等神经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经额外侧入路手术治疗鞍区中线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1999年10月~2003年4月经额外侧入路施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鞍区中线部位病变患128例,其中垂体腺瘤57例、颅咽管瘤34例、鞍结节和蝶骨平台脑膜瘤15例、前床突脑膜瘤6例、拉克囊肿4例以及其它病变12例。结果 128例患手术后恢复良好,未发生颅内感染,尤严重神经功能障碍,无一例死亡。肿瘤全切除中垂体腺瘤52例(91.2%)、颅咽管瘤30例(88.2%)、鞍结节和蝶骨平台脑膜瘤15例(100%)、前床突脑膜瘤6例(100%)、拉克囊肿4例(100%),前交通动脉动脉瘤3例夹闭顺利。手术所用时间比常规翼点人路缩短20~30min。结论 额外侧入路显露鞍区中线部位病变的效果与翼点入路并无差别。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经额底纵裂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鞍区肿瘤的于术方法及手术技巧.方法 应用经额底纵裂入路显微外科手术切除垂体瘤12例,脑膜瘤5例,颅咽管瘤3例,表皮样囊肿1例.结果 垂体瘤伞切除9例,近全切除3例;脑膜瘤SimpsonⅡ级切除5例;颅咽管瘤全切除3例;鞍上表皮样囊肿伞切除1例.结论 经额底纵裂入路对前颅底、鞍区草要解剖结构有良好暴露,有利于术中对大脑前动脉、颈内动脉、前交通动脉,垂体柄、视交叉、下丘脑及重要穿通血管等结构的保护,手术全切率高,术后出现偏瘫、失语、昏迷、尿崩的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1.
锁孔入路开颅手术(附106例报告)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目的:评价用锁孔入路开颅术显微切除垂体腺瘤、颅咽管瘤、鞍结节脑膜瘤、脑胶质瘤、听神经瘤及直视下夹闭后交通动脉瘤、前交通动脉瘤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垂体腺瘤、颅咽管瘤、脑膜瘤、后交通动脉瘤及前交通动脉瘤于眶上外侧,右颞叶胶质瘤于右颞,听神经瘤于耳后,分别作一直径2.5cm骨瓣,显微镜下切除肿瘤或直视下夹闭动脉瘤。结果:垂体腺瘤77例中65例达到全切除,12例为次全切除;颅咽管瘤11例、鞍结节脑膜瘤6例、胶质瘤1例及听神经瘤7例,均予全切;4例颅内动脉瘤均夹闭成功。 所有患恢复良好,未发生与手术入路有关的并发症。结论:采用锁孔入路,能够安全切除直径在55mm 以下的大型、巨大型垂体腺瘤,以及30-70mm的颅咽管瘤、鞍结节脑膜瘤、听神经瘤,并可直视下夹闭前、后交通动脉瘤。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额外侧前颅底锁孔入路在处理额部及鞍区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沿鬓发迹前缘向额侧不超过5cm弧形切口,做小于3cm骨窗,利用额外侧及额下间隙处理额部、鞍区病变33例。结果 9例垂体腺瘤、7例鞍结节脑膜瘤、6例颅咽管瘤、4例额叶胶质瘤、2例脑膜瘤、1例额叶海绵状血管畸形经此手术入路均显露充分,视野清晰,切除彻底。4例后交通动脉瘤解剖清晰,夹闭满意。结论额外侧前颅底锁孔入路具有微创,影响容貌小、操作简单,能够显露和处理额叶侧方、前颅窝底及鞍区病变的优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美国Barrow神经外科中心改良双瓣法眶颧入路治疗前中颅窝底肿瘤的显微外科手术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眶颧入路显微切除的12例前中颅窝底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手术操作技巧及术后并发症等进行讨论。结果术后头颅MRI示蝶骨嵴脑膜瘤4例、海绵窦区海绵状血管瘤和三叉神经鞘瘤各1例、鞍旁高级别肉瘤1例及鞍区脑膜瘤1例,共8例完全切除; 3例海绵窦区脑膜瘤和1例岩斜区脑膜瘤大部切除。结论改良眶颧入路,对颅前、中颅窝底肿瘤提供了最佳暴露。该入路手术步骤相对简便,并且硬膜外即可处理肿瘤基底,减少肿瘤血供;该入路可以较好地显露前中颅窝底区域,并有效保护病变毗邻重要结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经额外侧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鞍区病变的可行性及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粤北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经额外侧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28例鞍区病变患者资料,其中鞍结节和前床突脑膜瘤8例,垂体腺瘤5例,颅咽管瘤3例,胆脂瘤1例,前交通动脉瘤6例,后交通动脉瘤5例. 结果 17例鞍区肿瘤全切12例,次全切5例;6例前交通动脉瘤和5例后交通动脉瘤均成功夹闭;无手术死亡或重度残疾患者. 结论 经额外侧入路显微手术可充分显露并治疗大部分鞍区病变,创伤小且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
内镜辅助下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颅内肿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科从2001年9月起采用神经内镜辅助下经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颅内肿瘤35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男17例,女18例;年龄17~71岁,平均年龄41.5岁。垂体腺瘤16例,胆质瘤12例,颅咽管瘤3例,鞍结节脑膜瘤3例,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动脉瘤1例。2.设备:(1)瑞士徕卡公司生产的MS-2手术显微镜。(2)德国Rudolf公司生产的硬性内镜及配套的监视设备包括0°、30°、70°镜头。(3)切除颅内肿瘤所需的显微器械。3.手术入路:本组35例中15例垂体腺瘤、3例颅咽管瘤、3例鞍结节脑膜瘤、1例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动脉瘤采用经眉切口眶上锁孔入路;12…  相似文献   

16.
正鞍结节脑膜瘤(tuberculum sellae meningiomas,TSMs)通常起源于视交叉沟和鞍结节,因其解剖位置较近,临床上把起源于鞍膈、前床突、蝶骨平台的脑膜瘤统称为TSMs,其发病率约占颅内脑膜瘤的5%~10%~([1])。TSMs毗邻视神经、垂体柄、下丘脑、颈内动脉、海绵窦等结构,手术切除难度较大,手术入路的选择及显微手术切除技巧与手术效果密切相关~([2])。眶上外侧(lateral supraorbital,LSO)入路由HERNESNIEMI等~([3])在2005年首次报道,此入路简单、快速、安全、损伤小。本文回顾性分析了眶上外侧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的手术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介绍一种经眉眶上锁孔入路治疗鞍区病变的手术技术。方法 对近期所收的12例鞍区占位的病人采用经眉眶上锁孔入路进行治疗。结果 所有病变全切除,无死亡病例,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时间短,对病人面容保护效果好。结论 经眉眶上锁孔人路治疗鞍区病变,切口小,骨窗小,术时短,无需输血,病人恢复快,是一种较好的手术途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内镜辅助的眶上锁孔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鞍区病变的经验、手术方法与技巧.方法 对52例鞍区病变均采用内镜辅助的眶上锁孔人路显微手术切除.此52例鞍区病变中,垂体腺瘤22例,颅咽管瘤8例,脑膜瘤7例及前循环不同类型动脉瘤15例.结果 37例鞍区肿瘤中.肿瘤全切除31例(83.8%,31/37),次全切除或部分切除6例(16.2%,6/37).15例动脉瘤均准确完全夹闭瘤颈,预后优良者13例(86.7%13/15)和轻残2例(13.3%,2/15).全组病人无手术死亡及重残,且术前原有症状在术后均有明显不同程度的好转.结论 内镜辅助的眶上锁孔入路显微手术能清楚显露鞍区病变与周围结构,创伤小,避免了重要结构的损伤,术后并发症少,效果好.  相似文献   

19.
经眉切口眶顶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垂体瘤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目的 介绍经眉切口眶顶入路切除垂体瘤的技术和经验。方法 9例病人月票用眉切口眶顶入路切除。结果 全切肿瘤8例,次全切除肿瘤1例。术后病人症状缓解,恢复正常生活工作。结论 采用经眉切口眶顶入路可以提供足够的手术空间显露鞍区占位病变,减少术中脑压板的使用。避免了对脑组织的压迫,手术创伤小,病人恢复快。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锁孔手术切除鞍区肿瘤的效果,以及术中垂体柄的保护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7年3月采用锁孔手术切除的36例鞍区肿瘤临床资料,采用眶上锁孔入路和翼点锁孔入路。结果 术后病理证实,垂体腺瘤13例,脑膜瘤14例,颅咽管瘤9例。肿瘤全切除33例,近全切除3例。垂体柄全保留32例,部分保留3例,术中未发现垂体柄1例。近全切除3例术后行伽玛刀治疗。所有病例术后随访3个月~2年,均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锁孔手术治疗鞍区肿瘤,既安全、便捷、微创,又能达到切除肿瘤、保护垂体柄等重要结构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