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近视眼视网膜变性的预防性激光光凝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激光光凝术对近视眼视网膜变性预防性治疗的疗效.方法 散瞳后用间接眼底镜及三面镜检查眼底,对发现的视网膜变性区和/或裂孔进行激光光凝治疗.结果 53例74只眼中56只眼为高度近视,占76%.73只眼一次性治愈,1例改用经结膜冷凝治疗后治愈,未有发生视网膜脱离者.结论 激光光凝可以有效治疗近视性视网膜变性,预防视网膜脱离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患者周边视网膜变性和裂孔进行预防性激光光凝的疗效。方法对高度近视患者常规行直接眼底镜、三面镜和全视网膜镜检查,对明确有周边视网膜变性或伴干性裂孔的46眼进行532 nm激光光凝治疗。结果患者激光光凝术后,周边视网膜变性及干性裂孔区封闭良好,色素斑形成明显。术后随访1年,未发生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结论对明确有视网膜变性或伴干性裂孔的高度近视患者预防性532nm激光光凝治疗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532倍频激光光凝治疗视网膜变性及裂孔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136例156眼视网膜变性及裂孔采用532倍频激光进行预防性光凝治疗,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对本组视网膜变性及干性裂孔者给予1次治疗,对合并视网膜浅脱离者,给予1~2次补充激光治疗。成功率100%。随访半年至2年均未发现视力下降、视网膜出血及其他并发症。结论:对视网膜变性及裂孔采用532倍频激光进行预防性光凝治疗,安全可靠,疗效确切,是预防视网膜脱离有效的临床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视网膜周边变性近视患者激光光凝术后行LASEK手术的安全性.方法 选择125例(187眼)伴有视网膜周边变性患者,并施行了激光视网膜光凝术和LASEK手术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施行激光视网膜光凝术及LASEK近视矫正手术后,术后1年发现1例视网膜脱离(术后2年发现2例视网膜脱离,新出现视网膜干洞1例),视网膜囊样变性1例,其他类型的变性6例.结论 视网膜周边变性激光光凝术后,行IASEK手术治疗近视,仍然会出现视网膜脱离、视网膜变性等近视眼的并发症,因此,该类患者术后仍应定期详细检查眼底.  相似文献   

5.
视网膜周边部变性是指以往正常的视网膜结构因退行性变、血管损害或机械性牵拉所致的改变,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主要病理基础之一;对视网膜周边部变性区和(或)裂孔进行预防性激光光凝治疗,能有效预防视网膜脱离的发生。近年来,我院采用532倍频激光预防性光凝治疗视网膜周边部变性和(或)裂孔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徐伟刚  李静 《宁夏医学杂志》2007,29(11):1041-1042
目的探讨周边视网膜变性的预防性光凝对于LASIK手术的意义。方法对拟行LASIK手术的57例(82眼)近视眼合并周边视网膜变性的患者进行预防性光凝治疗。结果57例眼底光凝治疗后3-4周,行LASIK手术,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无一例发生视网膜脱离。结论对周边视网膜变性严重者实施预防性光凝治疗可大大降低术后视网膜脱离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LASIK术前视网膜变性的预防性光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近视眼LASIK术前对视网膜变性进行预防性光凝的意义。方法 拟行LASIK手术的近视眼患者135例,平均屈光度-10.23D。详细记录眼底检查结果,并对视网膜变性区进行氪激光光凝治疗。随诊1年,观察LASIK术后效果。结果 大部分视网膜变性位于赤道部以前,极少数位于后极部。光凝后接受LASIK手术患者随访1年,未见眼底病变进展,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8~1.2。结论 对近视眼视网膜变性进行预防性光凝可以提高LASIK手术的安全性,对手术效果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8.
周边部视网膜格子样变性的预防性光凝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对周边部视网膜格子样进行预防性激光光凝治疗的疗效。方法:用氩蓝绿激光对67眼周边部视网膜格子样变性进行全环绕式视网膜光凝术。结果:术后21眼随访6个月、46眼随访12个月,无一眼发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结论:对伴有干性裂孔、玻璃体牵引、一眼已有视网膜脱离、无晶状体或人工晶状体眼的周边部视网膜格子样变性进行预防性激光光凝治疗是必需、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对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前检查明确视网膜周边变性或伴裂孔的近视患者进行激光预防性光凝,观察其效果。方法:对近视患者LASIK术前眼底充分散瞳后三面镜检查,对有潜在危险视网膜周边变性或裂孔者32例(40眼)应用波长532nm氩激光进行视网膜预防性光凝。激光光凝后1月行常规LASIK手术。术后随访(6~12)个月,观察视力及眼底。结果:40眼行激光光凝术后1个月行LASIK手术,术后术眼视力稳定,观察眼底病变区及裂孔封闭良好,有色素增殖包绕病变周围,未发现视网膜脱离。结论:LASIK术前视网膜变性或裂孔患者行预防性激光光凝,可预防LASIK术后视网膜脱离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眼底激光光凝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疗效。方法对78例(141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采用VISULAS 532S眼底激光治疗仪进行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术后3月、6月、1年FFA复查,随访1年。结果 78例(141眼)中视力提高或无变化88.9%,视力下降11.1%,新生血管退行79.3%,黄斑水肿减轻78.6%。结论激光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安全有效。选择合适时机和合理的激光参数对不同分期的DR行全视网膜光凝(PRP)是确保DR患者视力康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眼周边部视网膜变性特点与分布规律。方法选择近视眼患者503例984只眼,充分散瞳后验光,用间接检眼镜和和裂隙灯联合三面镜或全视网膜镜详细检查眼底,记录周边部视网膜变性数量、特点和位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984只眼的屈光状态为(8.69±4.35)D,周边部视网膜变性155只眼,发生率为15.75%,其中单眼19例(10.98%);双眼73例(89.02%),双眼的变性区分布有对称性,发生率为60.65%。变性区多位于:颞侧象限,颞上或颞下象限无明显差异。变性区以不压变白和树枝样变性多见,其次为格子样变性和单纯视网膜裂孔。结论高度近视眼周边部视网膜变性发生率高,且有对称性,这对高度近视眼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近视眼眼底的视网膜退行性病变的分布规律。方法选择近视眼患者503例984只眼,充分散瞳后验光,并依近视程度分为三组,即Ⅰ组:近视屈光度〈-3.00DS;Ⅱ组:近视屈光度-3.00DS~-6.00DS:Ⅲ组:近视屈光度〉-6.00DS。用间接检眼镜和裂隙灯联合三面镜或全视网膜镜详细检查眼底,记录周边部视网膜变性数量、特点和位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984只眼的屈光状态为(-6.56±5.70)DS,周边部视网膜变性155只眼,百分率为15.75%,其中单眼19例(10.98%);双眼73例(89.02%),周边部视网膜变性百分率:Ⅰ组为17.42%;Ⅱ组为33.54%;Ⅲ组为49.04%。双眼的变性区分布有对称性,百分率为60.65%。变性区多位于颞侧象限,颞上或颞下象限无明显差异。变性区以不压变白和树枝样变性多见,其次为格子样变性和单纯视网膜裂孔。结论高度近视眼周边部视网膜变性发生率高,不同屈光度组的周边视网膜变性的构成比存在显著差异,且随近视屈光度的增加而增高,且有对称性,这些特征对高度近视眼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视网膜激光光凝术联合沃丽汀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视力、视网膜局部微循环及血清因子等指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60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0例.对照组采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沃丽汀治疗.分别于入组时、治疗2个月后检测患者的黄斑区视网膜厚度(CMT)、最佳矫正视力(BCVA)、视网膜局部微循环指标[视网膜中央动脉的收缩期流速峰值(PSV)、舒张期末期流速(EDV)、阻力指数(RI)]、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并采用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特异性量表(DSQL)评估患者生存质量.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2.31%vs.82.18%,P<0.05);治疗后,观察组CMT、BCVA、RI、血清IL-6及VEGF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SV、EDV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6.73%vs.21.78%,P<0.05);观察组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特异性量表(DSQL)各维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视网膜激光光凝术联合沃丽汀可改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视力和视网膜局部微循环障碍,减轻炎症反应,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李健  朱承华 《疑难病杂志》2007,6(3):168-169
目的探讨氩激光治疗视盘新生血管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方法使用氩激光对49例65眼视盘新生血管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行超全视网膜光凝。激光治疗后3、6、12个月行荧光眼底血管造影,新生血管未消退者追加光凝。随访3~24个月(平均10.6个月)。结果超全视网膜光凝术后视力提高12眼(18.4%),视力不变36眼(55.4%),视力下降17眼(26.2%)。49眼(75.4%)新生血管消退或部分消退,16眼(24.6%)新生血管无变化或加重。47眼(72.3%)需要补充光凝。平均激光治疗量(2406±704)点。结论视盘新生血管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较常规治疗需要更大的激光量,光凝术后应定期随访观察,必要时补充光凝。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芪明颗粒联合激光光凝对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黄斑水肿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5月至2016年4月焦作煤业集团中央医院收治的98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黄斑水肿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49例。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接受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芪明颗粒,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治疗后黄斑水肿消除率、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芪明颗粒联合激光光凝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黄斑水肿,能够有效消除黄斑水肿,有效率高,效果理想,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氪激光光凝术治疗视网膜黄斑分支静脉阻塞的临床疗效。方法 用氪激光光凝术治疗视网膜黄斑分支静脉阻塞45例46眼,治疗前后做视力、眼底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术后随访1年。结果 45例患者中视力增高38例,不变者8例,无视力下降。38眼激光治疗后黄斑区出血、水肿完全吸收且FFA显示荧光渗漏消失。结论 氪激光光凝术治疗视网膜黄斑分支静脉阻塞疗效显著,及时光凝有利于患者视力早日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视网膜光凝联合雷珠单抗玻璃体内注射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伴发黄斑水肿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60例(60只眼)继发于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黄斑水肿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30只眼):一组单纯行雷珠单抗玻璃体内注射(IVR),一组于注射后2周行格栅样光凝(grid laser photocogagulation,GLP)。随访6个月,观察最佳矫正视力(BCVA)及光学相关断层扫描(OCT)检查黄斑中心凹厚度(CMT)的改变以及有无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6月后,IVR组平均最佳矫正视力(BCVA)提高10.8个ETDRS字母和基线相比;t=4.77,P<0.01。IVR+GLP组平均BCVA提高12.6个ETDRS字母,t=5.27,P<0.01;IVR组黄斑厚度(CMT)较治疗前减少(172.3)μm,t=7.79,P<0.01;IVR+GLP组CMT较治疗前减少(192.8)μm,t=-8.65,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BCVA和CMT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IVR组注射次数(3.8±1.6)明显高于IVR+GLP组(2.0±0.8);两组均无明显严重副作用。[结论]单纯行雷珠单抗眼内注射与雷珠单抗联合视网膜局部激光治疗均能使黄斑水肿减轻,改善黄斑水肿患者视力,治疗效果上无统计学差异;雷珠单抗联合视网膜局部激光治疗能减少雷珠单抗的注射次数。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氩激光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中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显示有明确渗漏点,其渗漏点距黄斑中心凹500 μm以外的中浆患者102例102眼,采用氩绿激光行渗漏点直接光凝封闭,激光参数:光斑直径100~200 μm,爆光时间0.2 s,能量80~150 mW。激光光凝1次或2次补充完成。结果激光光凝后视力迅速提高一行以上者95眼,视力无变化7眼;眼前黑影、视物变形症状消失的87眼;两周内视网膜神经上皮盘状脱离消失,中心凹反光出现的80眼;首次光凝未完全封闭渗漏点需2次补充光凝的4眼;治疗过程中无1例因光凝损伤黄斑中心凹;全部患者激光光凝后随访6个月至5年,未发现远期光凝并发症,同时无1例复发。结论氩激光治疗中浆可较快提高视力、缩短病程、减少复发率,把握光凝条件是杜绝光凝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激光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anch Retinal Vein Occlusion,BRVO)的疗效。方法确诊为BRVO并经激光光凝治疗的患者35例(35眼),观察治疗前后的视力、眼底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的变化。结果激光治疗后视力提高者13眼(37%),不变16眼(46%),下降6眼(17%)。初始视力为0.2或更差的患者激光治疗后视力预后较初始视力为0.2以上的患者差。经1-3次光凝治疗,35眼中31眼视网膜出血水肿及新生血管消退,FFA显示渗漏及毛细血管无灌注区消失(88.6%)。无玻璃体出血、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发生。结论激光光凝治疗能加速视网膜出血的吸收,消除黄斑水肿,有助于视力的恢复;初始视力与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的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