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子宫肌瘤是育龄妇女生殖系统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发病率高达20%以上。主要表现为月经过多、下腹坠痛、腰酸、肌瘤压迫等症状,约有40%的患者继发不同程度的贫血。其治疗方法有:药物、手术、介入等多种。近1年来我院对子宫肌瘤行子宫动脉栓塞治疗8例,经临床观察,取得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2.
子宫肌瘤是育龄妇女高发的盆腔良性肿瘤。是导致子宫异常出血的常见原因,常规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和药物治疗,手术切除子宫即使育龄妇女失去了生育能力,同时亦会造成不必要的心理负担,近年来子宫肌瘤的介入治疗获得成功,且不断完善,为子宫肌瘤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有前途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子宫肌瘤是生育期妇女常见的良性肿瘤,由子宫平滑肌组织和少量纤维结缔组织组成.多见于30~50岁妇女,以40~50岁最多见.国外报道育龄妇女发病率为20%~40%[1],传统治疗以手术为主,近年来介入栓塞(UAE)的独特疗效倍受人们关注,我院于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采用UAE治疗子宫肌瘤32例获得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何淑明 《右江医学》2003,31(2):158-160
子宫肌瘤是育龄妇女生殖系统最常见的良性肿瘤 ,发病率高达 2 5 %~ 30 % ,约占女性良性肿瘤的 5 1.87% ,可引起月经过多 ,肌瘤压迫症状 ,继发不同程度的贫血、自然流产、不孕。近年来 ,肌瘤的治疗发展较快 ,方法亦越来越多 ,但各有优缺点。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及生物工程学的发展 ,子宫肌瘤的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及其他治疗方法也不断发展 ,使个体化的子宫肌瘤非手术治疗更加安全、微创而有效。现将子宫肌瘤非手术治疗进展综述如下。一、子宫肌瘤的药物治疗  大量研究证实子宫肌瘤中雌激素受体 (ER)含量高于正常子宫肌组织 ,因此认为子宫…  相似文献   

5.
子宫肌瘤是女性常见良性肿瘤,育龄女性中的患病率为20%~40%,其中30~50岁的患者占患病总数的70%~80%,大约50%的肌瘤患者有症状。研究表明,子宫肌瘤是具有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的甾体激素依赖性肿瘤,孕激素对它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目前该病的治疗仍以手术为主并且逐渐向微创和保留子宫的方向发展。药物治疗虽然不能根治子宫肌瘤,但可以明显改善症状及缩小肌瘤,  相似文献   

6.
胡小红 《医学文选》2006,25(4):917-919
子宫肌瘤是育龄妇女生殖系统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在30~50岁妇女中,患病率可达70%~80%,该病变不仅可引起下腹部的不适和疼痛,还可引起子宫出血,导致严重贫血等许多异常。子宫肌瘤的传统治疗方法为药物治疗和手术切除,两种方法虽然都有一定的效果,但也有各自的缺陷与不足,药物可引起潮热、睡眠障碍等雌激素低下所致的绝经样症状,一旦停药,已经缩小的子宫还可在短期内迅速长大;手术治疗则有创伤和发生相关并发症的可能。近年来,介入治疗(UAE)因较易操作、效果较好和并发症较少等诸多优点而逐渐成为子宫肌瘤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本文就其概况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由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而成,其中有少量纤维结缔组织,多见于30~50岁女性,以40~50岁最多见。子宫肌瘤也是一种最常见的卵巢激素依赖性肿瘤,是导致子宫切除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该病的治疗仍以手术为主并且逐渐向微创和保留子宫的方向发展。药物治疗虽然不能根治子宫肌瘤,但可以明显改善症状及缩小肌瘤,尤其对于患子宫肌瘤的围绝经期妇女可能成为保守治疗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8.
子宫肌瘤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苏玉娟 《广西医学》2003,25(4):580-582
子宫肌瘤是育龄妇女生殖系统常见的良性肿瘤 ,在 30~ 5 0岁妇女中 ,其患病率可达 70 %~80 %。对有症状的子宫肌瘤 ,传统的治疗方法以手术为主 ,但由于手术所致的创伤和相关的并发症 ,使近年来子宫肌瘤的非手术备受注目(1) 。子宫肌瘤的治疗方法可分为两大类 :手术治疗及非手术治疗。现将其治疗进展综述如下。1 子宫肌瘤手术治疗进展1 .1 子宫全切除术 :包括经腹、经阴道及腹腔镜协助下的阴式子宫切除术。其优点是可以全部完整地切除病变子宫(2 ) 。其缺点 :1手术相对复杂 ,对技术不熟练者 ,有一定难度 ,易于出血及损伤泌尿道。2子宫的切…  相似文献   

9.
子宫肌瘤是子宫最常见的实体肿瘤,又称子宫平滑肌瘤,其发生率在育龄妇女约中为20%~25%,以40~50岁年龄段发病率最高,其中粘膜下子宫肌瘤的发生率占整个子宫肌瘤的10%~15%[1]。主要表现为月经过多、过频或盆腔占位压迫症状,约有40%的患者继发不同程度的贫血,近年来有关子宫肌瘤的治疗进展很快,方法居多,本文对子宫肌瘤的微创手术治疗进展做一综述。1子宫动脉栓塞术(uterinearteryembolization,UAE)1.1研究动态:1990年法国医学家Ravina首先开始研究子宫动脉栓塞术对子宫肌瘤的治疗作用,1995年Ravina首次对此进行系统报道,并取得14例成功的…  相似文献   

10.
徐洪  胡锦惠  陈哲 《新疆医学》2009,39(5):52-54
子宫肌瘤又称子宫平滑肌瘤,是最常见的妇科肌瘤。据统计,每4—5位育龄妇女中就有1例子宫肌瘤。主要临床症状包括子宫异常出血,盆区疼痛,痛经及不孕。常用治疗方法有激素类及中医药,子宫肌瘤摘除术,子宫摘除术。近年来国内学者报道用经导管超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症状性子宫平滑肌瘤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们自2002年开展这项工作,并将临床应用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许苗 《医学综述》2012,18(7):973-976
子宫肌瘤是临床常见的妇科疾病,是由平滑肌组织过度增生形成的一种良性肿瘤,严重影响育龄期妇女的身心健康。子宫肌瘤的确切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了,近年来研究认为子宫肌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与细胞凋亡调控失调密切相关。目前研究发现与子宫肌瘤关系密切的细胞凋亡基因有Bcl-2、Bax、p53等。它们的异常表达在子宫肌瘤的发病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受重视。现将近年来子宫肌瘤中细胞凋亡的表达及其药物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2.
洪开 《医学综述》2014,20(20):3731-3733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由平滑肌及结缔组织组成。子宫肌瘤患者多无临床症状,有症状者多表现为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生育能力低下以及痛经等,尤其黏膜下肌瘤患者。一旦子宫肌瘤出现临床症状,均需积极治疗,其治疗方法以手术为主,如子宫肌瘤剔除术、子宫切除术等。妇科内镜技术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宫腔镜作为妇科疾病的常用诊治工具,现已被广大妇产科医师及患者所认可。宫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已成为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成年女性体检者中子宫肌瘤检出情况并分析其相关心血管疾病影响因素。方法经过数据结构化与标准化后,分析172 764名成年女性体检者的子宫附件彩超检查及生理生化检测结果[体质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三酰甘油(TG)],使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2检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影响因素,计算比值比(odd ratio,OR)和95%置信区间(95% CI)。结果总体上子宫肌瘤、血压偏高、血糖偏高、血脂异常、代谢综合征的总体检出率分别为10.03%、7.74%、1.84%、48.19%、31.19%。子宫肌瘤及代谢综合征检出率最高年龄段均为45~59岁;血脂异常检出率最高年龄段60~74岁女性。不同年龄段疾病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子宫肌瘤组与非子宫肌瘤组在年龄、BMI、SBP、DBP、FBG、TC、LDL-C、HDL-C、TG、血脂异常、血压偏高、血糖偏高及代谢综合征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青年女性中超重或肥胖、血脂异常、高血压可能使子宫肌瘤检出风险升高;中年女性中消瘦或高血压者得子宫肌瘤风险最低;当年龄达到75岁以上时,各种心血管疾病相关风险因素与子宫肌瘤检出率之间的关系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不同年龄段女性体检者的子宫肌瘤检出风险因素有所不同。体检指标对青年女性预防子宫肌瘤的指导意义更大,其更需要关注体重、血脂及血压并保持健康水平。在女性体检人群中普及子宫彩超检查对子宫疾病早期防治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子宫腺肌病是育龄期女性常见激素依赖性炎症性疾病,以进行性加重的痛经、月经过多、不孕和子宫增大为主要临床表现,发病率逐年增加并呈年轻化趋势。子宫腺肌病的手术治疗往往是在药物治疗、非手术技术(包括子宫动脉栓塞术、高强度聚焦超声和射频消融等)无效或不愿意的基础上而执行的,具体术式需根据患者的年龄、临床症状、生育要求以及病灶的类型与范围等分层制定个体化手术策略。目前手术治疗主要包括子宫切除术、保守性病灶切除术、宫腔镜下囊性腺肌病灶切除术、宫腔镜下子宫内膜去除/射频消融术等术式。通过着重探讨各类术式的适用人群、手术操作要点及后续维持治疗方案等,以期个体化治疗并全程立体化管理,最大化优化疗效和提高生育力。  相似文献   

15.
齐祥意 《中外医疗》2010,29(8):19-20
目的探讨患者年龄、肌瘤生长部位、肌瘤大小及病理类型与手术方式的关系,总结子宫肌瘤临床诊治的经验。方法取我院2007年1月1日至2009年9月1日子宫肌瘤病例399例进行分析,并对子宫肌瘤的年龄分布、临床症状、诊断方法、手术方式的选择及病理类型进行探讨。应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399例子宫肌瘤患者,年龄多集中在30~50岁之间的育龄期妇女,占总样本84.46%。手术方式以子宫肌瘤切除术为主,共201例,占50.37%,不同年龄段的患者手术方法不同,年龄越小子宫肌瘤切除术所占比例越大,20~30岁组子宫肌瘤切除术占96.97%;年龄越大全切术所占比例越大,≥50岁组子宫全切术占69.23%。结论子宫肌瘤发病具有年龄集中趋势,多在30~50岁之间;子宫肌瘤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子宫肌瘤切除术将成为治疗子宫肌瘤的主要术式,微创治疗方法是子宫肌瘤治疗的发展新方向。  相似文献   

16.
曹冬平 《中国医药导报》2012,9(20):161-162,164
目的探讨官腔镜在老年妇女阴道流血病因检查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8年10月~2011年12月本院收治的老年妇女阴道流血患者120例,均进行官腔镜检查及病理诊断。选择同期育龄期阴道流血妇女120例为对照组,也进行官腔镜手术治疗。对比分析老年患者阴道流血出现的病因。结果两组患者均完成官腔镜检查.两组操作时间、出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老年妇女组妇女宫腔镜检查时心率明显下降者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阴道出血妇女子宫内膜息肉、萎缩性子宫内膜炎、子宫内膜癌发病率明显高于育龄妇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子宫黏膜下肌瘤,官腔粘连、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发病率明显低于育龄妇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宫腔镜检查用于老年阴道出血患者,可尽早明确出血原因,准确度也优于传统B超,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7.
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诊断及临床处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王晴 《医学综述》2013,19(6):1063-1066
子宫肌瘤是生育年龄妇女最常见的良性肿瘤。近年来随着高龄、晚育产妇的增加及孕期B超的普及应用,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检出率及发病率均有上升趋势。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是孕妇的高危因素,可在妊娠、分娩及产褥期发生各种与肿瘤有关的并发症,对妊娠与分娩均有一定影响。故应加强孕期保健,严密监测产程进展,积极防治并发症的发生,并且予以最佳的临床处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用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治疗子宫肌瘤的安全性、有效性及临床可行性。方法:选择具有手术切除子宫适应证的78例已生育的育龄期症状性子宫肌瘤患者作为治疗对象,采用FEP-BY02型高能聚焦超声肿瘤治疗系统,在B超定位并监控下,从体外将高强度超声聚焦于子宫肌瘤内,通过治疗头的三维组合移动适形治疗方案,使焦点逐渐覆盖整个肌瘤区域。治疗前后观察随访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化验指标以及子宫肌瘤的超声影像的变化。结果:78例患者治疗后除2例因年龄较轻,肌瘤较大,在治疗半年后反弹,其余76例瘤体内回声较前增高、不均,肿瘤内血流信号明显减少或消失,随着时间延长,瘤体边界逐渐模糊,体积逐渐缩小。随访6个月~3年,瘤体平均缩小64.6%。78例患者治疗后症状、体征改善或消失。治疗后未出现严重的副作用。结论:HIFU治疗子宫肌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李忍言  王西宁  王莉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32):4648-4649
目的:探讨子宫肌瘤的诊断,手术适应证,术式选择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对我院2003年3月至2007年3月手术治疗的子宫肌瘤26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60例患者中无临床症状者77例,占29.6%,183例有临床症状,占70.4%,全部病例均经手术治疗治愈,其中全子宫切除术是主要的术式,占79.6%。结论:一部分子宫肌瘤患者早期无症状,定期体检是早期诊断的主要方法。手术方式应根据患者的年龄、有无生育要求来决定,并尽量保留卵巢。  相似文献   

20.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outcomes of selective uterine artery embolization (SUAE) in treatment of symptomatic uterine fibroids using Color Doppler ultrasonography (CDUS). Methods: As the procedure SUAE for fibroids, prospective data of the initial 65 consecutive women treated from March 2007 to September 2009 were collected. The follow-up period from 1 week to 30 months, using questionnaires, we investigated the fibroid-related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and the cumulative rates of symptom control, gynecologic interventions, and complications. The volumes of uterine and uterine fibroids were calculated by CDUS pre- and post-SUAE for 6 months. And we tested the levels of internal hormone including FSH, LH and E2 before and after SUAE for 3, 6 months. Results: SUAE was performed successfully in all patients. There was no peri-operative morbidity in all procedures. Compared with pre-SUAE volumes of uterine [(322± 12) cm^3] and uterine fibroids [(125±46) cm^3], their volumes in post-SUAE were (144±72) cm^3 and (51 a:l 1) cm^3 (P〈0.01), and reduction rate was 58% and 61%, respectively. At 3, 6 months after SUAE, levels of FSH, LH, and E2 were not decreased than that of in pre-SUAE (P〉0.05). After SUAE for 24 months, the fibroids related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such as bleeding, pain and quality of life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P〈0.01). 90.8% (59/65) women had resolution of symptoms and no significant post-procedural symptoms. Parts of patients discharge necrotic fibroids. 86% (34/40) complications were minor, requiring no therapy. 9.2% (6/65) had significant post-procedural symptoms, requiring therapy in hospital or out-patient department. Conclusion: SUAE contributes to a long-term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of all investigated uterine fibroid-related symptoms and markedly improves women's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SUAE that no impair on changes of internal hormone, under suitable conditions, represents an attractive alternative to hysterectomy for the treatment of symptomatic fibroids and is a minimally invasive, new method of good clinical prognosis. CDUS is an eff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outcome of SUA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