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先天性房室隔缺损是一种累及心脏房室瓣和房室间隔的先天性心脏病.心脏转录因子在心脏瓣膜发育及房室间隔的形成方面起重要作用,目前已知转录因子GATA4、NKX2.5、TBX5、ZIC3可能参与了房室隔缺损的发病机制,它们的表达异常或功能变化可能导致房室瓣膜及间隔的发育异常. 相似文献
2.
房室隔缺损(anrio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AVSD)是一种累及心脏房室瓣和间隔的常见先天性心脏畸形。AVSD包括从完全性房室隔缺损到二尖瓣裂缺在内的多种类型。完全性房室隔缺损常见于21-三体综合征(Down’s综合征),部分性房室隔缺损(原发孔房间隔缺损)则为无症状性AVSD中最常见的,往往伴有二尖瓣的裂缺。由于心内膜垫在胚胎期间参与心脏间隔和房室瓣的形成,故AVSD又被称为心内膜垫缺损, 相似文献
3.
完全性房室隔缺损合并法乐四联症的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完全性房室隔缺损合并法乐四联症的诊断陈树宝孙锟完全性房室隔缺损(CAVSD)合并法乐四联症(TOF)是比较少见的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其手术死亡率明显高于单纯CAVSD或TOF。除解剖复杂的因素外,术前诊断的完整与准确是影响手术效果的重要因素。我们报道... 相似文献
4.
我院 1987~ 1999年共手术治疗小儿房室隔缺损 5 6例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 5 6例中 ,部分性房室隔缺损(PASD) 4 0例 ,年龄 :10个月~ 12岁 ,平均5 .14岁 ,其中 3岁以下婴幼儿 18例 ,占4 5 .0 %。体重 7.5~ 3kg ,平均 (15 .8±4 .5 )kg,其中 10kg以下 15例 ,占37.5 %。临床症状有心悸、气喘、胸骨左缘 2~ 3肋间可闻及Ⅱ~Ⅵ级收缩期杂音 ,P2亢进。所有病例均经心电图、胸片及超声心动图检查均支持PASD诊断 ,36例肺动脉压 >4kPa ,15例 >7kPa。同时合并动脉导管未闭 2例、左上腔静脉残留 4例、无顶冠状静脉窦 1例… 相似文献
5.
对24例完全性房室隔缺损进行临床,二维超声和选择性左房、左室成角投照四腔位显像分析,提出本病早期诊断的重要性。本组12例进行了矫正手术,结果近期死亡12例,存活10例(近期存活率83.3%),术后残余分流2例(占8.3%)。中至重度房室瓣返流8例(占33%),轻度返流16例(占67%)。多数病儿能耐受轻度房室瓣返流,但手术效果仍需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RELD1基因突变在房室间隔缺损(AVS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收集67例汉族AVSD患儿(包括合并21三体综合征10例)血液标本,PCR方法扩增CRELD1基因全部11个外显子编码序列后,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然后与GenBank人CRELD1基因编码序列进行比对,并以100名健康汉族人群为对照。结果在67例患儿中检出1例错义突变(碱基变化为G973A,氨基酸改变为E325K),为部分型AVSD伴21三体综合征的男性患儿;7例患儿发现基因多态性(rs 2302787,碱基变化C383G,氨基酸改变P128R);24例患儿发现基因多态性(rs 3774207,碱基变化C1119T,氨基酸编码H373H)。结论合并21三体综合征的AVSD患儿中,CRELD1基因突变的检出率(1/10例,10%)高于非综合征、散发的AVSD人群(0/57例,0%),但这一结论尚有待于更多的病例数证实;AVSD患儿中,CRELD1基因突变的检出率不高,提示AVSD可能是一个多基因的遗传性疾病。 相似文献
7.
先天性心脏病(CHD)是最常见的人类出生缺陷和儿童非感染性疾病的主要死亡原因。心脏畸形曾经被认为是多因素病因造成的,可是,近年研究发现一些是由于控制发育的基因突变引起。随着分子遗传学技术被应用于CHD的病因研究,证实四种转录因子的突变与多种形态的人类CHD有关:NKX2.5是同源盒转录因子,突变造成多种形态的CHD及房室传导阻滞;TBX5是T结构域转录因子,发生突变引起先天性心脏缺损和上肢骨骼畸形;AP-2b是螺旋-环-螺旋结构转录因子,突变引起以动脉导管未闭、西部畸形和第五手指异常为特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性的疾病;ZIC3是一个锌指转录因子,ZIC3突变与内脏易位畸形有关. 相似文献
8.
关玉明 《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2001,28(6):293-295
先天性心脏病(CHD)是最常见的人类出生缺陷和儿童非感染性疾病的主要死亡原因。心脏畸形曾经被认为是多因素病因造成的,可是,近年研究发现一些是由于控制发育基因突变引起。随着分子遗传学技术被应用于CHD的病因研究,证实四种转录因子的突变与多种形态的人类CHD有关;NKX2.5是同源盒转录因子,突变造成多种形态的CHD及房室传导阻滞;TBX5是T结构域转录因子,发生突变引起先天性心脏缺损和上肢骨骼畸形。AP-2b是螺旋-环-螺旋结构转录因子,突变引起以动脉导管未闭、面部畸形和第五手指导师常为特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性的疾病;ZIC3是一个锌指转录因子,ZIC3突变与内脏易位畸形有关。 相似文献
9.
10.
11.
The newborn reported here presented with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and cyanosis on the first day of life. Echocardiographic
examination revealed complete atrio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and Ebstein anomaly, a rare combination that has not been previously
reported in the literature. 相似文献
12.
A family is described in which a mother, her two children and another two relatives all had atrial septal defect of the ostium secundum type. The index case and her mother also had prolonged atrioventricular conduction.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defect is the familial type and inherited as a mendelian dominant trait. 相似文献
13.
先天性心脏病是一系列对心功能产生实际或潜在影响的先天性畸形,其发病率在活产婴儿.中可达4‰~12‰.房室间隔缺损(AVSD)是一种累及房室瓣和间隔的常见先天性心脏病,包括完全性AVSD到二尖瓣裂缺等一系列类型.AVSD常见于21-三体综合征.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于心脏发育的不同环节导致心内膜垫的发育缺陷从而出现不同类... 相似文献
14.
探讨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CAVSD)合并肺动脉高压术后的疗效。方法 对2003年1月至2007年3月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行CAVSD合并肺动脉高压修补术的75例患儿进行随访分析。患儿术前行心导管检查,了解肺动脉压力及肺小动脉阻力(PAR)。通过超声心动图心尖四腔切面评估术前,术后第2天、1个月、6个月及1年肺动脉高压的情况。记录术后监护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及肺动脉高压危象发生情况。结果 75例CAVSD患儿术后监护(4.9±2.1) d,呼吸机使用(2.1±0.9) d,出现肺动脉高压危象12例(16%)。PAR > 8 Wood 单位患儿与PAR≤8 Wood 单位患儿比较,年龄较大,术后监护时间、呼吸机维持时间较长,肺动脉高压危象发生率较高 (P均 < 0.05)。院内死亡5例,其中4例的共同瓣严重发育不良。75例患儿中,术后第2天彩超评估39例(52%)肺动脉压力降至正常,51例(68%)于术后1个月肺动脉压力降至正常,64例(85%)于术后6个月肺动脉压力降至正常;68例(91%)于术后1年肺动脉压力降至正常,余7例术后1年仍合并肺动脉高压。结论 CAVSD早期修补术安全、有效。术前PAR > 8 Wood 单位患儿术后易出现肺动脉高压危象。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A基因在汉族先天性房室间隔缺损(AVSD)患儿中的突变情况。方法收集119例汉族AVSD患儿(包括合并21-三体综合征10例)临床资料和基因组DNA,PCR扩增VEGF-A的全部外显子编码序列及两侧部分非编码序列,用荧光素末端标记法经全自动遗传分析仪进行自动测序、Blast比对进行突变筛查和分析,并以100名年龄匹配的健康汉族人群作为对照。结果在119例患儿中发现1例插入突变(插入序列为2223GACA),1例错义突变(碱基变化A962G,氨基酸变化为K321R),23例无意义碱基突变,其中19例位于外显子1上,4例位于外显子3上。结论 VEGF-A基因与人类心内膜垫和房室瓣发育有关,VEGF-A基因突变与先天性房室间隔缺损具有相关性;VEGF-A在AVSD患儿中基因突变的检出率低,提示AVSD可能是多基因遗传。 相似文献
16.
��ɫ�����ճ����Ķ�ͼ�ڷ����ȱ����Ҽ��ȱ����������е�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及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在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二维及三维超声心动图对2004-10—2005-10在天津市儿童医院就诊的24例继发孔ASD,10例VSD进行术前检查筛选,术中超声引导及术后随访检查。结果24例ASD患儿术前经TTE检测ASD直径(15·6±7·9)mm(5~26mm),所选Mmplatzer封堵器直径为(19·1±5·1)mm(5~32mm),23例封堵成功。室间隔膜部缺损直径:左室面缺损为5~9mm,右室侧口的直径为2·4~6·0mm,术中选择Amplatzer封堵器型号为4~6mm,10例VSD无残余分流。结论二维及三维TTE联合应用于ASD、VSD介入治疗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检测GATA4基因在房室间隔缺损(AVSD)患儿中的突变情况,探讨其在房室间隔缺损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收集94例汉族AVSD患儿(包括合并21三体综合征23例,散发病例71例)的血液标本,PCR方法扩增GATA4基因全部编码序列后,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然后与GenBank人中GATA4基因编码序列进行比对,并以100例健康汉族儿童为对照。结果在94例患儿中检出4例错义突变(碱基变化为C106G、C259T、C504A、A1079G,氨基酸改变分别为P36A,P87S,D168E,E360G),前三者为散发的非综合征完全性AVSD患儿,第4例为完全性AVSD伴21-三体综合征患儿;6例患者发现多态性(rs56166237,碱基变化为G99T,氨基酸编码A33A)。结论 GATA4基因作为心脏发育的重要转录因子,其基因突变可能导致GATA4蛋白功能的改变,从而导致AVSD的发病;GATA4基因在合并21-三体综合征抑或散发的AVSD患者中突变率均不高,提示AVSD可能是一个多基因的遗传性心脏疾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影响儿童室间隔缺损(VSD)自然闭合的因素。方法于1993-01—2006-01采用彩色二维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仪或实时三维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潍坊市人民医院儿科诊治的372例单纯VSD患儿进行多切面观察,充分显示VSD部位、游离缘,测量缺损大小、穿隔血流宽度、肺动脉收缩压(Pp)和双室内径等,并查X线胸片及体检。每3~6个月随访1次,最长随访时间8年。结果75例VSD自然闭合,确诊年龄(11.7±5.1)个月,闭合年龄(26.2±11.6)个月。6个月至3岁组闭合率最高(72.0%),后依次为<6个月组(13.3%),~6岁组(12.1%),~7岁组(2.7%);闭合组62例收缩期杂音消失,13例变为Ⅰ或Ⅱ级局限的收缩期杂音;闭合组均为小中型VSD,大型VSD无一例闭合,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闭合组和未闭合组VSD直径分别为(8.7±3.6)mm、(13.7±4.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发VSD闭合率高于多发VSD(P<0.01);膜周部VSD闭合62例,肌部VSD闭合13例,干下型无闭合病例,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肌部VSD闭合率高于膜周部(P<0.01);超声心动图(UCG)显示VSD游离缘不规整回声弱者闭合率显著高于游离缘规整回声强者(P<0.01);闭合组和未闭合组Pp分别为(27.2±11.7)mmHg(1mmHg=0.133kPa)、(39.2±12.6)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p越高,自然闭合率越低,>50mmHg无闭合病例;闭合组左室舒张末径(LVEDD)、右室舒张末径(RVEDD)、心胸比率(C/T值)显著低于未闭合组(P均<0.01)。结论VSD患儿年龄,缺损大小、类型、数目、形态,Pp,心室大小是影响VSD自然闭合的因素。VSD游离缘回声弱且不规整形态可作为缺损有自然闭合趋势的重要标志。Pp监测对判定漏诊的多发VSD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