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冠心病(CHD)患者血浆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FG)的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别测定9例急性心肌梗死(AMI),2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33例稳定型心绞痛(SA)和对照组20例的DD和FG含量。结果①D-二聚体(DD):AMI组(196.92±106.88)μg/L,UAP组(152.91±62.76)μg/L,与健康对照组(68.56±32.88)μg/L比较,P〈0.01,差异有显著性;SAP组(113.86±52.05)μg/L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②纤维蛋白原(FG):AMI组(3.68±1.06)g/L,UAP组(3.08±0.49)g/L,与健康对照组(2.23±0.33)g/L比较,P〈0.01,差异有显著性;SAP组(2.77±0.38)g/L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浆D-二聚体和FG水平的联合检测对CHD的诊断和预测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测定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血中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因子-1(sICAM-1)和D-二聚体(D-D)水平,探讨血中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因子-1及D-二聚体与冠脉粥样硬化病变破裂和血栓形成的关系.方法:选择48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UAP)及30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SAP)并选择20例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组,用ELISA法进行血sICAM-1与D-二聚体浓度测定,比较UAP组与SAP组及正常对照组之间sICAM-1与D-二聚体水平的差异.结果:不稳定心绞痛(UAP)组患者血sICAM-1与D-二聚体高于稳定性心绞痛组患者(SAP)及正常对照组,SAP组血sICAM-1与D-二聚体高于正常对照组,且不稳定心绞痛组患者血中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因子-1和D-二聚体水平呈直线正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sICAM-1与D-二聚体的升高与冠脉粥样硬化病变破裂和血栓形成有关,可作为早期诊断不稳定心绞痛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浆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和心肌肌钙蛋白I(cTnI)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中的水平及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ACS患者55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27例作为AMI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28例作为UAP组,同期收治的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26例作为SAP组以及健康体检者35例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和化学发光法分别测定血浆H-FABP和cTnI水平。结果AMI组、UAP组血浆H-FABP水平升高,其中AMI组患者显著升高,与其他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AMI组患者血浆cTnI水平最高,与其他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AMI组患者血浆H-FABP与cTnI之间存在相关性, Pearson相关系数r为0.82(P<0.01)。结论血浆H-FABP水平在ACS患者中明显升高, AMI组患者升高最为明显且与cTnI存在相关性,并且H-FABP和cTnI对ACS早期诊断和鉴别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血浆脑钠肽(BNP)、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用荧光免疫抗原抗体结合方法和免疫比浊法定量检测62例ACS患者(包括32例UAP和30例AMI患者)和28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的血浆hs-CRP、BNP和SAA水平;以28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结果AMI组患者血浆Hs-CRP、BNP和SAA的水平均明显高于UAP组、SAP及对照组(P<0101);UAP组水平均明显高于SAP组、对照组比较,P<0.01;SAP组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患者血浆Hs-CRP、BNP和SAA水平明显升高,提示三者在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且有明显的相关性,均可作为冠心病临床危险分层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脂蛋白a[Lp(a)]及D-二聚体(D-D)在冠心病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将352例冠心病患者按照临床病理类型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稳定型心绞痛(SAP)组,另选取健康体检者100例为对照组,测定上述各组血浆hs-CRP、Lp(a)、D-D水平。结果 AMI组、UAP组、SAP组血清hs-CRP、Lp(a)、D-D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AMI组、UAP组及SAP组各组间hs-CRP、Lp(a)、D-D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项联合检测冠心病的阳性率显著高于各单项检测指标的阳性率(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hs-CRP、Lp(a)、D-D水平均有明显升高,联合检测hs-CRP、Lp(a)、D-D对冠心病的诊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测定D-二聚体的临床价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检测D-二聚体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AMI患者60例(AMI组)和健康体检者60例(对照组),分别对其进行血浆D-二聚体测定,比较2组D-二聚体水平。根据D-二聚体水平(以D-二聚体正常值上限的2倍为界限),将AMI患者分为D-二聚体明显升高亚组和D-二聚体轻度升高亚组,观察比较2亚组患者3个月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 AMI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0.65±0.21)m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19±0.16)mg/L(P<0.05)。D-二聚体明显升高亚组3个月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31.6%明显高于D-二聚体轻度升高亚组的9.1%(P<0.05)。结论 AMI患者检测D-二聚体对于临床诊断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清脂蛋白(a)[Lp(a)]、纤维蛋白原(Fg)和D-二聚体(DD)水平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将193例冠心病患者(冠心病组)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和急性心肌梗死(AMI)组,并与104例非冠心病者(对照组)进行比较,测定血清Lp(a)、Fg、DD水平.结果:血清Lp(a)、DD水平在4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g水平在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Lp(a)水平在UAP组和AMI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FS水平在AMI组显著高于对照组、SAP组、UAP和SAP组(P<0.01);DD水平在AMI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并且高于UAP和SAP组(P<0.05). 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Lp(a)、DD、HDL与冠心病发病密切相关.结论:血清Lp(a)、Fg、DD水平与冠心病密切相关,可为临床工作中冠心病的预测和评估病情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血栓前状态标志物对冠心病(CHD)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的预警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4月~2021年4月收治的236例冠心病患者,依据类型不同分为SAP组(稳定型心绞痛,88例)、UAP组(不稳定型心绞痛,72例)、AMI组(急性心肌梗死,76例)、另选取同期住院的60例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为对照组。于入院次日清晨采集各组空腹肘静脉血样5 ml,测定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抗凝血酶Ⅲ(AT-Ⅲ)、血浆纤维蛋白原(Fg)、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血栓前体蛋白(TpP)、D-二聚体(D-dimer)、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与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PAI-1)水平。观察各组指标差异及SAP组、UAP组、AMI组不同心功能患者的指标差异。结果 SAP组、UAP组、AMI组血浆vWF、Fg、GMP-140、TpP与D-dimer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呈递增趋势,AT-Ⅲ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且呈递减趋势,多组间比较及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SAP组、UAP组与AMI组心功能NYHAⅢ~Ⅳ级患者血AT-Ⅲ水平低于心功能NY...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D-二聚体(D-D)含量与冠心病患者临床类型、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冠心病患者41例(急性心肌梗死1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13例,稳定型心绞痛18例),同时以20例健康人作为健康对照组。分别检测血清hs-CRP、D-二聚体水平,对检测结果用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作对比分析。结果 冠心病患者各组间血清hs-CRP、D-二聚体检测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41例冠心病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D-二聚体检测值采用多元线性相关分析呈正相关,且急性心肌梗死(AMI)>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稳定型心绞痛(SAP)(P<0.01)。结论 血清D-二聚体的含量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程度有相关性,并且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因此两者同时检测有助于早期发现诊断冠心病以及疗效的观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中血清C反应蛋白(CRP)、脑钠尿肽(BNP)和D-二聚体的检测水平变化及在ACS发生、发展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住院的64例ACS患者,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38例和急性心肌梗死(AMI)组26例,同期30例稳定性心绞痛(SAP),并选取30例健康成年人为对照组。测定4组研究对象血液CRP、BNP及D-二聚体水平,并对检测结果在各组中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ACS患者CRP、BNP、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及SAP组(P〈0.05),其中AMⅠ组水平明显高于UAP组、SAP组及对照组(P〈0.05)。结论 ACS患者血清CRP、BNP、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检测三者水平对ACS的诊断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钟炜 《中国当代医药》2015,(7):44-45,48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中B型钠尿肽(BNP)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3年1~12月在本院心脏介入中心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诊断为冠心病的90例患者,将其分为稳定性心绞痛组(SAP)4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组(UAP)35例和急性心肌梗死组(AMI)15例,根据造影结果进行Gensini评分,分析不同组别患者的BNP水平。结果SAP、UAP、AMI组BNP水平均较对照组高(P<0.05);AMI组较UAP、SAP组BNP水平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NP水平随Gensini积分增加依次增大(P<0.05),两者呈直线正相关(P<0.01)。结论血浆BNP水平可作为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54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AP)、7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UAP)、4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与这43例处于恢复期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检测其血清hs-CRP水平,与65例健康者对照比较。结果 SAP、UAP、AMI三组患者血清hs-CRP水平依次逐渐升高。AMI恢复期患者血清hs-CRP水平同AMI组比较显著降低(P<0.01)。4组患者hs-CRP水平同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显著性升高(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hs-CRP水平升高与其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提示hs-CRP不仅是冠心病的一种危险因子,而且与冠心病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抗体(oxLDL-Ab)、一氧化氮(NO)与冠心病(CHD)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 2012年1月至7月于我院分别测定33例急性心肌梗死(AMI)、34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31例稳定性心绞痛(SAP)和32名健康对照者的oxLDL、oxLDL-Ab、NO水平,比较各组中上述指标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并评估其相关性.结果 ①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组(包括AMI组和UAP组)的oxLDL、oxLDL-Ab水平明显高于SAP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SAP组和健康对照组比较,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NO在SAP、UAP、AMI患者中含量降低,尤以AMI最为显著,各疾病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冠心病患者各型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各组中oxLDL、oxLDL-Ab水平与NO含量呈负相关(P<0.05).结论 血浆oxLDL、oxLDL-Ab、NO水平与不同类型冠心病斑块稳定性有关.  相似文献   

14.
余蓉晖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2):264-265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对冠心病(CHD)的临床意义。方法将2008年10月至2011年12月我院收治的110例CHD患者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2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24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28例,将三组的D-D与FIB检测结果与3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三组冠心病组的D-D与FIB检测结果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对照组与SAP组对比FIB和D-D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AMI组与UAP组的D-D与FIB明显高于对照组和SAP组(P<0.01)。结论血浆FIB、DD水平影响着冠心病的发病和病变程度,对预测心血管事件和判断冠脉病变严重程度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江文艳  宋巧凤  王希柱  唐蕊 《河北医药》2012,34(23):3562-3564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检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22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20例及正常对照组21例患者血浆PAPP-A及hs-CRP水平并进行比较,同时应用ROC曲线评价PAPP-A与hs-CRP对冠心病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早期诊断价值。结果AMI组和UAP组血浆PAPP-A及hs-CRP水平高于SAP组和对照组(P<0.05),而AMI组和UAP组、SAP组与对照组之间血浆PAPP-A及hs-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PAPP-A判断ACS患者的ROC曲线下面积大于应用hs-CRP判断ACS患者的ROC曲线下面积(P<0.05)。结论冠心病ACS患者血浆PAPP-A水平明显增高,是斑块不稳定性的标志之一,PAPP-A对于诊断ACS具有比hs-CRP更好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IL-22)在冠心病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其潜在意义。方法 选择入住该院和广州军区总医院的152例疑似冠心病患者,根据病情分为对照组、稳定型心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SAP)组、不稳定性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组以及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组。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抽取静脉血用于检测IL-22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SAP组相比,循环IL-22水平在UAP和AMI患者中显著升高(P<0.001)。AMI组患者循环IL-22水平高于UAP组(P<0.001)。与未合并高血压病患者相比,合并高血压病患者循环IL-22浓度未见明显升高(P>0.05);与未合并糖尿病患者相比,合并糖尿病患者外周浓度明显升高(P<0.001)。结论 IL-22参与了CAD的发生发展,在冠心病病理生理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术前血浆D-二聚体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患者危险分层与评估预后的价值。方法选取确诊为冠心病且行PCI患者201例,根据患者术前血浆D-二聚体水平将所有患者分为3组。运用Gemini评分对患者血管狭窄程度进行判断。术后6个月内对患者进行随访,记录患者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分析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血管病变支数、Gemini评分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和其他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三组患者在高血压和血浆D-二聚体水平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高敏肌钙蛋白T(hs-c Tn T)水平呈正相关(r=0.35,P<0.01),而血浆D-二聚体水平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呈负相关(r=-0.18,P<0.01);随着患者Gemini评分的升高,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亦同样升高(P<0.05),Gemini评分为重度血管狭窄和中、轻度血管狭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内,三组患者M ACE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三组患者靶病变血运重建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血浆D-二聚体水平是患者发生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OR=2.17,95%CI 1.33~3.46,P<0.01)。结论术前血浆D-二聚体与PCI患者的血管病变有关,是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出现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在PCI术后患者的危险分层和病情预后中有较好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 CD36和CD44水平与冠心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将拟诊的冠心病患者122例根据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及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对照组30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32例和急性心肌梗死(AMI)组30例.检测各组血压(BP)、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等指标.并用RT-PCR法检测各组PBMC中CD36mRNA和CD44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对照组、SAP组、UAP组和AMI组PBMC的CD36 mRNA值依次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和UAP组PBMC的CD44 mRNA水平明显高于SAP组和对照组(P<0.05);外周血PBMC中CD36 mRNA和CD44 mRNA均与血浆hs-CRP水平正相关(r=0.787,P<0.001;r=0.932,P<0.001).结论 外周血PBMC的CD36和CD44的表达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及冠心病的严重度有一定的临床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血浆Lp-PLA2水平变化,探讨Lp-PLA2与左心功能的相关性及与AS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收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2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8例和对照组27例。用ELISA法和超声心动图检测血浆Lp-PLA2浓度及左室收缩功能指标。结果①AMI组和UAP组Lp-PLA2浓度明显高于SAP组和对照组(P<0.01),SAP组亦高于对照组(P<0.05);②血浆Lp-PLA2水平与LVEF呈负相关(r=-0.693,P<0.001),与LVEDV、LVESV呈显著正相关(r=0.509,P<0.001;r=0.658,P<0.001)。结论 Lp-PLA2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有关,在AS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且与心脏收缩功能显著相关,在冠心病患者诊断上可能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杨顺来  靳宝兰 《天津医药》2004,32(4):211-213
目的 :探讨D -二聚体、纤维蛋白原 (Fg)水平以评估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凝血、纤溶活性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定量酶联免疫吸附法和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冠心病患者126例 ,其中急性心肌梗死 (AMI)42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 (UA)36例 ,稳定型心绞痛 (SA)48例和30例正常对照组的D -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 :D -二聚体和Fg的阳性发生率及含量,UA和AMI患者组明显高于SA组及对照组(P<0.01) ;SA组患者的D -二聚体和Fg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P>0.05) ;UA组D -二聚体阴性组的Fg水平小于阳性组 (P<0.05) ,而AMI这两组Fg水平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D -二聚体及Fg 含量越高 ,越易发生AMI ,UA组D -二聚体、Fg增高者可有血栓形成。D -二聚体和Fg含量测定可作为冠心病患者发生新鲜血栓形成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