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研究婴幼儿心内直视手术灌注不同停跳液心肌细胞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变化,探讨自体冷血停跳液对婴幼儿心肌保护的作用机制.方法:婴幼儿(体重≤8 Kg)非发绀先天性心脏病30例,随机分为自体冷血(A组)、冷血(B组)和晶体(C组)停跳液组,每组10例.分别于心脏停跳前、复跳后取右心耳心肌,检测心肌MDA和SOD含量.结果:3组术后心肌细胞MDA明显升高,SOD明显降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MDA较低,SOD较高,与B、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冷血停跳液通过降低心肌细胞氧自由基的产生对婴幼儿心内直视手术心肌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心肌肌钙蛋白I(cTnI)对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心肌损伤的判定价值。方法40例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冷晶体停跳液组(A组),温血停跳液组(B组),每组20例,分别于围手术期多时点采取中心静脉血,测定血清cTnI、心肌肌酸激酶(CK)及其心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结果术前两组的cTnI、CK及CK-MB水平均在正常范围,开放主动脉后1h至术后24h达峰值.其后缓慢下降。术后24h、48hB组cTnI水平明显低于A组(P〈0.05),CK—MB在开放主动脉后1hB组低于A组。cTnI峰值浓度与主动脉阻断时间呈直线正相关。结论cTnI判定心内直视手术围手术期心肌损伤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明显优于CK、CK—MB,对围手术期心肌缺血损伤的诊断、预后及心肌保护效果的评价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肌肌钙蛋白I(cTnI)的测定对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心肌损伤的判定价值。方法40例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冷晶体停跳液组(A组),温血停跳液组(B组),每组20例,分别于围术期多时点采取中心静脉血,测定血清cTnl、CK及CK—MB的水平。结果术前两组患者的cTnI、CK及CK—MB水平均在正常范围,开放主动脉后1h至术后24h达峰值,其后缓慢下降。术后24h、48h B组cTnI水平明显低于A组(P<0.05)。CK—MB在开放主动脉后1hB组低于A组(P<0.05)。cTnI峰值浓度与主动脉阻时间呈直线正相关(P<0.05)。结论cTnI判定心内直视手术围术期心肌损伤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明显优于CK、CK—MB,对围术期心肌缺血损伤的诊断、预后及心肌保护效果的评价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体外循环间断冷血停跳液加温血诱导复苏再灌注在心脏瓣膜置换术中心肌保护的价值。方法:在90例心脏瓣膜置换术中分别采用冷血停跳液加温血诱导复苏再灌注(Ⅰ组)和冷晶体灌注(Ⅱ组),每组各45例,比较其心肌保护疗效。Ⅰ组先用高钾温血停跳液(35℃)诱导心脏停跳。再用冷血低钾停跳液(4-8℃)每15-20分钟灌注1次,保持心肌低温(10℃-15℃),复跳前再用含低钾温血灌注。Ⅱ组应用4℃冷晶体停跳液灌注,每间隔20分钟灌注1次。结果:Ⅰ组心脏自动自动复跳率明显高于Ⅱ组(P<0.001);术后应用正性肌力药物剂量及时间明显于Ⅱ组(P<0.05);术后低心排症发生率明显低于Ⅱ组(P<0.05);在主动脉开放30分钟后Ⅰ组的cTnT,CK-MB及MDA水平升高明显低于Ⅱ组(P<0.05)。结论:采用冷血停跳液加温血诱导、复苏再灌注技术,可明显减轻心肌再灌注损伤,使术后心功能恢复加快,具有良好的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紫外线照射充氧自体血(UBIO)冠状动脉顺行灌注对体外循环(CPB)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将46例风湿性心脏病CPB下心瓣膜替换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3例,观察组于麻醉后经锁骨下静脉按10ml/kg体质量放血行紫外线照射充氧。升主动脉阻断后,将UBIO作为心停搏液行首次冠状动脉顺行灌注,之后每30min常规以4:1冷血/晶体灌注;对照组除不用UBIO灌注外,其他方法同观察组。结果观察组从转流结束到术后6h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MB同工酶(CK—MB)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开放升主动脉后,观察组冠状静脉窦血清cTnI、CK—MB水平和左心室心肌丙二醛(MDA)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左心室心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AT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CPB过程中首次冠状动脉顺行灌注UBIO能降低心肌损伤标志物的水平,有较好的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比观察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OPCAB)与体外循环下微温血和冷血停搏液灌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对老年患者的心肌保护效果。 方法 将 4 5例 70岁以上行CABG患者随机分为 3组 ,OPCAB组、间断微温血和冷血含氧心脏停搏液灌注组各 1 5例。 3组患者术前心功能、性别、年龄、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差异无显著性 ;各组于围术期不同时点分别抽取静脉血测定肌酸激酶同工酶 (CK MB)、肌钙蛋白I(cTnI)及观察围术期监护情况。 结果 OPCAB组术中、术后各时点CK MB、cTnI与微温血和冷血CABG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CK MB在冷血CABG组术后 1d达到峰值 (5 7 75± 34 2 4 )U/L ,此时点OPCAB组和微温血CABG组CK MB值分别为 (2 2 6 4± 1 2 0 5 )和 (42 85± 2 9 0 4 )U/L ,cTnI在OPCAB组术后 6h达到峰值 (0 6 9± 0 2 0 )μg/L ,而微温CABG组与冷血CABG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OPCAB组围术期监护情况明显优于微温和冷血停搏CABG组 (P <0 0 5 )。 结论 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心肌保护中 ,OPCAB组心肌保护效果优于CABG组 ,微温血CABG组优于冷血CABG组。与CK MB相比 ,cTnI是评价心肌损害较敏感和特异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一体化综合性心肌保护方法对婴幼儿心肌超微结构的影响以评价其心肌保护效果。方法:30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随机分成一体化综合性心肌保护组(综合组,含温血停搏液诱导停搏,冷血停搏液间歇灌注和终末温血灌注液复苏)、冷血停搏液间断灌注组(冷血组),及冷晶体停搏液间断灌注组(冷晶组),各10例。于心脏停跳即刻、缝合右心房切口前分别取小块右心房肌肉作光镜及电镜观察,并对线粒体、细胞核、肌纤维进行定量评估。结果:三组心肌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损伤,冷晶组最重,综合组最轻。心肌超微结构评分在三组之间两两比较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一体化综合性心肌保护作用优于冷血停搏液和冷晶体停搏液。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HTK液对老年患者心内直视手术中的心肌保护效果.方法 纳入在体外循环下进行心脏手术的60岁以上患者40例,随机分为HTK液组(A组,n=20)和4:1冷晶体含血停跳液组(B组,n=20).主动脉阻断后,A组使用4℃HTK液,B组使用4℃ 4:1含血停跳液保护心肌,两组分别测定主动脉开放后12 h和24 h血中肌钙蛋白I(cTnI)和磷酸肌酸酶同工酶(CK-MB)浓度,并比较两组患者转机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辅助时间及心脏自动复跳率、心律失常发生率、正性肌力药物使用量、ICU监护时间等临床指标.结果 A组和B组平均体外循环转机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辅助时间及心律失常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心脏自动复跳率、多巴胺使用量、ICU监护时间以及两个时间的cTnI和CK-MB,A组明显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HTK心脏停跳液对60岁以上老年人心内直视手术中的心肌保护作用优于4:1冷晶体含血停跳液,特别适用于年龄偏大,病情重,心肌缺血时间较长的患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St.Thomas停搏液(STH液)、氧合血停搏液和组氨酸一色氨酸一酮戊二酸停搏液fhistidine—tryptophan—ketoglutarate,HTK液)对未成熟猪围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bypass,CPB)期的心肌保护效果。方法21只年龄为(15~20)天、体重为(4.5~8.0)kg的中华小型猪随机分为STH液组、氧合血停搏液组和HTK液组,每组7只。分别于CPB前(T1)、升主动脉阻断(aorticcross—clamping,ACC)后10min(T2)、升主动脉开放(cross—clampingremission,CCR)后5min(T3)、CPB后5min(T4)、CPB后60min(T5)、CPB后120min(T6)抽取颈动脉血,实验结束后取少量右房心肌组织。ELISA法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T(cTnT)和肌钙蛋白Ⅰ(cTnI)的含量,电镜下观察心肌超微结构的变化;同时记录每只动物的用血量。结果停跳前各组血浆CK—MB、cTnI、cTnT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体外循环进行,各组血浆心肌生化标志物含量逐渐增加,HTK液组和氧合血停搏液组心肌生化标志物漏出率小于STH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氧合血停搏液组和HTK液组相比,血浆心肌生化标志物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氧合血停搏液组、HTK液组动物心肌细胞线粒体超微结构Flameng评分低于sTH液组(P〈0.05)。结论氧合血停搏液和HTK液组心肌细胞线粒体的损伤程度小,对未成熟心肌的保护效果均优于STH液组。  相似文献   

10.
含血停跳液与晶体停跳液对婴幼儿心肌保护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比较冷含血停跳液与冷晶体停跳液灌注在婴幼儿心脏外科中的心肌保护效果。方法 :30例非紫绀型先心病患儿 (平均年龄 16个月 ,体重 9kg) ,随机分成 2组。升主动脉阻断后分别从主动脉根部灌注 4℃晶体停跳液 (晶灌 )或冷血停跳液 (血灌 )。术前、术中、术后分别测定 (1)心肌酶(CK MB ,TNT)。 (2 )氧自由基代谢产物 (MDA)。 (3)心肌细胞组织学检查。 (4)术后正性肌力药物使用及ICU滞留时间。结果 :CK MB、TNT及MDA 2组病人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线粒体损伤程度术前及术后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术后病人正性肌力药物使用及ICU滞留时间 2组病人均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结论 :本研究提示婴幼儿非紫绀型心脏外科手术中冷含血停跳液与冷晶体停跳液的心肌保护作用无明显差异 ,但对于术前存在心衰及需长时间阻断升主动脉的病人 ,哪种停跳液更为有益 ,需进一步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体外循环(ECC)中采用零平衡超滤对老年冠状动脉搭桥围术期心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拟行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20例,随机分为两组,超滤组和对照组。分别在术前0.5h(T1)、主动脉阻断后30min(T2)、ECC结束后1h(T3)、8h(T4)、24h(T5)、48h(T6)抽取静脉血,测定血浆肌酸肌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的水平.监测并记录T1~T6各时间的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A-a)O2,并记录患者心脏自动复跳率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超滤组患者心脏自动复跳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超滤组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及ICU停留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ECC后CK-MB、cTnI、TNF-α、IL-6血浆浓度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但超滤组患者血浆CK—MB、IL-6浓度在T2~T6均低于对照组(P〈0.01或P〈0.05).超滤组cTnI浓度在T2~T5、TNF-α浓度在T3~T5低于对照组(P〈0.05);超滤组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在T3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ECC中采用零平衡超滤对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的心肺功能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CHD)患儿血清肌钙蛋白I(cTnI)在心内直视手术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15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cTnI在心内直视手术中的浓度变化。结果cTnI的浓度在主动脉开放即刻,主动脉开放后2、6、24h均较术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动脉开放后再灌注2h左右出现一个明显的峰值,以后逐渐下降,无双峰,cTnI峰值浓度范围为0.83-7.41(4.20±0.93)μg/L。cTnI浓度随主动脉阻断时间增加而增高,其与主动脉阻断时间之问存在明显的相关性(y=5.008x+22.327,r=0.8831,P=0.003)。结论cTnI的浓度可以作为判定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心内直视手术中心肌损伤程度的重要指标,cTnI浓度升高越明显,提示术中心肌损伤程度越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磷酸肌酸在体外循环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中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将室间隔缺损患者80例根据入院顺序随机(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都采用体外循环下手术治疗方法。治疗组在改良St.Thomas’II号心脏停搏液中加入注射用磷酸肌酸钠,对照组常规使用改良St.Thomas’Ⅱ号心脏停搏液。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患者手术顺利,均痊愈出院,无住院期死亡。两组治疗前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MB,CK-MB)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3h、6h、12h、24h血清CK—MB浓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磷酸肌酸在室间隔缺损外科手术中的应用可有效减少心肌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起到保护心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建立大鼠同种异位供心停跳心脏移植模型与连续血液灌注供心不停跳心脏移植模型,探讨连续灌注不停跳心脏移植对供心的影响.方法 建立大鼠同种异位连续灌注心脏不停跳心脏移植模型(不停跳移植组)和改良Heron法建立大鼠异位心脏移植模型(停跳移植组).移植成功后2h检测受体外周血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心肌肌钙蛋白I(cTnI)含量,测定供心心肌脂质过氧化终产物丙二醛(MDA)、过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电镜观察心肌结构变化,并观察心肌凋亡情况.结果 连续灌注心脏不停跳移植组受体外周血CK-MB及cTnI含量低于停跳移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停跳移植组比较,不停跳移植组心肌MDA含量相对较少,SOD含量相对较多,心肌细胞凋亡指数较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停跳移植组心肌线粒体等结构损伤相对较轻.结论 心脏不停跳技术能有效减轻心脏移植供心的脂质过氧化反应,保护心肌线粒体,抑制心肌细胞凋亡,可减轻心脏移植供心的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5.
心绞痛患者N-末端脑钠肽前体与肌钙蛋白I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在心功能正常情况下不稳定心绞痛(UAP)与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浓度的差异,UAP患者血浆NT—proBNP浓度与肌钙蛋白I(cTnI)的相关性。方法:选择住院冠心病心绞痛患者116例,其中SAP54例.UAP组62例(cTnI阳性者32例,阴性者30例),正常对照组35例,测定血浆NT—proBNP、cTnI浓度,比较不同组NT—proBNP浓度,及分析UAP患者NT—proBNP与cTnI的关系。结果:UAP患者血浆NT—proBNP浓度[146.55(53.65,772.55)ngP/L]高于SAP组[47.50(19.23,87.35)ngP/L]和对照组[33.38(14.07,66.60)ngP/L](P〈0.01)。SAP组血浆NT—proBNP浓度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Z值-1.20,P〉0.05),且UAP中cTnI阳性组血浆NT—proBNP浓度[646.86(127.85,1181.63)ngP/L]高于cTnI阴性组[91.50(26.54,145.83)ngP/L](Z值-3.96,P〈0.01),UAP血浆NT—proBNP浓度与cTnI浓度呈正相关(r=0.57,P〈0.05)。结论:UAP血浆NT—proBNP浓度增高,并与cTnI浓度呈正相关;其测定有利于发现心功能正常,但处于高风险的患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血清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早期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中的价值,比较不同心肌损伤标志物组合诊断早期AMI的价值。方法选择疑似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02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AMI患者发病1h、2h、3h、4~6h、7~12h时血清H—FABP浓度变化,并与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3种心肌损伤标志物及不同心肌标志物组合H—FABP+cTnI与H—FABP+CK—MB在诊断不同发病时间段AMI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①在AMI发病3h内,H—FABP的诊断敏感性(66.7%)优于cTnI(0%)和CK—MB(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AMI发病4~6h内,H—FABP的敏感性(94.4%)仍高于cTnI(61.1%)和CK—MB(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H—FABP+cTnI组合对AMI的诊断敏感度最高(95.8%),特异度亦最高(100%)。H-FABP+cTnI组合次之,分别为93.75%和97.2%。这两种组合对AMI的诊断敏感度与单个H—FABP、cTnI和CK—M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诊断特异度亦明显升高。结论在AMI发病6h内,H—FABP是最为敏感的心脏标志物,尤以发病3h内最敏感。H—FABP与不同心肌损伤标志物cTnI和CK—MB的组合均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提高早期诊断AMI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磷酸肌酸钠(CP)在婴幼儿心内直视术中的心肌保护作用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40例房间隔缺损(ASD),或室间隔缺损(VSD)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随机分为CP停搏液组和冷晶体高钾停搏液组。2组患儿均于体外循环(CPB)前、主动脉阻断10 min、转流结束后,术后2 h和术后12 h,抽取中心静脉血2 mL,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肌钙蛋白I(cTnI)的浓度;分别记录临床观察指标(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手术结束后及术后12 h多巴胺用量)。结果:CP组临床观察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2组CK-MB和cTnI浓度均于主动脉阻断后开始上升,于转流结束后达高峰,与CPB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间比较,实验组主动脉阻断后各时点升高的幅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婴幼儿心内直视术中,应用含CP的停搏液对婴幼儿心肌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临床体外电复律对恶性心律失常患者心肌酶谱及肌钙蛋白I的影响。方法院前及院内恶性心律失常患者,排除胸廓及心脏外伤患者以及既往心梗患者,经体外电复律成功后,根据冠脉造影和电复律成功后心电图表现分为非急性心梗组和急性心梗组。分析体外电复律对两组电复律前或即刻和12h血清CK、CK—MB、cTnI的影响。结果非急性心梗组及急性心梗组分别有22例和30例患者,两组电复律累积次数及能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1.2)次比(3.0±1.3)次;(446±275)J比(450±293)J,P〉0.05];体外电复律前或即刻及12h,非急性心梗组与急性心梗组相比,CK12[(452.3±204.2)U/L比(562.2±234.1)U/L]、CK—MB0[(10.6±7.5)U/L比[27.1±12.3)U/LJ、CK—MB12[(30.0±20.5)U/L比(180.5±62.3)U/L]、cTnI0[(0.04±0.04)ng/ml比(0.58±0.86)ng/ml]、cTnI12[(0.06+0.04)ng/ml比(17.47±12.07)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除外CK0[(129.2±90.5)U/L比(135.3±94.8)U/L,P〉0.05]。体外电复律后12h较电复律前或即刻CK、CK—MB、cTnI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CK—MB0、CK—MB12、cTn10、cTnI12阳性率,非急性心梗组分别为9.1%、54.5%、0、0,急性心梗组分别为53.3%、90.0%、20.0%、93.3%。结论体外电复律可导致恶性心律失常患者CK、CK—MB、eTnI升高,但eTnI升高程度并不影响急性心梗的诊断。  相似文献   

19.
孙志鹏  乐江 《山东医药》2010,50(23):29-31
目的 探讨艾司洛尔对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CCHD)患儿体外循环(CPB)过程中心肌损伤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将16例行CPB下心内直视术CCHD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例,两组手术方法及麻醉方法均相同,但自麻醉诱导至术毕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静脉泵注艾司洛尔3 mg/(kg·h)及等量复方氯化钠溶液.观察两组手术一般情况,并分别于转流前(T1)、主动脉阻断后30 min(T2)、主动脉开放后30 min(T3)、术后24 h(T4)采集中心静脉血,测定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水平,并于T1、T3取右心耳组织测定心肌组织腺甘酸含量及线粒体肿胀度(MSD).结果 观察组复跳后心律失常发生率、多巴胺用量、ICU滞留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均〈0.05);与T1时比较,两组T3和T4时血清CK-MB和cTnI水平明显升高、T3时心肌腺苷酸含量显著减少,MSD显著升高(P均〈0.01),但观察组变化幅度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 艾司洛尔可通过改善心肌能量代谢及线粒体功能等途径减轻CCHD患儿CPB过程中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