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硬膜外腔阻滞麻醉对脊髓神经细胞的生物学影响。方法选用健康新西兰大白兔3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只。用2%戊巴比妥纳按30mg/kg,从兔耳缘静脉注射作基础麻醉。实验组用1%利多卡因作兔腰骶段硬膜外腔阻滞麻醉,对照组用生理盐水代替麻醉药。于麻醉后30min灌注与取材固定,蜡块包埋标本,切片处理,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图像采集分析及统计处理。结果 (1)硬膜外阻滞麻醉后,实验组相应节段脊髓灰质后角Ⅲ、Ⅳ板层的小圆细胞及前角Ⅸ板层外侧大多角细胞经HE染色后均有胞浆尼氏体减少,胞核偏向一端,其细胞形态改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对照组上述细胞有c-fos蛋白表达,实验组上述细胞c-fos蛋白表达减弱或无表达,对照组与实验组表达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腰骶段硬膜外腔阻滞麻醉后,脊髓软脊膜没有水肿或分层,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膜外阻滞麻醉后,脊髓相应节段的神经细胞的功能受到抑制。硬膜外腔阻滞麻醉后,脊髓软脊膜没有水肿或分层现象。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椎管内麻醉下剖宫产手术中麻醉相关死亡的原因。方法对2002—2011年间国内文献公开报道和成都地区孕产妇死亡评审病例中因蛛网膜下腔阻滞或(和)硬膜外腔阻滞麻醉引起剖宫产死亡的6例病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2例病例缺少年龄报道,其余病例年龄24-35岁。2例为瘢痕子宫。1例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4例硬膜外腔阻滞麻醉,1例硬膜外腔与蛛网膜下腔联合阻滞麻醉。麻醉危象出现时间在给予麻醉药后3~55min。2例死亡病例未做尸检,其余4例硬膜外腔阻滞麻醉者均做尸检,其中3例发现硬膜有裂伤,脑脊液外渗;另1例为瘢痕子宫,尸检报告腰段脊髓切面均未见出血,肺泡壁毛细血管有羊水中细胞成分和微血栓,不排除羊水栓塞,未提及检查穿刺点附近硬膜有无破损。结论由于操作为盲式,硬膜外给药可能出现意料之外的硬膜下腔或蛛网膜下腔麻醉,并由此导致孕产妇死亡。因此,在麻醉过程中,务必操作仔细,避免损伤硬膜,必须给予试探剂量,同时密切观察孕产妇生命体征,特别是有瘢痕子宫者更应关注。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MRI影像资料,了解与脊髓麻醉相关的解剖结构,测量与麻醉相关的经线,为椎管内麻醉的操作提供有用信息。方法:应用1.5TeslaMRI机对120例病人行腰部磁共振扫描:横断面测量L3-4及L4-5间隙棘突在体表定位点A,至蛛网膜下腔的最近点B的距离,蛛网膜下腔在横断面背侧测量的最大宽度EF。结果:从皮肤至蛛网膜下腔最近点距离( AB线):L3-4为51.7±7.5 mm、L4-5为54.6±7.6 mm,两者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蛛网膜下腔的宽度(EF线):L3-4为13.4±2.4mm、L4-5为12.0±2.9 mm,两者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行脊髓麻醉穿刺时,穿刺间隙选择L3-4比L4-5成功率更高,安全性L3-4比L4-5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观察垂体囊的组成及其与周围毗邻膜性结构的关系,为相关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运用显微解剖和组织学方法,对18例国人成年尸体头颅标本进行观察,描述鞍旁区域神经、血管、颅底硬膜等结构及其相互关系.结果:成人垂体囊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为连续的纤维膜,是鞍膈硬脑膜延伸,移行并向下包绕垂体,呈囊袋,分隔垂体与鞍旁硬膜间腔.结论:垂体囊是垂体和鞍旁硬膜间腔之间的重要屏障,阻止鞍内病变侵袭鞍旁结构内的重要神经血管.  相似文献   

5.
神经外科麻醉是临床麻醉专业中较为复杂的专科之一,如严重的颅脑及脊髓创伤、病人昏迷、颅内压增高、出血多、病情重、合并症多,手术复杂时间长,麻醉风险评估、监测及呼吸管理等方面存在着许多棘手的问题。因小儿在生理、解剖、药理等方面与成人差别甚大,麻醉风险比成人更高。笔者作为一名神经外科的麻醉护士,在工作中体会颇深。  相似文献   

6.
拔除上颌牙成败的关键与麻醉效果有关 ,临床上麻醉点定位不清而导致失败率较高 ,为此作者在 5 0例成人颅骨标本上观测上颌结节、腭大孔、切牙孔的位置与其对应关系 ,以及在活体的定位观测。为临床进一步提供应用解剖学资料。1 材料和方法  选用成人颅骨标本 5 0个 (左右共 1  相似文献   

7.
伸指肌腱与屈指肌腱在手的功能上其重要性相同 [1 ] 。国内外对屈指肌腱血液供应的解剖研究较多 ,但对伸指肌腱血液供应的解剖研究的报道尚不多见。本文对 2 0例伸指肌腱的血液供应情况进行初步的解剖研究。1 材料与方法选用新鲜尸体上肢 2 0例 ,其中 17例经挠动脉灌注碳素墨汁与 10 %甲醛。常规固定后解剖出各指伸肌腱。将标本透明后在解剖显微镜下观察其血管分布规律。另取 3例标本的伸指肌腱 ,分别取 15个不同部位的肌腱进行组织学切片。切片厚 5 0μ,HE染色 ,以备观察腱内血管的分布特点。2 结果与讨论2 .1 有滑膜肌腱的血液供应有…  相似文献   

8.
硬膜下间隙阻滞麻醉5例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临床麻醉方法中 ,仍以硬膜外阻滞麻醉为主 ,占 60 %左右 ,边远地区 ,特别是地县级医院 ,硬膜外麻醉几乎高达 90 %~ 95 % ,如果发生硬膜下阻滞麻醉时 ,未能及时发现 ,轻则引起循环、呼吸抑制 ,重则发生呼吸、心跳骤停 ,虽为罕见 ,但应引起临床麻醉医生的高度重视 .我院近 5年施行硬膜外麻醉 1 65 40例 ,发生硬膜下腔阻滞麻醉 5例 ,占0 0 3 %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5例患者 ,男 3例 ,女 2例 ,年龄 3 6~ 83岁 ,体重5 6~ 80kg ,ASA 2~ 3级 .其中胆囊切除术 3例 ,全髋置换术 1例 ,右侧输尿管切开取石术 1例 ,均在连续硬膜外麻…  相似文献   

9.
两点穿刺腰硬联合麻醉在盆腔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两点穿刺腰硬联合麻醉和单点穿刺腰硬联合麻醉的临床应用情况。方法:选择盆腔手术160例,随机分为两点穿刺组(A组)80例和单点穿刺组(B组)80例。A组选取T12~L1或L1~2脊间隙行硬膜外腔穿刺,置入硬膜外麻醉导管,然后选取L2~3脊间隙行蛛网膜下腔阻滞。B组选取L2~3脊间隙行硬膜外腔穿刺,硬膜外穿刺成功后,脊麻针经硬膜外穿刺针内进入行蛛网膜下腔麻醉,然后拔除脊麻针,再经硬膜外穿刺针置入导管。观察两组患者的椎管内穿刺及麻醉平面控制情况等。结果:A组无硬膜穿破,脊穿针顺利穿入蛛网膜下腔79例,穿不到脑脊液1例。B组脊穿针顺利穿入蛛网膜下腔72例,穿不到脑脊液8例,退脊麻针时硬膜穿破6例。麻醉平面情况:A组75例麻醉平面达到手术要求,4例麻醉平面过低,经过硬膜外追加局麻药达到手术要求。B组68例麻醉平面达到手术要求,10例麻醉平面过低,经过硬膜外追加局麻药4例达到手术要求。9例改全身麻醉完成手术。结论:两点穿刺腰硬联合麻醉方法完全避免了硬膜外针引导时穿破硬膜的风险,麻醉平面得到了理想的控制。  相似文献   

10.
硬脊膜外腔为脊髓的硬膜与脊髓的黄韧带之间的间隙,凡脊髓发出的神经都经过此间隙进入各椎间孔,麻醉液进入此间隙可上下扩散,产生区域性麻醉。按手术要求进针位置在第10胸椎至第4腰椎棘突之间。我院曾发生1例误入蛛网膜下腔,现报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12.
单纯全麻和全麻复合硬膜外对心血管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的血液动力学变化。[方法]选60例下腹部手术的病例,随机分为单纯全麻(A组)和全麻复合硬膜外(B组)两组,每组30例,观察二组麻醉前、插管、切皮、探查、拔管时的SBP、DBP、MAP、HR的变化,记录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恢复时间。[结果]两组中SBP、DBP、MAP、HR,A组变化较大,B组平稳,P<0.05或0.01,有显著性差异,各项苏醒时间A组长于B组。[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具有心血管反应较小、血液动力等平稳的优点,且苏醒迅速,无躁动。  相似文献   

13.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医院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临床麻醉信息系统近年来已运用于临床实践中,它实现了手术麻醉过程的规范化和数字化管理,使医疗信息、麻醉信息达到共享.文章从医学教学现代化的角度阐述了临床麻醉信息系统在临床麻醉学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陆化娟 《吉林医学》2015,(7):1323-1324
目的:探讨和分析喉罩麻醉和气管插管麻醉在小儿麻醉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行手术的患儿78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9例。对照组行传统气管插管麻醉,观察组行喉罩麻醉,比较两组患儿的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麻醉总有效率97.4%,明显优于对照组患儿麻醉总有效率76.9%,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拔管时间和清醒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患儿,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小儿麻醉中采用喉罩麻醉能够有效提高麻醉效果,且缩短拔管时间和清醒时间,减少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喉罩通气全身麻醉、硬脊膜外腔阻滞和蛛网膜下腔阻滞3种麻醉方式对新生儿及产妇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剖宫产术的产妇90名,随机分为全身麻醉、硬脊膜外腔阻滞和蛛网膜下腔阻滞组。全身麻醉组产妇依次静脉注射维库溴铵2mg、氯胺酮30~40mg、丙泊酚1.0mg/kg、琥珀胆碱1.5mg/kg麻醉诱导后插入喉罩,吸入体积分数为0.010~0.015的七氟烷维持麻醉。胎儿娩出后适当给予产妇芬太尼、咪达唑仑和曲马多。3组均于胎儿娩出即刻抽取胎儿脐动脉血行血气分析,并记录新生儿出生1和5min时的Apgar评分以及出生后1、2、3和5d时的神经行为评分(分别记录为NBNA1、2、3、5)。记录术后1和24h时产妇的疼痛数字分级评分(分别记录为NRS1、24),术中知晓、恶心呕吐发生率,以及术后肠道恢复通气时间和开始哺乳时间。结果 3组间新生儿出生1和5min Apgar评分及NBNA1、2、3、5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脐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3组的NRS1均<3分,全身麻醉组显著低于硬脊膜外腔阻滞组和蛛网膜下腔阻滞组(P值均<0.01),3组间肠道恢复通气时间和开始哺乳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喉罩用于全身麻醉剖宫产对母婴是安全的,对产妇术后恢复也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在腰硬联合阻滞中应用的安全性及效果。方法360例下腹部及下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硬膜外麻醉组及腰硬联合麻醉组,分别采用罗哌卡因麻醉,比较两组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指标、麻醉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术中收缩压、舒张压、心率无统计学意义,腰硬联合麻醉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及麻醉持续时问均优于硬膜外麻醉组,腰硬联合麻醉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与硬膜外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罗哌卡因硬膜外~腰麻联合阻滞麻醉具有较高的安全性,麻醉效果较好,适宜于下腹部及下肢手术麻醉。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建立大鼠蛛网膜下腔和硬膜外腔阻滞模型。方法将132只SD大鼠分成蛛网膜下腔阻滞模型组(S组,n=77)和硬膜外腔阻滞模型组(E组,n=55)。S组是将大鼠麻醉后,在背部L3-L4间隙处剪开椎间隙的棘上韧带和棘间韧带后将聚乙烯导管置入蛛网膜下腔。E组是将大鼠麻醉后,分离T13-L1棘突旁肌肉,直视下通过椎间孔将聚乙烯导管通过椎间孔置入硬膜外腔。结果蛛网膜下腔模型组存活率100%,成功率80.5%;硬膜外腔模型组存活率100%,成功率70.9%。结论改进的大鼠蛛网膜下腔阻滞模型及硬膜外腔阻滞模型的制备简便易行,成功率高,创伤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子宫肌瘤行子宫切除术中椎管内两种麻醉方法的效果.方法 60例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分成A、B 2组,每组30例.2组均用16号穿刺针硬膜外腔侧入穿刺成功后,A组经穿刺针注入0.75%布比卡因4 ml+肾上腺素20μg,然后向头端置人硬膜外导管4 cm固定,即刻平卧,经导管注入局部麻醉混合液(1.6%利多卡因+0.2%丁卡因+肾上腺素20μg)2~3次作为初量,每次3~6ml,间隔1~2 min;B组注入1%利多卡因4 ml+肾上腺素20μg,如无脊麻征和入血管征,用25GⅡ型腰穿针顺硬膜外穿刺针进入蛛网膜下腔,见有脑脊液回流,8~10 s内注入等比重药液0.5%布比卡因3 ml(配制:0.75%布比卡因2 ml+0.9%氯化钠溶液至3 ml),然后向头端置入硬膜外导管4 cm固定,即刻平卧.2组阻滞平面均达T8以上.2组术中均按需追加局麻混合液以维持麻醉阻滞平面.观察和比较2组血压、心率、感觉和运动阻滞情况,肌松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 2组感觉和运动阻滞皆较完善,肌松满意;与B组比较,A组血液动力学变化小,不良反应轻.结论 置管前先注入0.75%布比卡因硬膜外阻滞用于子宫切除术麻醉效果满意,且较腰-硬联合麻醉的血液动力学稳定,副作用轻,因而更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