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素问》王冰注引《易》辑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问》注始于751年(天宝十年),讫于762年(宝应元年),引医书及经传子史甚多,其中引用《周易》以解生理病理、天人之际者尤为多见,从中可觇《周易》对《内经》理论之指导与影响,亦可考知“医易同源”之理非空泛之论也。今从《素问》王冰注中辑录所引《周易》文字,其未举《周易》书名而引用其意者则不加辑录。《素问》王冰注共引《易》24处,分见《系辞》、《乾》、《坤》、《离》、《坎》、《泰》、《巽》、《震》、《艮》、《说卦》。误引不明其作者,不计入引文数。王冰时引《易》以证明《素问》符合《易》理,《易》理足以诠释医理,王冰将医易相关的理论,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对宋明治《易》者,治医者,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简述了郭霭春先生对《素问》王冰注的研究,即:1)校勘全部王冰注文,出校语1128条;2)探析王冰注的特点——究医理、明训诂、重校勘;3)评述王冰整理《素问》的不足之处,重点指出不当的删繁之例;4)匡正王冰某些注释的错误,在《新医林改错》中对47条王冰注释阐明了自己的见解,文中选取14条作为例证。  相似文献   

3.
简述了郭霭春先生对《素问》王冰注的研究,即:1)校勘全部王冰注文,出校语1128条;2)探析王冰注的特点——究医理、明训诂、重校勘;3)评述王冰整理《素问》的不足之处,熏点指出不当的删繁之例;4)匡正王冰某些注释的错误,在《新医林改错》中对47条王冰注释阐明了自己的见解,文中选取14条作为例证。  相似文献   

4.
王冰《素问注》养生思想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冰《素问注》养生思想探析胡凤媛(宁夏医学院中医系银川750004)关键词:王冰;《素问注》;养生思想中图法分类号:R221.1;R212王冰次注《素问》,有功于医界,而且他“夙好养生”(王冰序),将养生诸篇移至《素问》之首,突出了《内经》“治未病”...  相似文献   

5.
依据《四库提要辨证》中提供的线索对唐时诸王冰作进一步探讨。余嘉锡书中所言韦抗举荐之王冰与宇文融举荐者可能是一人 ,二者与《素问》的注者在时间上均相重合。而且 ,《列女传》中记载的王琳之子王冰与韦抗、宇文融举荐之王冰、及《素问》注者在时间上也相重合 ,也存在着是一人的可能。而《郎官石柱题名》之王冰则不可考。对于称王者 ,或如诸家所言 ,乃附会杜甫诗而改之 ,其为《素问》注者似不可能  相似文献   

6.
王冰注《素问》引全元起注文辨析陈士良1乔海法21济南铁路局中心医院2500012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系250014关键词素问王冰全元起注文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R221.1据文献记载,全元起系梁朝的《素问》注家,其时代远较唐朝为早,因此,对于唐之王冰...  相似文献   

7.
简述了郭霭春先生对《素问》王冰注的研究,即:1)校勘全部王冰注文,出校语1 128条;2)探析王冰注的特点——究医理、明训诂、重校勘;3)评述王冰整理《素问》的不足之处,重点指出不当的删繁之例;4)匡正王冰某些注释的错误,在《新医林改错》中对47条王冰注释阐明了自己的见解,文中选取14条作为例证。  相似文献   

8.
简述了郭霭春先生对《素问》王冰注的研究,即:1)校勘全部王冰注文,出校语1 128条;2)探析王冰注的特点——究医理、明训诂、重校勘;3)评述王冰整理《素问》的不足之处,重点指出不当的删繁之例;4)匡正王冰某些注释的错误,在《新医林改错》中对47条王冰注释阐明了自己的见解,文中选取14条作为例证。  相似文献   

9.
结合王冰注的具体内容,通过对王冰序所提到情况的分析,认为王冰整理《素问》的态度十分认真,处理问题也颇为审慎。今《素问》与《针灸甲乙经》、《太素》的大量异文,应是传本不同所致,而非王冰改动。  相似文献   

10.
<正> 王冰,号启玄子,大约是唐景云至贞元(公元710—804年)间人。林亿等新校正云:“按《唐人物志》,冰仕唐为太仆令,年八十余以寿终。”据《古今医统))等书记载,冰于宝应元年(公元762—763年)任太仆令。《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古典医籍,《素问》是其中的一部分。至王冰时,《素问》已经是“世本纰缪,篇目重迭,前后不伦,文义悬隔。”而且“其文简,其意博”,给学习带来很大的困难。因此,王冰就“精勤博访”“刻意研精”,对《素问》重新进行次注。历经十二年,始成《素问释文》。王冰次注《素问》,不仅整订了《素问》杂乱误出的篇次,而且逐篇详加注释。在其注文中,有许多独到之处,对后世影响很大,在此不作全面论述,仅就对针灸学的贡献,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素问》之名首见于现存文献中张机《伤寒杂病论》的自序中,作为《黄帝内经》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导了中医学二千多年来的临床实践和理论探讨。历代医学学者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素问》阐释发挥,探微析奥,多有新意。但纵观现存研究《内经》的二百多种文献,无出王冰之右者。王氏注本自问世以来,历久不衰,至今仍是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通行本。探析王冰注释《素问》的成就与特点,对于今天整理研究中医文献有重要的借鉴作用。l重新编次,奠定了中医理论体系的框架最早注释《内经》者为齐梁间的全元起,其书名《素问训解》,南宋时已佚。王…  相似文献   

12.
《素问》版本流传考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考证《素问》版本流传,认为真沿革大致经历如下阶段:汉代起在民间流传;南朝梁有《素问》未注本与全元起注本;公元762年经唐代王冰改编,有《素问》未注本、全远起注本与王冰注本;出现王冰注本的改易本,并有加现象;公元1066年经林亿等校正王冰注本。有《素问》未注本、全元起注本、王主注本、王冰注本改易本与新校正本,北宋与南之交,全元起本亡佚,出现林亿等校正体的改易本。  相似文献   

13.
王冰次注《素问》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中唐时期著名的医学大家王冰对《素问》进行了编次和注释,使《素问》这一中医理论的基石之作得以传承和发扬。王冰的编次共迁移原文85条,有分编类(5篇)、合并类(14篇)、补阙论(5篇)。其注解的特点是以经解经,全面注释,训诂方法多样,运用医学原理诠释经义,成为后世研究和诵读《素问》的典范。  相似文献   

14.
<正>王冰是位大方道家,少好医术炼丹,曾跟从孙思邈、孟诜习医;后拜同朝玄珠为师,研习医道及《素问》,极穷微奥,王冰受启蒙于诸师。王冰的先师张公,是他学术思想和医疗经验的主要传授人。王冰在郭子斋堂从先师张公处得到《素问》秘本,又与齐梁间全元起《内经训解》本相参校,刻苦钻研,结合自己的学术思想和经验,采用合篇、别目、移章、增补等方法对《素问》进行了重新编次,又通过补夺、正误、删衍、润色等具体方法进行了全面校勘、训诂、注释和发挥,历时12年,于公元762年编辑成《次注素问》,共计24卷,使原来残缺不全、脱简讹误甚多的版本得以定本而为流传。  相似文献   

15.
全元起《素问训解》为最早之《素问》注解本,其书久佚,唯于《素问王冰注》新校正中存其篇卷次序等与校订王本传注内容。今就其卷第等试与王本互勘,於以见《古素问》的一个侧面,然管窥蠡测之讥知不免焉。  相似文献   

16.
一般认为北宋校正医书局校订《素问》所用底本是王冰注《黄帝内经素问》。但是在《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中发现诸多疑点。其实在王冰之后、林亿等之前,宋政府曾两次组织对《素问》进行校勘,另外也有私人校勘者。经过对林亿等注文的深入考察,可知新校正并非采用王冰次注本原本,而是加注的次注本改易本。此加注的次注本改易本,理应为景事祐二年(1035)丁度等在天圣四年(1026)校勘基础上的《素问》再校本。  相似文献   

17.
王冰次注《黄帝内经素问》及《玄珠密语》(主要是前者)有诸多的因素予以支撑。就社会因素而言“,开元盛世”的政治稳定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与学术气氛浓郁,朝廷对医学的重视及社会风尚的影响等,为王冰次注《素问》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此外,全元起、杨上善的工作基础,王冰高超的文化素养,渊博的医学知识,及其坚韧不拔的执著精神等等,都是他完成《素问》次注不可缺少的条件。  相似文献   

18.
《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是辨别病因、病证,分析病机的范例。历代医家多极为重视,不仅作注者皆详加阐释,而且刘完素特撰《素问玄机原病式》以发挥之,现代学者著文讨论的亦颇不乏人。可见其对中医病机学说影响之深。 《至真要大论》是一般所称运气学说七篇大论之一,为王冰得“先师张公秘本”以补《素问》亡失,后人多疑其非《素问》旧文。此说是否,本文姑且勿论。但其传至王冰,盖亦难免“错简碎文”(王冰《素问》序)而有鲁鱼亥豕之误了。即以“病机十九  相似文献   

19.
《素问》王冰注使用祖本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王冰序,王冰在整理《素问》时使用了不同的版本,但并未说明以何本作祖本。根据对王冰序、《素问》新校正等提供的有关材料进行的分析,认为王冰所用祖本虽源自梁代传本,但不是全元起本,似应是张公秘本;今存《素问》中有些篇文结构应是祖本旧貌;祖本与全元起本、《针灸甲乙经》及《太素》应属不同传本系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素问注证发微》中马莳辩驳王冰注文的特点,探析马注与王注的关系。[方法] 查阅《素问注证发微》中马莳辩驳王冰的注文,分析马莳对王注提出的批评性观点,对比马莳与王冰对经文的不同理解,从用语表达、解经方法、医理阐发三个方面归纳马注特点,并总结马注与王注的关系。[结果] 马莳在辩驳王注时,常使用“非“”浅“”缺”三类用语,表示对王注不同程度的辩驳观点,其解经方法可归纳为五类引证分析法与四层文理分析法,且多引《素问》《灵枢》经文为证。在医理阐发上,马注在理论范围的认识、理论内涵的分析、穴位位置的确定上均与王注存在差异。[结论] 马莳运用更为全面的解经方法,从更广的理论层面解读经文,辩驳王注,不仅形成了系统的解经思路,亦启发了经文含义的更多可能。马注对王注既有批判性继承,也有创新性发展,推进了对《素问》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