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为观察地氟醚麻醉时数量化脑电图及血液动力学变化,评价两者用于监测地氟醚麻醉深度的可行性,选择美国麻醉医师学会( A S A) 分级Ⅰ~Ⅱ级的择期手术患者8 例,以异丙酚及万可松诱导后行气管内插管并吸入地氟醚。结果显示:地氟醚可使双频谱指数、95 % 边缘频率和中间频率呈剂量相关性降低;呼气末地氟醚浓度达15 M A C( 最低肺泡有效浓度) 时,平均动脉压显著下降,心率增快约145 % ,但无统计学意义。提示数量化脑电图可用于地氟醚麻醉深度监测,而 M A P 和 H R 不是该药麻醉时理想的麻醉深度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老年人连续硬膜外复合全麻下胞腔手术时数量化脑电图与麻醉深度的关系。方法 30例老年人胸腔手术,均为连续硬膜外复合静吸全麻,根据吸入异氟醚浓度不同分为肺泡气最低有效浓度(MAC)0.6(Ⅰ组)和MAC1.0(Ⅱ组)两组,观察术前、诱导前、插管后、切皮进胸探查、进胞后30,60min以及术毕时循环和脑电图边缘频率(SEF)、中位频率(MF)、比率(δR)和双频谱指数(BIS)的变化。结果 Ⅰ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4种不同呼气末地氟浓度对冠心病病人血流动力学及数量化脑电图的影响。方法;40例择期腹部手术病人(ASAⅠ-Ⅱ级),用脑电监测仪监测不同呼气末地氟醚深度下双频谱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及相应平均动脉压、心率变化情况。结果:地氟醚麻醉中BIS较基础值明显降低(由基础值91.4渐降至44.5)(P<0.05),且呈剂量依赖性;随着麻醉加深血压呈剂量相关性下降,在1.0、1.5最低肺泡气有效浓度(minimal alveolar comentration,MAC)分别较基础血压下降14.6%、19.7%;心率减慢10-18次/min(P<0.05),但与剂量无相关性。结论:地氟醚适宜于冠心病病人的麻醉。尤其在1.0、1.5MAC可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BIS能反映麻醉深度,可作为判断麻醉深度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4.
地氟醚对听觉诱发电位指数和数量化脑电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地氟醚对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数量化脑电图(QEEG)各参数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评价AAI判断地氟醚麻醉深度的可行性。方法:选择行下腹部手术ASAⅠ~Ⅱ级的病人30例,在异丙酚、维库溴铵诱导插管后分别吸入0.8,1.0,1.3 MAC的地氟醚,每个浓度维持20 min。记录血压,心率,AAI(A-line ARX index),BIS(bispectral index),SEF(95% spectral edge frequency)和MF(midian frequency)的值。结果:随呼吸末地氟醚浓度的增高,AAI,BIS,95%SEF和MF均显著降低,以上改变与呼吸末地氟醚浓度呈线性相关关系(r分别为0.830,0.930,0.803,0.885,P<0.01)。MAP和HR却无明显变化,HR在地氟醚浓度为1.3 MAC时比1.0 MAC时要显著增快。结论:地氟醚浓度在0.8~1.3 MAC的范围内,AAI,BIS,95%SEF和MF都可作为地氟醚麻醉深度的监测指标。而MAP和HR不能反映地氟醚的麻醉深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地氟醚在最低流量循环紧闭麻醉中药代动力学的临床表现。 方法 50例麻醉分级(ASA) Ⅰ~Ⅱ级全麻下的择期手术病人。麻醉诱导采用咪唑安定、芬太尼、琥珀胆碱。气管插管后开始10 m in 氧流量为4 L/m in,行间歇正压控制呼吸,地氟醚挥发罐浓度(FD)8% 。此后关闭回路,氧流量0.20~0.35L/m in,地氟醚FD 10% ~12% 。维持地氟醚的肺泡浓度(FA)在6% ±0.1% 。间断给予维库溴胺维持肌肉松弛。 结果 地氟醚FA 达6% 和FA/FI(吸入浓度)达0.9,分别为4.9±0.8 m in 和12.4±0.2 m in,并能维持在0.90~0.95。麻醉停止后,5.7±2.4 m in 恢复自主呼吸,拔管时间9.7±0.8 m in。麻醉中脉搏血氧饱和度均100% ,吸入氧浓度≥80% 。 结论 地氟醚的低组织溶解特性使其麻醉诱导和麻醉恢复快,麻醉调控性强。地氟醚的药代动力学特性使其能安全、有效地在最低流量循环紧闭麻醉中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地氟醚的交感兴奋作用及其机理。方法择期手术病人3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地氟醚(15例)、异氟醚(15例)两组。不用术前药。气管插管后观察不同地氟醚和异氟醚水平(0.5MAC、OMAC和1.5MAC)对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心率变异性(HRV)和用改良荧光法测定血浆中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浓度的影响。结果二组MAP、HR、E和NE在麻醉前、0.5MAC和1.0MAC时无差异(P>0.05),达1.5MAC后地氟醚组则出现2~4min的MAP增高和HR增快,且血浆E和NE浓度升高,明显高于异氟醚组(P<0.05),而异氟醚组无变化。HRV的总功率(TP)、低频(LF)和高频(HF)二组都随着MAC的增加逐渐降低,但在1.5MAC时与异氟醚组相比,地氟醚组HF明显降低,LF/HF明显升高(P<0.05)。结论快速增加地氟醚浓度至1.5MAC可出现交感兴奋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迷走神经受抑制超过交感神经的抑制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电功谱与异氟醚吸入全麻深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AspectA1000脑电功谱仪对12例行异氟醚麻醉的患者,分别于麻醉诱导前(基础值)、吸入异氟醚10vol%、25vol%、40vol%并保持上述异氟醚呼气末浓度稳定各15min后、以及气管拔管前共5个时相,测定α、β、θ、δ波、双频指数(BSI)、边缘频率(SEF)和中心频率(MPF)。结果:浅麻醉时或麻醉恢复期,脑电功谱呈优势快波,BSI、SEF和MPF上升;较深麻醉时,脑电功谱呈优势慢波,BSI、SEF和MPF降低。结论:①脑电功谱,尤其BSI是麻醉中反映麻醉深度的较好的可信指标;②麻醉对神经中枢的效应并非单纯抑制,而是呈兴奋抑制的双向效应。  相似文献   

8.
Yie T  Guo X  Sang N 《中华医学杂志》1998,78(10):768-770
目的比较地氟醚、七氟醚、异氟醚、安氟醚在平衡麻醉中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选择妇科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地氟醚(D)组,七氟醚(S)组,异氟醚(I)组及安氟醚(E)组,每组10例。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各组均先给予等效的设定浓度,即D组6%、S组2%、Ⅰ组12%、E组17%。同时吸入1∶2的O2和N2O,经静脉持续输入芬太尼和间断追加肌肉松弛药泮库溴铵维持麻醉。术中连续监测吸入麻醉药的肺泡浓度及吸入浓度,并维持肺泡浓度衡定在1mol/LAC,即D组3%,S组07%,Ⅰ组05%,E组06%。结果吸入麻醉后,肺泡浓度∶吸入浓度=1/2及肺泡浓度达到1mol/LAC值时间在D组及S组均明显快于Ⅰ组及E组。肺泡浓度∶吸入浓度及肺泡浓度∶设定浓度比值的升高速度在D组和S组均明显快于Ⅰ组和E组。终止麻醉后,D组肺泡浓度达到肺泡原始浓度50%的时间明显快于其它吸入麻醉药。结论地氟醚吸入及呼出均较快,易于调控麻醉深度  相似文献   

9.
不同浓度七氟醚麻醉对单肺通气时肺内分流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不同浓度七氟醚对低氧性肺血管收缩(HPV)的影响,随机选择开胸手术30例,观察三种浓度(0.5,1.0,1.5MAC)七氟醚麻醉单肺通气后肺内分流(Qs/Qt)及氧分压(PaO2)的变化。结果显示:单肺通气后患者的Qs/Qt显著增加,PaO2明显下降;在1.5MC内,其变化程度与七氟醚浓度无明显关系。说明七氟醚对HPV虽有抑制作用,但在一定深度范围内其抑制程度不随七氟醚浓度的增加而加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双频指数(BIS)、95%边缘频率(SEF)等数量化脑电指标与异丙酚、安定血药浓度以及呼气末地氟醚浓度的关系,以探讨它们在全身麻醉与镇静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1例ASAI一Ⅱ级腹部或下肢择期手术病人,分为异丙酚组、安定组和地氟醚组,测定地氟醚的呼气末浓度及血浆异丙酚、安定浓度。将药物浓度与各数量化脑电指标作直线相关分析,并统计异丙酚、地氟醚二组苏醒过程BIS的差异。结果地氟醚组除绝对e功率外其余脑电指标与呼气末浓度的相关系数均有显著性差异;异丙酚组大部分脑电指标与血药浓度相关;安定组数量化脑电指标中仅BIS与血药浓度相关。三种药物,不论麻醉或镇静均以BIS与药物浓度相关系数最高。异丙酚、地氟醚二组苏醒过程的BIS无显著差异。结论随着麻醉、镇静药物浓度的改变BIS、SEF等多项数量化脑电指标呈相应改变,其中以BIS最为敏感。但BIS评定麻醉和镇静深度与麻醉药的种类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听觉诱发电位指数监测老年人地氟醚麻醉深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老年人地氟醚麻醉中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EP指数)和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评估AEP指数监测老年人地氟醚麻醉深度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ASAⅠ-Ⅲ级,择期全麻气管插管下手术患者40例,按年龄分为2组:老年组(年龄≥65岁,n=20)和中青年组(年龄18~55岁,n=20)。异丙酚、维库溴铵诱导气管插管后行控制呼吸,吸入地氟醚维持麻醉,调整吸入浓度,使地氟醚呼气末浓度依次维持在0.6MAC,1.0MAC和1.3MAC,每一浓度均稳定20min。监测麻醉前(T1)、注射异丙酚后2min(T2)、气管插管时(T3)、气管插管后2min(T4)、地氟醚呼气末浓度为0.6MAC(T5),1.0MAC(T6)和1.3MAC(T7)时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和AEp指数。结果:地氟醚麻醉期2组患者平均动脉压均比麻醉前明显下降(P〈0.05),老年组心率与麻醉前相比亦显著减慢(P〈0.05)。地氟醚呼气末浓度由0.6MAC~1.3MAC递增时,2组患者平均动脉压和心率无明显变化(P〉0.05)。地氟醚麻醉期2组患者AEP指数与麻醉前相比显著降低(P〈0.05),老年组地氟醚呼气末浓度在1.0MAC和1.3MAC时AEP指数较0.6MAC时显著降低(P〈0.05),但中青年组地氟醚呼气末浓度各浓度间AEP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地氟醚各呼气末浓度时,老年组AEP指数均低于同时间点中青年组(P〈0.05)。AEP指数与地氟醚呼气末浓度在老年组和中青年组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83和-0.980(P〈0.05)。结论:听觉诱发电位指数与地氟醚呼气末浓度呈一定的剂量相关性,可监测老年人地氟醚麻醉深度变化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相同地氟醚呼气末浓度下老年人与中青年人麻醉深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无手术刺激条件下地氟醚对老年人脑电双频谱指数(BIS)的影响,评估BIS在地氟醚吸入麻醉深度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40例ASA Ⅰ~Ⅲ级,拟择期在气管内全麻下手术患者,按年龄分为2组:老年组(年龄≥65岁,n=20例),中青年组(年龄18~55岁,n=20例)。环甲膜穿刺行气管内表面麻醉后予异丙酚2mg/kg、维库溴铵0.1mg/kg静脉注射诱导,插管后吸入地氟醚维持麻醉,逐步调整吸入浓度,使地氟醚呼气末浓度依次维持在0.6MAC,1.0MAC,1.3MAC,每一浓度均稳定20min。观察指标包括MAP,HR和BIS。记录时点分别为麻醉前、注射异丙酚后2min、气管插管时、气管插管后2min、地氟醚呼气末浓度为0.6MAC, 1.0MAC, 1.3MAC时。结果:在地氟醚麻醉期,当地氟醚呼气末浓度由0.6~1.3MAC递增时,2组患者MAP,HR无显著变化(P>0.05),MAP,HR的变化与地氟醚无量效关系。在地氟醚麻醉期,2组患者BIS在整个麻醉过程中的变化不同(P<0.05)。随着地氟醚呼气末浓度增加,BIS逐渐下降,但每组患者各浓度间BIS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IS与地氟醚呼气末浓度呈高度相关,BIS与地氟醚在老年组、中青年组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96,-0.946(P<0.05)。结论:脑电双频谱指数与地氟醚呼气末浓度呈高度剂量相关性,可以较好地监测老年人与中青年人的地氟醚麻醉深度。在相同地氟醚呼气末浓度下,以脑电双频谱指数为指标反映出的麻醉深度在老年人与中青年人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盐酸戊乙奎醚对地氟醚麻醉期间心率和血压的影响.方法 60例择期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戊乙奎醚组和阿托品组,每组30例.戊乙奎醚组术前予以戊乙奎醚0.01 mg/kg静注,阿托品组术前予以阿托品0.01 mg/kg静注,诱导气管内插管后,两组均以地氟醚挥发罐设定浓度2%开始,以每间隔30 s递增1%的方法吸入地氟醚-氧,直至达到满足手术要求并维持麻醉.麻醉诱导前(T0)、吸入地氟醚30 min后(T1)、手术开始后60 min(T2)及关腹膜后即刻(T3)观察心率(HR)增快、平均动脉压(MAP)升高情况和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术中知晓发生率以及苏醒期躁动评分.结果 与T0比较,两组T1、T2及T3 HR增快,MAP升高(P<0.05);与戊乙奎醚组比较,阿托品组在T1、T2及T3 HR增快,MAP升高(P<0.05).结论 盐酸戊乙奎醚对地氟醚麻醉期间的HR和血压无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熵指数和脑电双频指数(BIS)在脑瘫患儿七氟醚麻醉时与镇静深度的相关性和预测作用,评价熵指数和BIS用于脑瘫患儿镇静程度监测的准确性.方法:选择ASA Ⅰ或Ⅱ级、5~15岁择期在全身麻醉下行选择性周围神经缩窄术的脑瘫患儿25例.经面罩吸入5%七氟醚和N2O/O2:70%/30%.记录清醒时改良警觉/镇静评分(mOAAS)各阶段的反应熵(RE)、状态熵(SE) 、BIS、无创血压(NI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RE、SE、BIS与mOAAS评分的关系采用Spearman's等级相关进行分析.计算RE、SE、BIS、MAP、HR、SPO2对镇静深度的预测概率.结果:脑瘫患儿RE、SE 、BIS与mOAAS评分密切相关,明显优于MAP、HR、SPO2.RE、SE、BIS对镇静深度的预测概率(Pk)值明显高于MAP、HR、SPO2(P<0.01).结论:RE、SE、BIS均可以在脑瘫患儿七氟醚-笑气麻醉中反应镇静深度.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 观察老年冠心病或有冠心病风险患者行腹部手术时低浓度地氟烷复合瑞芬太尼对其校正的QT间期(QTc)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在全身麻醉下行腹部手术患者58例,年龄65~85岁,有冠心病史或两个以上危险因素,手术时间>1 h。随机分为3组:试验1组(0.8MAC地氟烷处理,n=20)、试验2组(0.6MAC地氟烷处理,n=19)、对照组(n=19);3组麻醉诱导方法相同,术中维持应用丙泊酚、瑞芬太尼和顺式阿曲库按,试验组分别调整地氟烷浓度,1组为0.8 MAC地氟烷、2组为0.6 MAC地氟烷,对照组不用地氟烷。观察并记录诱导前(T0)、插管后(T1)、手术开始前(T2)、手术开始1 h(T3)、拔管即刻(T4)及术后1 h(T5)各时间点QTc、平均动脉压(MAP)、脑电双频指数(BIS)及心率,记录围术期心电图的各种变化包括ST T改变、心律失常等情况;记录各组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次数。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在T3时间点,试验1组QTc值延长,MAP降低(P<0.05);在T4时间点试验1、2组QTc延长、试验1组心率升高(P<0.05);余时间点组间比较,QTc、MAP、心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0.6 MAC~0.8 MAC的呼气末地氟烷浓度复合瑞芬太尼可较安全地应用于老年冠心病或有冠心病风险患者,能维持稳定的血流动力学状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地氟醚与丙泊酚联合诱导对MAP、HR及BIS的影响,以期达到循环稳定和达到气管插管所需麻醉深度的目的。方法选择择期甲状腺瘤切除手术患者6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丙泊酚组(P组)和地氟醚+丙泊酚组(D+P组),每组30例。全麻诱导:所有患者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3 mg/kg ,10 min后P组(丙泊酚)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4μg/kg,丙泊酚2 mg/kg,顺式阿曲库铵0.15 mg/kg;D+P组(地氟醚+丙泊酚)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4μg/kg,异丙酚0.5 mg/kg,顺式阿曲库铵0.15 mg/kg,两组静脉注药时间均为1分钟。然后D+P组(地氟醚+丙泊酚)开启地氟醚蒸发罐刻度至12%,氧流量8 L/min。所有患者均于静脉注药结束4 min后行气管插管。插管后关闭地氟醚蒸发罐,维持新鲜氧流量2 L/min,潮气量8~10 mL/kg,调整呼吸频率或潮气量维持呼气末CO2分压35~45 mmHg。记录所有患者麻醉诱导前(T0)、诱导后插管前(T1)、插管后1 min(T2)、插管后3 min(T3)的MAP和HR和BIS。结果与基础值相比,两组患者MAP在T1时均降低,在T2时均升高,P组(丙泊酚)变化较D+P组(地氟醚+丙泊酚)明显(P<0.05),MAP在T1时降至(68.1±8.1)mmHg;两组HR在 T1时均减慢(P<0.05),在T2时均加快,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BIS值在T1均在45以下,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无临床意义。结论地氟醚与丙泊酚及舒芬太尼联合诱导可维持循环相对稳定并可达到气管插管所需的麻醉深度。  相似文献   

17.
开颅手术行异丙酚复合地氟醚控制性降压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地氟醚复合异丙酚控制性降压应用于颅脑手术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择期开颅手术 35例病人 ,术中分离切除瘤体时通过增加地氟醚和异丙酚浓度使平均动脉压 (MAP)较术前下降 30 %~ 40 % ,维持 30~ 45min ,并维持MAP >5 0mmHg。监测降压前即刻 ,降压 1、3、5、10、2 0、30min和升压前即刻 ,升压 1、3、5、10、2 0、30、40、5 0min等时相地氟醚浓度和异丙酚输注速度、血流动力学和脑脊液压 (CSFP)以及降压前、中、后脑氧代谢等指标的变化 ,并观察麻醉苏醒恢复情况。结果 维持控制性降压所需地氟醚吸入浓度为 6 4%± 4 1% ,异丙酚输注速度为 5 1μg·kg-1·min-1± 2 7μg·kg-1·min-1。达到控制性降压所需时间为 6~ 35min。升压所需时间为 12~ 41min。术后自主呼吸恢复而且潮气量 >30 0ml/次所需时间为 17min± 10min ,麻醉苏醒时间为 2 5min± 19min。降压初期 3~14min心率一过性可逆性增加。CSFP脑膜剪开后及降压期间呈进行性下降 (P <0 0 5 )。与降压前比较 ,降压期间SjvO2 升高 ,脑氧摄取率 (ERO2 )和D(a jv)O2 下降 (P <0 0 5 ) ,而CaO2 和CjvO2 无明显变化 (P >0 0 5 )。结论 地氟醚复合异丙酚控制性降压所需的地氟醚和异丙酚浓度较低 ,降压迅速 ,术后呼吸恢复快 ,麻醉苏醒时间短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腹腔镜手术中血压和心率的变化及与麻醉深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30例ASAⅠ~Ⅱ级在全麻下行腹腔镜手术患者,行全凭静脉麻醉。麻醉期间采用Nar-cotrend监测麻醉深度,于麻醉诱导前5 min(T0)、气管插管即刻(T1)、气管插管后5 min(T2)、气腹开始即刻(T3)、气腹后5 min(T4)、气腹后15 min(T5)、气腹放气后5 min(T6)、气管拔管后5 min(T7)记录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NI(Narcotrend index),观察麻醉期间血压、心率的变化及其与NI的相关性。结果:SBP、DBP、MAP、HR和NI随时间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血流动力学波动明显,行Narco-trend分级监测可有效监测患者的意识状态和麻醉深度。  相似文献   

19.
我院心脏儿科2005至2008年择期行心导管射频消融术患儿106例,随机分为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组(A组,50例)和改良警觉镇静(OAA/S)评分组(B组,56例),按需以靶控输注丙泊酚维持麻醉。A组维持BIS值55~65;B组以改良OAA/S评分1分控制麻醉深度。分别于麻醉诱导前、诱导后1min、术中、术毕时,测定心率、平均动脉压(MA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记录丙泊酚用量、辅助呼吸时间、清醒时间及术后有无恶心呕吐和呼吸抑制。结果示两组心率、MAP、Sp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辅助呼吸时间、丙泊酚用量及清醒时间较短(P〈0.05),两组术后均无恶心呕吐及呼吸抑制。提示应用脑电双频指数监测在小儿射频消融术中能正确判断麻醉深度,可保持患儿呼吸循环平稳,减少麻醉药用量,缩短术后清醒时间,提高麻醉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