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减轻化疗药物对血管的损伤,减轻癌症病人的痛苦。方法对临床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成功经验进行总结。结果能避免或最大限度减少化疗药物对血管的损伤,病人满意。结论护理工作是病人康复的基础,护士了解各种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提高静脉穿刺技术是癌症化疗病人的期望。  相似文献   

2.
PICC 是一种新的静脉输液技术,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少.目的:为肿瘤化疗、长期静脉营养病人建立良好的静脉通路,保证药物准确输入避免药物产生的局部反应,为患者提供中、长期的静脉输液治疗.方法: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颈外静脉、股静脉)穿刺插管,置入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进行治疗.优点:操作方法较为简单、安全性高,既减少了反复静脉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又保护了血管.缺点:主要是导管价格比较昂贵,要求护士的穿刺技术过硬,避免给患者造成损失.我院从2009年12月开展此项技术,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成绩.现将我对PICC在工作中的应用和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静脉输液护理技术是临床医疗和护理的主要日常工作,随着医学的发展和进步,临床治疗对静脉输液的护理技术要求越来越高,如微量泵持续输注,定时治疗;特殊药物对血管刺激与损伤;医患对静脉保护重视程度的提高;一些新技术在临床的广泛应用(超声引导下穿刺、改良塞丁格等辅助置管技术、新式设备材料)等,使静脉输液的方法、手法、内涵也不断发生变革[1-2]。PICC,CVC等不同类型中心静脉通路的已在临床广泛使用。新的静脉输液技术和方法虽然满足了临床治疗要求,但  相似文献   

4.
临床护理工作中,常由于药物浓度高、刺激性较强或长期静脉滴注,对血管壁的刺激或静脉置管时间较长等原因,使血管壁损伤、弹性减低,从而影响静脉用药的效果。笔者尝试采用复方赤芍酊溶液在静脉穿刺前涂搽局部静脉,效果较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颅脑损伤后昏迷病人治疗的特点是病程长、输液量大、输注药物多.外周血管由于反复穿刺造成机械刺激,以及高浓度药物、不同药物的酸碱度等均对局部有较强刺激而导致给药静脉及邻近组织坏死[1],不仅给病人造成痛苦而且延误治疗.如何预防和减少药物性静脉炎,保证患者治疗顺利是护理工作的难题.我科于2006年6月至2007年6月对60例颅脑损伤后昏迷病人深静脉置管治疗,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在小儿重型颅脑损伤的抢救治疗过程中,建立通畅的静脉给药途径是护理工作的关键一环。由于小儿浅静脉细,穿刺困难,常不能满足脱水剂快速滴入的要求,影响治疗效果。本院自1997年以来,对54例小儿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用股静脉穿刺置管输液,取得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病人54例,男性38例,女性16例;年龄14个月~12岁,平均年龄4.5岁;置管时间7~41天,平均19天。单侧一次穿刺成功45例,换侧穿刺成功7例,误穿入股动脉2例,因血凝块堵塞在置管16天拔管1例,未发生置管感染…  相似文献   

7.
静脉输液是临床各科中重要的治疗措施,而静脉穿刺技术亦是护士应掌握的基本护理技能。进行静脉穿刺时,首先需选好血管,根据患者不同情况进行穿刺,如肥胖者皮下肪厚,静脉较深,难以掌握进针深度及角度,消瘦者及老年患者静脉易滑动,水肿患者静脉不明显等。2004年2月至2006年12月,笔者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经过不断探索,利用光的反射原理,提高了静脉穿刺成功率,现介绍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在白血病患儿长期化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完成2例白血痛患儿长期化疗和补液治疗。对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原理、植入方法、护理技术、维护方法进行总结,提出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减轻了患儿反复穿刺的痛苦。提高了生存质量。值得在肿瘤患儿中推广。  相似文献   

9.
唐敏 《护理学杂志》2006,21(11):26-27
目的了解住院患者静脉输液服务需求,为提高输液护理工作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100例住院患者静脉输液服务需求进行调查分析。结果住院患者的静脉输液服务需求居于前5位的是护士多巡视输液情况、了解药物作用及不良反应、了解药物名称、查对准确、药品质量合格,输液过程中担心的问题居于前3位的是输错液体、穿刺失败、液体走空。结论在静脉输液护理工作中应以病人为中心,加强护患沟通,满足患者知情权,全面关注患者的需求,提高护理技术,为患者提供安全优质的静脉输液服务。  相似文献   

10.
目的:降低肺癌病人静脉化疗时血管损伤.方法:对326例肺癌病人进行化疗前、中、后血管护理.结果:仅1例静脉炎发生.结论:化疗前、中、后血管护理是化疗成功的关键,可有效保护静脉,防止静脉损伤.  相似文献   

11.
静脉输液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21,自引:8,他引:13  
张淑兰  闫锋 《护理学杂志》2001,16(9):572-573
临床上为了对病人明确诊断或给予治疗及抢救病人生命 ,常采用静脉穿刺输液技术。随着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这一普通的护理技术赋予了新的内涵。现将有关静脉穿刺输液技术的进展综述如下。1 静脉穿刺方法的改进1 .1 穿刺针的改进1 95 7年我国开始使用头皮静脉针 ,为输液后固定针头、方便病人起到积极作用 ,至今大部分医院仍沿用。近年来 ,对危重病人的抢救和需反复穿刺的病人 ,多采用套管针。套管材料为四聚氟乙烯 ,弹性好 ,导管尖端裹紧的穿刺针与外套管外径一致 ,穿刺部位漏血的机会减少 [1] ,套管针使用方便 ,选择血管广泛 ,病人输液时…  相似文献   

12.
<正> 静脉穿刺是临床常用护理技术操作,静脉穿刺一针成功率是衡量这一技术的重要指标,如何提高静脉输液穿刺质量,降低复针率,减轻患者痛苦,始终是临床护理工作者不懈的追求。笔者在临床工作中,根据基础护理操作原理,总结出一种新的静脉穿刺方法,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1 方法 操作前,尽可能调低输液架高度,挂输液瓶,常规排气后,将输液器螺旋夹下调至输液滤器上方20cm处左右,旋紧。选择血管,安尔碘皮肤消毒待干,扎止血带,再次排气。将滤器与螺旋夹之间的输液管对折,对折处握于左手或右手手掌小鱼际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我院住院病人对静脉输液的满意度,提出管理措施,提供优质高效科学的改进方法,满足病人的需求,提高满意度.方法:对150名住院病人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他们在接受静脉输液治疗过程中,对护理服务工作的满意程度、不满意因素以及接受静脉输液治疗中最关注的问题等.结果:住院病人对现有的静脉输液服务满意度为92.1%,不满意的主原因是被动更换率高和穿刺技术水平有待提高,病人最关心的是安全和用药问题.结论:我们服务质量管理的最终目标是满足病人需,并达到满意.规范静脉输液操作与护理,增加输液巡视次数,提高静脉穿刺技术,为病人提供安全的静脉输液,以提高住院病人对静脉输液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颈外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颈外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以减轻患者痛苦,保护血管和维护稳定的静脉输液。方法对106例患者通过颈外静脉留置套管针输液观察穿刺部位及输液情况。结果留置套管针输液3~9 d,未发现局部或全身感染等症状。结论穿刺前做好解释工作,能得到患者的积极配合;正确选择穿刺部位,术中严格无菌操作,掌握置管时间和熟练的操作技术是颈外静脉留置针的关键环节;置管期间,精心护理病人及置管部位,对保证输液顺利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草药防治静脉炎的进展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静脉炎是静脉输液治疗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由于从静脉中输注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大的药物或在静脉内放置时间太长、刺激性较大的塑料管引起局部静脉壁的化学炎性反应。也可由于输液过程中无菌操作不严或1根血管反复多次穿刺引起局部静脉的感染。静脉炎不仅增加了病人...  相似文献   

16.
对4025例静脉输注刺五加注射液的患者进行观察,发现药物浓度、静脉穿刺时血管管径、输液滴速、环境温度、输液器的过滤精度是引起患者局部疼痛的主要原因。采取降低药物浓度、选择管径较粗的血管穿刺、控制滴速、提高环境温度等护理措施.可减轻或消除患者疼痛,使其在舒适中接受治疗,同时亦可以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7.
对1例静脉输液致周围神经炎的发生原因进行分析,主要原因为在家自行输液、未执行无菌操作程序、不熟悉注射药物性能与用法、反复同一静脉穿刺使药液外渗而损伤周围神经发生感染。提出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熟练掌握静脉用药的基本知识和穿刺技术是防止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在白血病患儿长期化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完成2例白血病患儿长期化疗和补液治疗.对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原理、植入方法、护理技术、维护方法进行总结,提出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减轻了患儿反复穿刺的痛苦,提高了生存质量,值得在肿瘤患儿中推广.  相似文献   

19.
静脉穿刺是护理操作中最基本的技能,是每位护士都应熟练掌握的基本功。老年患者由于本身特点,各脏器功能衰退,抵抗力、免疫力低下,易患各种疾病,且病程长,并发症多,需要经常或长期输液,老年人由于血管硬化、弹性差、脆性大,血管易活动,皮肤松弛,不易固定,回血较慢等,静脉穿刺比较困难。为减轻患者痛苦,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就要求护士要有过硬的穿刺技术和丰富的穿刺经验,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如下体会。  相似文献   

20.
目的针对胺碘酮注射液对组织和血管的影响,改变传统的静脉输液方式为专业化血管评估的程序化输液,更有效地保护患者的血管。方法对42例患者分别给于程序化的血管管理和处理。结果 42例患者中,30例出现不同程度的组织损伤和静脉炎,1例局部组织坏死经切开引流而治愈;其余29例均应用硫酸镁和(或)土豆片局部治疗痊愈。结论组织损伤和静脉炎是胺碘酮注射液的常见并发症。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加强责任心,正确评估穿刺血管,熟练掌握该药的特点,将有效减少患者组织损伤和静脉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