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30例肺部疾病患儿支气管镜检查与肺胞灌洗液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支气管镜与肺胞灌洗液在儿科肺部疾病诊断中的作用。[方法]2004年3月至2005年3月,对30例儿童肺部疾病患者,应用支气管镜检查观察病变部位变化,留取肺胞灌洗液进行细胞分类与细菌培养。[结果]经支气管镜检查,30例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气管黏膜充血,病变部位黏膜充血尤其明显,均有炎性水肿所致的管腔狭窄。肺炎支原体感染者23例,其三级以下支气管管壁有灰白色分泌物附着,黏膜有纵行皱褶、管口变形、管腔狭窄。肺炎支原体合并细菌感染者6例,管壁可见脓性分泌物。肺炎支原体合并支气管内膜结核2例,可见有黏膜肉芽肿或较重的气管狭窄,也可见管外压迫表现。儿童哮喘4例,支气管黏膜略苍白。肺胞灌洗液常规细胞分类,30例中,中性粒细胞比值升高者23例,淋巴细胞比值升高者7例,嗜酸性粒细胞比值升高者5例,巨噬细胞比值降低者27例。[结论]支气管镜下观察气管黏膜的改变结合肺胞灌洗液的细胞分类与细菌培养,对儿童肺部疾病的早期诊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CT及MRI诊断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10例,回归性分析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资料,总结CT及MRI诊断的要点。结果:10例患者中,发生于蝶窦5例、筛窦3例及上颌窦2例。其中,CT检查的表现为:受累窦腔内充软组织影、窦壁骨质破坏且伴有周围骨质增生肥厚;MRI检查表现:TIWI低信号3例、等信号7例,信号增强后病变发生明显的强化。结论:在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诊断中,CT及MRI检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联用两种方法提高诊断及鉴别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冉允宏  卢廷明  徐刚 《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2):2380-2381
[目的]回顾性总结真菌球型鼻窦炎CT影像表现,并与手术中所见比较,探讨其CT影像特征及其在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分析65例确诊为真菌球型鼻窦炎患者的CT影像资料.鼻窦CT采用骨窗和软组织窗扫描.手术中记录鼻窦和鼻腔病变且与CT影像对照,术后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鼻窦CT扫描提示单侧鼻窦发病42例,双侧病变为23例;影像表现为病变窦腔密度不均匀增高,软组织密度团块影内见点状、斑片状不规则高密度钙化影;41例上颌窦内侧壁或/和筛窦壁骨质破坏,7例中鼻甲部分破坏.术中见窦腔积脓、窦内灰褐色干酪样或泥沙样团块及窦壁骨质吸收.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干酪样或泥沙样团块中见大量真菌菌丝.[结论]鼻窦CT扫描显示窦腔密度不均匀增高,软组织密度团块影内见点状、斑片状不规则高密度钙化影,可伴骨质吸收.为真菌球型鼻窦炎具有诊断意义的影像特征.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CT检查在真菌性鼻窦炎术前诊断的意义.方法 对64例真菌性鼻窦炎患者的CT改变、临床表现和术中所见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 CT表现为:鼻窦充填密度不均软组织影20例,CT明确诊断为真菌性鼻窦炎10例;窦内充填软组织影伴散在不规则钙化灶20例,CT均明确诊断为真菌性鼻窦炎;上颌窦内壁吸收破坏15例,CT明确诊断为真菌性鼻窦炎10例;上颌窦骨壁出现增生硬化9例,CT明确诊断为真菌性鼻窦炎6例.64例中CT诊断鼻窦炎10例,真菌性鼻窦炎46例,8例为上颌窦/筛窦肿物或占位性病变.结论 窦腔内散在斑块状钙化的充填软组织影是真菌性鼻窦炎CT诊断的主要征象,其他的CT表现常会导致术前误诊.虽然真菌性鼻窦炎的确诊有赖于病理学检查,但CT在其诊断中仍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并且是显示鼻窦解剖结构和病变范围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T检查在真菌性鼻窦炎术前诊断的意义。方法对64例真菌性鼻窦炎患者的CT改变、临床表现和术中所见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CT表现为:鼻窦充填密度不均软组织影20例,CT明确诊断为真菌性鼻窦炎10例;窦内充填软组织影伴散在不规则钙化灶20例,CT均明确诊断为真菌性鼻窦炎;上颌窦内壁吸收破坏15例,CT明确诊断为真菌性鼻窦炎10例;上颌窦骨壁出现增生硬化9例,CT明确诊断为真菌性鼻窦炎6例。64例中CT诊断鼻寞炎10例,真菌性鼻窦炎46例,8例为上颌窦/筛窦肿物或占位性病变。结论寞腔内散在斑块状钙化的充填软组织影是真菌性鼻窦炎CT诊断的主要征象,其他的CT表现常会导致术前误诊。虽然真菌性鼻窦炎的确诊有赖于病理学检查,但CT在其诊断中仍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并且是显示鼻实解剖结构和病变范围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案例分析法.对本院近年来收治的20例真菌性鼻窦炎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本组20例患者中单侧上颌窦发病15例,双侧发病3例,蝶窦炎2例,其中鼻中隔偏曲患者2例.所有患者均出现血性涕,且有腥臭味,伴随头部疼痛,部分患者出现面部麻木,患者数钱鼻窦CT扫描结果显示钙化影或者结节致密影,病变部位密度增加.20例患者中行上颌窦根治术加鼻内镜病变清除术8例,行鼻内镜手术12例,对鼻中隔偏曲患者予以矫正且在术中进行引流,术中可见部分患者鼻腔内部有不同程度的灰褐色干酪物以及棕黄色物,部分患者出现粘膜水肿,对出现筛窦病变患者予以开放筛窦,使用吸引器吸取患者鼻腔内部干酪物及脓液,尽量保留粘膜,保证窦壁不出现骨质破坏,术中使用生理盐水对窦腔进行冲洗,鼻腔采用膨胀性止血材料进行填塞.患者于术后48h拔出鼻腔填塞物,使用生理盐水对鼻腔进行冲洗.结果20例患者经过手术治疗之后症状消失,对患者进行随访,时长2至12个月,所有患者血性涕及鼻塞、头痛症状均消失,未出现任何术后并发症,窦腔粘膜清洁、窦口引流通畅,取得满意的疗效.结论临床针对真菌性鼻窦炎采取手术治疗,通过鼻窦内窥镜下手术清除患者鼻窦及鼻腔病变组织,建立鼻窦引流及通气,术后定期清理分泌物有助于患者快速愈合,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霉菌性副鼻窦炎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探讨霉菌性副鼻窦炎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霉菌性副鼻窦炎的CT表现。结果 单侧副鼻窦发病12例,双侧副鼻窦发病3例,全部病变均累及上颌窦,累及2个以上副鼻窦腔4例,病变侵犯后鼻孔2例。霉菌性副鼻窦炎的CT表现主要为:病变窦腔内密度增高,不均匀,病灶内出现点状、条状钙化灶,窦腔骨壁增厚伴破坏,窦腔缩小。结论 真菌性副鼻窦炎的诊断主要根据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检查,确诊有赖于病理;CT是首选的影像检查方法,病变内钙化影的出现是本病的主要CT表现,是诊断该病较为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T检查对慢性化脓性鼻窦炎与霉菌性鼻窦炎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将2014年3月1日至2017年2月28日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30例鼻窦炎患者按照疾病类型分为A组(慢性化脓性鼻窦炎患者)和B组(霉菌性鼻窦炎患者),各15例.对比两组患者CT影像学下的病变范围、病变密度以及窦壁骨质受累情况.结果:A组患者双侧多鼻窦累及概率(80.00%)高于B组,B组单侧上颌窦累及概率(60.00%)、钙化灶出现概率(86.67%)、窦壁骨质破坏发生概率(40.00%)均高于A组,上述数据组间对比存在较大差别(p<0.05).结论:CT检查可有效鉴别诊断慢性化脓性鼻窦炎和霉菌性鼻窦炎.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上颌窦恶性肿瘤的CT表现,旨在提高对此类病变CT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病理证明为上颌窦恶性肿瘤的CT资料。结果:窦腔内的软组织肿块及窦壁骨质破坏为上颌窦恶性肿瘤的共有表现,肿瘤可沿破坏的窦壁或沿神经向窦外侵犯呈浸润性生长。结论:CT扫描是准确评价上颌窦恶性肿瘤及其分期的有效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0.
蹊跷的头痛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头痛往往是内科或神经科病变所致,当头痛不严重时,患者常自己去药店买点止痛药服用;当头痛严重时,通常会去医院的神经内科就诊。实际上,鼻窦炎也会导致头痛。鼻窦炎引起头痛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鼻窦窦口阻塞,引流不畅,鼻窦腔内分泌物积聚,导致窦腔内压力增高,刺激了窦腔黏膜下的感觉神经末梢;二是细菌毒素或细菌...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真菌感染与鼻窦炎相关性,旨在探讨鼻窦炎发生发展原因。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6年3月医院鼻窦炎患者182例,其中鼻窦炎伴息肉90例设为观察A组、不伴息肉92例设为观察B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9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三组研究对象真菌阳性切片检出情况、真菌检出分类及分析真菌感染与鼻窦炎伴息肉、不伴息肉相关性。结果观察A组、观察B组真菌检出阳性率25.56%、20.65%高于对照组的18.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A组真菌检出阳性率高于观察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按照真菌性鼻窦炎标准,三组研究对象切片中检出真菌阳性切片59例,均为非侵袭型;其中三组研究对象真菌检出曲霉菌占89.83%,高于毛霉菌的3.39%、白念珠菌的6.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三组研究对象曲霉菌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真菌感染与鼻窦炎伴息肉发生、不伴息肉发生无明显相关性。结论真菌感染与鼻窦炎伴(或不伴)鼻息肉无明显相关性,但不可否认鼻窦炎伴(或不伴)鼻息肉者真菌感染的存在,所以手术治疗时彻底清除鼻窦腔内全部真菌团块等内容物,充分开放窦腔、改善引流,最大限度保留窦腔正常黏膜、重建与确保术后长期自鼻窦至鼻腔的充分通气与引流,有助于改变真菌赖于生存的局部环境。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和探讨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5年12月至2016年11月治疗的58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将其作为实验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常规组两组,每组29例,观察和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中,总有效率是96.6%,并发症发生率是3.4%;常规组中,总有效率是69.0%%,并发症发生率是24.1%.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鼻窦炎鼻息肉的治疗,采用鼻内镜手术,能够很大程度上清除病灶,有效地降低鼻窦炎鼻息肉的复发概率,使得鼻腔开放良好,窦腔黏膜上皮化,无脓性分泌物,进而提升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腹型过敏性紫癜的胃镜表现及胃窦病理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某医院39例腹型过敏性紫癜的胃镜及胃窦病理资料。结果:食道黏膜未见病变,胃、十二指肠黏膜不同程度充血、水肿、出血,十二指肠多发浅溃疡3例。胃窦病理均呈毛细血管炎改变。结论:胃镜检查对腹型过敏性紫癜有极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正>小骏骏8岁了,平时喜欢流鼻涕,还经常跟妈妈说有时会头痛,但并没有引起妈妈的重视。这次骏骏又说头痛得厉害,上课注意力也不集中,妈妈带他到医院看医师后做了CT,医院诊断是全组鼻窦炎。患有鼻窦炎时,由于窦口黏膜充血、肿胀,窦腔内的脓液引流不畅,造成脓液在内积聚,就会出现头痛;不同鼻窦发生炎症,疼痛的部位、程度、时间都不相同;儿童急  相似文献   

15.
王丽燕 《医疗装备》2006,19(10):39-40
目的:探讨CT检查在真菌性鼻窦炎术前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对于58例真菌性鼻窦炎患者CT改变.临床表现和术中所见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CT表现为鼻窦充填密度不均软组织影响20例。术前明确诊断为真菌性鼻窦炎10例;窦内充填软组织影伴散在不规则钙化灶加例,术前均明确诊断为真菌性鼻窦炎;上领窦内壁吸收破坏15例,术前明确诊断为真菌性鼻窦炎10例;上领窦骨壁出现增生硬化9例,术前明确诊断为真菌性鼻窦炎6例。58例中CT诊断鼻窦炎症48例,其中46例术前临床初诊为真菌性鼻窦炎,12例为上颌窦/筛窦肿物或占位性病变。结论:窦腔内散在斑块状钙化的软组织充填是真菌性鼻窦炎CT诊断的主要征象,其他的CT表现常会导致术前误诊。虽然真菌性鼻窦炎的确诊有赖于病理学检查,但CT在其诊断中仍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并且是显示鼻窦解剖结构和病变范围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室内脑膜瘤的MR I特征及提高MR I诊断脑室内脑膜瘤特异性。方法回顾分析临床资料完整的8例脑室内脑膜瘤MR I表现,其中7例为良性,1例为恶性脑膜瘤。结果脑室内脑膜瘤生长部位8例均发生在侧脑室内,其中三角区6例,体部2例;8例增强扫描均有较明显均匀强化,5例有瘤周水肿。术前定位准确率为100%,术前定性诊断准确率为62.5%。结论MR I能准确显示脑室内脑膜瘤的位置和病变范围,定性诊断需综合考虑病人年龄、肿瘤在脑室内的准确位置及MR I平扫和增强的表现。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CT与MRI在诊断腰椎间盘病变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我院2004年3月以来经检查诊断为腰椎间盘病变的485例腰椎间盘病变进行回顾性分析CT与MR I资料。结果:资料显示椎间盘病变年轻人亦常出现,比较椎间盘突出在CT和MR I影像表现的诊断价值无明显差异,CT对椎体及附件骨质结构的增生、间盘内积气、韧带钙化显示有优势;MR I可以使神经根水肿、突出物与周围结构关系、脂肪间隙及硬膜囊变形等充分显示。符合病理改变。结论:CT与MR I有互补作用,CT结合临床可为首选检查,MR I是目前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的最佳检查手段,在CT检出结果与临床不符时应进一步行MR I检查。  相似文献   

18.
李永奇  徐燕娇  李鹏 《中国校医》2010,24(8):617-618
目的总结真菌性鼻窦炎的CT影像学特点并初步探讨真菌性鼻窦炎CT诊断要点。方法观察和记录143例病理确诊的真菌性鼻窦炎患者的鼻窦,比较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和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真菌球和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的CT影像学特点。结果单窦病变125例,最多见为上颌窦,其次是蝶窦、筛窦;127例(89%)病变鼻窦内不均匀不透光区,101例(71%)病变膨入临近鼻窦或鼻腔;97例(68%)软组织窗位鼻窦内可见CT值80~160Hu的钙化斑(点)。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多窦病变比例高于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结论真菌性鼻窦炎的CT特征有单窦病变;病变鼻窦内不均匀的不透光区,病变常膨入临近鼻窦或鼻腔;软组织窗位鼻窦内可见的钙化斑;可有鼻窦骨质压迫性破坏。其中以鼻窦病变内钙化斑最具特异性。早期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CT特征与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较相似,但其多窦病变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的疗效.方法 对21例真菌性鼻窦炎患者采取鼻内镜手术治疗,随访2个月~3年,观察疗效.结果 手术后患者真菌性鼻窦炎临床表现消失,窦腔内无异常分泌物,窦口引流通畅.结论 鼻内镜下治疗真菌性鼻窦炎方法确实可靠、不易复发.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及CT的特征性表现.方法: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真菌性鼻窦炎的CT及临床表现.结果: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表现有:女性11例(73.3%),病程3年以内13例(86.7%),涕血15例,头痛10例;CT表现有:单侧鼻窦发病14例(93.3%),1例累及双侧,以上颌窦为主,15例均见窦腔内软组织增生影(100%),内可见点状,结节状钙化,2例窦腔增大,骨质破坏.结论: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表现特征性明显,CT表现有特异性,CT对该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