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氯乙烯致肝血管肉瘤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已将职业性接触氯乙烯 (vinylchloride ,VC)所致的肝血管肉瘤列入职业病名单。但至今国内仅见 2例报告[1,2 ] 。现将经天津市职业病诊断组鉴定确认的氯乙烯致肝血管肉瘤一例报告如下。患者男 ,5 8岁 ,氯乙烯聚合工 ,工龄 38年 ,1998年退休 ,工作中主要接触氯乙烯 ,生产环境空气中氯乙烯浓度为 0~6 92mg/m3 。患者不吸烟 ,偶饮酒 (约 5 0ml)。患者 1970年体检时发现肝、脾肿大 ,无其他不适 ;1987年体检 :B超示肝大1.5cm ,脂肪肝 ;1991年体检 :B超示脂肪肝 ,脾厚 4 .0cm ,HBsAg阴性 ,肝功能正常。患者于 …  相似文献   

2.
我厂发生1例急性重度1,1-二氯乙烯(也称偏二氯乙烯或偏氯乙烯)中毒,致中毒性肝损害、急性肾功能衰竭和中毒性胃炎,经救治136天基本痊愈。1,1-二氯乙烯中毒国内少见报道,现摘要如下。1 病历摘要患者,男性,37岁,工人。1988年11月12日早晨6时在偏氯乙烯单体贮槽内清除自聚垢物2h,事后即感头昏、乏力,上腹  相似文献   

3.
聚氯乙烯树脂在合成过程中逸出的氯乙烯单体对人体有毒性。为了解长期接触氯乙烯对妇女生殖功能的影响,我们统计自1981~1985年全厂女工妊娠401次,出生333人次,自然流产率为16.9%,氯乙烯作业女工第一胎妊娠43人,其中12人患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发病率达27.9%,明显高于非接触氯乙烯女工(16.3%)及一般人群(2%~15%),且重度患者比例较大。结合1985年前车间空气氯乙烯浓度明显  相似文献   

4.
肢端动脉痉挛症似是氯乙烯中毒的早期症状。本文介绍本症发病机理的研究结果。从生产氯乙烯聚合物的工人中检出肢端动脉痉挛症患者22人(男18名、女4名)。平均年龄34.2(22~61)岁。平均接触氯乙烯4.7(2~10)年。在进行调查时,15人已脱离氯乙烯工作2周至18个月,5人由于患职业病已退休。根据临床表现将病人分3组观察:1.肢端动脉痉挛症前驱症状组(6例);2.典型肢端动  相似文献   

5.
临床资料分析提示,对急性重度氯乙烯中毒的患者进行抢救治疗时,应预防和治疗肺水肿、脑水肿,同时应加强对肝脏的保护。结合临床病例总结《职业性氯乙烯中毒诊断标准》(GBZ90-2002)的应用经验。  相似文献   

6.
急性氯乙烯中毒国内少见报道,本文报告一例因氯乙烯泄漏事故引起的急性氯乙烯中毒。患者,史某,男24岁,聚氯乙烯合成工段工人。因合成炉机后冷凝器阀门垫损坏,大量氯乙烯气体泄  相似文献   

7.
氯乙烯作业工人肝脏功能损伤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氯乙烯作业工人肝脏功能损伤的影响因素.方法 以肝B超检查异常或丙氨酸转氨酶(ALT)≥40U作为肝损伤指标,结合历年体检资料,对遗传因素(氯乙烯代谢酶基因多态性)、生活习惯(吸烟、饮酒)、氯乙烯作业等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结果 多元Logistic分析和秩和检验显示细胞色素P450 2E1(CYP2E1)基因型、饮酒与氯乙烯作业工人肝功能损伤有关.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日均氯乙烯吸入量与肝功能ALT值成正相关.结论 氯乙烯工人肝功能损伤情况受遗传、生活习惯、氯乙烯作业综合影响,对氯乙烯工人的健康监护应全面考虑.  相似文献   

8.
迄今,在生产聚氯乙烯时,接触氯乙烯气体的工人中,确定为肝血管肉瘤患者已超过38例。自第一次接触氯乙烯气体至诊断,潜伏期平均为17年(范围11~30年)。本患者潜伏期仅8年,为最年青者。现报导如下: 患者男性,36岁,因溃疡病疼痛入院治疗。  相似文献   

9.
为了进一步研究氯乙烯在体内致癌可能与亲电大分子的烷基化有关,作者使大鼠接触不同浓度的~(14)C-氯乙烯,研究氯乙烯和大鼠肝脏中大分子物质及共价结合的特征。实验用雄性大鼠,体重220—250g,共分十一组,每组3—6只。其中九组给予~(14)C-氯乙烯,一次吸入染毒6小时。氯乙烯浓度,分别为1、10、25、50、100、259、500、1,000、5,000ppm;其比活性,分别为132,000、  相似文献   

10.
业已表明氯乙烯对大鼠和人有致癌性。据报道部分氯乙烯代谢成为极性产物从尿中排出。其转归与剂量有关,并可能有二种以上的代谢途径,根据资料推测氯乙烯的致癌活性是可能通过形成烷化代谢产物,如氯乙醛、氧化氯乙烯所致。作者采用~(14)G-氯乙烯(放射化学纯度95~96%),对大鼠进行经口和吸入染毒的药理动力学和代谢的研究。[方法]成年雄性大鼠,4~5只为一组。吸入染毒共二组,分别吸入氯乙烯10和1,000ppm 6小时,比括性分别为4,848(10 ppm)和  相似文献   

11.
1,1-二氯乙烯为无色挥发性液体,沸点31.6℃,易燃,在空气中爆炸极限为5.6~11.4%。用氯乙烯和丙烯腈共聚可制成各种萨冉树脂(Saran)和其他共聚物。二氯乙烯为催泪剂,是可疑致癌物。其职业接触的阈限值尚无规定,一些建议的阈限值(TLV)差异较大,其时间加权平均数(TWA)为5mg/m~3或40mg/m~3(或10 ppm)。本文作者报导了二氯乙烯气相色谱测定的方法。标准:二氯乙烯标准液:将二氯乙烯溶于  相似文献   

12.
氯乙烯单体(VCM)是聚氯乙烯树脂的主要原料。长期接触较高浓度氯乙烯(VC)可发生氯乙烯病。国外一些流行病学调查业已证明VC为一多致癌物,除引起肝血管肉瘤外,还可引起脑病,肺巨细胞癌、淋巴瘤和白血病,肝细胞瘤。我国对氯乙烯致癌尚未得到证实,,但是VC致肝脏肿大是无疑的。为此寻找  相似文献   

13.
氯乙烯职业接触评估及其健康危害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估氯乙烯累积接触剂量与氯乙烯职业健康的危害关系。方法选取某厂接触氯乙烯工龄超过1年的211名接触人群和其他工厂212名非接触人群 ,登录该厂氯乙烯浓度监测资料和工人健康监护资料 ,比较接触组与对照组工人症状和体征方面的差异。结果发现接触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脾脏肿大和白细胞减少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 ,并具有显著统计意义。同时 ,在接触组随累积接触剂量的增加 ,肝功异常(ALT)、脾肿大发生率均有升高的趋势。结论肝、脾损害与接触氯乙烯有明显的关系 ,长期、高浓度接触氯乙烯对工人的健康危害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4.
在工业上最为广泛使用而结构又类似的主要六种氯代烯烃类化合物为:氯乙烯(VC),1,2-二氯乙烯(VDC),顺式1,2-二氯乙烯(cis-1,2-DCE),反式1,2-二氯乙烯(trans-1,2-DCE),三氯乙烯(TCE)和四氯乙烯(TTCE)。由于 VC 对实验动物的致癌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部超声检查在氯乙烯接触者职业健康检查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职业接触氯乙烯工龄超过1年的作业工人8610名和不接触氯乙烯的工人10628名作对照组,进行腹部二维超声检查并分析结果。结果氯乙烯接触组腹部二维超声发现肝肿大、肝弥漫性病变、脾肿大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接触组随累积接触剂量的增加,肝肿大、肝弥漫性病变、脾肿大发生率有升高的趋势(P<0.01)。结论腹部二维超声检查是氯乙烯接触者职业健康检查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6.
作者对三个生产聚氯乙烯工厂共1,177名接触氯乙烯的工人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三厂被检人数分别为345、372、451人。受检对象为所有的氯乙烯作业者,也包括既往接触氯乙烯而现已退休或改业的工人。三厂受检工人肝大的比例分别为15%、8.8%、7.1%,脾大者相对较少,最高者为3.4%。氯乙烯作业者和既往接触氯乙烯而现已调离者之间并无差异。测定了若干肝功能,包括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乳酸脱氢酶、胆红质、血清蛋白,仅少数人异常;但碱性磷酸酶(ALP)、谷氨酰转肽酶(GGT)升高者明显增多。ALP高于正常上限者三组分别占16.3%、24.1%及26.9%,且和接触氯乙烯时间长短呈显著相  相似文献   

17.
氯乙烯液体损伤皮肤比较少见,现将因意外事故致损伤一例报告如下。病例:患者张某,男,33岁,聚氯乙烯车间操作工。患者于1983年5月20日晨8时,在装卸氯乙烯过滤器的过程中,不慎致氯乙烯液体喷及右前臂和左上肢屈侧,即感右前臂暴露处及左上肢屈侧麻木。喷出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生活饮用水中1,1-二氯乙烯、反式及顺式1,2-二氯乙烯的顶空气相色谱(HS-GC)测定方法。方法水中的微量二氯乙烯经顶空提取后,应用DB-624大口径毛细管色谱柱采用程序升温方式进行CC分析,以保留时间定性,外标法定量。结果1,1-二氯乙烯、反式1,2-二氯乙烯、顺式1,2-二氯乙烯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07~12.1、0.40~77.8、0.53~119μg/L,检出限分别为0.02、0.12、0.16μg/L,水样加标回收率为104%~114%,RSD为8.0%~11.8%。结论该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是检测水中二氯乙烯含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七十年代以来,关于氯乙烯单体对工人健康的影响国内外做了大量实验研究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氯乙烯可引起动物肝脏损伤,长期吸入一定浓度后会发生肝血管肉瘤和多种肿瘤。国外还报道了几十名氯乙烯工人发生肝血管肉瘤的病例。为揭示氯乙烯在机体内的代谢途径及靶器官,国外应用(14)~C标记氯乙烯(以下简称~(14)C-VC)进行了大量动物实验和体外研究。本所在1978年曾用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生产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偏二氯乙烯——氯乙烯共聚物树脂、胶乳和成型品的浙江巨化集团公司等国内企业的现场调查及美国道化学公司等国外企业的文献资料查考,深入研究了它们的生产配方和合成工艺,揭示成型品有三个特异性毒物:偏二氯乙烯单体、氯乙烯单体和甲苯二胺。对偏二氯乙烯单体所作的三个阶段毒理试验表明,该单体系中等毒性物质,高剂量(50及25mg/kg)时有肝毒作用;对成型品也作了小鼠经口LD_50试验和Ames试验,其结果初步排除了偏二氯乙烯和氯乙烯共聚时可能发生的毒性相乘作用。又对国内外19家企业的73件成型品进行了理化检验[偏二氯乙烯单体、氯乙烯单体、高锰酸钾消耗量、蒸发残渣(水、4%醋酸、20%乙醇和正已烷)、重金属和脱色试验],结果基本符合日本国内控标准,最后根据研究结果并参考国外同类标准提出了我国的成型品卫生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