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新生大鼠足三里穴区感觉神经元的节段性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足三里穴为临床治疗腹部脏腑疾病的主要穴位,因此"肚腹三里留"成为数百年来指导临床医家的要诀.在针麻手术中,如胃大部切除、胆囊切除、阑尾手术等也都将其作为主穴.近年来对于足三里穴区的感觉传入研究,多应用成年动物作为模型,足三里穴区传入神经纤维的组成有髓传入纤维多于无髓传入纤维,比例为2.7∶1,无髓传入纤维在针刺镇痛中似不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穴位传入纤维支配及其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本文在308只家兔,15只猫,71例正常人和845例患者身上研究了传入纤维与穴位和针刺镇痛的关系。我们发现:a)与非穴相比,足三里穴具有有髓纤维多(有髓/无髓=2.7),粗纤维多(A_(αβγ)/A_δ=2.8)和A_β纤维多(A_(βγ)/A_(αβγδ)=0.52)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穴位是针刺信息的始发部位,某些穴位处皮内有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me,AChE)阳性神经,这类神经末梢的多少和种类与穴位对刺激的反应性有一定关系。“足三里”穴区主要为腓深神经分布。有实验证明切断腓神经可使“足三里”针刺镇痛效应消失,说明腓神经是“足三里”针刺效应的主要传入路径。本研究对腓深神经中 AChE 阳性纤维来源的追踪,旨在为“足三里”穴的针刺镇痛效应及对某些疾病的治疗作用提供进一步的形态学基础。材料与方法1 动物 SD 大鼠10只,体重200~260g,雌雄不拘,南京动物供应中心提供。分为2组:第一组8只,第二组2只。2 实验方法戊巴比妥钠(30mg/kg)腹腔麻醉下,在“足三里”穴区作长约1.5cm 切口,分离暴露腓深神经,在15min 内将  相似文献   

4.
<正> 针刺信息的外周传入途径是针刺镇痛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证明针刺镇痛效应是由深部感受器及其传人纤维受刺激引起的,针刺可以兴奋各类神经纤维,但哪类纤维是传入针刺镇痛信息的,主要有两种看法:(1)认为Ⅱ类纤维与针刺镇痛有关;(2)认为Ⅳ类纤维(C-纤维)  相似文献   

5.
电针“足三里”穴对大鼠迷走神经放电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观察电针大鼠双侧“足三里”穴对迷走神经放电的影响。方法:将30只健康成年SD雄性大鼠(200~240 g)随机分为对照组、足三里组(电针双侧“足三里”穴)和非经非穴组(电针非经非穴,即“足三里”穴外侧旁开5 mm处),每组10只。足三里组及非经非穴组大鼠以3 Hz脉冲电流持续进行电针刺激30 min,强度以双下肢微颤为宜(约2~4 V)。以双极铂电极分别引导左侧迷走神经传出及传入纤维,采用生物机能试验仪连续记录迷走神经放电频率和峰值。结果:刺激前后,对照组与非经非穴组大鼠迷走神经传出和传入纤维放电频率和峰值均无显著性改变(P>0.05);组内各时间点比较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足三里组电刺激“足三里”穴(7.5±3.4)min后,迷走神经传出纤维放电频率明显加快,峰值增加,与刺激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各参数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非经非穴组相应时间点(P<0.01);而传入纤维放电的各参数值均无明显改变。结论:电针“足三里”穴可以使迷走神经传出纤维放电增强,但对其传入纤维放电无影响。  相似文献   

6.
<正> 有关针刺镇痛原理的许多研究工作均已说明针刺穴位可激活机体的抗癌系统,释放有关递质参与痛觉的调制。那么,在针刺镇痛过程中,痛觉通路上的致癌物质受到何种影响?有何变化?对此了解较少。 P物质是初级传入神经末梢在脊髓背角释放的一种神经递质,有工作表明它主要分布于细的初级传入神经内,特别是C类纤维的末梢,因而它与伤害性感受可能有着密切的关系。为进一步研究针刺镇痛的脊髓机理,我们观察了电针足三里穴对脊髓背角内微电泳导入P物质产生的致痛效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关于针刺镇痛信息(AAI)传入神经纤维类别的问题存在三种观点;以最粗的Ⅰ类纤维为主;以细的Ⅲ、Ⅳ类纤维为主;以中等粗细的Ⅱ、Ⅲ类纤维为主。迄今仍有争议。澄清这一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结合有关研究进展,对此进行了讨论。Ⅰ类纤维传导AAI的作用七十年代初,有人以人小腿三头肌的H反射为指标,在连续刺激胫神经不断兴奋Ⅰ类纤维的条件下,观察到全身各处皮肤痛阈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从而,认为AAI可能主要由Ⅰ类纤维传入。但是,吕国蔚等在猫、兔足三里穴的研究表明:仅兴奋Ⅰ类纤维大都无镇痛效应。用仅能兴奋Ⅰ类纤维的弱电针刺激,也不能影响脊髓背角或丘脑内侧核群的痛敏细胞放电。晚近仍可见到一些认为Ⅰ  相似文献   

8.
目的:足阳明胃经的下合穴-足三里穴,具有健脾和胃、舒经活络、强身保健作用,通过整理、阅读和分析应用脑fMRI技术研究针刺足三里穴的相关文献,总结归纳经验,提出展望。方法:运用中国知网、pubmed等数据库,以"针刺and足三里and fMRI"或"针刺and足三里and功能磁共振"为检索词开始检索,筛选出所需文章,进行分析与整理。结果:通过两种数据库检索分别得到85、33篇相关文献。大量文献表明,针刺足三里穴能够引起脑内相关区域多处激活,主要包括额叶、颞叶、中央后回及扣带回、岛叶、下丘脑、海马回等边缘系统。结论:脑fMRI研究针刺足三里穴主要集中在激活脑区的分布、针刺作用机理、针刺后效应等方面;大量实验结果证实针刺足三里穴的作用机制是通过多个脑区形成复杂协调的功能网络达到治疗效果;针刺足三里穴在改善认知功能、镇痛、调节胃肠道疾病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正> 近年来,大量的针刺镇痛研究资料表明,大脑皮层体感Ⅰ区(SⅠ区)和丘脑中央外侧核与痛和针刺镇痛关系密切。如电刺激猫牙髓,可在皮质体感Ⅰ区记录到由Aδ传入纤维引起的皮层诱发电位。当电针“下关”等穴时,则可抑制皮质体感Ⅰ区内的这种诱发电位。表明皮质体感Ⅰ区即可以接受痛信息,又可接受针刺穴位的信息。中央外侧核是丘脑内参与针刺镇痛的重  相似文献   

10.
<正> 足三里穴常用于针麻手术和治疗胃肠道疾病。中医认为该穴既有健脾胃作用也有调补气血的作用。早在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初期,国内临床针刺治疗实践中表明,针刺一定穴位对心血管活动具有调整作用。Lee M.O.等曾报道在氟烷浅麻醉下,针刺狗“足三里”穴后,每搏输出量和心输出量减少而外周阻力增加,但平均动脉压却无影响。林树新等报道电针“足三里”穴对  相似文献   

11.
用HRP法探讨胃各部的交感传入神经元的节段性分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正> 神经解剖学家Peele认为胃和肠的感觉纤维位于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中,但痛觉冲动主要由交感神经传导,恶心感觉则由迷走神经传递,饱满感和胃充实感亦然。Ca-rpenter叙述了内脏有许多传入纤维(包括有髓鞘和无髓鞘两种),内脏痛从腹部至盆腔脏器主要是通过交感神经传入的,迷走神经感觉纤维则关系到内脏运动和分泌反射等。此外,Ranson和Billingsley等神经解剖学家对内脏感觉纤维的论述和Peele及Carpenter等是一致的。至于交感感觉纤维的胞体位于脊神经节的问题已为诸学者所公认。从临床实践证明内脏的痛觉及  相似文献   

12.
张家驹  蒋冬成 《针刺研究》1992,17(2):123-125
<正> 内脏的感觉由植物性神经传入,其传入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脑、脊神经节中。这早在1914年Chase和Ranson等已有研究,并被神经解剖学者所公认。70年代初,Kri-  相似文献   

13.
“间使”灾区传入神经元的节段性分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正> 间使穴为手厥阴心包经的穴位,位于前臂掌面的下段。针灸学简编中认为在腕上三寸,掌长肌健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主治突然心痛,心悬如饥”,此外对中风、癫狂及小儿惊厥、精神病等亦可治疗。王雪苔著的针灸学手册认为除治心区痛等病证外尚可治疗急性心包炎、小儿夜啼、神经性呕吐及慢性低热等症。由于间使穴是手厥阴心包经的主穴,又具有可以主治心痛及心  相似文献   

14.
胃交感传入神经元的节段性(HRP 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正> 内脏的感觉是由植物性神经传入,早在Langley 及 Pickinson 时已有研究,并被神经学者所公认。Ranson 著《神经系统解剖学》中谈到,“1914年 Chase 和 Ranson、1918年Ranson 和 Billingsley 等认为内脏传入纤维起源于脑脊神经节细胞,它们的纤维经过相应的脑脊神经、植物性神经及神经节,直接到达内脏。这些纤维粗细不等,包含粗细有髓维和纤许多无髓纤维”。Carpenter 也认  相似文献   

15.
徐嵘  郭东林 《针刺研究》1996,21(4):54-58
本实验是将1%CB-HRP5μl分别注入大鼠一侧“足三里”或“乳中”穴区皮下,追踪不同节段脊神经节内被标记细胞,观察穴区皮下感觉传入神经的节段性分布及循经电针刺激对此节段性分布的影响,结果发现:“足三里”穴区皮下感觉神经末梢主要投射至L4、L5两脊神经节,“乳中”穴区皮下感觉神经主要投射至T4、T5、T6脊神经节;循经电针刺激可激活“足三里”或“乳中”穴区皮下感觉神经末梢,使其摄取HRP能力增强,因而同一脊神经节阳性标记细胞数增加,不同脊神经节出现阳性标记细胞的节段扩大。以上结果为循经感传的跨神经节段性传入提供了一些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兔30只,分为三组。第一组10只,将10%HRP80微升注入“关元俞”,观察其传入神经元的节段分布;第二组10只,将10%HRP80微升注入“膀胱俞”,观察其传入神经元的节段分布;第三组10只,将10%HRP100微升注入膀胱壁内,观察其传入神经元的节段分布。“关元俞”穴位的传入神经元的节段为腰1-骶5脊神经节,“膀胱俞”穴位的传入神经元节段为腰2-骶5脊神经节,膀胱的传入神经元节段为胸12-尾1脊神经节。从上述结果可以证实,膀胱传入神经元节段与“关元俞’、“膀胱俞”两穴位传入神经元节段相互重叠9个节段,即腰2-骶5。这些重叠与交汇的形态学观察证实了当针灸这两穴位时传入神经元将刺激传至脊髓并可经上行束至丘脑进行整合,对膀胱机能进行调整以达到治疗的效果。这些实验可初步用神经解剖学方法阐明针刺“关元俞”、“膀胱俞”治疗泌尿系疾患的机理,也为经穴脏腑相关学说提供了形态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正> 胆石症为临床常见病及多发病之一。据统计约有10%的成年人患有此病。《针灸学简编》一书曾谓肝俞穴有舒肝利胆之作用,脾俞穴则治黄疸等症。而梁门穴有缝脾胃助运化的作用。期门穴有疏肝理气之功能。此外,有关肝俞、脾俞、期门、梁  相似文献   

18.
电针对胫神经中不同纤维成分再生的促进作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孔天翰  范天生 《针刺研究》1993,18(3):232-235
本文用HRP法,观察损伤大鼠左侧胫神经,电针患侧“环跳”和“三阴交”穴.在手术后15天,电针组脊神经节及脊髓前角内标记细胞数量较同期对照组显著增多。我们认为:(1)电针对胫神经干中感觉纤维及躯体运动纤维终末向各自支配区的再生具有明显地促进作用;(2)阳极电极置于环跳穴,阴极置三阴交穴,以电脉冲形式刺激神经干,此电针法对神经再生的促进作用可能具有独特的双重效果。  相似文献   

19.
耳穴的脑、脊神经节投射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 观察耳穴向周围相关神经节的投射情况。方法 采用 HRP分别在 SD大鼠耳廓不同穴位点行皮下注射 ,于脑、脊神经节内观察酶标细胞的数量、形态和分布。结果 耳甲部穴 ,酶标细胞多出现在迷走神经节和交感神经节内 ;耳轮部穴 ,酶标细胞多出现在三叉神经节、脊神经节和交感神经节内。结论 耳穴对脑、脊神经节的投射与其神经支配来源完全一致 ;耳穴对交感神经节的投射是大量的 ,且标记神经元为多极神经元  相似文献   

20.
陶之理  张家驹 《针刺研究》1993,18(4):257-261
用HRP法对心脏交感传入神经元的节段性分布进行了探讨。结果证明,心脏交感传入神经元的节段分布为颈_(8~-)胸_(10);心神经的传入神经元的节段分布为颈_8至胸_9。用 CB-HRP10微升注入10只猫心中及心下神经干后,心神经传入纤维进入脊髓的节段为胸_(1-5),同时在胸_(1-5)脊髓的Ⅲ-ⅤⅡ板层见到被 HRP 标记的纤维,并与Ⅲ、Ⅳ、Ⅴ、ⅤⅡ板层相联系。上述结果为阐明心脏牵涉性痛及针刺治疗心脏疾患(心动过速,心绞痛等症)的机理提供了形态学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