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模拟卵圆孔穿刺,评估改良定位方法(口角外2 cm,下1 cm)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10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头颅CT薄层扫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模拟卵圆孔穿刺,每例进行3种方法模拟穿刺,分别为改良进针点(方法O)、传统进针点A(方法A)和传统进针点B(方法B)。方法O选取口角外2 cm、下1 cm作为进针点;方法A选取口角外2.5 cm为进针点;方法B选取口角外延线与外侧眼角垂线交点为进针点。每组均在三维影像上沿进针点与卵圆孔中心点连线方向模拟穿刺。观察穿刺路径骨质遮挡情况并测量穿刺方向上可获得的卵圆孔面积及短径。结果方法O、A、B分别有15、28、31例穿刺路径有遮挡,方法O被遮挡率明显低于方法A和B(P0.01或P0.05)。方法O、A、B在穿刺方向上可获得卵圆孔面积分别为(9.45±6.57)mm~2、(6.91±5.96)mm~2、(6.59±5.86)mm~2,方法O明显大于方法A和B(P0.01或P0.05);卵圆孔短径分别为(2.25±1.04)mm、(1.81±0.97)mm、(1.71±0.92)mm,方法O明显长于方法A和B(P0.01或P0.05)。结论与传统的定位方法比较,改良定位法可为Hartel前入路卵圆孔穿刺提供更佳的穿刺条件。  相似文献   

2.
两种精浆酸性磷酸酶检测方法的比较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对检测精浆酸性磷酸酶(ACP)活性的常规方法(磷酸苯二钠法)和试剂盒方法进行比较,并探讨试剂盒方法取代常规方法用于常规检测的可能性。方法:79份不育男性的精浆,分别用常规方法和试剂盒方法检测其ACP活性。取1份精浆标本用于两种方法的批内检测,另取2份标本用于两种方法的批间检测。随机留取10份精浆标本,稀释后立即或放置30 m in后检测ACP活性。另随机留取10份精浆标本,同时由2位技术人员分别用常规方法检测ACP活性。结果:试剂盒方法所测ACP活性与常规方法显著相关(r=0.745,P=0.000)。试剂盒方法与常规方法相比,两者批内CV(13.72%;10.66%)比较接近,而批间CV(13.8%和15.49%;24.43%和21.04%)明显较低。精浆稀释后放置30 m in,无论是常规方法还是试剂盒方法,所测结果都显著降低(P<0.05)。而2位技术人员用常规方法所测精浆ACP活性无显著区别(P=0.165)。结论:试剂盒方法检测精浆ACP活性优于常规方法,可以取代常规方法。  相似文献   

3.
凡士林纱布小包装环氧乙烷灭菌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解决凡士林纱布灭菌难、保管难的问题。方法将厚度为8层(1块)、16层(2块)、24层(3块)、32层(4块)、40层(5块)凡士林纱布分别采用聚乙烯袋包装,将含活菌量5×105~6/片的枯草黑色变种芽胞(ATCC9372)置凡士林纱布的中央(方法1)或将菌片与凡士林纱布直接混合(方法2)或在每小袋凡士林纱布上、中、下3层中间各放入3M化学指示卡1条(方法3),再用3M纸塑包装纸封口,共225个样本采用环氧乙烷(EO)灭菌柜进行6h灭菌。方法1、方法2于灭菌后行细菌培养,方法3分别于灭菌后第3、6、9、12个月检查化学指示卡和行细菌培养。结果化学指示卡显示灭菌完全达标,细菌培养均为阴性。结论该方法灭菌彻底、有效期长,保管简便,携带使用方便。  相似文献   

4.
《中华男科学杂志》论著中、英文摘要书写方法采用结构式,明确标出摘要内容,必需有标题。包括下列标题:目的(Objective):论文研究的主要目的,用一句话概括。方法(Methods):研究中受试对象的基本情况和条件;所采用的技术方法(实验室技术扼要描述,若是常规方法只需提方法名称,无需描述);结果的主要指标。结果(Results):研究结果的总结,将论文结果的主要数据列出,此段是最主要的部分。结论(Conclusion):每项研究必须有结论,反映作者从研究中得出的结论性意见及作者观点。关键词(Key words):反映研究中的重要指标、方法和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5.
《中华男科学杂志》论著中、英文摘要书写方法采用结构式,明确标出摘要内容,必需有标题。包括下列标题:目的(Objective):论文研究的主要目的,用一句话概括。方法(Methods):研究中受试对象的基本情况和条件;所采用的技术方法(实验室技术扼要描述,若是常规方法只需提方法名称,无需描述);结果的主要指标。结果(Results):研究结果的总结,将论文结果的主要数据列出,此段是最主要的部分。  相似文献   

6.
目的:介绍两种矫正Ⅲ型乳头内陷的方法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两种手术方法的优劣。方法:回顾分析25例(46侧)Ⅲ型(重度)未育女性患者,分别应用两种手术方法,统计并发症的种类及发生率。结果:方法一感觉异常发生率为3.18%,(7/22侧)、哺乳功能障碍发生率为81.82%(18/22侧),方法二的复发率为8.33%(2/24侧)。结论:两种术式矫正乳头内陷后外形均较好,但对哺乳功能的保留方法二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7.
不同方法消毒呼吸机管道效果观察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探讨不同方法消毒呼吸机管道的效果。方法 对连续使用7 d的呼吸机管道分别采用5%有效氯清洗消毒剂浸泡(方法A)、全自动清洗消毒器经济程序(方法B)和严格消毒程序(方法C)方法消毒,于消毒前后采样进行细菌培养及细菌菌落计数。结果 消毒前所有样本细菌培养阳性率100.00%,呼吸机管道细菌数超过1万cfu/cm2,湿化器中湿化水细菌数为20万~140万cfu/ml。消毒后细菌杀灭率均达标,方法C的细菌阳性率为零,与方法A、B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方法A与方法B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呼吸机管道和湿化器的污染相当严重,3种消毒方法均能达到高水平消毒,但全自动清洗消毒器严格程序消毒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早期胃癌的病理及淋巴结微转移情况.方法 收集本院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之间共249例胃癌手术切除标本中的36例早期胃癌病例,用常规病理学方法(HE染色)及免疫组化方法(CK染色)对497个淋巴结(平均每例13.8个淋巴结)标本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 常规病理学方法检测发现4个病例共6枚淋巴结出现转移,而免疫组化方法发现8个病例(包括HE染色发现的4例)共20枚淋巴结出现转移,并且8例淋巴结微转移阳性的病例中2例癌组织位于黏膜层,6例癌组织侵及黏膜下层,提示早期胃癌淋巴结微转移与肿瘤浸润深度有关(P<0.05),并且免疫组化方法对淋巴结微转移的检出率高于常规HE染色(4.02%与1.21%;P<0.05).结论 免疫组化(CK染色)方法检测淋巴结微转移优于常规病理检查.肿瘤侵犯黏膜下层的早期胃癌更易发生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9.
《中华男科学杂志》论著中、英文摘要书写方法采用结构式,明确标出摘要内容,必需有标题。包括下列标题:目的(Objective):论文研究的主要目的 ,用一句话概括。方法(Methods):研究中受试对象的基本情况和条件;所采用的技术方法(实验室技术扼要描述,若是常规方法只需提方法名称,无需描述);结果的主要指标。结果(Results):研究结果的总结,将论文结果的主要数据列出,此段是最主要的部分。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提出一种改良颈椎矢状面活动度(ROM)影像学测量方法,并与传统测量方法进行比较.方法 纳入接受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治疗的72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脊髓型颈椎病(CSM)43例,神经根型颈椎病(CSR)29例.利用术前颈椎仰伸位与屈曲位侧位X线片,由2名脊柱外科医师分别采用传统测量法和改良测量法对颈椎ROM进行测量.分析2种测量方法的观察者内一致性、观察者间一致性,并对2种测量方法的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和比较.结果 按性别、年龄、病种分层,2种方法测量的颈椎RO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2种方法测量的颈椎ROM均随年龄的增大而下降.传统方法和改良方法均具有高度观察者内一致性(组内相关系数分别为0.961、0.991)和观察者间一致性(组内相关系数分别为0.964、0.993),且改良方法的观察者内一致性和观察者间一致性高于传统方法.2种方法的测量结果呈高度正相关(r=0.987,P<0.01).对2种方法前后2次测量结果的差值进行比较,结果显示,2种方法不同测量者之间2次测量结果的差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无论哪名测量者,不同方法之间2次测量结果的差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改良方法测量颈椎ROM具有高度观察者内一致性和观察者间一致性,采用改良方法能够提高颈椎ROM测量的精准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复合基因重组人BMP2 的异种骨(rhBMP2/BCB) 移植及其与骨膜联合移植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将rhBMP2 与去抗原牛松质骨载体(BCB)复合,制成rhBMP2/BCB;并采用兔桡骨干1.5 cm 缺损的动物模型,通过X线、生物力学、骨密度、组织学等检测手段,比较单纯rhBMP2/BCB移植、rhBMP2/BCB 与带血运骨膜联合移植及rhBMP2/BCB 与游离骨膜联合移植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疗效。结果 (1) 单纯rhBMP2/BCB 移植,可在16 周使节段性骨缺损基本修复,其修复机制与过程和重组异种骨相似;(2)rhBMP2/BCB与带血运骨膜联合移植,8 周即可修复骨缺损,其修复机制与骨折修复相仿,包括膜内成骨和软骨成骨两种机制;(3)rhBMP2/BCB与游离骨膜联合移植,在骨缺损修复早期( ≤12 周) ,其成骨速度及成骨质与量均优于单纯rhBMP2/BCB移植,约在12 周使骨缺损基本修复。结论 上述三种方法均可有效地修复节段性骨缺损,但以rhBMP2/BCB与带血运骨膜联合移植较为理想。该方法同时具有良好的骨生成、骨传导和骨诱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Yuan Z  Ma P  Hu Y  Luo Z  Han Y  Shi K  Lu R  Wang J 《中华外科杂志》1999,37(11):682-685
目的 探讨复合基因重组人BMP2(rhBMP2)的异种骨与游离骨膜(FP)联合移植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将rhBMP2与去抗原牛松质骨载体(BCB)复合,制成rhBMP2/BCB;选用新西兰大耳白兔28只,制成烧骨干15mm缺损动物模型,分别行FP和rhBMP2/BCB复合移植(n=6)、rhBM2/BCB移植(n=6)和单纯BCB移植(n=2);术后4、8、12、16周取材,通过X线、生  相似文献   

13.
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骨形成蛋白修复兔桡骨缺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I型胶原以及骨形成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移植修复节段性兔桡骨缺损的效果。方法新西兰大耳白兔56只,切取自体髂骨研磨成微小颗粒,分别与BMP及I型胶原复合,实验分成4组(n=16)。A组: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BMP、I型胶原,B组: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I型胶原,C组:自体微小颗粒骨,用于修复兔桡骨干1.5cm缺损的动物模型。D组:空白对照组(n=8),双侧桡骨缺损不作处理。术后2、4、8和12周,行X线片、组织学观察,骨密度及生物力学检测,比较各移植物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疗效。结果X线片显示,A组术后8周即可使骨缺损完全修复,而B组术后12周使骨缺损完全修复。术后8、12周骨量测定A组成骨量最多,12周生物力学测定显示移植物修复后的骨缺损具有最佳生物力学表现,而C组则不能完全修复骨缺损。结论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BMP、I型胶原及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I型胶原均能有效修复节段性骨缺损,以复合BMP移植效果更理想。  相似文献   

14.
吻合血管腓骨移植的新术式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索扩大吻合血管腓骨移植修复骨缺损的应用范围。方法 应用吻合血管节段性腓骨移植修复骨肿瘤切除后骨缺损;吻合口管双节段腓骨或复合组织瓣移植-期修复尺,桡骨缺损;对于Ⅲ度胫骨粉碎性骨折,采用带血管或吻合血管腓骨移植,起到内夹板固定作用,并加速骨折的愈合。结果 所有被修复骨缺损均获良好愈合,其功能与外形均令人满意。结论 以上术式的开展,扩大了吻合血管腓骨移植的应用范围,为腓骨移植展示了良好的临床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复合骨形态蛋白-2的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磷酸三钙(PLGA-TCP-BMP-2)人工骨结合尺骨骨膜及长段自体骨移植修复大段骨缺损的效果。方法手术造成30 mm绵羊桡骨骨缺损,A组植入人工骨及带血运的长段尺骨,B组植入人工骨及带血运的尺骨骨膜,C组仅植入人工骨,D组不植入任何材料。四组均以钢板固定桡骨缺损区。术后行X线摄片,24周处死行CT及组织学检查,进行系统评价。结果 X线检查示术后放射学评分A组高于其它各组。组织学结果显示,A组新生骨完全修复骨缺损区;B组新生骨与断端皮质骨融合,新生骨痂较为纤细;C组新生板层骨及骨陷窝排列较为紊乱;D组无骨连接表现。A、B、C组均未见人工骨材料残留。A组组织学评分最高,D组最低,差异有显著性。结论PLGA-TCP-BMP-2人工骨结合长段自体骨或带血供尺骨骨膜移植能够很好的修复绵羊桡骨大段骨缺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含人骨形态发生蛋白 7(hBMP - 7)基因逆转录病毒液与左旋聚丙交酯 (PLLA)生物材料复合后修复兔桡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制备含hBMP - 7真核细胞表达载体的逆转录病毒液PT -PLNCX2 -BMP7。制备新西兰大白兔桡骨 1 5cm缺损模型 ,修复实验分为 4组 :PT -PLNCX2 -BMP7+PLLA修复组 ,空载体 (PT -PLNCX2 ) +PLLA修复组 ,单纯PLLA生物材料修复组 ,空白组。每组 6个样本。分别于术后 8、12、16周进行大体观察、X线检测和组织学检测。结果 PT -PLNCX2 -BMP7重组病毒液与生物材料复合修复组可见在骨缺损处有骨性连接形成 ,组织学观察见有大量新生骨组织形成 ,而PT -PLNCX2 病毒液修复组、单纯材料修复组和未修复组均未见骨性连接形成 ,仅在部分骨缺损两断段形成少量骨组织。结论 利用hBMP - 7基因体内局部、直接转移的方法能够用于兔桡骨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以明胶凉尼平粘合自体颗粒骨修复SD大鼠胫骨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取60只SD大鼠制备右侧胫骨上端骨缺损模型,并将切除的骨质磨成颗粒骨,随机分为四组(n=15),A组为空白组不填充任何材料,B组单纯填充明胶、京尼平,C组单纯植入自体颗粒骨,D组填充明胶、京尼平和自体颗粒骨.各组术后10 d、4周和8周时各处死大鼠5只,取材检测,通过观察大体标本、X线片及组织学检查评估骨缺损修复能力. 结果 在术后各时期,从大体观察、X线检测及组织学观察结果 表明C、D组均有良好的骨修复效果,A、B组的骨修复效果相似但明显差于C、D组.材料植入10 d时,D组复合物表面均形成明显的纤维包裹,植入物不会再移动,打开包膜后,材料均可被夹起而不散开,C组颗粒骨有部分移位于周围软组织间隙. 结论 明胶、京尼平具有粘合自体颗粒骨修复骨缺损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BMP-2与胶原复合材料在骨骼肌中异位成骨预构骨肌皮瓣,修复自体下颌骨和皮肤复合缺损的可行性. 方法 4~6周龄新西兰白兔24只,体重2.0~2.5 kg,雌雄不拘,随机分成3组,即实验组、对照组和空白组(n=8).将BMP-2与胶原复合,植入兔背阔肌,预构异位新生骨组织,2、4、6周后行X线片、ALP、Von Kossa、CD31免疫组织化学血管标记及组织学观察.6周后,实验组动物于同侧下颌骨体部制备2 cm × 3 cm皮肤缺损,并形成直径8 mm洞穿性骨缺损;以同侧胸背动脉体表投影为皮瓣纵轴,设计含预制新骨组织的背阔肌肌皮瓣,带蒂移位修复下颌骨及皮肤复合缺损.对照组和空白组实验动物下颌骨体部均造成直径8 mm的洞穿性骨缺损,对照组将复合组织瓣中的骨性部分游离移植修复缺损;空白组缺损不予修复.术后6周,各组取材行四环素荧光染色、X线摄片、组织学观察以及新骨计量等,观察骨和皮肤复合缺损修复效果. 结果 BMP-2与胶原复合材料在兔背阔肌中4~6周成骨,胶原材料于植入后3~5周降解,成骨过程以软骨成骨为主,新骨形态为编织骨,可见明显的微血管分布.修复自体下颌骨缺损6周后,实验组皮肤及骨缺损均愈合良好,对照组缺损修复区基本骨化,空白组尚残留大块骨缺损实验组、对照组及空白组新骨计量分别为(1.594 ±0.674)、(0.801 ±0.036)和(0.079±0.010)mm2,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预构的骨肌皮瓣带血管蒂移位修复兔自体下颌骨和皮肤复合缺损具有可行性和明显优势,有望成为一种血管化骨移植的供区预构形式.  相似文献   

19.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anti-infective reconstituted bone xenograft as a primary graft to repair a segmental with severe contamination. Methods: A canine model of contaminated defect of 1.5 cm in size in the radius was used, in which antiinfective reconstituted bone xenograft or reconstituted bone xenograft was implanted as a primary graft followed by internal fixation.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two grafting materials in repairing a contaminated segmental defect was compared. Resuits: The animals which had received implant of anti-infective reconstituted bone xenograft should largely healed defects 6 months after operation while the defects implanted wit]h reconstituted bone xenograft remained unrepaired witla bone infection. Conclusions: Besides its strong osteoinductive and osteoconductive activity, anti-infective reconstituted bone xenograft is highly antibacterial and can be used as a primary graft to repair the severely contaminated segmental defect.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带血供自体骨和重组异种骨(reconstitutedbonexenograft,RBX)移植修复骨缺损的疗效,以及受体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cellgrowthfactor,VEGF)的表达状况。方法将1998年1月~2002年12月随机收集入院的骨缺损27例,分为A组:带血供自体骨和RBX移植修复组(n=9);B组:带血供自体骨移植修复组(n=10);C组:RBX移植修复组(n=8)。以术后3、6及12个月随访的X线片判断骨缺损修复情况、骨愈合时间与是否再吸收;3组分别在术前,术后2、4、6和8周,采用免疫定量分析血清VEGF的表达。结果X线片显示:术后3个月A组8例、B组6例和C组3例达临床骨愈合;6个月A组1例、B组与C组各3例骨愈合;12个月B组1例、C组2例发生骨移植区部分再吸收,未愈合。3组术后2、4周血清VEGF值均较术前呈显著性升高,4周A组和B组分别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周和8周3组的血清VEGF值术前、术后及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带血供自体骨和RBX移植修复骨缺损,其移植早期受体血清VEGF表达明显增高,且表达水平可作为骨生长、愈合状况的生物分子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