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本文对20例接受体外循环手术患者,在手术前及体外循环后进行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聚集功能和血小板粘附功能检测。结果表明:体外循环对血小板数量和功能均有明显的影响。同时,结合文献讨论了影响血小板功能的原因,探讨了体外循环术后出血的防治。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体外循环对血小板数量、功能的影响。方法 普通犬10只,进行体外循环,于体外循环前后选择不同时间点检测血小板计数、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功能、血小板膜表面糖蛋白(GPIb)、血小板膜表面α颗粒膜蛋白(GMP-140)分子数、血浆血栓素B2等血小板获得性损害相关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体外循环期间血小板数量下降,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功能受损,GPIb分子数减少,GMP-140分子数及血浆血栓素B2浓度均上升。结论 体外循环过程中,血小板数量急剧下降;聚集及粘附功能受损;血小板内α颗粒释放增加;血小板膜GPIb分子数下降;血小板内前列腺素代谢增强。  相似文献   

3.
对13例体外循环病人进行了观察,发现体外循环后TXB2/6-keto-PGF1α显著增高,表明体外循环使血小板受损,而血小板受损是体外循环后失血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体外循环对血小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体外循环对血小板数量、功能的影响。方法 普通犬10只,进行体外循环,于体外循环前后选择不同时间点检测血小板计数、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功能,血小板膜表面糖蛋白(GPIb)、血小板膜表面α颗粒膜蛋白(GMP-140)分子数、血浆血栓素B2等血小板获得性损害相关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体外循环期间血小板数量下降,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功能受损,GPIb分子数减少,GMP-140分子数及血浆血栓素B2浓度均上升。结论 体外循环过程中,血小板数量急剧下降;聚集及粘附功能受损;血小板内α颗粒释放增加;血小板膜GPIb分子数下降;血小板内前列腺素代谢增强。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CPB)对循环巨核细胞和血小板的影响及意义。方法观察测定20例患者体外循环(CPB)前后巨核细胞、血小板计数(PLT)值变化,探讨体外循环(CPB)对循环巨核细胞和血小板的影响及意义。结果手术前、中、后中心静脉血的巨核细胞和4-型巨核细胞数量总数量高于同期周围动脉血的细胞总数量。体外循环中中心静脉血巨核细胞和4-型巨核细胞数量比术前和术后均升高,体外循环中血小板数量比术前和术后均降低(P〈0.01)。结论体外循环可以导致巨核细胞和血小板数量的改变,循环巨核细胞可能在肺中被破坏、损耗;急性肺损伤可能影响血小板数量。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抗原抗体的免疫反应,结合单抗SZ-51、S12的特异性及同位素的敏感性,用放射免疫法直接定量测定体外循环前后血小板膜上活化的标记蛋白GMP-140及血浆OMP-140颗粒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提示:(1)血小板膜上GMP-140含量于体外循环后开始升高,至停机时达到高峰,停机后逐渐下降,于术后24h恢复正常;(2)血浆内GMP-140颗粒含量峰值出现在术后2h,术后48h恢复正常。从分子生物学水平阐明了体外循环对血小板活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7.
目的:采用了能反映凝血过程全貌的血栓弹力图(TEG)作为主要方法,结合血小板计数,分析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术期的凝血功能。方法选取在心外科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连续135例患者,无手术死亡和中转体外循环下手术。于入手术室后、入ICU时和术后24 h 3个时间点分别采全血,做TEG和血小板计数,分析比较3个点的数值的变化。结果入ICU时和术后24 h的R时间、最大幅度和血小板计数较术前减少,LY30较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入ICU时和术后24 h的这4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3例患者入ICU时和术后24 h均为LY30>8%,提示存在高纤溶状态。K时间和α角度各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非体外循环下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部分患者处于高凝状态,少数出现高纤溶状态;术后24 h凝血功能和血小板计数较术后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8.
抗聚合剂可用以预防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期间血小板与心肺机接触而出现血小板性血栓形成的各种症状。手术前口服盐酸tillopidine持续五天,能明显地减少,由于血小板对体外循环设备的吸  相似文献   

9.
体外循环是心内直视手术重要的辅助手段,非外科性出血是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可危及患者生命。体外循环造成的血小板功能损伤被认为是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后非外科性出血的主要原因。体外循环引起血小板损伤的因素主要包括低温、血液与气体接触、生物相容性、剪切力、鱼精蛋白、肝素、麻醉药物的使用、机血回输、血液稀释、体外循环流转时间等。  相似文献   

10.
为寻求新的能有效保存体外循环中血小板数量和功能的药品,本实验观察了丹参酮Ⅱ~A磺酸钠在部分体外循环中对犬血小板的影响,实验表明此药能有效地抑制血小板的粘附功能,给药后血小板粘附率很快从接近50%降至5%左右,转流结束后血小板计数仍在原先的90%以上,光镜观察见用药组血小板数量多,体积较大,形态完好,颗粒丰富,无聚集现象,提示此药不仅抑制了血小板的粘附,且抑制了聚集,释放等反应。  相似文献   

11.
监测了20例心内直视手术病人血小板计数、血小板最大聚集率(ODmax)的动态变化及血小板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提示,体外循环转流后:(1)血小板计数明显下降,转流期间维持手术前水平的60%。转流结束后逐渐回升,术后2h再度下降;(2)血小板聚集功能显著下降;(3)血小板伪足生成、畸形、破碎、脱粒和微管系统明显扩张。探讨了体外循环中血小报质量下降的机理及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体外循环中血小板质和量破坏的临床初步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监测了20例心内直视手术病人血小板计数、血小板最大聚集率(ODmax)动态变化及血小板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提示,体外循环转流后:(1)血小板计数明显下降,转流期间维持手术前水平的60%。转流结束后逐渐回升,术后2h再度下降;(2)血小板聚集功能显著下降;(3)血小板伪足生成、畸形、破碎、脱粒和微管系统明显扩张。探讨了体外循环中血小板质量下降的机理及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自体血小板分离(autologous patelet-richplasma, aPRP)回输对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患者的血液保护作用。方法 选择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患者9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5)和自体血小板分离组(aPRP组,n=45)。aPRP组在麻醉诱导后行血小板分离,在肝素化之前完成富血小板血浆提取,于体外循环结束、鱼精蛋白中和肝素后回输,对照组不行血小板分离。于术前,术后1、24和48h记录Hb、Plt、PT、APTT及Fib,记录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引流量、输血情况。结果 aPRP组采集并回输富血小板血浆(323±117)ml,Plt分离时间(45±8)min。与对照组比较,aPRP组术后24h内引流量、输注异体血率下降(P<0.05)。结论 自体血小板分离回输可改善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患者的凝血功能,降低术后出血量和异体血输注,具有血液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体外循环围手术期凝血功能及血小板数量变化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体外循环术期间凝血功能、抗凝血功能、纤溶系统活性和血小板数量的改变。方法:测定35例进行心脏手术患者体外循环术前、中、后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PLT)、抗凝血酶(AT)和D二聚体(D-Dimer)指标。结果:体外循环术中和术后凝血指标PT、APTT、TT与体外循环术前相比均明显延长。P〈0.01。FIB、PLT、D-Dimer体外循环术中和术后与体外循环术前相比均降低,P〈0.01或P〈0.05。结论:体外循环术可以导致凝血、抗凝血、纤溶系统活性和血小板数量的改变,引起术后非外科性出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ZS-B型离心泵与Sarns离心泵进行比较,评价ZS-B型离心泵的性能。方法 将18例病人分为:A组(10例)使用ZS0B型离心泵进行体外循环,B组(8例)使用Sarns离心泵进行体外循环。分别于术前,体外循环结束时,体外循环结束后1h、2h、24h、48h抽血查血细胞比容、游离血红蛋白、红细胞和血小板。于术前、体外循环结束后12h、24h、48h测定尿蛋白。结果 两缄体外循环结束后,血细  相似文献   

16.
随着体外循环下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近年来不断的开展,常温下的血液保护问题也就出现在了我们的面前.体外循环可以明显对血小板和凝血系统功能产生破坏作用.抑肽酶是-种蛋白酶抑制剂,有明显的抑制纤溶系统和保护血小板功能的作用.抑肽酶对低温体外循环下的血液保护作用比较明确,但对常温下不停跳抑肽酶对血液的凝血功能的保护作用研究较少.我们对20例先心病病例进行了对照研究,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黄国晖  陈伟  孙广龙  穆军升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2,18(11):1614-1616,1619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患者围术期心肌损伤相关指标和血小板活化的变化规律。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2年6月进行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治疗的27例患者为对照组,同期进行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治疗的27例患者为观察组,后将两组患者肝素化前、术后即刻、术后2h及12h的血清心肌损伤、心功能相关指标及血小板活化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肝素化前至术后即刻、术后2h及12h的血清心肌损伤、心功能相关指标及血小板活化指标波动幅度均小于对照组(P均<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对患者围术期的心肌损伤和血小板活化指标不良影响更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大剂量抑肽酶对防止体外循环术后出血的作用。方法:应用大剂量抑肽酶(5万u/kg)一次性加入体外循环预充液中,比较应用抑肽酶组与未用抑肽酶组的术后出血量,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含量。结果:大剂量抑肽酶通过保护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抑制纤溶系统的激活,起到防止体外循环术后渗血的作用。结论:应用大剂量抑肽酶有防止体外循环术后出血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体外循环中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的诊断和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振宗 《北京医学》2005,27(7):441-443
体外循环可以造成机体的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功能紊乱,严重者可出现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肝素的使用可诱发免疫反应,导致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我们检索了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对体外循环中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eparin-induced throbocytopenia,HIT)的关系及处理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龙新平 《四川医学》2005,26(6):609-610
目的体外循环转流能破坏血小板及凝血系统的功能。观察抑肽酶对纤溶系统及保护血小板的功能。方法对20例患者观察术中和术后24h输血量,胸腔引流量ACT及输血浆量。结果抑肽酶对血小板具有保护作用,可减少出血及库血用量,减少因出血和输血引发的并发症。结论抑太酶作为一种丝氨酸蛋白抑制剂,有良好抑制纤溶系统及保护血小板的功能,减少出血。在维护体外循环期间正常的凝血机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