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早期脑皮质超微结构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早期脑皮质神经元、胶质细胞和血脑屏障的变化。方法将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组(n=3)和假手术对照组(n=3)。制备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再灌注组于缺血再灌注1h、假手术组于手术后1h取脑,电镜观察皮质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缺血再灌注早期(1h)皮质神经细胞发生不同程度的固缩,胶质细胞肿胀,核内染色质溶解,核膜不清;血管周围足突轻度肿胀,与基膜分离;微管有部分溶解。结论再灌注损伤早期皮质神经元、胶质细胞、细胞骨架和血脑屏障即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2.
王涛  阚清  罗芳  赵继宗  孙异临 《中国临床康复》2005,9(5):220-221,F003
背景:大量研究报道了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形态学上的变化,但是,再灌注早期皮质超微结构的变化、特别是血脑屏障的变化报道较少。目的:探讨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早期脑皮质神经元、胶质细胞和血脑屏障的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设计: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单位: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麻醉科和电镜室。材料:实验于2003—02/2004—02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神经外科研究所对6只Wistar大鼠进行研究。随机分为2组,缺血再灌注组(3只)和假手术对照组(3只)。干预:制备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组于缺血再灌注1h、假手术组于手术后1h取脑,利用电镜技术观察皮质超微结构的变化。主要观察指标:皮质超微结构变化。结果:缺血再灌注早期(1h)皮质神经细胞发生不同程度的固缩。胶质细胞肿胀,核内染色质溶解,核膜不清。血管周围足突轻度肿胀、与基膜分离。微管有部分溶解。结论:再灌注损伤早期皮质神经元、胶质细胞、细胞骨架和血脑屏障即发生变化。提示降低脑水肿、保护血脑屏障等脑保护治疗应越早越好。  相似文献   

3.
背景大量研究报道了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形态学上的变化,但是,再灌注早期皮质超微结构的变化、特别是血脑屏障的变化报道较少.目的探讨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早期脑皮质神经元、胶质细胞和血脑屏障的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设计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单位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麻醉科和电镜室.材料实验于2003-02/2004-02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神经外科研究所对6只Wistar大鼠进行研究.随机分为2组,缺血再灌注组(3只)和假手术对照组(3只).干预制备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组于缺血再灌注1 h、假手术组于手术后1 h取脑,利用电镜技术观察皮质超微结构的变化.主要观察指标皮质超微结构变化.结果缺血再灌注早期(1 h)皮质神经细胞发生不同程度的固缩.胶质细胞肿胀,核内染色质溶解,核膜不清.血管周围足突轻度肿胀、与基膜分离.微管有部分溶解.结论再灌注损伤早期皮质神经元、胶质细胞、细胞骨架和血脑屏障即发生变化.提示降低脑水肿、保护血脑屏障等脑保护治疗应越早越好.  相似文献   

4.
全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线粒体功能变化及山莨菪碱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目的:探讨全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线粒体功能变化及山莨菪碱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家兔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缺血20min、再灌注2h观察脑线粒体呼吸功能、呼吸链氧化酶活性、线粒体内Ca^2 和MDA含量的变化。结果: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线粒体呼吸控制率、磷氧比、氧化磷酸化效率及烟酰胺腺喋呤二核苷酸氧化酶、琥珀酸氧化酶、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明显降低(P<0、01),而线粒体Ca^2 、MDA含量明显升高(P<0.01);再灌注早期给予山莨菪碱治疗后,上述线粒体损伤性改变明显减轻。结论:山莨菪碱对脑缺血再灌注后线粒体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Ca^2 拮抗、抑制脂质过氧化及保护呼吸链酶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异黄酮类化合物葛根素对家兔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血浆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内皮素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水平的影响。方法:①实验于2004-03/2004-09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麻醉学实验室完成。选用健康家兔24只。随机将兔分为3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和葛根素处理组,每组8只。②3组均按“六血管”模式分离颈内动脉、外动脉和椎动脉。缺血再灌注组和葛根素处理组脑缺血30min再灌注4h。葛根素处理组阻断动脉前静注葛根素5mg/kg,注毕阻断上述6条动脉,继之以微量泵150μg/(kg·min)输注至实验结束,缺血再灌注组不用药。③用比色法测定缺血前15min和再灌注4h2个时点血浆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用放免法测定血浆内皮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水平。④组间计量资料差异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兔24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再灌注4h血浆丙二醛水平:缺血再灌注组明显高于其他2组(P<0.01),缺血再灌注组和葛根素处理组明显高于缺血前15min(P<0.01)。②再灌注4h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缺血再灌注组明显低于其他2组(P<0.01),缺血再灌注组和葛根素处理组明显低于缺血前15min(P<0.01)。③再灌注4h血浆内皮素水平:缺血再灌注组明显高于其他2组(P<0.01),缺血再灌注组明显高于缺血前15min(P<0.05)。④再灌注4h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水平:缺血再灌注组明显低于其他2组(P<0.01),缺血再灌注组明显低于缺血前15min(P<0.05)。结论:葛根素能降低缺血再灌注期家兔血浆丙二醛、内皮素的含量,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力,促进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释放,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6.
葛根素对脑缺血再灌注家兔脑组织及内皮细胞的保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异黄酮类化合物葛根素对家兔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血浆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内皮索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水平的影响。 方法:①实验于2004-03/2004-09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麻醉学实验室完成。选用健康家兔24只。随机将兔分为3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和葛根索处理组,每组8只。②3组均按“六血管”模式分离颈内动脉、外动脉和椎动脉。缺血再灌注组和葛根素处理组脑缺血30min再灌注4h。葛根素处理组阻断动脉前静注葛根素5mg/kg,注毕阻断上述6条动脉,继之以微量泵150μg/(kg&;#183;min)输注至实验结束+缺血再灌注组不用药。③用比色法测定缺血前15min和再灌注4h 2个时点血浆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用放免法测定血浆内皮衷,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水平。④组间计量资料差异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兔24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再灌注4h血浆丙二醛水平:缺血再灌注组明显高于其他2组(P〈0.01),缺血再灌注组和葛根素处理组明显高于缺血前15min(P〈0.01)。②再灌注4h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缺血再灌注组明显低于其他2组(P〈0.01),缺血再灌注组和葛根素处理组明显低于缺血前15min(P〈0.01)。③再灌注4h血浆内皮素水平:缺血再灌注组明显高于其他2组(P〈0.01),缺血再灌注组明显高于缺血前15min(P〈0.05)。④再灌注4h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水平:缺血再灌注组明显低于其他2组(P〈0.01),缺血再灌注组明显低于缺血前15min(P〈0.05)。 结论:葛根索能降低缺血再灌注期家兔血浆丙二醛、内皮素的含量,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力。促进降钙紊基因相关肽的释放,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川芎嗪注射液(TMRI)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IRI)家兔血清白细胞介素-8(IL-8)的合成和释放的影响,并探讨其脑保护机制。方法:制备家兔CIRI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和TMRI组,分别在缺血前、缺血30分钟、再灌注30、60、120分钟取静脉血,测定血清IL-8浓度,实验结束取脑皮质HE染色,光镜观察脑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缺血-再灌注组在脑缺血-再灌注时间不同时间点血清IL-8水平随脑缺血-再灌注时间延长呈进行性升高,分别为缺血前的1.38、1.62、1.93和2.29倍,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光镜下白细胞大量浸润、神经元明显损伤;TMRI组不同时间点血清IL-8浓度显著低于缺血-再灌注组,光镜下白细胞浸润、神经元损伤程度较缺血-再灌注组明显减轻,而与假手术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葛根素在大鼠脑复苏时对海马CA1区神经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的影响。方法 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葛根素组,采用Pulsinelli 4 VO法,制备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利用免疫组化法、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内Fas、p53蛋白表达的水平及凋亡细胞数的变化。结果 ①脑缺血10min再灌注6h,海马CA1区有少量p53蛋白表达的阳性细胞,再灌注12h后增多。②脑缺血10min再灌注3h,Fas蛋白表达的阳性细胞增多;再灌注12h,Fas蛋白表达的阳性细胞达高峰,后下降。③神经细胞凋亡数随再灌注时间延长而增加。④给予葛根素治疗后,上述变化均减轻。结论 葛根素脑复苏的作用机制之一可能是抑制或延迟脑缺血时细胞凋亡、调控基因Fas、p53的表达。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皮质神经元突触结构的变化,并试图探讨黄芪和益母草发挥脑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四血管结扎法制作再灌注模型。运用电子显微镜摄像和微观计量方法,观察假手术组,模型组和黄芪益母草注射液组大鼠皮质神经元GrayⅠ型突触的结构和突触活性区长度,突触致密物质厚度,突触小泡数量的变化。结果:模型组突触结构模糊,线粒体肿胀,突触活性区长度,突触致密物质厚度,突触小泡数量与假手术组比较均有显著增加;黄芪益母草注射液组突触结构较清晰,结构相对完整,3项突触微观指标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下降。结论:缺血后大鼠皮质神经元GrayⅠ型突触结构遭破坏,黄芪益母草可能是通过保护神经元突触结构的基本完整,抑制脑缺血后神经毒性作用,从而起到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大鼠短暂性脑缺血再灌注对脑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s)表达的影响及对血脑屏障的破坏程度,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在脑缺血损伤中所起的作用。方法通过制作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脑缺血后不同再灌注时间对脑含水量、血脑屏障通透性及MMPs表达的影响。结果脑缺血再灌注6h时,大鼠脑组织即有含水量及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并随着时间推移而呈上升趋势。MMPs主要表达在大鼠缺血侧脑半球内的缺血神经元、血管内皮细胞及嗜中性粒细胞等细胞胞浆中,其表达含量于缺血再灌注6h后开始增加,并于再灌注1~2d时达到峰值,而该组大鼠缺血对侧脑半球组织内未见MMPs表达;假手术组大鼠亦未发现MMPs表达。结论MMPs的早期表达与血脑屏障通透性的改变密切相关.提示MMPs可能参与脑梗死后血管源性水肿的早期形成,从而加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1.
芪棱汤对线粒体介导caspase-9依赖凋亡通路的干预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从细胞凋亡及其信号转导通路角度,探讨芪棱汤抗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部分机制。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生理盐水对照组、芪棱汤组。采用改良线栓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在大鼠脑缺血2h,再灌注2、4、6、12、24和48h不同时间点进行神经功能评分;观察再灌注24h脑皮质和海马CA1区神经元病理形态改变和线粒体超微结构的改变;应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和免疫组化技术分别观察不同时间点缺血半暗带区神经细胞凋亡、细胞色素C(cyt C)和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9(caspase-9)表达的变化。结果:芪棱汤对再灌注各时间点神经功能评分和再灌注24h组病理形态学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可减轻线粒体水肿,减少内部嵴断裂和基质颗粒的脱落,维持线粒体的基本形态,降低缺血半暗带区凋亡指数,减少cytC和caspase-9的表达。结论:芪棱汤对线粒体介导的caspase-9依赖的凋亡通路有干预作用,通过保护线粒体的形态功能,稳定线粒体膜,抑制cytC和caspase-9的释放和激活,降低细胞凋亡率,发挥神经保护作用,这可能是其改善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部分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大脑皮质DN A裂解率的变化及金纳多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四血管闭塞法制备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后,用二苯胺法测定脑缺血再灌注组及金纳多治疗组随缺血再灌注时间延长皮质DNA裂解率变化.结果脑缺血后DNA裂解率增加,单纯缺血组与假手术组相比P<0.01; 再灌注后DNA裂解率随时间延长进一步增加,再灌注24h达高峰, 与3h相比P<0.01;金纳多治疗组与盐水对照组相同时间点DNA裂解率相比明显减少(P<0.01).结论脑缺血后有DNA断裂损伤,并随再灌注时间延长进一步增加,金纳多能降低DNA裂解率,保护神经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对家兔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作用及MR影像学评价。方法:采用兔大脑中动脉阻断(MCAO)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在缺血2h再灌注损伤后即刻应用微量进样器将不同剂量的VEGF立体定向导入梗死灶周,于再灌注72h,观察梗死体积、灶周缺血半暗带caspase-3蛋白表达、凋亡率、ADC值比率(ADCR),评价神经功能缺损。结果:缺血再灌注即刻灶周给予VEGF,1.25ng/μl VEGF的应用对脑水肿、神经功能恢复和血管形成影响不大,而2.5ng/μl和5.0ng/μl的VEGF应用明显降低脑含水量、灶周皮层凋亡率及caspase-3活性表达,ADCR升高,脑组织表面血管增粗、增加,2.5ng/μl组的变化较5.0ng/μl组更明显,同时也能明显降低梗死体积(P<0.05)。结论:2.5ng/μl VEGF应用治疗家兔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诱导血管发生和神经保护作用,是进一步研究和评价VEGF治疗效应的最佳剂量。  相似文献   

14.
罗芳  林捷  孙异临  曲宝卿 《中国临床康复》2004,8(31):7048-7049,F003
背景:地氟烷可减少大鼠不完全脑缺血模型神经功能的缺失,然而,形态学上地氟烷脑保护作用的证据尚不充足。目的:研究地氟烷对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超微结构的影响,探讨地氟烷的脑保护作用。设计: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材料: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神经外科研究所对9只Wistar大鼠进行研究。随机分为3组,缺血组(n=3),地氟烷组(n=3)和假手术对照组(n=3)。干预:制备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地氟烷组再灌注开始后立即吸入地氟烷1h。缺血组和地氟烷组于缺血再灌注1h、假手术组于手术后1h取脑,利用电镜技术观察皮质超微结构的变化。主要观察指标:皮质超微结构变化。结果:与缺血组比较,地氟烷组神经元固缩小,神经元的细胞器和微管结构基本正常,但胶质细胞和微循环的破坏并无改善。结论:地氟烷对神经元、细胞骨架可能具有保护作用,但对胶质细胞和微循环可能无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脑缺血预处理(cerebral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CIP)是人们近年来发现的机体内源性脑损伤保护机制,即预先给予轻微、短暂性、亚致死性缺血可以产生确切的脑保护效应以及此后对持续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耐受,从而抑制神经元的凋亡,促进梗死区血管的生成,改善神经功能,最终发挥脑保护作用。通过激活和动员机体内在的保护机制来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造成的神经损害有望成为防治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新策略,本文拟对这一机制的研究现状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6.
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海马神经元线粒体形态计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神经元超微结构变化,以及线粒体形态改变程度及性质。方法:建立老年大鼠脑缺血动物模型,正常对照组(A组)、缺血30min再灌注6h(B组)、12h(C组)、24h(D组)、48h(E组)和7d组(F组),用透射电镜观察海马神经元的超微结构变化,通过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对线粒体形态计量分析。结果:B组海马神经元超微结构与A组相同,E组和F组海马神经元损伤较重;E组和F组线粒体体密度、数密度、比表面和嵴膜密度较A组明显减少(P&;lt;0.05),线粒体平均体积和平均截面积较A组明显增大(P&;lt;0.05)。结论:老龄大鼠脑缺血后产生延迟性神经元死亡,其线粒体的形态结构也发生明显变化,这些变化直接与脑缺血再灌注时程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δ阿片受体(DOR)在急性全脑缺血及再灌注时的表达变化。以评价其与脑复苏时再灌注损伤的关系。方法:3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全脑缺血组和缺血再灌注组,分别建立急性全脑缺血及再灌注大鼠模型模拟心跳骤停引起的全脑缺血与再灌注损伤。采用Western blotting(Western印迹法)方法研究全脑缺血及再灌注大鼠脑组织中DOR的表达变化。结果:缺血组DOR的表达低于假手术组(下调),而缺血再灌注组中的DOR表达高于假手术组(上调)。结论:全脑缺血的机制可能涉及δ阿片受体的下调;DOR可能通过上调自身的缺血预处理作用以减轻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而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比较中药生地预处理与缺血预处理减轻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的作用。方法:实验选用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将24只大鼠分为假手术组、缺血预处理组、生地预处理组、脑缺血再灌注组,采用热凝椎动脉,钳夹双侧颈总动脉建立全脑缺血模型,缺血预处理组预缺血3min,3d后给予缺血10min,再灌注24h后处死。假手术组暴露双侧颈总动脉不夹闭。缺血再灌注组,夹闭双侧大脑颈总动脉10min,再灌注24h后处死。生地预处理组,灌胃2周后,作缺血再灌注处理,运用HE染色光镜下观察存活海马神经元细胞数,电镜下观察海马神经元超微形态的改变。结果:生地预处理存活神经元数与缺血预处理存活神经元数比较,P>0.05,两者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P<0.01。假手术组可见海马神经元细胞形态正常,脑缺血预处理组和药物预处理组海马CA1区神经元损伤明显减轻,只有少量细胞有轻度水肿,未见坏死。而脑缺血再灌注组神经元变性严重。结论:生地预处理对随后的脑梗死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能诱导缺血耐受的产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蝙蝠葛酚性碱 (PAMd)抗心、脑同时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方法 采用结扎家兔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及双侧颈总动脉 30 m in后再灌注造成心、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观察 PAMd对缺血前后及再灌注后不同时间血清、左心室、海马、皮质及小脑中丙二醛 (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活性的影响。结果 家兔心、脑缺血再灌注 10 min后血清 MDA含量显著升高 ,SOD活性显著降低 (P均 <0 .0 5 )。PAMd3.5 mg/ kg显著降低心、脑缺血再灌注后血清及组织 MDA含量 ,升高 SOD活性 (P均 <0 .0 5 )。结论PAMd通过减轻脂质过氧化所造成的损伤 ,提高 SOD活性 ,对心、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背景地氟烷可减少大鼠不完全脑缺血模型神经功能的缺失,然而,形态学上地氟烷脑保护作用的证据尚不充足.目的研究地氟烷对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超微结构的影响,探讨地氟烷的脑保护作用.设计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材料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神经外科研究所对9只Wistar大鼠进行研究.随机分为3组,缺血组(n=3),地氟烷组(n=3)和假手术对照组(n=3).干预制备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地氟烷组再灌注开始后立即吸入地氟烷1 h.缺血组和地氟烷组于缺血再灌注1 h、假手术组于手术后1 h取脑,利用电镜技术观察皮质超微结构的变化.主要观察指标皮质超微结构变化.结果与缺血组比较,地氟烷组神经元固缩小,神经元的细胞器和微管结构基本正常,但胶质细胞和微循环的破坏并无改善.结论地氟烷对神经元、细胞骨架可能具有保护作用,但对胶质细胞和微循环可能无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