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跟骨内固定术后切口并发症的预防及治疗经验.方法 2006年12月至2009年8月,收治了58例(68足)跟骨骨折患者,年龄21~ 60岁,平均36岁.按Sanders分型,Ⅱ型10足,Ⅲ型43足,Ⅳ型15足,行跟骨骨折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观察术后切口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发生局部切口并发症3例(4.4%),其中2例拆线后,伤口裂开,经换药后愈合1例,行清创缝合后愈合1例;皮肤表浅感染,经换药后愈合1例.结论 术前充分消肿,术中仔细操作,减少对皮瓣及周围软组织血运的破坏.以及术后充分引流是减少术后切口并发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跟骨骨折内固定术后皮肤坏死原因及相应处理。方法对65例跟骨骨折进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及皮肤发生坏死后采取直接缝合、植皮、皮瓣修复等治疗。结果按Maryland评分标准评价足部功能优良率为86.84%,术后发生皮肤坏死6例,发生率为7.89%,经积极治疗后创面痊愈。结论术后皮肤坏死原因主要与手术时机选择;手术切口入路选择;手术操作方法有关。根据坏死面积大小,感染情况,骨、内固定外露等选择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加压包扎法对跟骨骨折行外侧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患者切口愈合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6年8月接收的36例单足跟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双号分组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均接受外侧切口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其中观察组采用加压包扎法处理切口,对照组单纯采用引流管处理。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踝与后足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不同切口处理方案实施后,观察组踝与后足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4.44%,高于对照组的83.33%,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术后各类并发症发生率为16.67%,低于对照组的44.44%,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跟骨骨折患者在接受外侧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后,采用加压包扎法处理切口,能够提高整体治疗效果,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跟骨骨折内固定术后皮肤坏死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方法自2009年9月至2012年7月,我院共收治跟骨骨折患者95例,入院后给以消肿等对症治疗,择期采用跟骨外侧弧形切口,AO跟骨解剖钢板内固定。结果术后有5例患者渗出较多,后拆除部分缝线,加强伤口换药,无一例患者发生切口皮肤坏死。结论引起皮肤坏死的原因较多,主要有跟骨骨折的损伤程度、足跟处皮肤软组织的解剖特点、手术时机的选择、术者的操作技巧及手术经验、术后切口内引流的充分性,以及对合并症的处理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跟骨骨折钢板内固定术后切口皮缘坏死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根据局部解剖特点使用外侧L型手术切口,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注重操作技巧等,治疗SandersⅢ、1V型跟骨骨折21例。结果本研究共发生皮缘坏死3例,继发感染1例。结论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注重操作技巧施用、术后有效引流等可有效降低跟骨骨折术后软组织并发症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6.
跟骨骨折临床中较为常见,约占全身骨折的1%~2%,其中60%~75%为关节内骨折[1].对于涉及关节面的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已经成为治疗此类骨折的首选方法.而采用传统的跟骨骨折切口入路及钢板内固定,易存在术后切口坏死、感染、不愈合及钢板外露等并发症.我院自2007年3月-2009年10月采用跟骨外侧小切口结合克氏针及螺钉等有限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27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切口皮缘坏死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使用可延长跟骨外侧L形切口,治疗67例(78足)SandersⅡ~Ⅳ跟骨关节内骨折。结果 67例随访3个月~2年,19例(23足)发生切口皮缘坏死,其中3例继发感染。结论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注重操作技巧、术后早期高压氧预防性治疗,可降低跟骨骨折术后切口皮缘坏死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跟骨骨折术后应用护架烤灯照射的临床疗效。方法跟骨骨折钢板内固定术后应用护架烤灯持续照射切口,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35例患者经护架烤灯照射后共出现切口并发症2例,经换药处理后愈合,无感染病例。结论跟骨骨折术后应用护架烤灯照射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经济的治疗方法,能明显降低跟骨骨折术后切口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回顾性分析跟骨骨折钢板内固定治疗的手术操作及治疗效果,分析引起皮缘坏死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 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跟骨骨折72例85足,均行足跟外侧"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术,记录其手术操作及治疗效果,分析引起皮缘坏死的原因。结果 7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5~12个月。其中发生皮缘坏死5足,皮缘坏死率5.9%。经加强换药、红外线照射和高压氧治疗后愈合4足,1足发生皮缘坏死1个月后取出内固定物,经置管冲洗治疗后愈合。结论对跟骨骨折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时,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选择适当的手术时机,正确的手术入路,术中减少对皮缘的侵扰以及术后对伤口的妥善管理等,是降低术后伤口并发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可塑性跟骨钛板内固定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2013年5月本院经可塑性跟骨钛板内固定治疗的29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结果29例患者手术顺利,术后切缘皮肤坏死2例,皮缘浅表感染1例,经换药、对症处理治愈,足背外侧区麻木1例自行恢复。随访8~32个月,骨折均骨性愈合, Bohler角、Gissane角恢复至(37.29±1.58)°、(117.12±4.56)°,优18例,良9例,可2例,优良率93.1%,无骨折块坏死及钢板、螺钉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可塑性跟骨钛板内固定可恢复塌陷的跟骨关节面,维持足弓承载能力,术后可早期功能锻炼,疗效确切,临床应准确评估骨折类型,合理选择手术时机。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我院自2008年5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32例41足跟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低负压引流预防和治疗跟骨骨折术后切口并发症疗效.方法 收治32例41足跟骨骨折,术中经跟骨外侧L形切口切开复位,钛钢板内固定,取自体髂骨或同种异体骨植入,术后持续低负压吸引,延长引流时间;早期发生切口并发症者再采用封闭负压辅助闭合治疗(VAC).结果 30例38足经持续低负压吸引和(VAC)治疗甲级愈合,占92.7%;2例3足出现皮缘坏死,占7.3%;低负压引流预防和治疗跟骨骨折术后切口并发症,疗效佳,患者满意率高.结论 低负压引流对跟骨骨折术后切口愈合治疗有明显的作用,减少切口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切口不愈合的原因,为临床手术提出相应的对策。方法分析我科自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收治57例63侧跟骨骨折,经跟骨外侧L形切口行切开复位异形锁定板内固定术+植骨术,其中30侧(观察组)跟骨骨折术后引流条放置在切口拐角处,33侧(对照组)跟骨骨折放置引流条于切口远端(约第五跖骨基底部)。分别对两组患者年龄、伤后至手术时间、切口干燥时间、切口愈合时间等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7例患者切口迟缓愈合,切口干燥时间为10.69 d,切口迟缓愈合平均天数为20.89 d;对照组2例患者切口延迟愈合,切口干燥时间为2.89 d,切口迟缓愈合平均天数为10.16 d。结论对足跟部皮肤软组织的解剖特点认识不足,术前皮肤及软组织损伤的评估不足,手术者操作不当,排异反应等均可导致手术切口不愈合,而引流条的放置也可致皮肤不愈合。术中正确放置引流条可明显降低跟骨外侧手术切口不愈合及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以SandersⅡ、Ⅲ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应用跗骨窦有限切口内固定术的效果。方法 随机纳入62例2017年10月~2019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SandersⅡ、Ⅲ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参考组(n=31)患者采用跟骨外侧L型切口内固定术,研究组(n=31)患者采用跗骨窦有限切口内固定术,对比患者手术时间等手术情况以及术后骨折愈合时间,测量手术前后患者Langre角、Gissane角以及Bohler角并进行组间对比,比较手术前后患者Maryland评分及Morrey法,统计并对比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研究组手术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均较参考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中出血量明显更少且切口长度明显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患者Morrey评分均低于术前,MaryLand评分均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患者Morrey评分及MaryLan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感染、血肿等并发症总发生率9.68%,参考组总发生率25.81%,研究组感染等并发症总发生率较参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跟骨外侧L型切口内固定术及跗骨窦有限切口内固定术在SandersⅡ、Ⅲ型跟骨关节内骨折治疗中均能够取得较好的足踝功能改善效果,但是跗骨窦有限切口内固定术手术创伤更小且能够缩短其手术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同时还能够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改良跟骨外侧L形切口的新型入路手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2008年2月~2011年10月收治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46例52侧,均采用改良跟骨外侧L形切口手术治疗,术中骨折复位后常规植骨,选择跟骨解剖型钛板内固定。结果随访时间6~18个月,伤1:3愈合良好,局部皮缘坏死2侧,其中发生感染1侧。骨折平均愈合时间8-16周,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进行功能评定,优良率为90.4%。结论改良跟骨外侧L形切口手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能减少术后创缘皮肤坏死、不愈合,减少伤口不愈合引起的跟骨感染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血府逐瘀汤预防闭合性跟骨骨折术后皮瓣坏死、切口感染的疗效。方法 60例闭合性跟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经外侧"L"形切口入路骨折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基础治疗,治疗组术后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血府逐瘀汤加减口服治疗。对两组患者进行2~5个月的随访,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皮瓣坏死、切口感染)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进行2~5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3.3个月。治疗组出现2例皮瓣坏死,经3~4周换药后愈合;无切口感染病例;并发症发生率为6.7%,对照组出现5例皮瓣坏死,坏死层次较深,将坏死组织清除,并经4~5周换药后愈合;3例切口感染,经行细菌培养,据药敏用药及换药5~7周后愈合;并发症发生率为26.7%。治疗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府逐瘀汤能确切降低闭合性跟骨骨折术后皮瓣坏死及切口感染发生几率,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6.
跟骨骨折临床常见,占全身骨折的2%[1],对于SandersⅢ、Ⅳ型多采用手术治疗,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感染不愈合占有较高比例.我院自2004年8月至2008年8月应用切开复位解剖型跟骨钢板治疗21例(25侧)移位型关节内跟骨骨折,术后出现的切口感染不愈合原因及对策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跗骨窦切口对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术后切口愈合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年1月2~2021年11月在洛扎县人民医院外科及武汉市中心医院骨科收治的Sanders分型为Ⅲ型的跟骨骨折患者共29例。按来院时间先后顺序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16例)采用临床应用外侧L型切口进入,B组(13例)采用临床应用跗骨窦切口进入。均由同一治疗组医师完成跟骨骨折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围手术期管理及治疗均相同,随访时间为术后1个月。观察两组伤口愈合及并发症的情况。结果 术后A组并发症3例(18.75%),B组1例(7.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伤口愈合:A组伤口甲级愈合10例(62.5%),乙级愈合2例(12.5%),丙级愈合3例(18.75%);B组甲级愈合13例(100%)。结论 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选取跗骨窦切口入路治疗,术后出现伤口并发症的概率小,术后疗效均有满意的评价。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使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效果。方法对27例(32足)跟骨骨折,行跟骨外侧入路,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结果术后经1~2年随访,钢板螺钉无折断,骨折全部愈合,根据术后功能评价Maryland足部评分优7足,良17足,可4足,差4足,优良率75%。结论对于跟骨骨折行切开复位钢板固定,是治疗跟骨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跟骨外侧L型切口开放复位,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粉碎性骨折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但术后常出现切口皮肤坏死、感染、钢板外露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微创方法(有限切开撬拔)复位跟骨骨折及植入钢板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及伤口并发症.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跟骨骨折病例共76例81足,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选用跟骨微创(有限切开撬拔)复位+钢板内固定术,对照组选用传统“L”形手术切口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术后伤口愈合情况按甲乙丙分级评价;术后规律随访,采用Maryland足部评分标准评价治疗后足功能.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伤口愈合甲级率分别为95.12%和77.50%,前者明显较高(P<0.05);术后随访功能评价优良率分别为90.24%和92.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跟骨微创(有限切开撬拔)复位+钢板内固定对比传统“L”形手术,在术后功能评价上无明显差异,在术后伤口的甲级愈合率上具有明显优势,可有效减少跟骨术后伤口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