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两种手术方式建立A-V内瘘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不同的手术方式对动静脉内瘘(AVF)在使用过程中血流量的差异,探寻适宜于肾衰竭患者较佳的手术方式.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测定血液透析患者以不同手术方式形成的动静脉内瘘的血流量大小.结果43例端侧吻合并加用钛环固定的患者造瘘后1个月时内瘘血流量在(592±116)ml/min.其内瘘的血流量调节在较理想的范围内,透析间期均无心力衰竭发作而透析时血流量可达到300mL/min.结论用丝线缝合将桡动脉与头静脉行侧-端吻合并加用3.0mm钛环固定吻合口大小是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行动静脉内瘘(AVF)的最佳手术方式.既不诱导高心输出性心力衰竭的发生,而透析时血流量又可达到所需要的理想水平.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性,33岁,尿毒症期,血液透析3个月,于2003年10月28日作右桡动脉与头静脉端端吻合术,常规局麻后于右腕头静脉与桡动脉间皮肤切开约3cm.后沿切口分别游离动静脉,用6号无创伤缝合线做端端吻合,吻合口径修整呈弧形,吻合一次成功.术后内瘘形成良好,一周后作内瘘穿刺,血流量达250ml/min符合血液透析要求,但患者血压一直波动在190~230/90~100 mmHg(1mmHg=0.133kpa),四联降压药物无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报道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施行前臂动静脉直接吻合内瘘手术建立长期血液透析通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前壁动静脉直接吻合内瘘术36例临床资料,术式的选择,并复习相关的文献资料。结果:临床应用36例39次前臂动静脉显微外科直接吻合内瘘术,其中33例仅行一次手术。有3例因血管炎症、透析血流量不足或血管栓塞先后施行2次手术。动静脉瘘使用1个月-3年,最长使用3年的穿刺已达200余次,仍使用良好。结论:采用显微外科缝合法直接吻合前臂动静脉内瘘术具有手术操作简便.效果确切,并发症少,远期效果好等优点,其中头静脉桡动脉端侧吻合是建立长期血液透析通路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动-静脉(A-V)内瘘手术方式对内瘘血流量及使用寿命的影响。方法62例尿毒症患者均施行A-V内瘘手术,其中49例行桡动脉和头静脉端一端吻合,13例行桡动脉和头静脉端一侧吻合,吻合口均采用间断缝合法。结果内瘘成熟后,测内瘘吻合口内径均在3.5~5.0mm,瘘口平均分流量在440~660ml/min。49例端.端吻合内痿中有3例仅使用2年即失去功能,13例端.侧吻合内瘘使用至今无一例失去功能。结论端一侧吻合内瘘使用寿命较长,且吻合口内径在3.5~5.0mm较为合适,瘘口平均分流量可达440~660ml/min,既能保证透析血流量,又能避免心衰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内瘘情况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 分析血液透析患者的内瘘使用情况以及内瘘失功常见原因及其处理.方法 采集436例患者病史和体格检查,动静脉内瘘手术方法分别为非惯用手前臂桡动脉和头静脉侧侧吻合,结扎远心端头静脉,形成改良端侧吻合,少数为惯用手前臂桡动脉和头静脉侧侧吻合,观察内瘘一般情况,统计患者开始透析时间,内瘘手术时间,开始使用时间,内瘘失功时间,目前内瘘使用情况.结果 436例患者完成统计,其中男性245例,女性191例,内瘘失功76例,138例患者肾移植术后自然堵塞.结论 自体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主要血管通路,内瘘失功的主要原因是内瘘血栓形成和内瘘狭窄,糖尿病、低血压、高超滤量是易患因素,正确的穿刺和透析结束后绑带绑扎时间和方法亦很重要.  相似文献   

6.
动-静脉内瘘又称永久性血液透析通路,是通过外科手术将桡动脉与头静脉直接吻合形成二股血流,一股在吻合处的近心端,另一股在吻合处的远心端,这样动脉中的高压力血流就转向阻力较小的静脉血管,使得吻合的静脉动脉化而慢慢膨大鼓起,形成皮下动-静脉内瘘[1],透析前穿刺内瘘血管,将动脉血引入透析器,然后从静脉端回流入体内.现对本院103例动-静脉内瘘手术患者护理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1临床资料 患者因"尿毒症",于13年前给予股静脉置管行血液透析,每周3次,半月后行左侧前臂桡动脉与头静脉端端吻合内瘘成形术,术中顺利,术后血管闻及震颤,12天后拆线,刀口愈合良好.术后10周患者内瘘成熟良好,第1次开始距瘘口8厘米行内瘘血管离心穿刺,血流量足够,其后13年间在距瘘口8~10cm的范围内反复轮回穿刺.  相似文献   

8.
梯形对称二等分叶小血管吻合法在动静脉内瘘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梯形对称二等分叶小血管吻合法施行头静脉桡动脉内瘘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门诊采用梯形对称二等分叶法吻合头静脉桡动脉形成内瘘44例. 结果术后44例中42例内瘘通畅良好,1例因术后血管危象而失败行二次手术后内瘘通畅,1例因血流量不足放弃使用,42例使用良好.动静脉内瘘使用3~28个月,最多已穿刺达200余次,内瘘使用仍良好.结论采用梯形对称二等分叶法吻合头静脉桡动脉建立内瘘术,操作简便,吻合速度快,成功率高,效果满意,并发症少,是建立长期血液透析通路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9.
血液透析是肾衰竭晚期尿毒症维持患者生命的最有效的方法。自体动静脉内瘘(AVF)是目前维持性血液透析时最常用的血管通路,是提高血透质量,改善临床症状的关键。AVF是指通过显微外科手术在皮下吻合建立的一条血管通道,术后静脉逐渐动脉化,可以满足血液透析中需要的足够的血流量。需要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最主要的通路是桡动脉-头静脉吻合内瘘。  相似文献   

10.
动静脉内瘘闭塞的原因分析及早期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静脉内瘘是指将患者一侧肢体的动脉与静脉端端吻合或端侧吻合,从而为血液透析患者提供最佳的血管通路,它有着方便、安全、并发症少等优点。但是不正确地使用内瘘会大大减少内瘘的使用寿命,血栓形成是造成内瘘闭塞的最主要原因。我科自2000年1月-2006年3月共有208例患者行血液透析,其中有38例次患者先后发生动静脉内瘘闭塞,现将其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自体动静脉内瘘是目前血液透析(HD)最常用的永久性血管通路。临床上HD多采用静脉端顺穿(顺血流方向)。而动脉端逆穿(逆血流方向),传统理论上认为动脉端逆穿可以提高血流量,减少再循环,透析效果好。但是,我们发现有不少动脉端逆穿患者的内瘘动脉瘤发生较早、较普遍,而且程度相对严重。为此,我们对15例血液透析患者采用动脉端顾穿,并与15例动脉端逆穿者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合理建立和使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建立有效的血管通路是保证血液透析患者充分透析的基本条件。使用和护理好已有的血管通路 ,可以明显降低其相应的并发症 ,延长使用期限 ,同时也减少了患者的痛苦 ,降低了花费。Bresciah和Cimino在 196 6年首先将桡动脉与头静脉行皮下吻合 ,建立了动静脉内瘘 ,这种内瘘被称为标准内瘘[1] 。标准内瘘的创立为血液透析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标准内瘘采取动脉与静脉侧侧吻合 ,吻合口大小可以选择 ,血流量丰富 ,不易形成血栓 ,也保持了血管的连续性 ,但容易导致窃血综合征引起手背静脉怒张 ,手指瘀血、肿胀 ,严重者可致溃烂、坏死 ;现在一般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彩色多普勒超声应用于血液透析血管通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1年5月绵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64例终末期肾病接受前臂桡动脉-头静脉内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开展研究,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动静脉内瘘成熟度和并发症。结果:接受造瘘后患者桡动脉内径(RAD)、桡动脉血流量(RVF)、头静脉管径(CVD)、头静脉血流量(CVF)随着造瘘时间延长而增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发生并发症后,头静脉、桡动脉和吻合口较通畅患者血流动力学参数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应用于血液透析血管通路当中,可检测动静脉内瘘成熟度,监测患者病变情况,为防治并发症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14.
动静脉血管内瘘形成术在尿毒症患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黎露  钟作树  黄平 《浙江临床医学》2005,7(11):1170-1170
动静脉内瘘是一种安全,且能长期使用的永久性通路.1966年Bresica和Cimino等[1]首次将桡动脉与头静脉于皮下吻合,建立了第一个动静脉内瘘,又称标准内瘘.标准内瘘常用手术吻合方式主要有动静脉端端吻合术与动静脉端侧吻合术两种.为比较两者的优缺点,现将本院80例动静脉标准内瘘的使用时间及并发症情况回顾性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5.
自1988年以来,我院成功地为10名患者采用尸体血管搭桥制作动静脉瘘。10例中分别采用桡动脉残端与头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吻合,吻合口径为0.5~1.2cm,平均为0.9cm;血流量可在200~300ml/min;透析最多者为94次;维持时间最长者11个月;无感染及继发出血发生,血液透析效果满意。10例中有3例因肾移植成功而停止血液透析时,见尸体动脉内瘘仍畅通无阻。我们体会:用异体血管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腕部桡动脉、头静脉端端吻合与端侧吻合在尿毒症动静脉内瘘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观察对象为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菏泽市中医医院入院的76例尿毒症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动静脉内瘘术治疗,根据不同吻合方式分为研究组(n=38)与对照组(n=38)。研究组行腕部桡动脉、头静脉端端吻合,对照组行腕部桡动脉、头静脉端侧吻合。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生活质量(躯体健康、躯体角色、疼痛、情绪角色、活力、心理功能、社会功能、总体健康)评分与吻合手术时间、吻合口直径、吻合口血流量、吻合成功率、术后1年吻合通畅率、并发症(通路感染、迟发性血栓、盗血综合征、吻合口狭窄)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躯体健康、躯体角色、疼痛、情绪角色、活力、心理功能、社会功能、总体健康)评分较均术前明显升高,且研究组术后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吻合手术时间为(21.24±3.58)min,明显短于对照组[(30.59±5.22)min],吻合口直径为(5.43±1.28)mm,明显长于对照组[(4.31±1.04)mm],吻合口血流量...  相似文献   

17.
方华 《当代护士》2006,(1):26-27
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能进行充分有效透析的基础,是目前血液透析(H D)患者最能长期稳定使用的血管通路,是H D患者的“生命线”。因此,正确的使用及护理内瘘,对保证H D的顺利进行,改善H D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其生命尤为重要。我院自1999年11月开展血液透析以来,对59例需长期行H D患者进行了动静内瘘成形术,所有患者均采用上肢桡动脉和头静脉端端吻合或端侧吻合,术后无感染及内瘘闭塞,满足H D要求。现将工作中的一些认识总结如下。1一般资料59例尿毒症患者,其中男性38例,女性21例,年龄在76~29岁,基础疾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38例,糖尿病肾病13例,高血压肾损害4例,痛风肾1例,多囊肾2例,狼疮肾1例。均符合血液透析指征[1]。术后经积极卫生宣教、正确观察、使用及精心护理,无内瘘感染及闭塞,血流量充足,使得以顺利进行。2护理2.1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后、使用前的护理2.1.1基础护理内瘘成形术后,包扎不宜过紧,穿袖口宽松的内衣,避免吻合口及静脉侧受压,术侧肢体保温,术后早期应用绷带抬高术肢前臂,维持2~3天,以促进静脉血回流,减轻末梢水肿,注意观察伤口有无渗血、疼痛、瘙痒等。保持伤口敷料整洁干燥,...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自体大隐静脉上肢移植内瘘的建立方法,观察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北京市海淀医院肾内科12名终末期肾脏病患者,经超声检查证实上肢无合适血管建立动静脉内瘘,且超声提示股部大隐静脉通畅。吻合动脉采用上肢肱动脉或桡动脉,静脉为肘正中静脉、头静脉或贵要静脉,J形或U形搭桥术式端侧吻合。观察动脉吻合口、静脉吻合口及移植静脉不同时段的内径,观察血液透析泵控血流量并计算透析充分性。结果所有患者内瘘术后全部即刻畅通,术后未见感染、血肿等并发症,1例患者于内瘘术后2.5月血栓形成并堵塞,1例于3月时堵塞。术后15d时动脉吻合口、静脉吻合口的内径分别为0.48±0.06cm、0.52±0.10cm(配对t检验,P=0.045);透析泵控血流量(内瘘使用1月)为270.8±32.0ml/min,尿素清除指数(Kt/V)为1.65±0.19,尿素清除率75.3%±3.3%。手术平均花费为人民币1807元。结论大隐静脉移植上肢内瘘术后并发症少,长期通畅率高,易于护理操作,透析充分性好,总体费用低,可作为难以建立透析通路患者的一种有效的血管通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艾灸联合中药湿热敷在血液透析患者内瘘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1日~2019年12月1日收治的80例血液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和中医组各40例,常规组采用常规动静脉内瘘护理,中医组采用艾灸联合中药湿热敷进行内瘘护理;比较两组动静脉内瘘成熟度及内瘘远期应用时间。结果:中医组术后8周吻合口内径、吻合口血流量、头静脉内径、头静脉血流量优于常规组(P<0.01);中医组内瘘成熟时间短于常规组(P<0.01),内瘘可穿刺长度、首次血液透析时血流量优于常规组(P<0.01);中医组血栓发生时间、狭窄形成时间、闭塞发生时间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将艾灸联合中药湿热敷用于血液透析患者中,可促进动静脉内瘘成熟,提升头静脉吻合口内径及血流量,且有利于延长远期应用时间。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同种异体血管移植建立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的护理体会。方法:为10例自身血管条件差和(或)自身血管耗竭的患行血管移植术建立动脉内瘘。结果:行上肢前臂腕部桡动脉与肘静脉直形血管移植6例,行肘部桡动脉起始部与肘部静脉“U”形移植2例,下肢股动脉脉“U”形移植2例。吻合成功开放血流后移植血管均可触及震颤,说明移植血管条件差和(或)自身血管耗竭的慢性透析患实施移植血管动静脉内瘘是一种新的血管内瘘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