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Long LS  Xin ZC  Wang WM  Zhao ZH  Zhang JZ  Li XL  Jiang CC  Su Q  Wu ZH 《中华外科杂志》2011,49(11):1022-1025
目的 探讨颅脑创伤患者Labbé静脉的损伤机制、对创伤性脑梗死和预后的影响以及Labbé静脉损伤的有效处理措施.方法 对2006年6月至2009年2月的16例术中证实合并有Labbé静脉损伤的颅脑创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比较术中所见Labbé静脉受损情况、血管处理方式对创伤性脑梗死的影响以及创伤性脑梗死面积大小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伴有Labbé静脉损伤的颅脑创伤16例患者中均合并急性硬膜下和(或)颅内血肿,合并颅骨骨折15例.所有病例均行硬膜下和(或)颅内血肿清除加标准去大骨瓣减压术.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9~12分5例,6~8分7例,3~5分4例,术前出现脑疝8例.双侧瞳孔散大3例,一侧瞳孔散大5例,瞳孔正常8例.术后并发有不同程度的创伤性脑梗死14例.伤后24个月随访,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分,16例患者中恢复良好4例,中残4例,重残3例,植物生存5例.结论 冲击伤及对冲伤是导致Labbé静脉损伤的主要原因.Labbé静脉损伤易导致严重的创伤性脑梗死及影响预后.术中尽可能保护受损的Labbé静脉,切忌轻易电凝切断或闭塞静脉,血管周围充分减压是提高此类患者预后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颞下入路是经典的侧方颅底入路,其手术入路直接且径路短,操作简便.但传统方法视野较窄,部分病例受Labbé静脉阻挡,术后颞叶挫伤及血肿的发生率较高[1].本文总结我科颞下-小脑幕入路治疗21例颅底肿瘤及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经乙状窦后小骨窗入路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中岩静脉处理的方式和切断岩静脉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乙状窦后小骨窗入路连续治疗三叉神经痛80例,将岩静脉彻底解剖后根据术中阻挡情况分切断其属支、主干或不切断3种方式处理岩静脉,分析岩静脉切断后对并发症的影响情况. 结果 岩静脉不阻挡手术入路38例(47.5%);岩静脉主干阻挡入路切断的2例(2.5%);属支阻挡入路40例(50.0%),属支切断1支38例,2支2例,无因岩静脉或属支切断后出现脑梗塞病例,术后疼痛完全消失75例,疼痛显著减轻5例,有效率100%.无死亡或致残病例,无颅内血肿,无切口感染、皮下积液及脑脊液漏. 结论 乙状窦后小骨窗入路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是一种微创的治疗模式,在彻底解剖岩静脉后主动适当地切断岩静脉可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在听神经瘤显微手术中的岩静脉保护的方法和临床意义.方法 显微手术治疗听神经瘤147例,通过先行肿瘤内减压,再逐步分离肿瘤周边结构的方法,143例岩静脉术中保护良好,4例被电凝处理.结果 岩静脉保护良好的143例术后没有发生小脑出血性梗塞,电凝处理岩静脉的4例中1例发生一过性广泛性小脑水肿,随访18个月能自理生活,但仍有走路步态不稳.发生小脑出血性梗塞并水肿3例,其中1例死亡,2例经后颅窝减压后恢复良好,其中1例随访33个月无明显神经功能障碍,1例随访12个月尚有走一字路不稳.结论 在听神经瘤显微手术中,岩静脉可以被良好保护,一旦损伤需在手术后做好再次后颅窝减压手术的准备.  相似文献   

5.
颅内肿瘤术前相关手术方案的制定是肿瘤切除手术成功的关键,术前除了必须掌握肿瘤相关供血动脉的情况,对肿瘤相关回流静脉的判断同样十分重要[1-2].相比较现在已有的术前各种动脉血管造影来判断肿瘤供血动脉的检查手段,针对手术涉及的静脉进行相关的影像学检查的研究并不多见.我们通过术前应用三维CT静脉造影(3D-CTV)判断肿瘤相关静脉来制定手术方案辅助手术切除肿瘤的研究,获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提出颞下经岩骨嵴入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方法,使手术更加简便、安全、微创,以替代各型联合入路,降低手术致残、致死率。方法10%甲醛固定的国人成人头颅湿标本10例、漂白的颅骨干标本10例,模拟手术操作并对手术涉及的重要结构测量、拍照;手术前后共10例20侧标本进行CT岩骨薄扫,并对重要结构进行测量、拍照。结果颞下经岩骨嵴入路涉及的重要解剖结构包括Labbe静脉、岩骨内部结构、脑干腹侧间隙等。重要参数包括岩骨嵴磨除范围。结论颞下经岩骨嵴入路通过对岩骨嵴的磨除,增加对岩骨背侧肿瘤基底的暴露,适合切除骑跨中后颅窝的岩斜脑膜瘤。该入路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安全性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提出颞下经岩骨嵴入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方法,使手术更加简便、安全、微创,以替代各型联合人路,降低手术致残、致死率。方法10%甲醛固定的国人成人头颅湿标本10例、漂白的颅骨干标本10例,模拟手术操作并对手术涉及的重要结构测量、拍照;手术前后共10例20侧标本进行CT岩骨薄扫,并对重要结构进行测量、拍照。结果颞下经岩骨嵴入路涉及的重要解剖结构包括Labbe静脉、岩骨内部结构、脑干腹侧间隙等。重要参数包括岩骨嵴磨除范围。结论颞下经岩骨嵴人路通过对岩骨嵴的磨除,增加对岩骨背侧肿瘤基底的暴露,适合切除骑跨中后颅窝的岩斜脑膜瘤。该人路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安全性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岩静脉在桥脑小脑角肿瘤显微手术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岩静脉在桥脑小脑角肿瘤显微手术中的临床意义。方法以2004年12月至2006年3月进行的桥脑小脑角肿瘤显微手术33例为观察对象,其中2例手术中岩静脉撕裂被电凝处理,31例保护良好。结果31例岩静脉保护好的手术后没有发生小脑出血性梗塞,2例电凝处理岩静脉的术后都发生小脑出血性梗塞并水肿,其中1例死亡,1例恢复良好。结论岩静脉在桥脑小脑角显微手术中应尽可能保护良好,若被处理则需在手术后做好再次后颅窝减压手术的准备。  相似文献   

9.
肾上腺血管解剖变异并非常见,双肾上腺中央静脉更为罕见,但肾上腺血管变异增加了肾上腺手术的风险和难度,易造成误伤或遗漏.我们收治1例左侧肾上腺肿瘤患者,该患者为双肾上腺中央静脉,行后腹腔镜肾上腺肿瘤切除术,手术顺利,现结合文献报道如下. 患者男性,43岁.因"左侧腰痛半个月"在外院行CT检查,显示左输尿管结石,左肾上腺肿瘤.患者高血压病史10年,最高160/110 mmHg(1 mmHg =0.133 kPa).体检:左肾区叩击痛(+),左下腹输尿管走行区压痛.  相似文献   

10.
静脉腔内激光治疗术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肢静脉曲张传统手术的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分段剥脱术式存在创伤较大、瘢痕较多、恢复时间长等弊端.1998年,西班牙静脉学家Carlos Boné采用静脉腔内激光治疗术(endovenous laser treatment ,EVLT)治疗下肢静脉曲张.  相似文献   

11.
岩静脉的显微解剖研究及术中处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进行岩静脉的显微解剖研究,并对相应的术中处理方法进行讨论。方法取15例(30侧)成人尸头标本,经静脉乳胶灌注处理后,在手术显微镜下观察和测量岩静脉的位置、形态、分支及变异等情况,以及与三叉神经、面神经、位听神经等的毗邻关系。对60例三叉神经痛或面肌痉挛施行显微血管减压术,术中观察岩静脉及其属支的各项情况。结果解剖所见:①岩静脉位于蛛网膜下腔间隙内,呈游离悬空状,多由2~3支属支静脉汇成,最终注入岩上窦的内、中2/3段。②根据尸头单侧岩静脉的数量,可以将其分为单干型(9侧,30.0%)、双干型(17侧,56.7%)和三干型(4侧,13.3%);根据55支岩静脉注入岩上窦的位置与内听道的关系,可将其分为内侧组(17支,30.9%)、中间组(24支,43.6%)和外侧组(14支,25.5%)。③8支岩静脉的主干或属支与三叉神经直接接触,19支岩静脉与三叉神经的距离不超过1mm。没见到岩静脉或其属支与面神经、位听神经相接触的情况。60例临床病例所见:岩静脉107支,其中内侧组33支,中间组46支,外侧组28支;岩静脉单干型19例,双干型35例,三干型6例。结论认识和处理好岩静脉是桥脑小脑角手术的关键点之一。在显微血管减压术中,对作为责任血管和阻挡手术入路的岩静脉或其属支静脉可以切断。  相似文献   

12.
松果体区静脉间隙的显微外科解剖与手术入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介绍松果体区大脑深静脉系统所形成的自然间隙的显微外科解剖与不同手术入路治疗松果体区肿瘤的疗效与体会。方法 在20例尸体头标本上模拟Poppen及Krause入路进行松果体区大脑深静脉系统的显微解剖研究,并对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3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对两种手术入路的静脉间隙进行较详细的比较与探讨。结果 显微外科解剖研究与临床应用相结合使松果体区肿瘤的手术入路更趋于完善。Poppen入路24例,Krause入路11例,其中全切除22例,次全切除7例,部分切除6例。无手术死亡。术后随访3个月~3年,均正常生活。结论 松果体区静脉系统是阻碍手术操作的主要结构,松果体区手术有4个由大脑深静脉系统所构成的显微解剖间隙,手术入路的选择结合显微解剖研究,是松果体区肿瘤全切除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3.
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显微外科治疗岩斜区肿瘤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目的 探讨岩斜区肿瘤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显微外科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经显微手术治疗的23例岩斜区肿瘤,对肿瘤病理类型、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手术入路、手术切除技巧及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处理进行系统分析。结果 在手术显微镜下肿瘤全切除16例,近全切除4例,大部分切除3例,无手术死亡。结论 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可全切除岩斜区肿瘤。该手术入路对颞叶和小脑牵拉轻,可为岩斜区肿瘤手术切除提供良好的暴露。  相似文献   

14.
岩斜区肿瘤手术入路选择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Shi W  Xu QW  Che XM  Hu J  Gu SX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2):126-128
目的 探讨岩斜区肿瘤的手术入路选择。对53例岩斜区肿瘤患者的手术治疗进行分析。方法患者采用颞底经天幕入路11例,枕下乙状窦后入路12例;(颧弓或眶颧)翼点入路12例;乙状窦前入路2例;颞底、乙状窦后幕上下联合入路7例;颞下前岩骨硬膜外入路7例;扩大的前颅底硬膜外入路2例。结果32例(61%)患者肿瘤全切除,9例(17%)次全切除,12例(22%)大部切除。术后新发生颅神经功能障碍16例(30%),死亡2例(4%)。结论枕下乙状窦后入路、颞底经天幕入路等岩斜区手术入路均可以在熟练的显微操作技术及神经导航、神经内镜下进行。主体生长于硬膜外的岩斜肿瘤适合于采用硬膜外入路手术切除。幕上下联合入路对巨大岩斜区肿瘤是理想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岩斜区巨大肿瘤的手术入路和早期严重并发症的处理。方法:采取幕上下联合入路(颞下经小脑幕及枕下乙状窦后联合入路)对11例岩斜区巨大肿瘤进行手术治疗。结果:10例全切除,1例大部切除,效果满意。结论:有熟悉的解剖知识,采用颞下经小脑幕和枕下乙状窦后联合入路可以切除岩斜区巨大肿瘤。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生殖静脉标志法肾蒂血管定位在腹腔入路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LRN)中应用的可行性和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开封市中心医院实施腹腔入路LRN的295例肾肿瘤患者资料,术中以生殖静脉为标志定位并处理肾蒂大血管,根治性切除肾脏和肿瘤,记录技术运用、生殖静脉解剖特点、手术时间、出血量和围术期并发症等,分析其临床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295例腹腔入路LRN成功应用“生殖静脉标志法”定位肾蒂血管,142例右肾手术中的120例生殖静脉注入下腔静脉、22例注入右肾静脉;153例左肾手术中的152例生殖静脉注入左肾静脉、1例注入下腔静脉。中位手术时间55min。中位出血量50mL,术中血管损伤6例。295例术后病理报告肾细胞癌268例,其他病理类型27例。术后中位住院时间7d,胃肠功能恢复时间1.5d,无迟发性大出血发生,切口感染2例,未见Clavien 4级以上并发症。随访4~51个月,失访36例,1例切口疝、7例肾功能不全、2例局部肿瘤复发、13例肿瘤转移、17例死亡。结论 腹腔入路LRN术中,以恒定存在的生殖静脉为解剖学标记,能够准确定位肾蒂大血管,手术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7.
目的:提高对原发性肾窦肿瘤的影像学认识.方法:报告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窦血管平滑肌瘤的CT、肾动脉造影及肾盂静脉造影表现,并复习文献总结肾窦肿瘤的特异性表现.结果:CT表现为肾盂、肾盏受压,与肿块交界光整;肾盂静脉造影表现为肾盂受压,肾动脉造影无肿瘤异染表现.结论:CT、肾盂静脉造影能对肾窦肿瘤进行正确定位,并可以进行相对正确的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介绍应用枕下乙状窦后-内听道上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技术。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内听道上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8例岩斜区脑膜瘤的临床资料,并对手术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肿瘤全切除6例,次全切除2例。术后新增脑神经损害2例,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枕下乙状窦后-内听道上入路是切除主体位于后颅窝、同时累及中颅窝的岩斜区脑膜瘤的安全有效的改良入路,娴熟的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熟练掌握入路的显微解剖可获得满意的手术疗效,有利于提高肿瘤切除率和疗效。  相似文献   

19.
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的创伤性及并发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的创伤性及并发症,为岩斜区肿瘤寻求更合理的治疗手段。方法同顾分析28例采用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手术的岩斜区肿瘤病入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手术方法和术后处理等。结果肿瘤全切16例,近全切9例,部份切除3例。术后颅神经疵状全缓解5例,症状同术前10例,症状加重10例,昏迷3例。脑脊液耳漏12例。结论经岩骨己状蜜前入路是目前处理岩斜区肿瘤较好的手术入路。但该手术入路创伤性大.并发症较多且严重。  相似文献   

20.
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对颅中后窝区的显微解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对颅中后窝岩斜区结构的显微解剖,为临床应用该入路解决颅中后窝岩斜区病变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应用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湿性头颅标本10例20侧,模拟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对颅中后窝岩斜区进行显微解剖观察. 结果 乙状窦后锁孔入路从后外侧到达颅中后窝岩斜区,可以清楚暴露小脑半球外侧面、颞骨岩部、三叉神经、面听神经、部分后组脑神经、脑桥外侧面、椎动脉、小脑前下动脉.磨除部分岩骨可以扩大内听道及三叉神经的暴露,切开小脑幕缘可以暴露部分滑车神经及部分颅中后窝. 结论 乙状窦后经内听道上锁孔入路充分利用了有效的骨窗,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该入路使少数原本需要采用复杂入路方能切除的颅中后窝肿瘤,可通过较简单的手术入路进行切除.对于主体位于颅后窝的岩斜区中小型肿瘤显微切除是一种有效、安全、便捷的微创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