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论肝失疏泄     
生理上肝主疏泄能保证全身气机通畅,气血津液正常输布,五脏安生。病理上,肝疏泄失常,气机逆乱,气血郁滞、痰阻,五脏皆受其害。1肝失疏泄的病理变化肝藏血,主疏泄,喜条达,恶抑郁,体阴而用阳,这是肝脏的主要生理功能。肝主疏泄的功能决定了人体气机的畅达,血运不徐不疾,流注全身,保证机体正常活动。若肝脏疏泄失职,气机失于调畅,升降出入功能紊乱,必然引起一系列的病理变化。1·1肝气郁结由于思郁、忧郁、怒郁、悲郁、惊恐之郁等情志变化,引起肝的疏泄失职,则出现肝气郁结。1·2肝郁化火肝气久郁不解或情志反复失调,致使肝之疏泄功能递进失职,…  相似文献   

2.
徐波  肖冲  吴昊  李芳  林冰 《中医药导报》2024,(2):169-173
免疫抑制是肿瘤转移前微环境得以形成的重要因素,在肿瘤转移中扮演重要角色。通过对“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以调控免疫功能,疏泄胆汁促脾运化以维持肝-肠免疫屏障正常,调畅情志改善压力应激增强免疫的论述,认为“肝主疏泄”为调控免疫功能的核心,基于此探析肝失疏泄、免疫抑制在肿瘤转移前微环境形成中的关联性,提出“肝失疏泄-免疫抑制-肿瘤转移前微环境”病机关联假说。并探讨风药畅达肝木、健脾扶土抑木、养肾滋水涵木、调肺佐金平木在恢复肝主疏泄上的运用,以期切断“肝失疏泄-免疫抑制-肿瘤转移前微环境”的病机关联,为中医药防治肿瘤转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肝主疏泄"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肝主疏泄”的理论源流、内涵以及在防治疾病上的重要意义等方面认识肝主疏泄。认为临床应重视肝主疏泄这一生理功能,应用此理论指导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4.
肝主疏泄指导慢性胃炎治疗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疏泄是肝脏重要的生理功能,与脾胃功能正常密切相关。疏泄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慢性胃炎的发生、发展和预后。肝失疏泄分肝气逆疏泄太过型和肝气郁疏泄不及两型。以此理论指导慢性胃炎的辨证分型治疗能获良效。  相似文献   

5.
谢乐  康双琴 《陕西中医》2002,23(11):1052-1052
从生理上讲女子有经、孕、产、乳的特点 ,故机体长期处于“气有余、血不足”的失衡状态。肝体阴而用阳 ,体阴者 ,主藏血 ,用阳者主疏泄。肝失疏泄则气机不畅 ,肝气郁结 ,易出现乳胀、乳痛等症。肝气的疏泄与情志有关 ,肝的疏泄功能正常 ,则气机调畅 ,血运畅通 ;情志舒畅 ;若肝失疏泄 ,肝气郁结 ,则心情抑郁 ,多愁善感或烦躁易怒。肝气郁滞 ,易克乘脾土 ,引起脾的功能失调。《血证论》云 :“木之性主乎疏泄 ,食气入胃 ,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 ,而水谷乃化 ,故肝不能疏泄水谷 ,荡湿中满之证 ,在所难免。”木郁克土 ,脾虚运化失职 ,水液内停 ,溢…  相似文献   

6.
从理论源流、范围、病理表现等方面论述肝的疏泄功能,阐述"肝主疏泄"对五脏六腑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的密切的关系,以在临床上对各种疾病治疗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肝主疏泄,肺主气之宣发肃降,二者在气机升降、经脉气血贯通方面相互为用。肝失疏泄有太过与不及之分,临床上,在治疗咳嗽的同时,通过调节肝的疏泄功能,使之气机畅通,对于咳嗽的治疗有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从肝主疏泄、肝主藏血两大生理功能作为理论基础,分别从肝失疏泄生痰致衰、肝失疏泄生瘀致衰、情志异常加速衰老来探讨肝失疏泄与衰老的相关性。提出情志失常-肝失疏泄-衰老假说,分别从肝气逆证、肝气郁证出发为后期假说的验证提供理论依据,为从肝论治衰老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肝主疏泄是肝的主要功能之一,与男子排精和维系女子月经密切相关,因此,肝主疏泄功能失司,经水不行,造成女子月经不调或崩漏,甚至造成不孕,这类病症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大多可从肝论治,调理肝气为主,使肝气顺畅,疏泄功能正常,则诸病易除,临床上取得疗效较好。现笔者通过查阅近期国内文献,对根据中医藏象理论"肝主疏泄"对几种常见的妇科疾病的论治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肝脏的疏泄功能在调节五脏方面有重要作用,是维持正常睡眠的基础。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气机舒畅可有效调节情志,维持正常睡眠;若肝疏泄失职则导致气机郁滞、情志不舒、气血失和、心神不宁,发为不寐。对肝生理功能与睡眠的关系及肝失疏泄与不寐的关系进行系统性探讨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11.
王希林 《山西中医》1995,11(1):51-52
浅谈从肝主疏泄治水肿神池县中医院(036100)王希林关键词水肿,肝主疏泄水肿一症,临床颇为多见。前贤多从肺、脾、肾三脏论治,而从肝主疏泄着手治疗则甚少。临床上确有一类水肿,其病机之关键为肝气郁滞,以疏肝理气法治疗效果满意。1肝主疏泄与水液代谢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我院著名中医肝病大师关幼波指出:肝炎发病,在六淫中与湿热关系最为密切。急性肝炎、黄疸,以湿热为本;慢性肝炎,因湿热未清而导致一系列病理变化。在生理上,肝主疏泄,与胆相表里,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通,胆汁排泄有赖于肝之疏泄功能。在病理上,肝和胆的病变往往互相影响。肝失疏泄,则胆汁淤积不畅,易造成湿邪阻滞,湿邪淤久化热,熏蒸肝胆。  相似文献   

13.
从肝主疏泄论水肿论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江宏革 《光明中医》2010,25(9):1548-1549
目的探讨肝主疏泄在水肿的病机、病症形成中的重要性和从肝主疏泄辨证治疗水肿。方法对肝主疏泄理论和相关典籍的回顾总结。结果证实肝主疏泄在水肿的发生、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结论肝主疏泄与水液代谢关系密切在水肿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肝失疏泄证候和辨证特点不相同,故辨证论治尚须视症情的殊别,细分标本缓急,审因论治,辨证求因,灵活配伍,对症制方。  相似文献   

14.
肝与脾胃在生理病理上相互影响,在生理上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肝主疏泄功能可协调脾胃气机升降,推动水谷精微输布全身;肝对脾胃功能具有克制与制约作用。在病理上表现为木不疏土、木旺乘土、土虚木乘三方面。这些都为脾胃病从肝论治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在脾胃病采取常规治疗疗效欠佳时,可考虑从肝论治,调节肝脏气机,恢复肝主疏泄功能,发挥肝主疏泄功能对于脾胃气机升降的协调作用。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肾主闭藏、肝主疏泄的相反相成作用,提出肝的疏泄作用具有疏通阻滞、祛除外邪的作用,其过程伴随着肾精的消耗,常表现为相火亢进。持久的肝气疏泄太过导致肾精亏虚,以致肝之疏泄乏源,可能出现肝气郁结。并结合疾病时高激素水平、应激反应及常见病对肾主闭藏、肝主疏泄进行阐释,进一步深化对肾主闭藏、肝主疏泄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从肝论治血证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健 《西部中医药》1999,12(3):15-16
凡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疾患,统称为血证。肝在生理上具有疏泄条达气机和主藏血以调节血量的双重作用,故为气血调节枢纽。肝之疏泄和藏血关系正常则气血调和,若情志失和或它病及肝,则导致肝气疏泄不利,气机郁结,...  相似文献   

17.
一直以来,中医学术界在对待"肝主疏泄"的源流问题上意见纷纭。追溯其源流,"疏泄"一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在《说文解字》中也能找到肝主疏泄的影子。其后经历金元时期"相火论"的影响,明清时期医家对该理论内涵的不断外延补充,新中国时期肝主疏泄最终被确立为肝的生理功能之一并被写入教材。现代西医研究为肝主疏泄的5个主要内涵提供了合理性解释,海马区与情绪控制密切相关也被证实为疏肝解郁药的主要靶区。此外,肝主疏泄的功能可能是调节脑肠肽的核心,而肝主疏泄可以通过影响人体内分泌系统调节人体生殖。  相似文献   

18.
肝主疏泄与心理应激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疏泄”一词来源于《内经》 ,朱丹溪最早提出“司疏泄者肝也” ,其时是指肝具有疏泄肾精的功能。中医理论认为 ,肝主疏泄实际上包括肝脏多种功能 ,如调节气机、促进脾胃运化、调畅情志、疏泄肾精等等。而肝主疏泄功能中最为主要的是调节气机 ,气机调畅则气血津液运行正常 ,脏腑功能得以正常发挥。从中医角度而言 ,任何形式的应激主要是影响机体正常的气机。由此可见 ,肝主疏泄功能在机体心理应激反应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肝是机体调节心理应激反应的核心。下面就从心理应激角度探讨肝主疏泄的生理机制及其临床意义。1 肝主疏泄的心理应激机…  相似文献   

19.
脾胃升降相合有赖肝气疏泄正常。脾胃的运化功能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精神紧张可改变肠道的消化间期动力(MMC),肝脾两脏生理上相互依存,病理上相互联系。  相似文献   

20.
魏凤琴 《国医论坛》2008,23(1):12-13
主疏泄是肝的主要生理功能之一,肝主疏泄意味着肝气既通畅又协调.肝失疏泄包括肝气失调与失畅两方面,结合肝气主升主动的生理特点,疏泄太过以肝气失常基础上的上升太过为主;疏泄不及以肝气失畅为主,气机升降出入失调的方向性表现不明显,调理肝失疏泄有疏肝和舒肝之分.疏泄太过,治以疏肝;疏泄不及,治以舒肝.兹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