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三氯乙烯(TCE)药疹样皮炎患者血清γ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4(IL-4)和白细胞介素10(IL-10)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 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52例患者和52例正常人血清中IFN-γ、TNF-α、IL-4、IL-10水平,并比较其水平差异,同时分析患者各细胞因子水平的相关性。 结果 病例组血清中IFN-γ、TNF-α、IL-4、IL-10水平[中位值(范围)]分别为20.59(12.64~198.00)、53.46(26.14~306.60)、28.05(12.83~256.36)、12.77(4.48~245.05) ng/L,对照组分别为13.62(6.03~28.18)、19.97(11.72~43.81)、12.34(10.39~22.39)、5.63(2.77~18.77) ng/L,以上4种结果在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5.649、-5.891、-5.416、-5.264,P<0.01);病例组血清中IFN-γ、TNF-α、IL-4、IL-10四种细胞因子水平均相互呈正相关(P<0.01)。 结论 IFN-γ、TNF-α、IL-4、IL-10在TCE药疹样皮炎发生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可用于预测工人发病倾向以及发病趋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血清IgG、IgA和IgM在三氯乙烯(TCE)致变态反应性皮炎患者中的变化特点。方法对32例TCE致药疹样皮炎病人及32名不发病工人的IgG、IgA和IgM水平进行检测,用t检验方法作统计学分析。结果TCE皮炎患者发病第3周的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IgM为(1.96±0.61)g/L,而对照组IgM(1.48±0.45)g/L,病例组IgM明显升高(P<0.01),IgG、IgA无明显改变。对同一患者发病后第3周和12周比较,3种球免疫球蛋白均无明显改变。结论TCE皮炎患者患病早期IgM升高,说明TCE药疹样皮炎患者的发病早期机体免疫功能指标IgM有改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三氯乙烯(TCE)药疹样皮炎患者肝功能损害的临床资料,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病例组14名TCE药疹样皮炎患者肝功能指标进行分析,并与接触对照组16名接触TCE但未发病者和健康对照组15名健康者进行比较.结果 病例组血清中的直接胆红素(DBIL) 44.2(7.6~166.0) μmol/L、丙氨酸转氨酶(ALT) 681.5( 169.0~1 815.0) U/L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 191.5(48.0~1 690.0)U/L均明显升高,而白蛋白(ALB)下降明显,为30.3(26.6 ~33.8)g/L,上述指标与健康对照组和接触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1);接触对照组DBIL、ALT、AST与ALB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TCE药疹样皮炎患者肝脏损害严重,应加强防范.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职业性三氯乙烯(TCE)药疹样皮炎住院患者发热的原因和护理对策.方法 回顾调查医院2000年1月-2006年12月职业性TCE药疹样皮炎住院发热患者的有关临床资料,分析患者发热的原因和总结正确的降温及护理措施.结果 82例职业性TCE药疹样皮炎住院发热患者中,有18例出现≥2次的发热.因感染因素发热的54例次,其中以皮肤黏膜感染为主共22例次,肺部感染18例次,上呼吸道感染10例次,菌血症和败血症共4例次;非感染因素发热64例次,其中疾病因素39例次,药物过敏反应16例次,其他因素9例次;发热的热程<7 d 102例次,>7 d 16例次;发热热型以不规则热、弛张热和稽留热多见,其次是间歇热,热型的表现与发热的原因未呈现明显的特异性.结论 通过对职业性TCE药疹样皮炎住院发热患者体温变化特点、细致观察病情和及时协助做好相关检查,可为职业性TCE药疹样皮炎住院发热患者早期原因诊断及选择有效的降温和护理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深圳市TCE职业损害的特点,为预防该病提供依据。方法查阅病历,调查职业接触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8~2010年某院共确诊TCE职业损害45人,其中职业性TCE中毒6人,职业性TCE药疹样皮炎39人。职业性TCE药疹样皮炎发病以电子行业(22例,56.5%)的洗板工种(19例,48.7%)为主,皮损的临床类型以剥脱性皮炎(17例,43.6%)和多型性红斑(16例,41.0%)最多见。结论 TCE药疹样皮炎是深圳市职业性TCE损害的主要类型。  相似文献   

6.
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合并银屑病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三氯乙烯(TCE)药疹样皮炎合并银屑病的发病情况.方法 对1例TCE药疹样皮炎合并银屑病的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患者在五金厂接触TCE 28 d后,出现畏寒、发热,接着4d后胸前区出现红色小丘疹,继而进展至全身,伴颜面、指、趾水肿.其接触TCE浓度超标2.79倍.入院时查患者全身皮肤布满红色斑丘疹,大多融合成片.经糖皮质激素及护肝药等治疗142 d后,TCE皮炎明显好转,停用激素.18 d后,躯千及四肢出现数个约1 cm×1 cm大小的点滴状红色斑丘疹,有层层的银白色鳞屑、薄膜现象及点状出血的临床表现,行背部皮疹皮肤活检,病理检查结果证实为银屑病(寻常型).结论 TCE药疹样皮炎和精神压力可能作为诱发因素,激发体内免疫紊乱,导致银屑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三氯乙烯(TCE)药疹样皮炎患者周围血T淋巴细胞表面Fas、FasL的表达,及其在TCE药疹样皮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TCE药疹样皮炎患者12例、接触对照24例及非接触对照19例3组对象,流式细胞术进行周围血CD4+、CD8+T淋巴细胞亚群分析,并检测表面Fas、FasL阳性表达百分比.结果 病例组周围血CD4+、CD8+T细胞中位数(1 089.51、916.65×106个/L)明显高于接触时照组(645.75、533.91×106个/L)和非接触对照组(579.70、310.80×106个/L,P<0.05).CD4+/CD8+细胞比值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CD4+T细胞表面FasL表达(47.35%)明显高于非接触对照组(33.64%,P<0.05),但与接触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CD8+T细胞表面Fas与FasL表达(5.42%、28.71%)明显高于接触对照组(2.53%、24.42%)和非接触对照组(2.76%、12.47%,P<0.05或P<0.01).接触对照组CD4+、CD8+T细胞表面FasL表达(46.81%、24.42%)显著高于非接触对照组( 33.64%、12.47%,P<0.01);但2类细胞表面Fas表达与非接触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CE药疹样皮炎患者CD8+T细胞是主要的效应性T细胞,其表面Fas、FasL的高表达与TCE药疹样皮炎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8.
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业性三氯乙烯(TCE)药疹样皮炎(DMLT)是我国近10年来新发现的危害严重的职业病.目前研究显示其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引起皮肤药疹样皮炎伴肝功能损害,严重的肝损害是造成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1].  相似文献   

9.
1例三氯乙烯(TCE)药疹样皮炎患者在使用激素治疗3个月后出现发展迅速的全身皮肤广泛的水肿性红斑,及葡行性向四周扩散、中间结痂略凹陷的水疱,无合并肝功能损害;脓液培养见葡萄球菌生长。确诊后停用激素,使用万古霉素治疗2周后治愈,皮损处无任何瘢痕。提示长期使用激素致机体免疫力低下、合并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是TCE药疹样皮炎并发葡萄球菌皮肤烫伤样综合征(4S征)的直接原因。4S征的临床表现与TCE皮炎相似,临床鉴别困难,治疗方法迥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代谢酶基因CYP2E1和CYP1A1以及白细胞介素(IL)-4的基因多态性与三氯乙烯(TCE)药疹样皮炎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选择35例TCE药疹样皮炎病例作为病例组,选无皮肤损害的35名健康工人作为对照组.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和TaqMan MGB探针技术,检测病例组和对照组CYP2E1、CYP1A1和IL-4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计算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基因型与等位基因型频率.结果 CYP1A1基因(rs1048943)的SNP多态性检测结果显示,病例组G等位基因频率(37.1%)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检测发现,病例组CYP2E1基因-1053 C→岬位点T等位基因频率(41.4%)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IL4基因588 C→岬位点(rs2243250)检测发现,病例组TT纯合突变频率(75.0%)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等位基因频率(87.5%)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YP1A1、CYP2E1和IL-4基因的某些位点的改变可能与少数TCE敏感个体对接触TCE引起的超敏反应存在密切关系,CYP1A1、CYP2E1和IL-4的基因多态性可能是TCE药疹样皮炎患者易感性差异相关的遗传学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现代医院》2016,(8):1172-1174
目的分析肺结核患者治疗过程中血清IL-10、IL-12p40、IL-12p70、IL-17A、IL-4、IL-6和IP10水平的动态变化,以进一步阐明这些因子与结核病发生发展的关联性。方法应用液相芯片技术检测59例成功治愈的初治菌阳肺结核患者治疗前、治疗2个月末和6个月末的血清IL-10、IL-12p40、IL-12p70、IL-17A、IL-4、IL-6和IP10水平,应用配对t检验分别比较各因子3个时点间的血清表达水平差异。结果 3个时间点血清IL-10、IL-12p40、IL-12p70、IL-17A、IL-4、IL-6和IP10水平(pg/m L):治疗前分别为1.71±0.91、5.02±11.53、2.48±11.03、1.12±0.46、0.36±1.87、8.99±7.82和882.74±1 110.73,治疗2个月末分别为2.39±1.47、8.95±13.76、1.77±1.80、0.96±0.22、0.51±1.11、4.75±4.16和408.38±492.27,治疗6个月末分别为1.84±0.93、5.14±10.16、1.59±0.78、0.79±0.22、0.44±0.48、4.05±4.51和177.57±104.83。治疗前与治疗2个月末及治疗6个月末的IL-6水平、治疗前与治疗2月末的IL-10和IL-12p40水平以及治疗前、治疗2个月末、6个月末的IL-17A和IP10水平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清IL-17A、IP10、IL-6、IL-10和IL-12p40水平与结核病的发生发展存在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12.
Eight chicken cytokine genes (IL-1beta, IL-2, IL-8, IL-15, IFN-alpha, IFN-gamma, TGF-beta4, lymphotactin) were evaluated for their adjuvant effect on a suboptimal dose of an Eimeria DNA vaccine carrying the 3-1E parasite gene (pcDNA3-1E). Chickens were given two subcutaneous injections with 50 microg of the pcDNA3-1E vaccine plus a cytokine expression plasmid 2 weeks apart and challenged with Eimeria acervulina 1 week later. IFN-alpha (1 microg) or 10 microg of lymphotactin expressing plasmids, when given simultaneously with the pcDNA3-1E vaccine, significantly protected against body weight loss induced by E. acervulina. Parasite replication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in chickens given the pcDNA3-1E vaccine along with 10 microg of the IL-8, lymphotactin, IFN-gamma, IL-15, TGF-beta4, or IL-1beta plasmids compared with chickens given the pcDNA3-1E vaccine alone. Flow cytometric analysis of duodenum intraepithelial lymphocytes showed chickens that received the pcDNA3-1E vaccine simultaneously with the IL-8 or IL-15 genes had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CD3+ cells compared with vaccination using pcDNA3-1E alone or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other cytokine genes tested.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type and the dose of cytokine genes injected into chickens influence the quality of the local immune response to DNA vaccination against coccidiosis.  相似文献   

13.
14.
尘肺患者全肺灌洗液某些白细胞介素指标检测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煤矿工人尘肺患者灌洗液中白细胞介素-12p70(IL-12p70)、IL-12p40、IL-18和IL-10水平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检测59例尘肺患者(其中煤工尘肺40例、矽肺19例)灌洗液中IL-12p70、IL-12p40、IL-18和IL-10水平。结果煤工尘肺患者灌洗液IL-18水平随期别增加而明显下降;矽肺患者灌洗液IL-18水平随期别增加而上升,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1和P<0.05)。与Ⅱ、Ⅲ期煤工尘肺相比,Ⅱ、Ⅲ期矽肺患者灌洗液IL-18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IL-12p70、IL-12p40和IL-10水平在各组中均无明显改变(P>0.05)。与单纯煤工尘肺比较,煤工尘肺并发肺气肿患者灌洗液IL-10水平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矽肺及其并发肺气肿患者灌洗液各项检测指标无显著改变。IL-12p70、IL-12p40和IL-10三者间呈正相关,与IL-18不相关。结论尘肺患者存在异常免疫应答。检测尘肺患者全肺灌洗液IL-18和IL-10水平可能对鉴别尘肺期别及判断疾病严重程度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3(IL-13)水平,探讨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8年9月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收治的98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93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两组血清IL-8、IL-10、IL-13水平。结果对照组儿童与观察组急性期、恢复期患儿血清IL-8、IL-10、IL-13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恢复期患儿血清IL-8、IL-10、IL-13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儿童(均P<0. 05),观察组急性期患儿血清IL-8、IL-10、IL-13水平显著高于恢复期患儿(均P<0. 05)。轻症组、中症组、重症组患儿血清IL-8、IL-10、IL-13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中症组患儿血清IL-8、IL-10、IL-13水平显著高于轻症组患儿(均P<0. 05),重症组患儿血清IL-8、IL-10、IL-13水平显著高于中症组患儿(均P<0. 05)。无脱水组、轻度脱水组、中度脱水组、重度脱水组患儿血清IL-8、IL-10、IL-13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轻度脱水组患儿血清IL-8、IL-10、IL-13水平显著高于无脱水组患儿(均P<0. 05),中度脱水组患儿血清IL-8、IL-10、IL-13水平显著高于轻度脱水组患儿(均P<0. 05),重度脱水组患儿血清IL-8、IL-10、IL-13水平显著高于中度脱水组患儿(均P<0. 05)。发病后第4天,未转阴组患儿血清IL-8、IL-10、IL-13水平均显著高于转阴组患儿(P<0. 05)。结论轮状病毒肠炎患儿血清IL-8、IL-10、IL-13水平急性期显著升高,恢复期明显降低,与疾病严重程度有关,对评估患儿病情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抽动秽语综合征(Tourettes' syndrome,TS)患者抽动严重程度和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T淋巴细胞亚群、血清IL-6、IL-8水平的关系,以探讨其可能发病机理。 方法 对32例抽动秽语综合征患者和30例正常儿童分别采用间接免疫SAP花环法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和ELISE法检测血清IL-6和IL-8水平。32例患者还用YALE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GTSS)进行了调查。 结果 抽动秽语综合征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组血清ASO、IL-6水平[分别为(351.4±27.6)kU/L,(68.12±28.13)ng/L]明显高于对照组[(240.8±20.9)kU/L,(48.48±26.21)ng/L](P<0.05),而两组IL-8水平分别为[(63.28±26.63);(56.84±22.78)n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抽动秽语综合征患者可能存在免疫学方面的改变,其免疫学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病期哮喘患儿外周血血清白介素(IL-17、IL-18浓度与IL-37浓度的相关性,以及此3种细胞因子含量变化,探讨与儿童哮喘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23例健康儿童(对照组),30例儿童哮喘病患儿治疗前(治疗前组)、治疗3个月(治疗3月组)、治疗6个月(治疗6月组)外周血血清IL-17、IL-18和IL-37浓度;分析不同病期患儿血清IL-17、IL-18和IL-37浓度变化,以及IL-17、IL-18浓度与IL-37浓度的相关性。结果哮喘患儿治疗前血清中IL-17和IL-18水平在各组中最高,IL-37水平在各组中最低(F值分别为177.000、43.460、3.042,均P<0.05)。治疗后哮喘患儿血清IL-17、IL-18和IL-37浓度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不同病期患儿血清IL-17、IL-18浓度与IL-37浓度均呈负相关(治疗前r值分别为-0.9358、-0.9105,治疗3月组r值分别为-0.9661、-0.9807,治疗6月组r值分别为-0.9796、-0.9844,均P<0.05)。结论哮喘患儿外周血血清IL-17、IL-18浓度和IL-37浓度成负相关,此3种细胞因子浓度变化可能与儿童哮喘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6(IL-6)、IL-10和IL-23在小鼠病毒性心肌炎(VMC)中的表达,为临床治疗VMC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方法将65只4周龄的雄性小鼠随机分成对照组25只、VMC组40只,分别设置0、1、2、4、6周5个时间点,其中VMC每亚组为8只,而对照组的亚组为5只,对VMC组各小鼠在腹腔内注射0.1ml的病毒液,而对照组则注射0.1ml的磷酸盐缓冲液(即PBS),对比各时期两组小鼠心肌组织内IL-6、IL-10、IL-23mRNA水平及蛋白水平。结果实验组小鼠在感染柯萨奇病毒(CVB)后的2~4周内心肌组织产生的炎症反应最为明显,且IL-6、IL-10及IL-23 mRNA在各时期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在0~6周各时期中的IL-6、IL-10及IL-23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相应时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6、IL-10及IL-23可能与VMC发病过程有关,临床上应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1A(IL-1A)和白细胞介素-1B(IL-1B)和白细胞介素-6(IL-6)基因多态性与妊娠期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相关性。方法 选择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1月-2020年8月收治的CMV感染自然流产孕妇8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CMV-DNA检测结果将其分为CMV-DNA阳性组(n=26)和CMV-DNA阴性组(n=54)。入院时抽取其外周血采用聚合酶链式扩增反应检测CMV-DNA水平;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检测IL-1A基因899启动子、IL-1B基因511启动子和IL-6基因572启动子多态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IL-1A、IL-1B和IL-6水平。结果 两组孕妇IL-1A-899、IL-1B-511和IL-6-572基因型分布在理论值与实际值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群体代表性;CMV-DNA阳性组与CMV-DNA阴性组IL-1A-899、IL-1B-511位点多态性基因型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MV-DNA阳性组IL-6-572位点GG基因型、G等位基因频率高于CMV-DNA阴性组(P<0.05);CMV-...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乌司他丁对严重烧伤患者肝肾功能和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以及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3年1月本院烧伤科住院部收治的严重烧伤患者78例,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36例)。两组均给予补液抗休克、抗生素抗感染、创面处理、营养支持以及对症治疗等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0.9%Na Cl溶液500 ml静脉滴注,而观察组则给予乌司他丁300 KU治疗,即将乌司他丁300 KU溶于0.9%Na Cl溶液500 ml中,静脉滴注,2次/d,连续用药7 d。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3 d、7 d后的丙氨酸转移酶(ALT)、尿素氮(BUN)、血肌酐(SCr)以及血清IL-6、IL-8以及IL-10水平的变化,同时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3 d、7 d后,观察组IL-6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5.51±26.28)vs(179.36±25.98),(43.67±6.76)vs(62.85±7.08),P<0.05];观察组IL-8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2.25±15.75)vs(128.54±20.26),(56.76±8.04)vs(64.48±7.41),P<0.05];而IL-10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8.24±6.12)vs(21.76±5.24),(9.54±2.04)vs(6.56±0.47),P<0.05]。结论乌司他丁抑制严重烧伤患者体内的炎症反应,可能是通过降低血清IL-6和IL-8水平,升高IL-10水平来实现的。乌司他丁亦可减轻严重烧伤患者肝、肾功能的损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