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4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三氯乙烯(TCE)药疹样皮炎患者血清γ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4(IL-4)和白细胞介素10(IL-10)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 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52例患者和52例正常人血清中IFN-γ、TNF-α、IL-4、IL-10水平,并比较其水平差异,同时分析患者各细胞因子水平的相关性。 结果 病例组血清中IFN-γ、TNF-α、IL-4、IL-10水平[中位值(范围)]分别为20.59(12.64~198.00)、53.46(26.14~306.60)、28.05(12.83~256.36)、12.77(4.48~245.05) ng/L,对照组分别为13.62(6.03~28.18)、19.97(11.72~43.81)、12.34(10.39~22.39)、5.63(2.77~18.77) ng/L,以上4种结果在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5.649、-5.891、-5.416、-5.264,P<0.01);病例组血清中IFN-γ、TNF-α、IL-4、IL-10四种细胞因子水平均相互呈正相关(P<0.01)。 结论 IFN-γ、TNF-α、IL-4、IL-10在TCE药疹样皮炎发生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可用于预测工人发病倾向以及发病趋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患者染色体水平的变化情况.方法用我院和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遗传教研室的方法,对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患者12例进行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核型(G带)分析、畸变分析及微核分析;对6例剥脱性皮炎进行染色体脆性分析.结果染色体核型分析男性7例均为46,XY,女性5例为46,XX,未发现明显异常;染色体畸变分析(%)总畸变率为1.67±1.18;染色体型畸变率为0.42±0.64;染色单体型畸变率为1.25±0.83;微核细胞率为(1.92±1.32)‰,均在本实验室正常范围内;染色体脆性分析也未见明显脆性位点.结论在本文的检测条件下,未发现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患者染色体水平的改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职业性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OMDTE)患者发病急性期与治愈后的血清蛋白质表达谱.方法 患者血清经前处理后,双向凝胶电泳分离蛋白质,软件分析凝胶图像,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串联质谱鉴定差异表达蛋白斑点.结果 与治愈后的血清蛋白质表达谱比较,在发病急性期发现41个明显差异表达的蛋白斑点,鉴定出31个蛋白.上调的蛋白有S100钙结合蛋白A8、钙网蛋白、血清淀粉样蛋白A、亮氨酸氨基肽酶、谷胱甘肤过氧化物酶等;下调的蛋白有视黄醇结合蛋白、乙酰辅酶A羧化酶、羧肽酶N等;涉及的功能通路包括炎症反应、氧化应激、视黄醇代谢、脂肪酸代谢、激肤和过敏毒素的调节等.结论 OMDTE患者在发病急性期血清蛋白质存在明显的差异表达,鉴定的差异表达蛋白质不仅为其发病机制研究提供候选靶标,并且可能作为生物标志物应用于早期诊治. 相似文献
4.
职业性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的预防措施研究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自 198 8年以来 ,广东省先后在三氯乙烯 (Trichloroethylene)接触工人中发现以皮损 (严重的药疹样皮炎 )、发热、肝功能损害和浅表淋巴结肿大为表现的病例 12 0例 ,死亡 2 0例。因其发病特殊 ,后果严重 ,诊断不易 ,且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 ,现有对有机溶剂中毒的预防措施效果甚微。这确是三氯乙烯职业危害遇到的新问题[1] 。与以往报道的职业中毒不同 ,这是老毒物在新的经济组织的生产条件下发生严重损害的典型例子。研究预防以药疹样皮炎为表现的三氯乙烯职业损害 ,不仅有着迫切的现实意义 ,也具重大的理论价值。因此 ,…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血清IgG、IgA和IgM在三氯乙烯(TCE)致变态反应性皮炎患者中的变化特点。方法对32例TCE致药疹样皮炎病人及32名不发病工人的IgG、IgA和IgM水平进行检测,用t检验方法作统计学分析。结果TCE皮炎患者发病第3周的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IgM为(1.96±0.61)g/L,而对照组IgM(1.48±0.45)g/L,病例组IgM明显升高(P<0.01),IgG、IgA无明显改变。对同一患者发病后第3周和12周比较,3种球免疫球蛋白均无明显改变。结论TCE皮炎患者患病早期IgM升高,说明TCE药疹样皮炎患者的发病早期机体免疫功能指标IgM有改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三氯乙烯(TCE)药疹样皮炎患者肝功能损害的临床资料,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病例组14名TCE药疹样皮炎患者肝功能指标进行分析,并与接触对照组16名接触TCE但未发病者和健康对照组15名健康者进行比较.结果 病例组血清中的直接胆红素(DBIL) 44.2(7.6~166.0) μmol/L、丙氨酸转氨酶(ALT) 681.5( 169.0~1 815.0) U/L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 191.5(48.0~1 690.0)U/L均明显升高,而白蛋白(ALB)下降明显,为30.3(26.6 ~33.8)g/L,上述指标与健康对照组和接触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1);接触对照组DBIL、ALT、AST与ALB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TCE药疹样皮炎患者肝脏损害严重,应加强防范. 相似文献
7.
8.
人类白细胞抗原DQ基因多态性与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易感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i HS Dai YF Huang HL Feng XL Sun YF Niu Y Cheng J Zhang LY Li LY Chen B Zheng YX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6,40(3):173-176
目的研究人类白细胞抗原DQ(HLA-DQ)基因多态性与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易感性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产物直接测序方法,比较112例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病例和142例健康三氯乙烯接触工人HLA—DQA1和HLA—DQBl基因第2外显子氨基酸密码子多态性及等位基因型频率分布。结果病例组DQA1等位基因0201和060101/0602的分布频率[7.6%(17/224)和16.1%(36/224)]显著高于对照组[3.5%(10/284)和7.0%(20/284)],而病例组DQAl等位基因0103和050101/0503/0505的分布频率[5.8%(13/224)和8.9%(20/224)]显著低于对照组[10.9%(31/284)和17.3%(49/284)]。此外,病例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氨基酸密码子多态性位点见于DQA1的5个密码子(25、41、52、54和69)。病例组与对照组HLA-DQB1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LA-DQA1基因多态性可能是导致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个体易感性差异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三氯乙烯(trichloroethylene,TCE)职业暴露可导致严重的药疹样皮炎,常合并发热、皮损、肝肾损伤、浅表淋巴结肿大等临床表现。目前,职业性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occupational medicamentosa-like dermatitis due to TCE,OMLDT)临床治疗多以单一的糖皮质激素为主,长期使用易出现各种并发症而导致病情恶化,增加死亡风险。本综述旨在探讨OMLDT可行的治疗方式,为改进治疗方法、提高患者生存率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职业性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DMLT)患者眼损害的临床特点,探讨其治疗方法,为研究病因及发病机制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职业性DMLT眼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眼部表现大多数为结膜炎或(合并)角膜炎、其次为角膜溃疡,少数为角膜穿孔、中心性视网膜炎、干眼症。经综合治疗后,27例临床痊愈,3例遗留不同程度的视觉异常,3例遗留干眼症,3例转院(其中2例行角膜移植术),2例死亡。结论早期诊断、及时采取糖皮质激素、眼科局部治疗的综合治疗,效果尤佳,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豚鼠致敏最大值试验(guinea pig maximization test,GPMT)方法建立豚鼠致敏模型,检测并比较TCE致敏豚鼠与未致敏豚鼠血清中IL-6和IL-8的水平,探讨IL-6和IL-8在三氯乙烯(TCE)过敏性皮炎中的作用。方法将豚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溶剂(橄榄油)对照组,DNCB阳性对照组和TCE处理组。采用GPMT法建立豚鼠致敏模型。根据致敏结果及末次激发后采血的不同时点将TCE处理组分为TCE未致敏24h组,TCE致敏24h组,TCE未致敏72h组,TCE致敏72h组。用ELISA试剂盒测定血清中IL-6和IL-8的含量。结果DNCB组致敏率为100%,TCE组致敏率为62.1%。溶剂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溶剂对照组相比,TCE未致敏24h组IL-6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CE未致敏72h组与TCE未致敏24h组相比,IL-6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溶剂对照组相比,TCE未致敏72组IL-8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中细胞因子IL-6和IL-8水平在TCE诱导的致敏组和未致敏组豚鼠间... 相似文献
12.
华占楼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5,28(17):27-28
目的为了研究白介素-2受体(IL-2R)、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急性胰腺炎(AP)发病机制中作用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检测了68例急性胰腺炎患者急性发作期和临床缓解期血清中IL-2R、IL-6、TNF-α水平,并以50例正常健康人血清IL-2R、IL-6、TNF-α水平作为对照。结果68例AP患者急性发作期血清中IL-2R、IL-6、TNF-α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缓解期血清中IL-2R、IL-6、TNF-α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仍然有差异(P<0.05)。结论血清IL-2R、IL-6、TNF-α在AP发病机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可作为病情变化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法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围术期细胞因子IL-2、IL-6和IL-10的影响。方法60例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异丙酚全静脉麻醉(TIVA)组、静脉吸入复合麻醉(GA)组和硬膜外阻滞复合静脉吸入全麻组(GEA)组,每组20例,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0)、手术切皮时(T1)、CO2气腹建立后(T2)、术毕拔除气管导管时(T3)、术后1d(T4)采集外周静脉血,测定相应各时点血清IL-2、IL-6和IL-10浓度。结果与诱导前(T0)相比,各组IL-2在手术切皮时(T1)均明显下降(P〈0.01),切皮后TIVA组和GA组IL-2浓度逐渐升高,TIVA组与GA组IL-2浓度至术后24h(T4)时恢复至麻醉诱导前(T0)水平,而GEA组直到术后24h(T4)时IL-2浓度仍低于麻醉诱导前(T0)水平(P〈0.01)。各组IL-10浓度在手术切皮时明显增高(P〈0.01),TIVA组IL-10浓度至术毕拔除气管导管时达高峰,术后24h渐恢复正常,GA组及GEA组IL-10浓度在CO2气腹建立后渐恢复正常;GA组IL石浓度在术毕拔除气管导管时明显升高(P〈0.01),术后24h渐恢复至麻醉诱导前水平。结论芬太尼、异丙酚及维库溴胺行麻醉诱导可对患者产生免疫抑制,表现为IL-2浓度的下降;异丙酚全凭静脉麻醉可促进患者保护性免疫反应的产生;而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能减轻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对患者细胞因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20)
目的探讨腹部外伤手术患者术后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与并发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4年2月-2017年2月医院收治的256例腹部外伤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原学检测结果确诊为感染设为感染组30例,未感染组226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术后6、12、24、72、168、240h的血清IL-6、PCT、CRP水平变化;分析不同时间段血清IL-6、PCT、CRP阳性率与感染率的相关性。结果腹部外伤患者术后10d内发生感染30例,感染率11.72%。感染组患者术后各时间段血清PCT、CRP明显较术前升高(P<0.05),且在术后12、24、72、168hPCT、CRP明显高于未感染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IL-6水平明显高于术前,但感染组患者上述时间点IL-6均明显高于未感染组(P<0.05);术后12、24、72、168、240hPCT与病原学检测诊断感染结果的Pearson相关性系数rn均>0.7;血清IL-6在72h、168h、240h相关系数均>0.5;血清CRP 12、24、72、168、240h相关系数均>0.6。结论腹部外伤患者病情复杂,创伤对患者的血清IL-6影响较大,其与感染的相关性系数在不同时间内差异较大,PCT、CRP在不同时间内和病原学检测感染阳性相关性较好。 相似文献
15.
乳腺癌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_1与白细胞介素6和白细胞介素2水平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血清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2(IL-2)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RIA)法测定28例乳腺癌患者、11例乳腺良性疾病患者和30例健康妇女血清TGFβ1、IL-6和IL-2的水平。结果:乳腺癌患者血清TGFβ1和IL-6活性水平均高于乳腺良性病变组及对照组(P<0.05),而IL-2活性水平则明显降低(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血清中TGFβ1和IL-6活性水平升高及IL-2活性水平降低可能与乳腺癌发生、发展有关,测定其水平可作为临床病情观察和评估疗效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U)脓毒症患者血清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14亚型(Presepsin)、内毒素、白细胞介素(IL)-6、降钙素原(PCT)水平及其预后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海口市人民医院ICU收治的106例脓毒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病情分为脓毒症组44例、严重脓毒症组42例、脓毒症休克组20例,根据预后分为存活组88例和死亡组18例。对各组患者入ICU治疗24 h内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乳酸(LAC)、Presepsin、内毒素、IL-6、PCT水平进行比较。结果 随着病情加重,患者PLT水平逐渐降低,其他实验室指标水平逐渐升高(P<0.05)。患者PLT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呈负相关关系,其他实验室指标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关系(P<0.05)。死亡组患者血清Presepsin、内毒素、IL-6、PCT水平均高于存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Presepsin、内毒素、IL-6、PCT水平预测患者死亡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均有统计学意义(P<0...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妊娠糖尿病患者血清CRP、IL-6、IL-8和尿微量白蛋白(UA lb)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血清IL-6、IL-8和UA lb均采用放射免疫法、CRP则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结果:血清CRP水平GDM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G IGT组该指标水平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6水平GDM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G IGT组水平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8水平GDM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G IGT组水平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A lb水平GDM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G IGT组水平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GDM组和G IGT组CRP、IL-6、IL-8和UA1b水平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测定其水平对于了解GDM的病情及评估预后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白细胞介素-6(IL -6)、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 -1)、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 -4)水平在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肥胖儿童血清中的变化,为儿童NAFLD血清学标志物的发现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儿童血清IL -6、PAI -1、RBP -4水平.结果 体重正常组与肥胖组IL -6、PAI -1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体重正常组RBP -4水平显著高于肥胖组(P<0.01);NAFLD组的IL -6水平明显高于非NALFD组(P<0.01),NAFLD组的RBP -4水平显著低于非NAFLD(P<0.01);未见NAFLD组与非NAFLD组之间PAI -1水平存在差异(P>0.05).NAFLD分度与IL -6水平呈正相关(β=0.168,P=0.013),与RBP-4呈负相关(β=- 0.262,P=0.001).结论 肥胖儿童RBP-4水平低于正常体重儿童;IL -6及RBP -4与儿童NAFLD有关,可能在儿童脂肪肝的发病过程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三氯乙烯(TCE)接触工人及职业性TCE药疹样皮炎(OMDT)患者体内补体相关免疫指标的变化情况,为其发病机制研究提供线索.方法 收集8例确诊为OMDT患者入院时、入院第1、2、3、4、5周和出院时共7次血液样本,进行肝功能、免疫球蛋白和补体相关指标检测,同时以39名未发病的TCE接触工人为接触组,检测车间空气中TCE浓度以及工人8h TCE时间加权平均浓度;收集工人尿液和血液样本,检测尿液中三氯乙酸(TCA)含量;分析接触工人血液中补体相关免疫指标与病例组的差异.结果 与入院时[C3d-CIC:(92.86±44.80)mg/L,C3:(0.91±0.19)mg/L]相比,OMDT患者出院时C3d-CIC水平[(52.41±17.75)mg/L]降低,C3含量[(1.14±0.22) mgL]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3含量随着病情好转逐渐上升.4家调查工厂空气中TCE浓度为(351.96±36.72)mg/m3,均超过国家规定的职业接触限值,接触工人8hTCE时间加权平均浓度与尿中TCA含量超过国家规定职业接触限值的人数分别占调查总人数的28.21%和56.41%.与OMDT患者出院时[IgG:(10.03±l.21)mg/L;CIC:(103.50±29.17 )mg/L]相比,TCE接触组IgG[( 17.21±1.85 )mg/L]和CIC[(227.46±111.67) mU/L]含量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MDT发病机制中可能涉及Ⅱ型和Ⅲ型变态反应,从而引起脏器损伤.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热性惊厥(FS)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IL-10表达水平并与呼吸道病毒感染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9年3月来嘉兴市妇幼保健院就诊的136例热性惊厥患儿为研究对象,同期选取88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IL-6、IL-10表达水平,采用免疫荧光法对受试者鼻咽部脱落细胞进行病毒抗原检测,分析不同类型病毒感染热性惊厥患儿血清中IL-6、IL-10水平及患儿临床特征,探讨对非典型热性惊厥(复杂性热性惊厥,CFS)患儿临床特征的危险因素。结果CFS组患儿血清IL-6水平显著高于单纯性热性惊厥(SFS)组和对照组,SFS组患儿血清IL-6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FS组患儿血清中IL-10表达水平显著低于SFS组和对照组,SFS组患儿血清中IL-10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流感病毒A(FluA)组热性惊厥患儿血清中IL-6水平显著高于副流感病毒(PIV)组、腺病毒(ADV)组、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组,FluA组热性惊厥患儿血清中IL-10水平显著低于PIV组、ADV组、RS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luA、PIV、ADV、RSV 4个组之间年龄、热峰、热程、同一热程多次惊厥发作、发作后长程意识水平下降(PPIC)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FS患儿临床特征的危险因素显示年龄与部分性发作有关(P<0.05),同一热程中多次惊厥发作与年龄、FluA病毒有关(P<0.05),PPIC与热程、同一热程中多次惊厥发作、ADV感染有关(P<0.05)。结论FS患儿血清IL-6表达水平上调,IL-10水平下调,不同病毒类型感染的热性惊厥患儿临床表现不同,年龄、同一热程中多次惊厥发作、FluA、PPIC等可能是FS发作的重要因素,其中FluA可能是FS发病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