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 毫秒
1.
目的 评价熵指数预测丙泊酚-瑞芬太尼全麻苏醒期意识恢复的准确性,并与脑电双频指数(BIS)进行比较。方法 收集本院2010年10月至12月择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50例,采用靶控输注丙泊酚-瑞芬太尼维持麻醉。术后不同时点监测反应熵(RE)、状态熵(SE)、BIS、丙泊白酚效应室浓度(Ce)、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分别计算其预测苏醒期意识状态的预测概率(Pk)值并进行比较;分别计算5%、95%患者意识恢复时RE、SE、BIS等指标的有效数值(EC05、EC95)及其95%可信区间(95%CI);分析RE、SE、BIS和Ce与苏醒期意识状态变化的相关性。结果RE、SE、BIS和Ce与苏醒期意识状态变化均具有相关性(rs=0.898、0.901、0.899、-0.935,均P<0.01)。患者意识恢复时,RE、SE、BIS值分别为89.5±2.8、75.2±6.8、81.6±2.6;3者预测患者意识恢复的Pk值均显著高于0.5,亦高于MAP、HR的Pk值(均P<0.01)。RE、SE、BIS的EC05及其95%CI分别为84.7(81.2,86.8)、58.3(52.5,61.1)、61.2(48.2,68.2),EC95及其95%CI分别为92.4(90.1,94.8)、72.2(67.5,78.2)、84.3(78.6,92.8)。90%患者意识恢复的RE范围最小,而BIS范围最大。结论 熵指数和BIS均能准确预测丙泊酚-瑞芬太尼全麻苏醒期意识状态,熵指数比BIS能更准确预测患者意识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体重指数(BMI)对使用舒芬太尼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纳入我院2018年1~12月行腹腔镜下妇科手术后采用舒芬太尼镇痛的患者174例,根据BMI的不同将其分为3组:BMI<18.5 kg/m 2为偏瘦组,BMI 18.5~23.9 kg/m 2为正常体重组,BMI 24~27.9 kg/m 2为超重组,每组58例。所有患者均采用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PCIA),配方为舒芬太尼2μg/kg+格拉司琼6 mg+生理盐水,总量为200 mL。比较分析术后各组患者疼痛NRS评分、镇痛泵按压次数、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镇静状态评分≥1分,恶心、呕吐、瘙痒NRS评分>3分,呼吸抑制(呼吸频率≤8次/分钟或SpO2<90%)]。结果正常体重组和超重组术后6 h NRS评分均低于偏瘦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体重组和超重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体重组和超重组患者术后6、24 h镇痛泵的按压次数均少于偏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组患者恶心、呕吐、镇静状态、瘙痒及呼吸抑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组患者MAP及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MI是影响舒芬太尼术后镇痛效果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对高血压患者脑电双频指数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3月在我院行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麻醉的高血压患者105例,根据使用瑞芬太尼靶控输注的浓度将患者分为3组,Ⅰ组浓度为2.0 ng/mL、Ⅱ组浓度为3.0 ng/mL、Ⅲ组浓度为4.0 ng/mL,其三组丙泊酚的靶浓度均为4μg/mL,每组各35例患者。观察比较三组患者在入室5 min(T0)、插管前(T1)、插管后1 min(T2)、插管后3 min(T3)以及插管后5 min(T4)各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心率以及脑电双频指数的变化,并比较其苏醒的时间。结果:Ⅰ组患者在T2、T3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与心率均明显的高于T1时间点,Ⅱ组患者在T2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与心率均明显的高于T1时间点,比较差异具体统计学意义(P<0.05);在T2、T3与T4时间点上,Ⅲ组患者的脑电双频指数明显的低于Ⅱ组患者与Ⅰ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患者的苏醒时间明显的长于Ⅰ组、Ⅱ组患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使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麻醉高血压患者,其脑电双频指数会随着瑞芬太尼的浓度而降低,减低插管应激反应,并能够维持血流动力学的平稳。  相似文献   

4.
张军  朱建平  仝健 《医学信息》2009,22(7):1273-1274
目的 探讨脑电双频指教(BIS)指导丙泊酚麻醉在妇科腹腔镜手术的可行性.方法 选用50例行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指导组(BIS)和对照组.指导组(25例)通过维持BIS在(50±5)左右来调整丙泊酚用量的大小,对照组根据同一麻醉医生的临床经验来调整丙泊酚用量的大小,记录麻醉期间BP.HR.BIS值及丙泊酚的用量.结果 指导组MAP明显高于对照组,对照组者MAP.HR波动幅度较大,指导组的BIS值明显高于对照组,但麻醉过程相对平稳,丙泊酚的用量指导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BIS可为丙泊酚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麻醉镇静深度提供量化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全麻下老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应用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对术后谵妄(POD)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收治的92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老年患者,性别不限,年龄60~83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与BIS组,每组46例.常规组行常规全身麻醉,BIS组基于BIS监测...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不同靶浓度舒芬太尼对丙泊酚静脉麻醉脑电双频指数(BIS)的影响。方法80例择期行全麻手术病人,年龄30~50岁,ASAⅠ~Ⅱ级,BMI〈30kg/m^2,随机分成S0、S0.1,S0.3、S0.5,四组,每组20例。病人入手术室后监测生命体征,静卧5min纪录MAP、HR、BIS后,给予血浆靶浓度为3μg/ml的丙泊酚,病人意识消失后给予0.1mg/kg维库溴铵,随后依分组情况分别给予效应室靶浓度为0、0.1、0.3、0.5ng/ml舒芬太尼,肌松满意后行气管插管并记录病人入室后(T0)、给舒芬太尼前(T1)、气管插管前(T2)及气管插管后(T3)MAP、HR、BIS数据。结果0.1~0.5ng/ml舒芬太尼对丙泊酚静脉麻醉BIS值无影响。S0.1组病人气管插管后MAP、HRB1S值升高,存在插管反应。结论舒芬太尼在无疼痛刺激时对BIS没有影响,舒芬太尼效应室浓度0.3ng/ml为较佳气管插管剂量。  相似文献   

7.
辛鑫  赵晶  黄宇光 《基础医学与临床》2011,31(12):1363-1365
 目的 探讨意识指数(Index of Consciousness,IOC)与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 BIS)相比,靶控丙泊酚全麻诱导时用于监测镇静深度的相关性。方法 研究纳入行普外或妇科手术的患者30例,靶控丙泊酚全麻诱导期间,同时监测IOC和BIS。记录镇静评分(observers assessment of alertness/sedation scale, OAA/S)由5分逐级降低至1分时,每次OAA/S 评分即刻的IOC及BIS值,以及相应点的丙泊酚效应室浓度。结果 IOC、BIS与OAA/S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988和0.986(P<0.001),BIS与IOC的相关系数r为0.997(P<0.001)。结论 IOC用于靶控丙泊酚全麻诱导时的镇静深度监测,与BIS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程燕  张宁  郭金光 《医学信息》2018,(12):83-86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对甲状腺手术全麻患者术后恶心呕吐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2月择期全麻甲状腺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D组给予右美托咪定,R组给予瑞芬太尼。观察患者入室时、插管前、插管后5 min、手术开始后5 min、手术开始后30 min、缝皮时、拔管后5 min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记录麻醉时间、手术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及入PACU时的警觉镇静评分、术后疼痛评分、补救止吐和镇痛药物的使用。观察患者0~2 h、2~24 h内恶心呕吐发生情况。结果 T2~T7时D组HR低于R组(P<0.05),两组间M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组和D组患者手术时间、麻醉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睁眼时间、拔管时间长于R组,D组OAA/S镇静评分低于R组(P<0.05);后2个时段,D组恶心发生率低于R组(P<0.05);止吐药使用率低于R组(P<0.05);两组术后呕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0~2 h疼痛VAS评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24 h,D组VAS评分低于R组;两组补救镇痛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甲状腺手术患者,麻醉诱导前右美托咪定负荷量1 μg,维持量0.3~0.5 μg/(kg·h)可有效降低术后恶心呕吐的症状,减少止吐药物的使用,改善术后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9.
脑电双频谱指数监测改善全麻苏醒质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亚峰  王冬青  蔺玉昌 《医学信息》2009,22(9):1793-1795
目的 利用脑电双频谱指数(BIS)监测全身麻醉镇静深度,与传统监测指标相比较对麻醉药物用量和术后麻醉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甲状腺次全切除手术70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根据临床经验控制术中麻醉深度:B组应用BIS监测仪调整麻醉深度.麻醉方式均为气管内插管静吸复合麻醉,统一各组用药方案.两组均于手术当天,次日,一周进行随访完成术中知晓调查表,一个月后进行电话跟踪.同时记录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结束到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清醒拔管时间,定向力回复时间以及术后有无恶心、呕吐、躁动.详细记录得普利麻和异氟醚用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两组病例一般情况,手术时间无统计差异,BIS监测病人麻醉药物用量相对较少,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均短于传统监测组(P<0.05).两组均未出现术中知晓病例.恶心呕吐以及术后躁动两组大致相同.结论 应用BIS监测有助于有效控制全麻药物用量和改善术后麻醉苏醒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病人麻醉前与手术结束病人清醒血浆补体C3、C4浓度的变化,以评价丙泊酚静脉复合麻醉对手术病人免疫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15例ASAⅡ~Ⅲ级手术病人行丙泊酚静脉复合麻醉,麻醉诱导用咪唑安定、芬太尼、依托咪酯、琥珀胆碱,麻醉维持用丙?白酚、芬太尼、维库溴铵,观察麻醉前T0,手术结束病人清醒后Te采聚静脉血,测血浆补体C3、C4浓度。结果病人麻醉前T0与手术结束清醒后Te血浆补体C3、C4浓度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体系统是非特异性免疫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丙泊酚静脉复合麻醉可抑制手术创伤所致的应激反应,避免免疫抑制,保持机体补体水平的稳定,维持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1.

Purpose

We investigated the effect of total intravenous anesthesia (TIVA) with propofol on 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 (PONV) after robot-assisted laparoscopic radical prostatectomy (RLRP) in patients at low risk of developing PONV, in comparison to balanced anesthesia with desflurane.

Materials and Methods

Sixty two patient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the Des or TIVA group. Propofol and remifentanil were used for induction of anesthesia in both groups and for maintenance of the anesthesia in the TIVA group. In the Des group, anesthesia was maintained with desflurane and remifentanil. In both groups, postoperative pain was controlled using fentanyl-based intravenous 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 and ramosetron 0.3 mg was administered at the end of surgery. The incidence of PONV, severity of nausea and pain, and requirements of rescue antiemetics and analgesics were recorded.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nausea in the post-anesthetic care unit was 22.6% in the Des group and 6.5% in the TIVA (p=0.001) group. The incidence of nausea at postoperative 1-6 hours was 54.8% in the Des group and 16.1% in the TIVA group (p=0.001). At postoperative 6-48 hours,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incidence of nausea between groups.

Conclusion

In order to prevent PONV after RLRP in the early postoperative period, anesthesia using TIVA with propofol is required regardless of patient-related risk factors.  相似文献   

12.
许伯林 《医学信息》2019,(16):141-142,145
目的 研究七氟醚联合瑞芬太尼用于产科全身麻醉对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行产科全身麻醉足月产妇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瑞芬太尼麻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伤联合七氟醚,比较两组麻醉诱导前、气管插管后、胎儿娩出后、拔管后各时间段炎性细胞因子(IL-6、TNF-α、sTNFR-Ⅱ)水平、动脉压(MAP)、心率(HR)、新生儿Apgar 评分、脐动脉pH以及术中情况。结果 两组气管插管后、胎儿娩出后IL-6、TNF-α、sTNFR-Ⅱ水平均高于麻醉诱导,拔管后IL-6、TNF-α、sTNFR-Ⅱ水平均低于麻醉诱导前,且各时间段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气管插管后、胎儿娩出后MAP、HR均低于麻醉诱导前,拔管后HR均高于麻醉诱导前,且各时间段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Apgar 评分、脐动脉pH值以及术中情况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七氟醚联合瑞芬太尼用于产科全身麻醉安全有效,可减少炎性因子的释放,进而稳定血压和心率,对提高手术安全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七氟醚和异丙酚全麻诱导用于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效果。方法择期心脏瓣膜置换病人70例,ASAⅠ级至Ⅲ级,年龄22~69岁,行全身麻醉。随机分为七氟醚组和异丙酚组,每组35例,其中七氟醚组(S组)吸入6%七氟醚麻醉诱导;异丙酚组(P组)用异丙酚静脉麻醉诱导,两组均静脉注入10μg/kg芬太尼。病人入室后记录血压(BP)、心率(HR)作为基础值。记录插管前、即刻、插管后1、2、3min的BP和HR以及病人意识消失的时间。结果与基础值比较,插管前即刻两组BP均下降,S组HR减慢(P〈0.01);插管后1minP组BP下降(P〈0.01);插管后3min,P组HR较S组快(P〈0.05)。结论七氟醚可安全用于心脏瓣膜置换术全麻诱导。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气管内全麻合并颈丛阻滞和单纯气管内全麻应用于甲状腺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40例行双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手术的全麻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采用气管内全麻合并颈丛阻滞。B组采用单纯气管内全麻,常规麻醉诱导插管,麻醉维持A组用瑞芬太尼0.05—0.15μg/(kg·min).B组用瑞芬太尼0.1—0.2μg/(kg·min),两组均持续静脉输注异丙酚,记录气管插管、切皮、麻醉维持和气管拔管时血压和心率的变化,术后睁眼和气管拔管时间,以及术后是否需要镇痛。结果A组气管插管、切皮、麻醉维持时浅麻醉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B组术后需要镇痛的人数明显多于A组(P〈0.01)。结论气管内全麻合并颈丛阻滞在甲状腺手术时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方面明显优于单纯气管内全麻.并可减轻术后疼痛。  相似文献   

15.
李杰 《解剖与临床》2008,13(6):424-426
目的:观察异丙酚-舒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对腹腔镜下CO2气腹患者内脏器官灌注的影响。方法:40例择期行腹腔镜手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异氟醚静吸复合麻醉组(静吸组)和异丙酚-舒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组(静脉组)。测定气腹前(T0)、气腹后30min(T1)、60min(T2)和放气后10min(T3)时动脉pH(pHa)、PaCO2、i-pH、PgCO2和PCO2gap。术中同时记录心电图(ECG)、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血氧饱和度(SpO2)、气道压力(AWP)。结果:与T0比较,两组T1、T2和静吸组T3时PCO2gap升高,i-pH降低(P〈0.01或P〈0.05)。与静吸组比较,静脉组T1、T2和T3时PCO2gap降低,i-pH升高(P〈0.05)。与T0比较,两组T1、T2的AWP和HR升高(P〈0.01)。两组SBP、DBP、SpO2、pHa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异丙酚-舒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可减轻腹腔镜患者CO2气腹期间的内脏低灌注,优于静吸复合麻醉。  相似文献   

16.
探讨TNF α、IL 6、IL 8与异丙酚麻醉下胆道手术患者中性粒细胞凋亡的关系。ASAI~II级择期行胆道手术的非肿瘤患者 4 3例 ,随机分为异丙酚麻醉组 (P组 ,n =2 2 )及安氟醚麻醉组 (E组 ,n =2 1)。另选择健康成年人 16例作健康对照组。取手术前 (T1)、手术开始 (T2 )、手术开始后 3h (T3)、 2 4h (T4 )、 72h (T5 )外周静脉血 10ml,检测中性粒细胞凋亡及血浆细胞因子的水平。结果发现胆道手术患者术前中性粒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 ;同手术前比 ,T3、T4、T5时点中性粒细胞的凋亡率均明显降低 (P <0 0 1) ;而与E组比 ,P组分别在T3、T4时间点中性粒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 (P <0 0 1)。胆道手术患者围术期血浆TNF α变化差异不明显 ;IL 6在手术创伤后升高 ,术后 1d达峰值 ,但在组间无明显的差异 ;围术期血浆IL 8的水平变化同IL 6 ,但与E组比 ,P组分别在T3、T4时间IL 8的血浆水平明显降低 (P <0 0 5、P <0 0 1)。本研究认为异丙酚麻醉与安氟醚麻醉相比 ,具有明显地减轻手术创伤后中性粒细胞凋亡的延迟作用 ,可能与异丙酚麻醉组创伤后细胞因子IL 8的释放较低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异丙酚和乌拉地尔对胆囊全麻手术患者气管拔管过程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经彩色B超/CT确诊住院且行胆囊择期手术患者128例(ASAⅡ~IV级),将患者分为异丙酚组(n=64)和乌拉地尔组(n=64)。手术结束时分别缓慢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稀释至8 mL的异丙酚1.5 mg/kg、乌拉地尔2.5 mg/kg。用药后立即吸痰,拔除气管导管,拔管后面罩吸氧10 min。双盲观察记录诱导前、用药后、吸痰时、拔管时、拔管后5 min、拔管后10 min的收缩压/缩张压(SBP/DSP)、心率(HR)、pH、PaO2、PaCO2和SaO2,同时记录拔管期躁动性及患者完全清醒时间。结果患者拔管后异丙酚组呛咳(4.7%vs.26.6%)、躁动(3.1%vs.17.2%)和舌后坠(12.5%vs.21.9%)发生率明显低于乌拉地尔组(P0.05)。异丙酚组和乌拉地尔组在诱导前、用药前、吸痰时、拔管时、拔管后5 min和拔管后10 min,SBP/DSP和心率均明显升高(P0.05)。2组患者清醒时间无显著性差异,手术围拔管期pH、PaO2、PaCO2、SaO2变化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胆囊手术患者应用异丙酚预防围拔管期不良反应效果优于乌拉地尔,且不影响胆囊手术患者苏醒时间。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了局麻与全身麻醉对手术病人血清一氧化氮 (NO)和一氧化氮合成酶 (NOS)的影响。方法 :根据不同麻醉方法将 30例胃部手术病人分为局麻组 (A组 )和静吸复合全麻组 (B组 ) ,每组 1 5例。在麻醉诱导前 ,手术切皮和手术开始后 1小时抽取静脉血 3ml,分别测定血清NO、NOS浓度。结果 :A组血清NO、NOS含量在切皮和术中 1小时与术前比较有显著差别 (p <0 0 5 ) ,B组血清NO、NOS含量无显著差异 (p>0 0 5 ) ,在切皮和术中 1小时B组NO、NOS含量与A组含量降低 (p <0 0 5 )。 结论 :静吸复合麻醉能明显抑制NOS活性 ,降低NO的生成。  相似文献   

19.
郭青 《医学信息》2019,(24):75-77
目的 探讨采用全麻与腰硬联合麻醉对老年骨科患者认知功能及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7月~2018年12月骨科手术的60例老年患者,根据术中麻醉方式分为对照组(n=28)及观察组(n=32)。对照组于骨科手术中选用全麻方式,观察组术中选用腰硬联合麻醉方式,比较两组认知功能(MMSE评分)、镇痛效果(VAS评分)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 对照组T1、T2时间点MMSE评分较观察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2、6、12 h VAS评分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不同时间点VA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前后血压、心率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对照组术后血压降低,心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麻与腰硬联合麻醉对老年骨科手术患者均具有良好镇痛效果,但腰硬联合麻醉对患者认知功能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影响更小,且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20.
为探索全身麻醉的中枢作用靶位,本研究观察了异丙酚麻醉-清醒过程中小鼠脑内磷酸化的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ERK1/2)的表达变化。24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未麻醉对照组,异丙酚麻醉5min组,异丙酚麻醉后清醒5min组和异丙酚麻醉后清醒1h组;每组6只。麻醉动物腹腔内注射异丙酚100mg/kg。分别于清醒状态和麻醉各时点脱臼处死,灌注固定,取脑,冠状位冰冻切片,行全脑pERK1/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分析。结果显示:与未麻醉对照组相比,异丙酚麻醉5min组小鼠脑内感觉运动皮质、扣带皮质、梨状皮质、嗅周皮质及海马的pERK1/2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P<0.05),而杏仁中央核、终纹床核卵圆亚核、下丘脑室旁核、视上核、下丘脑腹内侧核腹外侧部、缰外侧核和中脑E-W核等均较未麻醉组显著升高(P<0.01)。清醒5min后与麻醉组相比,各脑区/核团的pERK1/2表达除海马外均明显恢复(P<0.05);清醒1h后除海马外各脑区/核团的pERK1/2表达均恢复至对照组水平(P>0.05)。本研究表明异丙酚能引起小鼠脑内一些脑区和核团的ERK1/2磷酸化水平随麻醉过程发生变化,提示ERK1/2磷酸化可能参与全身麻醉的作用过程。相关脑区和部位可能与全麻药的中枢作用靶位或麻醉的应激效应调控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