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 毫秒
1.
目的:观察和苷类药物抗病毒治疗对肺结核合并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抗结核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肺结核合并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68例,按照数字随机法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肝治疗及抗结核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核苷类药物抗病毒治疗,比较两组抗结核效果。结果观察组第10d、第30d ALT、AST、TBil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HBV-DNA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停止抗结核治疗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核苷类药物抗病毒治疗可以有效抑制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病情发展,减轻肺结核合并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在抗结核时,肝脏功能出现的损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替比夫定对乙肝携带者抗结核治疗中肝损害的预防治疗疗效。方法收集我院乙肝携带并有肺结核患者(A组)30例,及未进行抗病毒治疗的乙肝携带并有肺结核患者(B组)25例,两组开始抗结核时均采用2HRES/7HR化疗方案。A组给予水飞蓟宾护肝治疗和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B组仅给予水飞蓟宾护肝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及HBV DNA变化情况。结果 A组治疗中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治疗前A、B两组肝功能与HBV DN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后HBV DNA(log)水平为(3.68±1.04),与治疗前的(6.74±2.27)及治疗后B组的(6.57±2.5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治疗后肝功能ALT、AST增高,与治疗前及治疗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肝携带合并肺结核患者使用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可以有效抑制患者体内HBV的复制,预防肝功能损害,可以支持化疗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3.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用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方法以服药依从性差的32例患者为观察组;服药依从性好的32例患者为对照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探索影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因素。结果与服药依从性差的患者相比,服药依从性好的患者组中有乙肝家族史(OR0.042,95%C.I.0.005~0.333)、抗病毒治疗的认知程度高(OR 0.112,95%C.I.0.014~0.872)和“医师告知”详细(OR0.142,95%C.I.0.020~0.993)的出现服药依从性差的危险度均降低。结论有乙肝家族史的患者,可从亲属的诊疗经历中获得经验,而服药依从性较好。此外,医师加强对患者“治疗认知度”的培训,可提高患者抗病毒治疗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肺结核并HBV携带初治患者抗结核治疗的同时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肺结核并HBV携带者随机分为A、B、C组,每组30例。A组抗结核治疗(2HREZ/4HR)的同时予拉米夫定或者恩替卡韦抗病毒及甘草酸二胺肠溶胶囊护肝治疗,B组抗结核治疗(2HREZ/4HR)的同时予甘草酸二胺肠溶胶囊护肝治疗,C组仅给予抗结核治疗(2HREZ/4HR),比较3组患者肝功能受损情况、HBV—DNA变化情况。结果A组肝损率较B组和C组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肝损率较C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后2月、6月HBV-DNA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B、C组治疗后6月HBV-DNA水平较治疗前无明显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76、0.941)。结论对肺结核并HBV携带者早期予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能有效抑制HBV-DNA复制,减少肝功能损伤发生率,从而顺利完成抗结核治疗疗程,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5.
马琳  田瑞民 《医学信息》2019,(7):120-122
目的 分析抗病毒疗法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晚期肝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1月~9月收治的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晚期肝病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行抗病毒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原发性肝癌患者中,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60.00%,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88.89%;肝硬化患者中,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64.29%,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2.31%;重型肝炎患者中,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68.7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4.44%,组间数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晚期肝病患者进行治疗时,采用抗病毒治疗疗法可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有利于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6.
树突状细胞在抗病毒免疫及病毒性肝炎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树突状细胞是目前发现的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在免疫反应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备受重视,其诱导的强烈的CTL反应在病毒性肝炎基因治疗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艾滋病合并肺结核患者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提高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艾滋病(HIV/AIDS)合并肺结核的认识。方法 分析了12例AIDS合并肺结核患者有关资料。结果 12例AIDS合并肺结核者X线胸片显示病灶超过4个肺野9例。出现空洞6例,痰抗酸菌涂片阳性3例,9个月短化方案(2HRZE/7HR)治疗肺结核。5例完全疗程,停药观察1-2年半,病灶稳定,生活质量良好,死亡4例。结论 肺结核合并HIV/AIDS时胸片病灶广泛,痰抗酸菌涂片阳性率较低,9个月短化方案抗结核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8.
树突状细胞是目前发现的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 ,在免疫反应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备受重视 ,其诱导的强烈的CTL反应在病毒性肝炎基因治疗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树突状细胞是目前发现的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在免疫反应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备受重视,其诱导的强烈的CTL反应在病毒性肝炎基因治疗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抗病毒治疗对低病毒载量的乙肝ACLF患者生存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抗病毒治疗对低病毒载量的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转归的影响.方法 352例乙型肝炎相关ACLF患者,其中低病毒载量组175例、高病毒载量组177例,各组分为护肝治疗(对照)组及抗病毒治疗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生存率及抗病毒治疗短期疗效差异.结果 观察24周,抗病毒治疗组的乙型肝炎相关ACLF患者总体生存率高于护肝治疗者(P=0.010),低病毒载量组中抗病毒治疗组的生存率高于护肝治疗组(P=0.001),高病毒载量组中抗病毒治疗组与护肝治疗组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56),抗病毒治疗组中低病毒载量组与高病毒载量组的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55).结论 抗病毒治疗可提高低病毒复制的乙型肝炎相关ACLF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炮制海芋散在复治肺结核中的作用。方法把102例多治病人随机分成两组。采用WHO推荐的复治方案3H3R3Z3E3/6H3R3E3为对照组(51例),将用复治方案3H3R3Z3E3/6H3R3E3,加口服经炮制海芋散作为治疗组(51例),对病例的症状体征、病灶吸收情况、空洞吸收和闭合情况、痰菌阴转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进行观察研究。结果症状体征改变情况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0%,对照组为66.7%(P〈0.01);病灶吸收情况治疗组为96.1%,对照组为64.7%,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空洞吸收或闭合治疗组为98.0%,对照组为68.6%,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痰菌阴转情况治疗组为94.1%。对照组为70.5%,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组为25.1%,对照组为52.2%.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加服用经炮制海芋散联合抗痨化疗组合药物治疗复治肺结核的疗效优于单纯用抗痨化疗组合药的化疗方案,且可减轻抗痨化学药物的不良反应,作用肯定,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不同病期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肝血液循环变化.方法:将105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分为:急性(21例)、慢性轻度(22例)、慢性中度(22例)、慢性重度(20例)及肝硬化(20例)五组.正常对照组20例为本院健康职工.空腹、平卧、平静呼气末屏气检测,存盘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各病期肝炎形态异常率和各定量指标由急性、慢性轻度、慢性中度、慢性重度、肝硬化,差异逐渐明显(P<0.05,P<0.01).结论:乙型病毒性肝炎由急性肝炎到肝硬化,随着病情进展,肝阻抗血流图异常渐明显,表明肝脏血液循环障碍渐加重.  相似文献   

13.
肺结核患者血清HA、LN含量及其治疗前后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肺结核患者血清透明质酸(HA)、层黏连蛋白(LN)含量的变化及其对治疗的反应性.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检测30例健康体检者及82例肺结核患者血清HA、LN含量及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活动性肺结核患者血清HA、LN显著增高(P<0.01),而非活动性肺结核患者HA、LN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治疗后2个月活动性肺结核患者HA、LN降低,但仍高于对照组.HA、LN值与病程、C-反应蛋白(CRP)及血沉(ESR)值存在相关性,HA与LN结果亦显著相关(P<0.01).结论:检测血清HA和LN对肺结核患者肺纤维化的早期诊断、病情监测及疗效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仍是国内外所面临的一大难题,近年来虽已取得显著成果,但目前临床的抗病毒治疗只能抑制病毒的复制,尚不能彻底清除体内乙型肝炎病毒。病毒的耐药变异仍然是影响CHB抗病毒疗效的重要原因之一,现国际国内仍在探讨新的抗病毒治疗方法,特别是新的免疫治疗策略以期获得持久的病毒学和血清学应答,达到CHB的永久性治愈。本文就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陈欢  李秀惠 《医学信息》2019,(12):67-69
目的 分析急、慢性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患者血脂水平及患者血脂水平的变化情况。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乙型肝炎患者40例作为急性乙型肝炎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4例作为慢性乙型肝炎组、乙肝肝硬化患者35例作为乙肝肝硬化组,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比较急、慢性乙型肝炎及乙肝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及血脂水平。结果 急性乙型肝炎组与慢性乙型肝炎组在ALT、AST、TBIL、DBI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乙型肝炎组与乙肝肝硬化组在ALT、AST、ALB、TBIL、DBIL、PT、PTA、IN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乙型肝炎组与乙肝肝硬化组在ALT、AST、ALB、PT、PTA、IN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乙型肝炎组TG高于慢性乙型肝炎组与乙肝肝硬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乙型肝炎组CHO水平高于急性乙型肝炎组与乙肝肝硬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乙型肝炎组、慢性乙型肝炎组、乙肝肝硬化组在HDL-C、LDL-C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慢性乙型肝炎及乙肝肝硬化患者血脂水平逐渐降低,以TG下降为主,与肝功能损伤有关,是评估乙型肝炎病程进展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清乙型肝炎病毒大蛋白与HBV-DNA联检在乙型肝炎患者诊治中的意义。方法:对162例HBV感染者及47名健康对照组血清采用ELISA检测乙型肝炎病毒大蛋白及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FQ-PCR定量检测HBV-DNA。结果:162例HBV感染者血清中,HBV-LP浓度与HBV-DNA拷贝数间具有良好的正相关性(rs=0.64,P〈0.001),不同HBV-DNA拷贝数组别间HBV-LP浓度存在差异显著性(P〈0.01);HBV-LP与HBV-DNA、HBeAg间均关联显著(P〈0.01)。HBV-LP与HBV-DNA、HBeAg间阳性率均存在差异显著性(P〈0.05),HBV-LP阳性率为84.57%,较HBV-DNA、HBeAg均敏感。其中HBV-LP在HBV-DNA阳性组中阳性率为91.18%(93/102),DNA阴性组中阳性率为73.33%,均较HBeAg高;在58例HBV-DNA和HBeAg共同阴性的HBV感染血清中,HBV-LP检出42例阳性。结论:血清HBV-LP浓度与HBV-DNA联检有利于提高HBV感染者体内病毒复制、疾病进程、疗效与预后判断的血清学诊断与监测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拉米夫定是临床上最早应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抗病毒药物,但是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有部分患者会对拉米夫定产生耐药性,从而影响了临床治疗的效果,而对耐药患者的治疗成为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选用阿德福韦联合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单药治疗拉米夫定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以观察阿德福韦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经拉米夫定治疗后产生YMDD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2例,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采用阿德福韦(10mg,每日1次口服)联合拉米夫定(0.1g,每日1次口服)治疗72周;B组采用阿德福韦单药治疗72周。治疗期间分别于治疗的第12周、24周、48周、72周检测乙肝病毒标志物检测(HBV-M),HBV DNA定量、肝功能,并记录。结果第12、24、48、72周时A组ALT复常率为59.3%、71.9%、78.1%、87.5%,B组为33.3%、36.7%、40.0%、53.3%;A、B组的HBV-DNA阴转率分别为56.3%、62.5%、71.9%、90.6%;30.0%、33.3%、40.0%、53.3%;A组HBe Ag阴转率、HBe Ab转换率为50.0%、65.6%、75.0%、90.6%;B组为20.0%、26.7%、46.7%、66.7%。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判定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阿德福韦联合拉米夫定的疗效,要明显优于阿德福韦单药治疗;2提示阿德福韦能有效抑制拉米夫定耐药株的复制,阿德福韦联合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单药治疗对拉米夫定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都具有较强的抗病毒作用;3阿德福韦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拉米夫定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可以降低耐药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Although it has been known that y8 T cells ma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immune response to infection of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M. tb), the mechanisms by which the T8 T cells participate in the innate and/or acquired immunity to tuberculosis (TB) have not been full elucidated. In the present study, 27 patients with active pulmonary TB and 16 healthy donors (HD) were performed. We found that proportion of IL-17-producing cells among lymphocyte was similar between TB patients and HD, whereas the proportions of γδ T cells in IL-17- producing cells (59.2%) and IL-17-producing cells in γδ T cells (19.4%) in peripheral blood were markedly increased in TB patients when compared to those in HD (43.9% and 7.7%, respectively). In addition, the proportions of IFN-γ-producing γδ T cells in TB patients were obviously lower than that in HD. Upon re-stimulated with M. tb heat-treated antigen (M. tb-HAg) in vitro, fewer IL-17-producing γδ T cells were generated from HD and TB patients, whereas IFN-γ-producing γδ T cells were increased in TB patients compared to that in HD. Our findings in TB patients and healthy human were consistent with other murine investigation that the IL-17- producing γδ T cells were main source of IL-17 in mouse model of BCG infection, suggesting that γδ T cells might be involved in the formation of tubercular granuloma in pulmonary TB patients, but need further identification. 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 2008;5(3):203-208.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表面抗原定量检测与HBV-DNA相关性,并探讨其检测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200例未接受抗病毒治疗及免疫调节剂治疗的慢性HBV感染患者治疗前、治疗中HBsAg与HBV-DNA水平,并随访20例治疗后HBV-DNA转阴患者HBsAg与HBV-DNA水平变化,探究HBsAg定量检测临床意义.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未接受抗病毒治疗及免疫调节剂治疗前HBeAg(+)患者HBsAg与HBV-DNA水平显著正相关(r =0.683,P<0.05),HBeAg(-)患者两者正相关性,但相关性较低(r=0.273,P<0.05).治疗过程中HBsAg与HBV-DNA水平呈正相关(r=0.41,P<0.01),65.5% (131/200)的变化规律为HBsAg随HBV-DNA含量的下降而下降.20例HBV-DNA治疗后转阴(HBV-DNA<500拷贝/mL)患者,其中6例治疗期间HBsAg定量持续下降,HBsAg定量均< 250IU/mL,停药后24周复检HBV-DNA仍为阴性.14例治疗后乙肝病毒定量转阴患者(HBV-DNA< 500拷贝/mL),治疗期间HBsAg定量不降或上升,停药后24周复检病毒定量有4例(4/14)出现反弹(HBV-DNA> 500拷贝/mL).结论 血清HBsAg含量与HBV-DNA具有相关性,临床可将HBsAg含量与HBV-DNA联合检测,用于慢性HBV感染患者的病情程度预判,监测临床治疗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安络化纤丸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采用安络化纤丸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B组单独采用阿德福韦酯治疗,疗程均为半年。观察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的血清HA、LN、PCIII、IV—C水平和肝功能指标(TBIL、AIJT、AST、ALB)及HBV—DNA定量。结果A、B两组血清HA、LN、PCIII、IV—C、TBIL、ALT、AST均随治疗时间逐渐降低,除PCIII外(P〉0.05),其余三项指标治疗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肝功能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但A组改善较B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HBV—DNA定量方面,两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下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安络化纤丸联合阿德福韦酯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有良好的抗纤维化效果,并能改善生化指标,疗效优于单独使用阿德福韦酯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