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清促血小板生成素水平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清血小板生成素 (thrombopoietin ,TPO)水平与外周血小板计数(plateletcounts ,PLT)、骨髓巨核细胞计数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方法 :ELISA法测定 5 0例不同病因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清TPO水平 ,同时用自动血细胞仪测定其PLT ,人工计数骨髓涂片上巨核细胞总数 ,以 2 0例健康人为正常对照 .结果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较正常对照组血清TPO略低 ,但差异无显著性 (P>0 . 0 5 ) ;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血清TPO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相关分析表明ITP和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PLT与血清TPO浓度均呈负相关 (r =- 0 . 6 5 ,P <0 . 0 5 ;r =- 0 6 8,P <0 . 0 5 ) ;巨核细胞计数与血清TPO浓度也均呈负相关 (r =- 0 . 5 5 ,P <0. 0 5 ;r =- 0 . 5 8,P <0. 0 5 ) .结论 :检测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清TPO水平有助于区分不同原因所致的血小板减少症 .血清TPO水平同时受PLT、巨核细胞数双重调控 .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患者血清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ntin,TPO)水平改变与疗效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45例ITP患者(ITP组)和25例体检正常者(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定量检测2组患者治疗前后TPO浓度,同时分别采用血细胞分析仪及骨髓涂片法检测治疗前后ITP患者外周血血小板和骨髓巨核细胞的数量,并根据治疗1个月后患者的疗效情况,将ITP患者分为治疗有效组和治疗无效组。结果 ITP组与对照组相比,血小板计数及巨核细胞计数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PO浓间差异无显著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ITP组中治疗无效组的TPO浓度明显高于治疗有效组和对照组(P>0.05),而巨核细胞计数明显低于治疗有效组和对照组。结论血清TPO水平在ITP患者预后判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清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tin,TPO)水平及其与外周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s,PLT)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55例不同病因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清TPO水平,同时用自动血细胞仪测定其PLT,以20例健康人为正常对照。结果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较正常对照组血清TPO略低,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再生障碍性贫血(AA)、急性白血病(AL)患者血清TPO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升高,且与PLT呈负相关。结论不同病因的血小板减少症血清TPO水平不同,PLT是TPO水平重要的反馈调节因素之一。TPO的检测有助于临时鉴别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及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各种类型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1(interleukin-11,IL-11)水平及它与外周血小板计数(plateletcounts,PET)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110例不同病因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清IL-11水平,同时用自动血细胞仪测定其血小板数,以20例健康人为正常对照。结果: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血清IL-11水平较对照组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血清IL-11水平比对照组稍高,差异无显著性(除再障外)(p〉0.05);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IL-11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相关分析表明ITP患者血清IL-11水平与血小板计数呈负相关(r=-0.559,p=0.001〈0.05)。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清IL-11水平与血小板计数相关性不明显(r=-0.432,p=0.057〉0.05)。结论:本实验的结果有助于进一步探讨血小板减少症IL-11的调控机制,为临床诊断、治疗血小板减少症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特发性血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血爞小板生成素(TPO))和幽门螺杆菌(HP)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60例初治ITP患者,在接收治疗前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TPO水平,计数骨髓涂片的平均巨核细胞数量,用"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患者HP感染情况.结果 对治疗反应无效的ITP患者,其TPO水平明显高于治疗有效者及对照组(P<0.05),后两者是间无显著差异(P0.05);巨核细胞计数无效者显著低于有效者(P<0.01);60例ITP患者共检出HP感染30例,与对照组(17例)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是在13例治疗无效的ITP患者中HP阳性占10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进行抗HP治疗后血小板(PLT)明显升高者6例.结论 ITP患者中,血清高水平TPO、骨髓低巨核细胞计数可能预示治疗困难;对常规治疗无效者,HP可能参与其发病,部分抗HP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6.
肝硬化血小板减少与血小板生成素水平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炎肝硬化患者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tin,TPO)与外周血小板数减少之间的关系。方法检测71例肝硬化患者外周血小板计数,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TPO水平,并与6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肝硬化患者血清TPO水平、血小板计数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有显著性差异;肝硬化分级与血清TPO下降水平一致。结论血清TPO水平下降是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减少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 :为了研究血小板生成素 (TPO)在慢性血小板减少性疾病中的病理变化。方法 :我们用敏感的双抗体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检测了 4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 (AA)和 32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患者血浆 TPO的浓度。结果 :发现AA患者血浆 TPO浓度 (774± 393pg/ml)明显高于正常人 (5 5± 34pg/ml,P<0 .0 1) ,并且与血小板计数呈负相关 ;ITP患者血浆TPO水平正常或仅轻度增高 (73± 36 pg/ml) ,与正常人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 ,其血浆 TPO浓度与血小板计数间也无相关性。结论 :AA和 ITP患者血浆 TPO含量不仅受到外周血血小板数量的影响同时也受骨髓巨核细胞的调节。血浆 TPO含量的检测有助于血小板减少性疾病的诊断及病理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血清血小板生成素(TPO)和β2-微球蛋白(β2-M)与疗效的关系.方法:初治ITP患者,分为治疗有效组和治疗无效组,设正常对照组20例;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放射免疫法(RIA),分别检测治疗前后血清TPO和β2-MG.同时检测治疗前骨髓涂片的平均巨核细胞数量.结果:在ITP患者中,治疗无效组的TPO和β2-M则明显高于有效组及对照组(P<0.05),有效组与对照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而巨核细胞计数则显著低于有效组(P<0.01);治疗后,治疗无效组的β2-M和TPO水平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有效组和无效组治疗后的TPO和β2-M水平略有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高水平TPO和β2-M可能预示ITP治疗困难,表明治疗有效与无效的ITP患者在发病机理方面可能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儿促血小板生成素(TPO)水平与疾病初发状态的相关性;对不同预后组的患几进行危险因素研究,并分析TPO与其他血小板生发指标的关系,了解TPO在儿童ITP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2008年9月14日至2012年12月31日期间我院住院治疗ITP患儿的临床资料,检测患儿入院时TPO水平.根据入院时病程分为初发组和非初发组;按疾病转归分为新诊断组、持续性组和慢性组.对初发ITP患儿TPO水平与诊断时血小板计数(PLT)和巨核细胞(MK)计数做相关性分析,了解TPO对疾病发病的作用;分别对不同疾病转归组进行疾病进展危险因素及TPO与MK相关性的分析.结果 病例100例,初发组39例,非初发组61例.初发ITPTPO与MK计数的相关性分析r=-0.324,P=0.044,二者呈中度负相关;TPO与PLT无显著相关性(P>0.05).新诊断组39例,持续性组32例,慢性组29例,各组间TPO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疾病预后影响因素的分析发现TPO与疾病新诊断状态可能有相关性(P=0.039,但OR值为0.999,95% CI包含1.000);不同预后组中TPO与MK计数的相关性分析仅提示在新诊断和持续性组TPO与MK计数的r=-0.258,P=0.030,二者呈低度负相关.结论 TPO 在儿童ITP发生发展中起到了一定作用:初发时TPO水平与MK计数存在负调控关系.12月内获得缓解的病人TPO与MK计数呈低度负相关,提示TPO与MK数量可能共同参与了疾病的进展,其相互关系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缺铁性贫血(IDA)继发血小板增多的患者血清EPO、TPO水平,探讨IDA继发血小板增多与EPO、TPO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22例确诊为IDA患者(其中44例伴血小板增多及78例血小板数正常)进行研究,分析其临床特征;40例健康体检患者为对照组,ELISA法检测患者及对照组血清EPO、TPO水平,并进行统计分析;缺铁性贫血患者补铁治疗3月后,再次检测血小板升高组患者血清EPO、TPO水平及血小板计数,与治疗前比较。结果:初诊时IDA伴血小板增多组患者血清EPO水平较血小板正常组及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DA伴血小板正常组患者EPO水平轻度增高,与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DA伴血小板增多组TPO水平轻度升高,与血小板正常组及对照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DA伴血小板增多组经过3个月铁剂治疗,贫血纠正,血小板恢复正常,血清EPO、TPO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铁性贫血(IDA)继发血小板增多患者,血清EPO水平明显升高,且与血小板增多密切相关;血清TPO水平只轻度升高;EPO与TPO二者之间可能存在协同作用导致血小板升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为了研究血小板生成素 (TPO)在慢性血小板减少性疾病中的病理变化。方法 我们用敏感的双抗体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检测了 4 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 (AA)和 32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病人的血浆TPO的浓度。结果 AA患者血浆TPO浓度 (774± 393pg/ml)明显高于正常人 (5 5± 34pg/ml,P <0 0 0 1) ,并且与血小板计数呈负相关 ;ITP患者血浆TPO水平正常或仅轻度增高 (73± 36pg/ml) ,与正常人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其血浆TPO浓度与血小板计数间也无相关性。结论 AA和ITP患者血浆TPO含量不仅受到外周血血小板同时也受到骨髓巨核细胞的调节。血浆TPO含量的检测有助于血小板减少性疾病的诊断及病理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观察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模型小鼠外周血小板计数、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tin,TPO)含量的变化及紫癜康颗粒对其干预作用,探讨外周血小板计数、TPO含量变化与ITP发病之间的内在关系。方法: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中药对照组,西药对照组,紫殿康高、中、低剂量组,共7组,每组12只,采用腹腔注射豚鼠抗BALB/c小鼠血小板血清(APS)的方法造模,观察14 d,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外周血小板计数;酶联免疫方法检测ITP模型小鼠外周血TPO含量。结果:ITP时小鼠外周血小板计数、TPO含量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紫癜康颗粒可以明显提高血小板计数和TPO的含量,而中剂量组疗效最佳。结论:ITP小鼠存在外周血小板数量的减少;调节巨核细胞的正性作用因子TPO参与了ITP的发病过程并发挥重要作用;紫癜康颗粒可明显提高外周血小板数量和TPO的含量,使ITP得以改善。  相似文献   

13.
目的: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临床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该文从血小板计数和细胞因子考察ITP的发病机制以及紫癜颗粒对ITP小鼠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造模法,建立慢性ITP模型。空白组、模型组按0.3 mL/20 g体重剂量胃饲蒸馏水,各给药组分别按12 g/kg体重剂量分别胃饲中药对照药、西药对照药和紫癜颗粒,每日1次,连续给药14 d。血细胞计数仪测定小鼠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骨髓白介素3(IL-3)、白介素6(IL-6)、白介素11(IL-11)、转化生长因子(TGF-β1)、血小板生成素(TPO)浓度。结果:各给药组药物均能提高ITP小鼠外周血血小板计数,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血IL-3浓度明显降低,IL-6浓度明显降低,IL-11浓度明显降低,中药对照组和治疗组TGF-β1浓度明显降低,中药对照组和治疗组TPO浓度明显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各给药组比较,治疗组优于其他给药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对照药、西药对照药和紫癜颗粒均能够治疗ITP小鼠,以紫癜颗粒效果最优。紫癜颗粒能够升高ITP小鼠外周血小板计数,降低IL-3、IL-6、IL-11浓度和TGF-β1浓度,升高TPO浓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重症肺炎患者接受利奈唑胺治疗后血小板生成能力及血浆中血小板调控因子水平的变 化。方法??选取 2016 年 10 月—2017 年 10 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一医院收治的成年重症肺 炎患者 32 例。给予利奈唑胺治疗,在用药前 1 天、用药第 3 天及停药后第 3 天分别采集血浆标本,采用酶联 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浆白细胞介素 -3(IL-3) 、白细胞介素 -11(IL-11) 、血小板生成素(TPO) 等促血小板生成因子的水平,测定血小板计数、阳性网织血小板比例及平均血小板体积等指标反映患者血小 板生成能力。结果??接受利奈唑胺治疗后患者未出现明显的血小板计数减少及肝肾功损伤等严重不良反应。 与用药前 1 天比较,用药第 3 天患者血浆 IL-3、IL-11 及 TPO 等促血小板生成因子水平降低( P <0.05) ,阳 性网织血小板比例降低( P <0.05) 。停药后第 3 天患者血浆中 IL-3、 IL-11、 TPO 及阳性网织血小板比例回升, 与用药前 1 天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利奈唑胺可降低血浆 TPO 在内的多种促血小板 生成因子水平, 抑制骨髓血小板生成能力。停药后利奈唑胺介导的血小板抑制效果可迅速地恢复。  相似文献   

15.
血小板减少症患儿血浆血小板生成素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讨血小板减少症患儿血浆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tin,TPO)水平,及其与外周血血小板计数(plateletcounts,PLT)的关系。采用ELISA法检测初始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acute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AITP)13例、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4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9例的血浆TPO、血小板相关抗体IgG(platelet-associated IgG,PAIgG)水平。结果:AITP、AA、ALL患儿血浆TPO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升高,尤以AA和ALL升高明显,且后两者与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呈显著负相关。表明:不同病因的血小板减少症血浆TPO水平不同,外周血血小板数是血小板减少症患儿血浆TPO水平重要的反馈调节因素之一。TPO水平的检测有助于临床鉴别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及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血清红细胞生成素(EPO)、血小板生成素(TPO)水平与血红蛋白,红细胞数及血小板数的关系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夹心酶联免疫法测定81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及28例健康人血清EPO、TPO,同时检测其红细胞数、血红蛋白、血小板数。结果恶性血液病病人血清EPO水平较正常组显著增高,各组病人血清EPO水平均与Hb、RBC呈负相关。急性白血病、慢性白血病、淋巴瘤血清TPO水平高于正常组,多发性骨髓瘤血清TPO水平低于对照组;急性白血病、淋巴瘤TPO水平与PLT呈负相关,慢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TPO水平与PLT数不相关。结论恶性血液病血清EPO、TPO水平较正常明显增高,且与Hb,PLT呈负相关。对于某些恶性血液病病人的贫血、血小板减少,使用rhEPO、rhTPO治疗可能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检测4种免疫相关的microRNAs (miR-181a、miR-146a、miR-326和miR-142-3p)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的表达,探讨miRNA在ITP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 采用实时定量PCR(RT-PCR)法,检测34例ITP患者(ITP组)及31例健康人(正常对照组)外周血PBMCs中4种miRNAs的表达水平;改良MAIPA法检测ITP组中22例患者抗血小板自身抗体GPIIb/IIIa、GPIb/IX,分析miRNA与抗血小板自身抗体的关系,以及与血小板计数等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ITP组PBMCs中miR-146a、miR-326和miR-142-3p表达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miR-146a与miR-326 (r=0.437, P=0.011),miR-146a与miR-181a (r=0.652, P<0.001),miR-326与miR-181a(r=0.745, P<0.001)的表达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且miR-146a与ITP患者血小板计数呈正相关(r=0.468,P=0.016)。ITP组不同性别间4种miRNAs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TP组中26例患者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后,有效组与无效组4种miRNAs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PIb/IX、GPIIb/IIIa单阳性组、双阳性组和双阴性组间miRNAs的表达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miR-146a、miR-326及miR-142-3p表达异常在ITP的发生和发展中可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检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血小板抗体,并探讨其对血小板数量及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单克隆抗体俘获血小板抗原技术(MAIPA)检测ITP患者、非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患者及健康人血小板抗体,并在健康人富血小板血浆中加入ITP患者血清,观察其对健康人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结果 MAIPA法对ITP患者主要血小板自身抗体的检出率为65.4%,ITP患者中抗血小板抗体阳性者血小板数量明显低于抗体阴性者,且血小板数量与抗体水平呈负相关,其中GPⅡb/Ⅲa抗体阳性患者的血小板数量与GPⅡb/Ⅲa抗体水平呈负相关(r=-0.724);GPⅠb/Ⅸ抗体阳性患者的血小板数量与GPⅠb/Ⅸ抗体水平呈负相关(r=-0.571),26例患者中10例血清抑制了健康人血小板聚集功能,其中9例为抗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仅1例为抗体阴性患者.结论 ITP患者血小板抗体不仅影响血小板数量,还对血小板功能有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小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与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取52例ITP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临床分度将其分为急性型(AITP)21例以及慢性型(CITP)31例,同时选取g0例健康体检儿童为对照组,采用二步免疫组化法测定各组骨髓中HCMV—IgM及采用ELISA免疫法测定各组血清中HCMV—IgM,并对各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AITP组及CITP组骨髓中HCMV阳性率显著血液中HCMV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ITP骨髓及血液+HC—MV阳性率均高于AITP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ITP及cITP组中骨髓HCMV(+)者平均年龄、IL-6、TNF—a水平均高于骨髓HCMV(-)者,而血小板计数少于HCM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ITP组中骨髓HCMV(+)者IL-6、TNF—a水平高于AITP组HCMV(-)者,而血小板计数少于AITP组HCMV(-)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ITP及CITP组中血液HCMV(+)者平均年龄、血小板计数、IL-6、TNF—a水平均与血液HCMV(-)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髓HCMV感染可能是引起ITP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骨髓HCMV感染可能是引起ITP患儿病情加重及慢性化趋向的重要因素,骨髓HCMV感染在ITP患儿发病机制中可能通过破坏患儿免疫系统从而影响血小板的生成,并不是抑制红细胞的生成。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的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探讨抗Hp治疗对Hp感染阳性ITP患者的疗效。方法 ITP组45例,正常对照组32例,利用双抗夹心ELISA法检测两组Hp感染情况,对Hp感染阳性的ITP患者在治疗ITP的同时加用抗Hp治疗,与ITP组中Hp阴性病例治疗后的血小板数进行比较。结果 ITP组及正常对照组的Hp检出阳性率分别为66.7%与43.8%,ITP组Hp阳性率明显较高(P〈0.05);25例Hp阳性的ITP患者经抗Hp治疗后,转阴21例的血小板数明显高于ITP组中Hp阴性组(P〈0.05);Hp根除后的21例中,有12例血小板计数明显上升或恢复正常。结论 ITP患者Hp感染阳性率高于正常人;抗Hp治疗可以提高Hp感染的部分ITP患者血小板数量;Hp感染可能与ITP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