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通过监测脑电双频指数(BIS)指导异丙酚麻醉,观察不同蛛网膜下腔阻滞水平对异丙酚镇静的影响.方法 选择在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下行下腹部手术患者24例(Ⅰ组),行下肢手术患者26例(Ⅱ组).Ⅰ组注入15.0 mg布比卡因,Ⅱ组注入7.5 mg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注药15min后,记录感觉阻滞平面,同时开始以100 μg/(kg·min)的速度静注异丙酚,直至BIS值低于75(起效时间),术中维持BIS值于65~75,蛛网膜下腔注药45 min后,停止注射异丙酚,观察停药后,BIS值恢复为90的时间(恢复时间).结果 Ⅰ组平均感觉阻滞平面上界为T4,Ⅱ组平均感觉阻滞平面上界为T10,Ⅰ组和Ⅱ组:起效时间分别是(224±45)s和(281±52)s,P<0.01;恢复时间分别为(235±44)s和(199±48)s,P<0.05;异丙酚维持用量分别为(1.98±0.31)mg/kg和(2.83±0.46)mg/kg,P<0.01.结论 高剂量布比卡因(15.0 mg)较低剂量(7.5 mg)布比卡因达到相同镇静程度需要异丙酚的剂量为低,异丙酚的镇静作用起效时间缩短,恢复时间明显延长.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左旋布比卡因与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在剖宫产手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择期剖宫产拟行腰硬联合麻醉患者64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两组:L组(左旋布比卡因组),蛛网膜下腔注射0.75%左旋布比卡因,B组(布比卡因组),蛛网膜下腔注射0.75%布比卡因液。观察两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最高感觉阻滞平面上界、感觉阻滞开始消退时间、运动阻滞程度及麻醉质量评分。结果两组患者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维持时间、脊神经阻滞节段数、运动阻滞起效时间以及术后30min改良Bromage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L组不良反应低于B组(p〈0.05)。结论左旋布比卡因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安全可行,其效果和用量与布比卡因相当,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更小,不良反应更少,是临床上布比卡因的良好替代品。  相似文献   

3.
左布比卡因与布比卡因腰麻用于剖宫产术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0.5%等比重左旋布比卡因与布比卡因腰麻用于剖宫产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ASAⅠ- Ⅱ级于腰麻下行择期剖宫产术的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Ⅰ组和Ⅱ组,分别蛛网膜下腔注射0.5%等比重左旋布比卡因和布比卡因2.4ml。观察麻醉起效时间、运动和感觉阻滞维持时间、新生儿Apgar评分和麻醉并发症。结果麻醉的起效时间Ⅰ组显著晚于Ⅱ组(P〈0.05);胸椎最高阻滞平面Ⅰ组显著低于Ⅱ组(P〈0.05);两组麻醉后血压显著低于麻醉前(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运动阻滞级别、VAS评分、新生儿Apgar评分以及术后运动和感觉消退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0.5%等比重左旋布比卡因起效比布比卡因慢,麻醉平面相对较低,更加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蛛网膜下腔和硬膜外腔吗啡预先镇痛用于下肢手术术后镇痛效果。方法40例ASA分级Ⅰ-Ⅱ级择期下肢骨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Ⅰ组和Ⅱ组,各20例。Ⅰ组:蛛网膜下腔阻滞用药为0.75%布比卡因1.5ml+吗啡0.25nag;II组:蛛网膜下腔阻滞用药不加吗啡,于硬膜外腔注射吗啡2mg。术后行数字分级评分(NITS)、Ramsay镇静评分、舒适评分(BCS),并观察术后持续镇痛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Ⅰ组术后8h及以后各时间点NRS明显低于Ⅱ组同一时间点(P〈0.05),术后持续镇痛时间明显长于Ⅱ组(P〈0.01);Ⅰ组术后36h及以前各时间点BCS明显高于Ⅱ组(P〈0.05);Ⅰ组在术后48h及以前各时间点Ramsay镇静评分均高于Ⅱ组(P〈0.05)。Ⅰ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Ⅱ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蛛网膜下腔吗啡预先镇痛效果明显优于硬膜外腔镇痛效果。延长镇痛时间,且并不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用于老年人下腹部以下部位手术麻醉的临床效果,对其适宜剂量及安全性进行评估,并与布比卡因比较。方法 80例60~80岁患者,麻醉方法为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联合阻滞。根据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药物配制剂的不同将研究对象随机分成R1组、R2组、R3组及B组,每组20例。蛛网膜下腔阻滞(用局麻药),R1组、R2组及R3组分别为罗哌卡因10、12和14mg,B组为布比卡因10mg。观察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最高阻滞平面、最大运动阻滞程度、运动恢复时间,并记录蛛网膜下腔阻滞前(T0)及阻滞后3min(T1)、5min(T2)、10min(T3)、15min(T4)及30min(T5)时点的收缩压(SBP)、HR、SpO2。结果 B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38±25)s及运动阻滞起效时间(136±36)s较其他三组均短(P〈0.05),B组最大运动阻滞程度评分(2.35±0.31)分和运动恢复时间(3.1±0.6)h较其他三组均显著增高和延长(P〈0.01)。四组患者麻醉前后SBP及HR比较,R3组麻醉后15min时点SBP较麻醉前显著下降(P〈0.05),B组麻醉后5min及10min时点SBP较麻醉前显著下降(P〈0.05或〈0.01)。结论 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用于老年人下腹部以下部位手术的麻醉,配制重密度液时,使用12mg的剂量,可满足手术所需的麻醉效果,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6.
氯胺酮+异丙酚辅助小儿骶管阻滞麻醉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小儿骶管阻滞麻醉辅助氯胺酮+异丙酚的安全性及效果,并与单纯辅助氯安酮或异丙酚作比较。方法选择下腹部、会阴部、下肢手术患儿105例,ASAⅠ~Ⅱ级,年龄1~7岁,在基础麻醉下行骶管阻滞,随机分为三组辅助用药(用微泵持续输注):Ⅰ组,氯胺酮25μg.kg^-1.min^-1;Ⅱ组,异丙酚120μg.kg^-1.min^-1;Ⅲ组,氯胺酮10μg.kg^-1.min^-1异丙酚45μg.kg^-1.min^-1。结果三组综合麻醉效果满意,均能满足手术要求;术中镇静评分Ⅰ组4.23±0.6,Ⅱ组3.95±0.5,Ⅲ组4.12±0.6,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注药后2minHR、MAP、SpO2变化有明显差异;术后苏醒时间Ⅰ组明显长于Ⅱ、Ⅲ组(P〈0.05);苏醒期恶心呕吐、精神症状、躁动不安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Ⅲ组明显少于Ⅰ、Ⅱ组(P〈0.05)。结论氯胺酮+异丙酚辅助小儿骶管阻滞麻醉效果可靠,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于单纯应用氯胺酮或异丙酚辅助小儿骶管阻滞。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左旋布比卡因、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用于低位硬膜外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0例下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成三组各30例。Ⅰ组:采用0.5%左旋布比卡因;Ⅱ组:采用0.5%罗哌卡因;Ⅲ组:采用0.5%布比卡因。均行连续低位硬膜外麻醉。观察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平面上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程度及麻醉质量。结果Ⅰ、Ⅱ和Ⅲ组首次局麻药用量分别为(14.67±1.44)ml、(14.35±1.51)ml和(13.89±1.38)ml。Ⅱ组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明显比Ⅲ组长(P〈O.05),Ⅱ组Bromage评分为1分的例数多于III组(P〈0.05)。与Ⅲ组比较,Ⅰ、Ⅱ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平面上界差异均无显著性。Ⅲ组SBP在感觉阻滞平面达上界及运动阻滞起效时有明显降低(P〈0.05)。结论0.5%左旋布比卡因、罗哌卡因或布比卡因连续硬膜外麻醉均可产生良好的感觉和运动阻滞,三种药物药效学相似。  相似文献   

8.
林红 《现代医院》2005,5(2):24-25
目的 观察布比卡因复合芬太尼应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  30例ASAⅠ~Ⅱ级择期会阴、下肢手术病人 ,随机分为Ⅰ、Ⅱ两组 ,每组 15例。蛛网膜下腔用药 :组Ⅰ为单纯布比卡因 7 5mg ;组Ⅱ为布比卡因 7 5mg +芬太尼 2 5 μg。测定两组的感觉阻滞最高平面、达到最高平面所需的时间、持续时间、平面消退至L2 的时间 ;运动阻滞程度达到BromageⅠ级、Ⅱ级和Ⅲ级所需的时间、持续时间。结果 两组间的感觉阻滞最高平面、达到最高平面所需的时间、运动阻滞所需的时间和持续时间无显著性差异 ;感觉阻滞持续时间和消退至L2 时间 ,组Ⅱ比组Ⅰ显著性延长 (P <0 0 5 )。结论 布比卡因 7 5mg复合芬太尼2 5 μg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 ,感觉阻滞时间明显延长 ,但无运动阻滞延长 ,利于病人早期活动和加速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异丙酚、依托咪酯用于老年食管癌患者全麻诱导插管时效果及对循环系统的影响。方法选择65岁以上择期行食管癌根治术患者150例,ASAⅠ~Ⅲ级,随机将其分为异丙酚组(A组)、依托咪酯组(B组)、异丙酚合用依托咪酯组(C组),每组50例。麻醉诱导:A组采用异丙酚2mg/kg;B组使用依托咪酯0.3mg/kg;C组是依托咪酯0.1mg/kg和异丙酚1.0mg/kg。持续监测和记录麻醉诱导显效时间及循环系统的变化。结果(1)C组麻醉诱导意识消失时间(46.6±7.2)s,睫毛反射消失时间(51.6±6.2)s,眼球固定时间(60.2±14.1)8,均明显小于B组[分别为(66.2±11.4)s、(70.3±10.6)s、(82.3±11.5)s],P〈0.05;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循环系统方面与注药前比较,B组在插管即刻血压和心率(HR)明显上升(P〈0.05),A组在诱导后血压和HR明显下降(P〈0.05),C组循环变化不明显(P〉0.05)。脉搏氧饱和度(SpO2)均保持在97%~100%。结论依托咪酯和异丙酚伍用是老年食管癌患者麻醉诱导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用于下肢及下腹手术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克明 《现代医院》2009,9(3):66-67
目的通过对0.5%罗哌卡因和0.5%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的比较,探讨0.5%罗哌卡因用于下肢及下腹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66例ASAⅠ~Ⅱ级择期行下肢及下腹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两组,R组(n=31)用0.5%罗哌卡因3ml,B组(n=35)用0.5%布比卡因3ml。记录T10皮区感觉阻滞的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记录感觉阻滞的最高平面以及运动阻滞的起效时间、强度和持续时间。结果两组感觉及运动阻滞的起效时间均较快且差异无显著性,感觉阻滞T10皮区的起效时间R组(1.8±0.3)min,B组(1.6±0.5)min,平均持续时间R组(2.9±0.05)h比B组(3.6±0.7)h短(p<0.001)。结论0.5%罗哌卡因和0.5%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用于下肢及下腹手术都能够获得良好的耐受性和足够的阻滞效果。但R组比B组在术后运动和感觉功能方面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等比重布比卡因腰麻用于剖宫产手术的麻醉效果、并发症,并探讨其安全性。方法剖宫产手术患者200例,ASAI~II级,随机分为两组,蛛网膜下腔注入0.75%布比卡因2.0ml(A组)和注入0.75%布比卡因1.6ml(B组)。监测并记录两组产妇麻醉前(T1),注药后5rain(T2),取出胎儿后(T3),缝合腹膜时(T4)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血氧饱和度(SPO2),记录两组产妇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最高平面、运动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和感觉阻滞恢复时间。记录两组产妇阻滞后低血压、心动过缓发生率和术中牵拉反应。结果两组产妇年龄、体重、身高和孕龄等一般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2时A组MAP明显低于T1时和B组,HR明显快于T1时和B组(P〈0.05)。两组SPO:组间组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明显长于A组(P〈0.05)。A组感觉阻滞平面明显高于B组(P〈0.05)。B组低血压、心动过缓、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牵拉反应和心动过缓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P〈0.05)。结论0.75%布比卡因1.6ml腰麻用于剖宫产手术不仅能满足手术需求,与0.75%布比卡因2.0ml用于脊麻相比,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12.
胡李明 《现代保健》2008,(34):75-76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布比卡因在肛肠科手术中的应用。方法选取肛肠科手术患者60例,按照所用不同剂量局麻药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Ⅰ组用0.5%布比卡因5mg,Ⅱ组用0.5%布比卡因10mg,观察感觉阻滞平面、运动阻滞程度、阻滞持续时间、麻醉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Ⅰ组运动阻滞程度、阻滞持续时间、不良反应明显低于Ⅱ组(P〈0.05),麻醉效果差于Ⅱ组(P〈0.05)。结论小剂量布比卡因(5mg)在肛肠科手术中是安全有效的,不良反应少,能达到完善的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左旋布比卡因与布比卡因用于剖宫产术的麻醉效果。方法将单胎孕妇120例,随机分为左旋布比卡因组(LB组)和布比卡因组(B组)各60例。LB组和B组分别在蛛网膜下腔内注入0.5%左旋布比卡因和0.5%布比卡因各1.8ml。记录两组感觉阻滞、运动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程度及恢复时间、腹肌松弛程度、术中产妇血压和心率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以及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两组产妇感觉阻滞、运动阻滞起效时间以及感觉阻滞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不同时点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B组运动阻滞恢复时间明显缩短,术中低血压发生情况更少(P〈0.05)。结论与0.5%布比卡因比较,0.5%左旋布比卡因更适用于剖宫产术的腰-硬联合麻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测定布比卡因、左旋布比卡因和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分娩镇痛的最小有效剂量(MLAD)。方法 初产妇60例,ASAⅠ-Ⅱ级,妊娠≥36周,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0例。B组:布比卡因复合5μg/ml芬太尼;L组:左旋布比卡因复合5μg/ml芬太尼;R组:罗哌卡因复合5μg/ml芬太尼。宫口开2—3cm时蛛网膜下腔注药,用序贯试验法测MLAD。各组初始剂量均为0.96mg,按1.2倍的阶梯增减,最大剂量为2.39mg。结果当复合5μg/ml芬太尼时,布比卡因、左旋布比卡因、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分娩镇痛的ED50值分别为1.60mg(95%CI1.43—1.79mg),1.63mg(95%CI 1.48~1.80mg)和1.51mg(95%CI 1.38~1.66mg),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布比卡因、左旋布比卡因和罗哌卡因用于蛛网膜下腔分娩镇痛的最小有效剂量相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硬膜外阻滞对脑电双频谱(BIS)监测下异丙酚镇静以及麻醉诱导和维持需求量的影响。方法32例ASAI-Ⅱ级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行上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组(对照组)和B组(罗哌卡因组),每组16例。T9Ⅷ硬膜外穿刺置管成功后连接BIS,硬膜外给药A组用0.9%的生理盐水,B组用0.15%的罗哌卡因,首次剂量10ml,然后以5ml/h持续硬膜外注射。以异丙酚3mg/s开始诱导,记录患者镇静状态、麻醉诱导和维持的异丙酚用量。结果达到镇静状态所需异丙酚剂量B组为(0.65±0.08)mg/kg,A组为(0.89±0.09)mg/kg,组间差异显著(P〈0.05)。B组异丙酚麻醉诱导剂量为(1.7±0.3)mg/kg,A组为(2.5±0.6)mg/kg,组间差异显著(P〈0.05)。术中维持BIS值在40-50所需异丙酚的剂量B组为(2.3±0.8)mg/(kg·h),显著低于A组的(4.0±1.4)mg/(kg·h)(P〈0.05)。结论全麻诱导前硬膜外罗哌卡因阻滞显著降低异丙酚镇静与麻醉诱导和维持的需求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0.5%等比重左旋布比卡因与布比卡因腰麻用于剖宫产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ASA I~Ⅱ级于腰麻下行择期剖宫产术的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I组和Ⅱ组,分别蛛网膜下腔注射0.5%等比重左旋布比卡因和布比卡因2.4ml。观察麻醉起效时间、运动和感觉阻滞维持时间、新生儿Apgar评分和麻醉并发症。结果麻醉的起效时间I组显著晚于Ⅱ组(P<0.05);胸椎最高阻滞平面I组显著低于Ⅱ组(P<0.05);两组麻醉后血压显著低于麻醉前(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运动阻滞级别、VAS评分、新生儿Apgar评分以及术后运动和感觉消退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0.5%等比重左旋布比卡因起效比布比卡因慢,麻醉平面相对较低,更加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0.5%罗哌卡因应用于老年人脊麻中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随机选择ASAⅡ~Ⅲ级患者68例,分为R组(0.5%罗哌卡因)和B组(0.5%布比卡因),每组34例,观察镇痛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最高痛觉阻滞平面、麻醉持续时间、最大运动阻滞程度、痛觉及运动恢复时间、阻滞完全病人比例及用药后的不良反应。结果选用罗哌卡因后各病例均能迅速恢复运动,术始运动神经阻滞未大于BromageⅠ,但R组有2例因痛觉阻滞不全而改用其他麻醉。结论0.5%罗哌卡因脊麻用于老年病人可达到完善的镇痛效果,且较安全。  相似文献   

18.
不同浓度的左旋布比卡因用于可行走式分娩镇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不同低浓度左旋布比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硬膜外自控镇痛用于产妇可行走式分娩镇痛的可行性,寻找左旋布比卡因的最佳有效浓度。方法60例ASAⅠ~Ⅱ级初产妇随机分为3组:Ⅰ组镇痛配方为0.075%左旋布比卡因加0.2μg/ml舒芬太尼;Ⅱ组为0.1%左旋布比卡因加0.2μg/ml舒芬太尼;Ⅲ组为0.15%左旋布比卡因加0.2μg/ml舒芬太尼。记录镇痛起效时间、PCA次数、VAS评分、运动神经阻滞评分、分娩时间和方式、产妇满意度和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Ⅰ组起效时间、PCA次数、用药量显著高于Ⅱ组与Ⅲ组(P〈0.01);Ⅱ组与Ⅲ组镇痛后的VAS评分明显低于Ⅰ组,镇痛满意率也显著高于Ⅰ组(P〈0.01)。Ⅲ组与Ⅱ组相比,镇痛效果、分娩时间与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出现轻度运动神经阻滞的比例Ⅲ组明显高于Ⅱ组(P〈0.05)。结论0.1%左旋布比卡因复合0.2μg/ml舒芬太尼既能提供良好的镇痛且对下肢运动神经影响轻微,是可行走式分娩镇痛较为理想的一种用药方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蛛网膜下腔和硬膜外腔吗啡预先镇痛用于下肢手术术后镇痛效果.方法40例ASA分级Ⅰ~Ⅱ级择期下肢骨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Ⅰ组和Ⅱ组,各20例.Ⅰ组:蛛网膜下腔阻滞用药为0.75%布比卡因1.5 ml+吗啡0.25 mg;Ⅱ组:蛛网膜下腔阻滞用药不加吗啡,于硬膜外腔注射吗啡2 mg.术后行数字分级评分(NRS)、Ramsay镇静评分、舒适评分(BCS),并观察术后持续镇痛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Ⅰ组术后8 h及以后各时间点NRS明显低于Ⅱ组同一时间点(P<0.05),术后持续镇痛时间明显长于Ⅱ组(P<0.01);Ⅰ组术后36 h及以前各时间点BCS明显高于Ⅱ组(P<0.05);Ⅰ组在术后48 h及以前各时间点Ramsay镇静评分均高于Ⅱ组(P<0.05).Ⅰ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Ⅱ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蛛网膜下腔吗啡预先镇痛效果明显优于硬膜外腔镇痛效果,延长镇痛时间,且并不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与盐酸布比卡因对照,对左布比卡蛛网膜下腔阻滞行老年下肢手术的临床效能进行试验观察。方法选择ASAⅠ-Ⅱ级行下肢手术的老年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2组,每组40例,A组为左布比卡因组,B组为布比卡因组。采用硬膜外-蛛网膜下腔联合阻滞麻醉,经L2-3间隙穿刺。随后记录麻醉起效时间、肌松达标时间、感觉阻滞时间;持续观察麻醉前后血压、心率等的变化情况;随访术后头痛、头晕以及尿潴留的发生率,术后24 h观察其并发症。结果A组与B组比较,所有病例麻醉效果均满意。在麻醉6min后,B组血压下降明显,阻滞平面达到最高所需时间和运动神经达到阻滞Ⅲ级的时间, A组长于B组,效能消退时间A组少于B组,感觉阻滞时间A组长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潴留发生率组明显少于B组。两组间麻醉前、后心率变化、麻醉起效时间、肌松达标时间差异较小,差异五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头痛、头晕病例,A组所有患者当天即可排尿,尿潴留发生率为0,B组发生有5例患者出现尿潴留,需行导尿术。两组均无其他并发症出现。结论左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用于下肢手术麻醉效果较好,左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用于老年下肢手术出现尿潴留的发生率低于布比卡因组,较为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