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滞剂缬沙坦降压的同时对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 选择1-3级高血压患者126例,随机分为缬沙坦组63例、拜新同组(硝苯地平控释片)62例,观察比较前后血压、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水平,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结果两组治疗后血压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前后及组间血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空腹胰岛素水平明显升高,胰岛素敏感指数降低(P<0.05);治疗后缬沙坦组空腹胰岛素水平下降,胰岛素敏感指数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与拜新同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拜新同组空腹血浆胰岛素水平,胰岛素敏感指数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缬沙坦在降压的同时可以明显改善胰岛素抵抗,对预防高血压患者新发糖尿病及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缬沙坦单药和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对轻中度高血压(EH)患者胰岛素抵抗OR)的影响.方法:选择110例轻中度EH患者,按随机双盲原则分为三个治疗组,分别接受缬沙坦80mg,QD,缬沙坦160 mg,QD或缬沙坦80mg联合氨氯地平5mg,QD治疗,疗程为8周.测定双盲治疗前后患者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BG)和空腹胰岛素(FINS),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ISI-Ln(1/FIN*FBG)).结果:有75例患者符合标准进入了双盲治疗研究.治疗前后三个治疗组SBP和DBP均较基线比较明显下降,以缬沙坦80mg联合氨氯地平5mg组血压下降最明显.联合治疗组与缬沙坦160 mg组,FIN明显下降[(23.76±9.04)VS15.30±6.51],P〈0.05)和壹ISI[(-1.35±0.41)vs(-0.91±0.39)],P<0.05)显著改善;但在缬沙坦单药组(无论是单药还是加量组)没有发现有意义的变化.矫正了血压后,联合治疗组仍保持着这种优势.结论:在轻中度商血压患者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能更有效的降压和改善EH患者IR.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缬沙坦治疗高血压伴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其对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深圳市福永人民医院心内科于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46例高血压伴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3例,两组患者均予常规抗心衰治疗,对照组再应用苯磺酸氨氯地平降压,观察组则应用缬沙坦降压,疗程均为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以及血清hs-CRP和脑钠肽(BNP)水平.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分别为(131.4±6.8)mmHg、(82.4±4.2)mmHg,与对照组的(134.9±6.7)mmHg、(83.9±3.8)mmHg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清hs-CRP、BNP水平分别为(7.3±2.2)mg/L、(131.5±43.2)pg/m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9±2.3)mg/L、(185.2±46.1)pg/mL,LVEF为(49.8±4.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6.3±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缬沙坦治疗高血压伴心衰不仅可以降低血压,且能够有效抑制炎症反应,进一步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4.
周明君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39(5):843-845
目的 :观察缬沙坦及卡托普利对高血压胰岛素抵抗 (ISR)的影响。方法 :将 5 4例伴有空腹胰岛素增高的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 2组。缬沙坦治疗组 (V组 ) 2 6例 ,每d服缬沙坦 1次 ,80~ 16 0mg ;卡托普利治疗组(C组 ) 2 8例 ,每d服卡托普利 2次 ,每次 2 5~ 5 0mg。疗程为 3个月。测定治疗前后血压、空腹及餐后 2h血糖和胰岛素 ,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 (ISI)。健康体检者 2 0人为正常对照组。结果 :治疗前 3组空腹血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V、C组餐后 2h血糖、空腹及餐后 2h胰岛素升高 (P <0 .0 5 ) ,ISI降低 (P <0 .0 5 ) ;治疗后以上指标均改善(P <0 .0 5 ) ,但均未达正常对照组水平 (P <0 .0 5 )。V、C组降压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缬沙坦和卡托普利在降血压的同时均能改善高血压ISR ,但短期治疗不能使胰岛素敏感性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清补体C3、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与胰岛素抵抗(IR)指数(HOMA2-IR)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8~2010年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年龄25~80岁的高血压患者139例,以HOMA2-IR上四分位为切点分为IR组与非IR组[HOMA2-IR≥1.47为IR组(n=35);HOMA2-IR<1.47为非IR组(n=104)],观察两组患者补体C3、hs-CRP水平变化与HOMA2-IR的相关性。结果 IR组血清补体C3和hs-CRP水平显著高于非IR组。校正性别、年龄、BMI、腰围后,补体C3仍与HOMA2-IR正相关(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表明,补体C3是HOMA2-IR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结论在高血压人群中,补体C3独立于肥胖与HOMA2-IR相关,且相关性强于hs-CRP,补体C3可能是反应IR炎症状态更好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滞剂(ARB)缬沙坦降压的同时对胰岛素抵抗(IR)的影响。方法入选非肥胖的1~3级高血压患者132例,依就诊顺序随机分为缬沙坦组68例、硝苯地平组64例,观察比较治疗前后血压、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Fins),计算胰岛素作用指数(IAI)。结果2组治疗后血压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前后及组间血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Fins明显升高,IAI降低(P<0.05);治疗后缬沙坦组Fins水平下降,IAI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与硝苯地平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硝苯地平组Fins、IAI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缬沙坦在降压的同时可以明显改善IR,对预防非肥胖高血压患者新发糖尿病及心血管事件发生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代谢综合征(MS)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与胰岛素抵抗(IR)的关系.方法 选择MS患者(MS组)40例和健康(C)对照组30例,测定受试者空腹血清hs-CRP、IL-18、体质量、腰围、血压、血糖、血脂及胰岛素等参数,计算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 结果 MS组hs-CRP、IL-18、BMI、SBP、DBP、FPG、2hPG、FINS、TG、HOMA-IR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S组HDL-C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hs-CRP与IL-18呈显著正相关(r=0.536,P<0.05),hs-CRP、IL-18水平与HOMA-IR呈显著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患者血清hs-CRP、IL-18水平均明显升高,且与IR程度明显相关,代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与体内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8.
9.
血清IL-6、hs-CRP与妊娠期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血清炎症因子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 在我院产科门诊对孕前无糖尿病和糖耐量异常的24~36周孕妇进行筛查并分组:40例正常孕妇(NGT组)、23例确诊妊娠期糖尿病孕妇(GDM组)、25例孕龄女性(对照组).放射免疫法测IL-6水平,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hs-CRP水平,同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T和分泌指数HOMA-B.结果 (1)GDM组血清IL-6、hs-CRP水平均高于NGT组和对照组(P<0.01),但NGT组和对照组两项指标均无明显差异(P>0.05).(2)HOMA-IR在GDM组显著高于NGT组和对照组(P<0.01),NGT组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HOMA-B在GDM组显著低于NGT组和对照组(P<0.01),NGT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3)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FBG、FINS、IL-6、hs-CRP与HOMA-IR显著相关(P<0.01),多元回归分析提示FINS、FBG、IL-6、hs-CRP是影响HOMA-IR的显著因素(回归系数分别为0.563、0.992、0.325、0.23l,P<0.01).结论 GDM患者的血清IL-6、hs-CRP水平明显升高,且为影响HOMA-IR的显著因素,提示炎症因子IL-6、CRP可能通过多种机制加重胰岛素抵抗,参与GDM的发病. 相似文献
10.
缬沙坦与贝那普利对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观察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缬沙坦与贝那普利对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7例,随机分为缬沙坦治疗组(A组)44例,贝那普利治疗组(B组)43例。A组给予缬沙坦80mg/d,B组给予贝那普利5~10mg/d,服药前和服药4周后分别检测24h动态血压(ABPM)、空腹血糖(FBG)和空腹胰岛素(FINS),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胰岛素敏感指标(HOMA-IS)。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血压明显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FINS下降,HOMA-IR下降,HOMA-IS上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B两组间FINS、HOMA-IR、HOMA-IS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缬沙坦与贝那普利均有良好的降压效果,两者均可改善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11.
缬沙坦和氨氯地平联合治疗对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并探讨缬沙坦和氨氯地平联合治疗对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影响.方法 将海军总医院自2010年11月至2012年11月期间收治的12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3组,甲组41例,患者口服缬沙坦胶囊;乙组43例,患者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片;丙组41例,患者口服缬沙坦胶囊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每次随访时测量血压,在测完血压值后测定心率.结果 本研究总计正常随访121例,失访4例,其中甲组失访1例,乙组失访2例,丙组失访1例.全部患者服药半年后收缩压与舒张压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收缩压比较,甲组与丙组、乙组与丙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1,0.000),甲组与乙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43);治疗后舒张压比较,甲组与丙组、乙组与丙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0.025),甲组与乙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63).不良反应:甲组40例中,头痛2例(5.00%),踝部水肿1例(2.50%);乙组41例中,乏力1例(2.44%),咳嗽1例(2.44%);丙组40例中,头痛1例(2.50%),咳嗽1例(2.50%).结论 缬沙坦和氨氯地平单独使用均可有效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但两种药物联合使用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缬沙坦治疗合并高血压的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疗效。方法对2008年3月~2011年2月在我院康复病房住院的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105例使用缬沙坦治疗前后相关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使用缬沙坦治疗后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较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缬沙坦治疗后患者的24h尿蛋白较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缬沙坦对于合并有高血压的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具有降压和降低尿蛋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缬沙坦治疗老年高血压伴糖耐量异常患者的疗效。方法方便选取2013年8月―2016年1月该院收治的86例老年高血压伴糖耐量异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法分为参照组(n=43,采用氨氯地平治疗﹚和试验组(n=43,采用缬沙坦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夜间血压、糖耐量、NO水平、血糖、血压达标情况。结果经统计分析,试验组43例患者的夜间血压(收缩压和舒张压﹚(121.13±7.34)mmHg、(76.62±8.25)mmHg较参照组更胜一筹,糖耐量、NO水平、血糖达标率和血压达标率均优于参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缬沙坦治疗老年高血压伴糖耐量异常患者疗效优于氨氯地平,可达到理想的整体达标率,值得临床借鉴和全面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缬沙坦在改善老年高血压患者心肾功能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老年高血压伴心肾功能损害患者106例,应用缬沙坦治疗24周,观察其对血压和心肾功能的影响。结果治疗后24hSBP和24hDBP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IVST、LVPwT、LVDd、LVMI均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UAE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BUN、SCr水平无明显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缬沙坦在有效降压的同时能明显改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心肾功能,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缬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缬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的降压作用和对左室肥厚(LVH)的影响。方法:58例EH患者(其中有LVH者32例),口服缬沙坦80~160mg/d,共8个月。观察血压、不良反应,治疗前后测血脂、血糖及肝肾功能,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EH患者经缬沙坦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均有显著下降(P<0.01),其中有LVH者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及左室重量均有明显下降(P<0.05),舒张末期左室后壁厚度(LVPWd)、室间隔厚度(IVSd)及左室重量指数(LVMI)也有明显下降(P<0.01)。结论:缬沙坦在降压的同时可逆转LVH,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缬沙坦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现象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11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根据血压晨峰是否超过23.6mmHg(1mmHg=0.133kPa)分为晨峰组(53例)与非晨峰组(57例),均予以缬沙坦80~160mg/d治疗12周,治疗前、后进行动态血压、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检查。结果:与血压非晨峰组比较,晨峰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明显增高(P<0.05);与治疗前比较,晨峰组经缬沙坦治疗12周后收缩压(SBP)差值[(30.2±7.1)mmHg VS(20.1±6.5)mmHg]、舒张压(DBP)差值[(19.1±4.5)mmHg VS(12.9±7.2)mmHg]明显降低(P<0.05),而非晨峰组SBP、DBP差值较治疗前无明显降低(P>0.05),两组经缬沙坦治疗12周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程度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相关,缬沙坦能有效控制老年高血压患者晨峰现象,降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贝那普利与氯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合并胰岛素抵抗(IR)以及高尿酸血症(Hu)患者相关参数的影响。方法:60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胰岛素抵抗以及高尿酸血症患者分成贝那普利治疗组(A组)、氯沙坦治疗组(B组),疗程8周,观察治疗前后两组间血压、空腹血糖、血清胰岛素水平、血尿酸、胰岛素敏感指数(ISI)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前后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清胰岛素水平皆有显著下降,胰岛素敏感指数(ISI)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上升,氯沙坦组血尿酸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而贝那普利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贝那普利与氯沙坦对于合并有胰岛素抵抗以及高尿酸血症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皆有降压和改善IR作用,氯沙坦还具有降低血尿酸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