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研究α2肾上腺素受体(α2-AR)不同亚型在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中的表达变化规律及其在神经病理性疼痛形成中作用。方法:雄性6周龄SD大鼠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和保留性脊神经损伤模型组(spared nerve injury,SNI组)。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法)和RT-PCR法测定α2A-AR、α2B-AR和α2C-AR在腰膨大段脊髓背角中的表达。结果:(1)在蛋白水平三个亚型在正常大鼠均有表达,主要是以α2A-AR为主;(2)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比较,SNI神经病理性疼痛组α2A-AR的蛋白表达明显下调(P<0.01,n=6),而α2B-AR和α2C-AR蛋白表达则没有明显的变化(P>0.05,n=6)。(3)在m RNA水平,三个亚型在三组表达没有明显的变化(P>0.05,n=5)。结论:在神经病理性疼痛条件下,脊髓背角α2A-AR受体亚型明显下调,α2B-AR和α2C-AR没有明显变化,表明这种下调仅发生在翻译水平而非转录水平。α2A-AR下调可能在外周神经损伤所引起的神经病理性疼痛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diabetic neuropathic pain,DNP)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电针作为中医学中针灸疗法之一,它具有针灸和电疗的双重优点,其确切的疗效和安全性已得到普遍认可。近年来,关于电针治疗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因电针治疗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机制尚未完全清楚,本文就电针对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治疗机制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大麻素CB1受体和多巴胺D2受体是否参与单次或反复电针镇痛机制。方法:以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造成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模型,分别对单次及反复电针后的大鼠进行痛阈和纹状体D2受体mRNA表达水平检测。同时用CB1受体拮抗剂或激动剂干预。结果:①单次和反复电针后痛阈均升高,且关节炎痛+电针+拮抗剂组的镇痛效果弱于关节炎痛+电针组(P<0.01);关节炎痛+激动剂组与关节炎痛+电针组镇痛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无论是单次或反复电针,关节炎痛+电针+拮抗剂组大鼠纹状体D2受体mR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电针组(P<0.01)。③在反复电针观察组中,关节炎痛+激动剂组大鼠纹状体D2受体mRNA表达水平与关节炎痛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显著低于关节炎痛+电针组(P<0.01)。结论:在本实验条件下,单次和反复电针产生的镇痛作用可能部分通过大麻素受体CB1介导,纹状体D2受体可能也参与其中。  相似文献   

4.
内源性大麻素系统与疼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源性大麻素系统在痛信号传递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有两种类型的大麻素受体介导了此过程.大麻是一种非阿片类痛觉调制物质,全身性使用大麻在各种疼痛动物模型均导致抗伤害和抗痛觉过敏的作用,并且在外周、脊髓、脑内均有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电针对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及谷氨酸受体1(GluR1)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镇痛效应机制。方法将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模组、模型组、电针组,每组12只。前两组采用脊神经结扎(SNL)的方法建立大鼠神经痛模型,假模组仅分离脊神经不结扎。电针组在造模后7d电针干预大鼠患侧"足三里""环跳"穴,其他两组仅给予固定,不予治疗,每次30min,1次/d,连续7d。在造模前1d及造模后第3、5、7、10、12、14天分别测定大鼠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WT)及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WL),术后15d处死大鼠,取大鼠L4~L6段腰膨大脊髓,用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检测GluR1蛋白的表达,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GluR1-mRNA的表达。结果与假模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痛阈值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出现痛觉过敏;电针干预后,电针组较模型组痛阈值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假模组相比,模型组与电针组GluR1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GluR1阳性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电针"足三里""环跳"穴可以缓解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该作用可能与其下调大鼠脊髓背角AMPA受体GluR1的表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饥饿素(Ghrelin)在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及对大鼠脊髓嘌呤受体2X-4/NOD样受体-3(P2X4/NLRP3)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8只:正常+Ghrelin组(NG组)、正常+[D-Lys3]-GHRP-6组(ND组)、糖尿病组(D组)、糖尿病+Ghrelin组(DG组)、糖尿病+Ghrelin+[D-Lys3]-GHRP-6组(DGD组)。[D-Lys3]-GHRP-6为Ghrelin特异性抑制剂。NG组腹腔注射Ghrelin 200μg/kg 6周,ND组腹腔注射[D-Lys3]-GHRP-6 50 mg/kg 6周。腹腔注射1%链脲佐菌素-柠檬酸盐缓冲液60 mg/kg制备大鼠糖尿病模型,造模成功后3 d,腹腔注射Ghrelin 200μg/kg 6周,DGD组腹腔注射Ghrelin 200μg/kg+[D-Lys3]-GHRP-6 50 mg/kg 6周。分别于第2,4,6周测定大鼠机械痛阈(MWT)及坐骨神经导速率(MNCV);6周后处死大鼠,尼氏染色观察脊髓病理学变化,电镜观察腓肠神经病理学改变,Western blot法检测脊髓Ghrelin、P2X4、NLRP3和IL-1β表达水平。结果:与NG组比较,ND组脊髓Nissl染色和腓肠神经电镜显示细胞结构正常,MWT和MNCV无明显变化,P2X4、NLRP3、IL-1β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脊髓Nissl染色和腓肠神经电镜显示细胞部分受损,MWT、MNCV显著降低;Ghrelin表达降低,P2X4、NLRP3、IL-1β显著升高(P<0.05)。与D组比较,DG组中脊髓Nissl染色和腓肠神经电镜显示细胞结构相对正常,MWT和MNCV明显升高,Ghrelin表达升高,P2X4、NLRP3、IL-1β表达降低(P<0.05)。与DG组比较,DGD组中脊髓Nissl染色和腓肠神经电镜细胞结构破坏严重,MWT和MNCV明显降低,Ghrelin表达降低,P2X4、NLRP3、IL-1β表达升高(P<0.05)。结论:Ghrelin可能通过P2X4/NLRP3通路参与了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调控。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夹脊电针辅助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在老年不完全性脊髓损伤(ISCI)伴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中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江西省万年县人民医院2018年3月至2023年3月收治的60例ISCI伴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r TMS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夹脊电针治疗,持续治疗4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疼痛介质水平、炎症介质水平及心理状态。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β-内啡肽(β-EP)水平、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内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5-羟色胺(5-HT)、前列腺素E2(PGE2)、降钙素原(PCT)、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夹脊电针辅助r TMS能够调节老年ISCI伴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体内疼痛介质释放,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疼痛,改善其心理状态,提升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证实阿片类药物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有效,但其疗效不甚满意,而且全身或中枢给药所致的潜在毒性反应导致患者的治疗顺应性明显降低.针对外周阿片受体的研究旨在探求有效的局部给药途径、减轻治疗相关副作用.目前,在该领域的研究热点集中在了解不同损伤条件下外周神经阿片受体不同亚型的表达情况、应用分子生物学手段提高外周阿片受体表达以及研制并采用不同选择性外周受体激动剂,对疗效进行判断和改进三个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电针对坐骨神经挤压损伤(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CCI)所致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坐骨神经节(DRG)及脊髓P2X3受体的影响并比较同侧电针与对侧电针的差异。方法:选取40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模组、模型对照组、对侧电针组、同侧电针组。电针组于造模后第7天给予电针治疗,连续电针7天。所有动物在造模前(第0天)及造模后3、7、10、14天测量机械缩足阈值(MWT)和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WL)。造模14天后运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各组大鼠L4~6DRG细胞及L4~5脊髓P2X3受体表达情况。结果:CCI造模后大鼠MWT值和TWL值出现明显降低,电针治疗后,MWT值和TWL值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P<0.01),且同侧电针组与对侧电针组无明显差异。CCI损伤后DRG及脊髓P2X3表达上调,对侧电针组和同侧电针组蛋白阳性神经元总数少于模型对照组(P<0.01)。结论:电针可以减轻外周神经损伤后引起的痛觉过敏,电针的镇痛作用可能是通过降低DRG及脊髓的P2X3受体表达来实现的,并且对侧电针与同侧电针有类似的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0.
由于大麻素2型受体(cannabinoid receptor 2,CB2受体)主要分布于外周,其镇痛效应没有中枢的精神作用,是镇痛治疗的重要靶标.CB2受体激动剂在慢性痛,特别是炎性痛、神经病理痛中的治疗作用最近获得重视,高亲和力的CB2受体外源性配体被逐步研发.本文就CB2受体镇痛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简单介绍,为CB2受体激动剂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臭氧皮下注射对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的镇痛作用。方法:Wistar大鼠,单次腹腔注射链脲菌素65 mg/kg,同时给予高糖高脂饮食复制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造模2周后,将20只模型大鼠随机均分为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组(DNP组)和臭氧治疗组(O3组),另取同时饲养的10只大鼠作为对照组(C组)。O3组于模型成功后6周内每3天进行一次皮下臭氧注射(35μg/ml,0.5 ml),其余两组同样时间点注射同剂量空气。在气体注射前、注射后第2、4和6周分别测定大鼠右后足缩足反应阈值(paw withdraw threshold,PWT)、热缩足潜伏期(paw withdraw latency,PWL)、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MN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ensory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SNCV)。结果:与C组比较,DNP组大鼠在第2周末,PWT和PWL明显低于C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3组在第2、4、6周注射臭氧后PWT和PWL显著升高,同时MNCV和SNCV也有显著升高(P<0.05)。结论:35μg/ml臭氧皮下注射可减轻DNP大鼠后足PWT、PWL,改善MNCV和SNCV,对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有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2.
神经病理性疼痛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经病理性疼痛相当常见,在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1%.国际疼痛研究学会将其定义为"由神经系统原发损害或功能障碍所导致的疼痛"[1].  相似文献   

13.
刘俊  高峰  李迪  李建军 《中国康复》2020,35(9):488-491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对患者造成严重心理伤害,对家庭造成沉重经济负担,并对社会造成巨大劳动力损失。SCI后神经重塑对神经功能的恢复至关重要,但其可能促进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的产生,NP通常有两个突出的症状:异常性疼痛(本身存在自发性疼痛并由通常不会引起疼痛的刺激诱发疼痛加重)和痛觉过敏(通常引起疼痛的刺激引起的疼痛增加)[1],50%~60%的SCI患者产生了相关症状[2],推高了医疗保健费用[3]。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腹腔注射右美托咪啶(dexmedetomidine,DEX)对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diabetic neuropathic pain,DNP)大鼠的镇痛作用以及对脊髓背角P2X3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DNP大鼠模型,检测大鼠机械痛阈;给予腹腔注射DEX(12.5、25、50μg/kg.d)后,观察DEX对DNP大鼠的镇痛作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L4~6脊髓背角P2X3受体表达变化。结果:糖尿病大鼠建模成功后28 d,糖尿病大鼠与正常大鼠比较机械痛阈值明显下降;从建模后35 d开始,DNP大鼠连续7 d给予腹腔注射DEX后其机械痛阈值显著升高,脊髓背角P2X3受体表达显著下调;机械痛阈值升高幅度以及脊髓背角P2X3受体表达下调幅度与DEX剂量相关。结论:腹腔注射DEX通过下调DNP大鼠脊髓背角P2X3受体表达,对DNP大鼠产生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外源性大麻素HU210在小鼠神经病理性疼痛诱发的焦虑、抑郁样行为中的作用,以及对腹外侧眶皮层(ventrolateral orbital cortex, VLO)锥体神经元自发电活动的影响。方法:利用腓总神经(common peroneal nerve, CPN)结扎建立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采用von Frey纤毛检测小鼠的触诱发痛,利用高架十字迷宫、强迫游泳等行为学实验来评估小鼠的焦虑和抑郁样行为;利用在体细胞外记录方法记录VLO中锥体神经元自发放电活动的变化。结果:CPN结扎小鼠在术后第7天的50%缩足阈值(paw withdrawal threshold, PWT)显著降低,并持续至术后第35天;CPN结扎后第13天,小鼠在高架十字迷宫中进入开臂次数百分比和开臂时间百分比显著减少,在强迫游泳测试中不动时间显著增加;CPN结扎后第13天,腹腔注射20μg/kg HU210或VLO定位注射200 ng HU210都能够显著增加小鼠在高架十字迷宫中进入开臂次数百分比和开臂时间百分比,并显著减少强迫游泳测试中的不动时间;CPN结扎后第13天,小鼠VLO中锥体神经元自发放电频率显著降低,腹腔注射20μg/kg HU210能够显著增加锥体神经元的自发放电频率。结论:外源性大麻素HU210可能通过增加VLO中锥体神经元的自发放电频率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引起的焦虑和抑郁样行为。  相似文献   

16.
为阐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病机制、改善疼痛治疗效果,应选择合适的动物模型进行基础研究。而现有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动物模型种类繁多,优劣不一。据此,本综述将对几种常用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动物模型进行比较,为神经病理性疼痛基础实验选择动物模型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脊髓中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是否通过激活自噬参与大鼠2型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diabetic neuropathic pain, DNP)的形成和发展。方法:清洁级雄性SD大鼠高脂高糖喂养8周,后链脲佐菌素(streptozocin, STZ)单次小剂量(35 mg/kg)腹腔注射,注射后3 d血糖≥16.7 mmol/L为成功诱导2型糖尿病发生;注射后14 d行为学测定痛阈下降至基础值的85%以下,即为成功制备出大鼠2型DNP模型,否则为2型糖尿病不痛组(PL组)。将造模成功的2型DNP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DNP组、DNP+ROS清除剂组(DNP+PBN组)和溶剂对照组(SC组)。另取10只正常SD大鼠为对照组(C组),普通饲料喂养,给予PBN后3 d、7 d、14 d时测定所有组别大鼠的机械缩足反应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 MWT)和热缩足潜伏期(thermal withdrawal latency, TWL),随后处死大鼠,取脊髓腰膨大L4-L6,用免疫印迹法测定脊髓中Beclin 1、LC3II/LC3I和p62的表达水平;用流式细胞仪测定脊髓组织中活性氧(ROS)的含量。结果:与C组和PL组比较,DNP组和SC组于模型制备成功后3 d、7 d和14 d时MWT下降,TWL缩短,脊髓ROS、Beclin 1和LC3II/LC3I表达上调(P <0.05),而p62表达下降(P <0.05);与DNP组比较,DNP+PBN组在3 d、7 d和14 d时MWT升高、TWL延长,脊髓Beclin 1和LC3II/LC3I表达下降(P <0.05),而p62表达上调(P <0.05);DNP组与SC组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脊髓ROS通过激活自噬参与调节2型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产生和维持。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电针刺激“足三里”穴位对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影响,及电针治疗对大鼠背根神经节中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p38 MAPK)信号转导途径的影响.方法:4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均分为4组(n=10):空白对照组(Con组);坐骨神经结扎组(CCI组);假电针治疗组(CCI+A组);电针治疗组(CCI+EA组).分别于实验前及坐骨神经结扎后第7、14、21 d,观察并记录大鼠的热缩足反射潜伏期(paw withdrawal latency,PWL)和机械缩足反应阈值(paw withdrawal threshold,PWT)变化和大鼠受累后肢的运动功能评分.在实验结束(即第21 d)时,处死大鼠,取出右侧L4~6节段的背根神经节,之后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大鼠背根神经节中p38MAPK蛋白的表达.结果:PWT和PWL在Con组中没有变化,而在CCI组和CCI+A组中显著降低,并持续至实验结束.CCI+EA组在电针治疗后PWT和PWL与CCI组和CCI+A组相比显著升高(P<0.05).电针治疗后,CCI+EA组大鼠受累后肢的运动评分显著低于CCI+A组和CCI组(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CI+EA组大鼠背根神经节中的磷酸化p38MAPK (phosphor-p38 MAPK,p-p38 MAPK)阳性细胞表达均显著低于CCI组和CCI+A组(P<0.05).结论:电针刺激“足三里”穴位能够减轻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的热痛和机械痛,改善大鼠受累后肢的运动功能评分;电针抑制CCI大鼠背根神经节中p38MAPK的表达.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外周神经慢性压榨性损伤(chronic constrictive injury,CCI)大鼠脊髓白介素-33(interleukin-33,IL-33)表达的变化规律。方法:雄性Wistar大鼠60只,分为手术组和假手术组,每组30只,于CCI前1天、CCI后第1、4、7、14、21天各时间点测定机械痛阈及热痛阈后立即处死大鼠,每个时间点5只,取L4~6脊髓,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测定IL-33的蛋白表达变化。结果:手术组大鼠术侧机械痛阈及热痛阈明显降低,脊髓IL-33水平表达增加,明显高于对侧和假手术组术侧;IL-33蛋白水平于CCI后第1天开始增加,第7天达到高峰(P<0.01),于CCI后第21天仍维持于较高水平(P<0.05)。结论:CCI致大鼠脊髓IL-33活化,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调控过程。  相似文献   

20.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造成儿童慢性疼痛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美国,虽然儿童及青少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总发病率没有相关统计,但在转诊于儿童慢性疼痛门诊的患儿中,神经病理性疼痛与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complex regional pain syndrome,CRPS)可占40%以上。既往人们对儿童神经病理性疼痛病因的认识可能多局限于手术、外伤等方面,近年来,CRPS、癌症(包括肿瘤本身、手术、放化疗)等相关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正逐步受到人们更多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