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对海南省人民医院2011年1月~2011年12月439株大肠埃希菌药物敏感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39株大肠埃希菌中产ESBLs细菌株为284株,占64.7%.其对青霉素类氨苄西林和哌拉西林的耐药率分别为98.2%和97.5%,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也有较高的耐药率,如头孢克洛、头孢唑林、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头孢呋辛、头孢他啶/棒酸、头孢噻肟/棒酸分别为97.9%、98.9%、96.5%、98.6%、97.5%、100%、100%,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敏感性高达100%.结论:临床大肠埃希菌耐药率逐渐增强,与临床不合理使用抗生素有一定关系,实验室应高度重视产ESBLs株的检测和细菌耐药性监测,指导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以及时有效控制ESBLs菌株的传播和流行.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3株产CTX-M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 β-lactamases,ESBLs)的大肠埃希菌分子生物学特征的改变及其与该突变位点的关系。方法 3株产CTX-M型ESBLs的大肠埃希菌于2005年收集自安徽省内3家医院。克隆这3株细菌的突变基因后进行序列分析,测定野生株、转移接合子与克隆子的最低抑菌浓度,提取突变基因所编码的蛋白质,进行等电聚焦电泳和酶动力学检测,并使用脉冲场凝胶电泳分析这3株细菌的同源性。结果 PCR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与CTX-M-14相比,这3株大肠埃希菌的编码产物各有2处氨基酸突变,1株为第77位丙氨酸(Ala)突变为缬氨酸(Val)、第167位脯氨酸(Pro)突变为亮氨酸(Leu)(等电点为9.1);另2株均为第77位Ala突变为Val、第272位丝氨酸(Ser)突变为精氨酸(Arg)(等电点为9.3)。最低抑菌浓度和酶动力学检测结果表明,这两种酶均可高度水解头孢噻肟。脉冲场电泳结果提示这3株细菌无同源性。结论本研究发现了2种新的分离自大肠埃希菌的CTX-M酶,探讨突变位点与其生物学性状改变的关系,为遏制耐药基因及研究新的抗菌药物作用靶点提供依据,具体机制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清热解毒汤对临床分离的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的体外抑菌作用。方法:应用K-B法对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进行抗生素药敏试验,筛选出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观察清热解毒汤对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的体外抑菌效果。结果:研究筛选出92株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体外抑菌试验表明清热解毒汤对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分别是250 g/L(10/92)、125 g/L(29/92)、62.5 g/L(45/92)、31.25 g/L(8/92)。结论:不同浓度的清热解毒汤对产ESBLs大肠埃希菌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住院新生儿感染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的临床特点、菌株耐药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和疾病转归.方法 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新生儿病房产ESBLs大肠埃希菌感染患儿68例(产酶组),选取同期上报的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中不产ESBLs大肠埃希菌感染新生儿共81例为对照(不产酶组).对分离的产ESBLs大肠埃希菌采用K-B法进行药敏试验.结合患儿出生体质量、胎龄、分娩方式、感染部位和疾病转归等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新生儿感染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危险因素.结果 从68例新生儿采集的样本中,痰液样本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分离率最高(49/68,72.1%),其次为血液(7/68,10.3%)和尿液(6/68,8.8%).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噻肟、头孢吡肟和头孢他啶的耐药率均较高(61.8%~100.0%),但对头孢西丁、头孢哌酮/舒巴坦及阿米卡星的耐药率较低(2.9%~10.3%),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率均为0.产酶组和不产酶组新生儿均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产酶组中,晚期新生儿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与早期新生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879,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胎龄<37周(Exp (B) =0.352,95% CI:0.134 ~0.929)、剖宫产(Exp (B)=0.488,95% CI:0.243 ~0.984)、有侵入性操作(Exp(B)=0.363,95%CI:0.142 ~0.927)、母亲产前一周使用激素和/或抗菌药物(Exp (B) =0.325,95%CI:0.127 ~0.833)是新生儿感染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住院新生儿产ESBLs大肠埃希菌感染以呼吸道为主,感染菌株耐药性强,减少侵入性操作、严格掌握剖宫产以及产前使用激素和抗菌药物指征可减少产ESBLs大肠埃希菌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回顾性分析肛周脓肿患者感染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情况及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发生率,以指导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对近4年确诊肛周脓肿患者的脓液标本中分离出的276株大肠埃希菌(肛周脓肿组)进行耐药性分析,用纸片扩散法表型确证试验检测ESBLs,以非肛周脓肿患者大肠埃希菌感染为对照组。肛周脓肿组ESBLs阳性率为46.0%,明显高于对照组(31.0%,P0.05)。肛周脓肿组对哌拉西林、头孢唑啉、头孢呋辛、头孢噻肟、头孢曲松、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碘胺甲噁唑/甲氧苄啶耐药率较高,均60.0%,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哌拉西林、头孢曲松、头孢唑林、头孢吡肟、头孢噻肟、头孢呋辛、碘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的耐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肛周脓肿感染大肠埃希菌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临床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6.
韩明明;袁月 《国际泌尿系统杂志》2024,(2)
目的分析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在尿路感染中的临床特点和耐药情况以及快速诊断的方法, 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6 620例疑似尿路感染患者的中段尿进行细菌培养, 采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及配套卡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 6 620份尿培养标本检出病原菌845株, 检出率为12.8%;其中革兰阴性菌529株, 占62.6%, 革兰阳性菌135株, 占16.0%, 真菌181株, 占21.4%, 检出率最高的前3位细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411株、肺炎克雷伯菌58株、粪肠球菌50株。科室分布中泌尿外科和肾内科占比最高分别为28.4%和13.0%。检出产ESBLs大肠埃希菌共255株, 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头孢唑啉、头孢噻肟、头孢曲松的耐药率均在90%以上, 显著高于非产ESBLs大肠埃希菌(P<0.05)。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于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阿米卡星)较为敏感。在尿常规两项指标联合分析中, 无论在ESBLs阳性还是阴性的大肠埃希菌中, 白细胞和亚硝酸盐的联合检测较单项指标检测有更高的灵敏度、特异度, 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在80%以上;在单项指标分析中, 亚硝酸盐在ESBLs阳性的大肠埃希菌中有更高的灵敏度。当尿常规pH<6.0时, 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占比为34.9%;而非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占比为52.87%。结论尿常规中白细胞和亚硝酸盐的联合检测快速、简便, 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适用于尿路感染, 特别是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早期诊断和快速筛检。经验选择能覆盖ESBLs菌感染的药物, 可避免多种耐药菌的产生。 相似文献
7.
大肠埃希菌尿液分离株氨基糖苷类获得性耐药基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肠埃希菌是医院感染的常见病原菌,随着临床抗菌药物的大量使用,该菌不仅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明显上升,对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耐药问题也日趋严重,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严峻挑战.有关对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耐药机制,传统观点认为是细菌产生一种或多种针对抗菌药物的氨基糖苷类修饰酶(AMEs)[1-2].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对常用消毒剂的敏感性,为制定消毒与灭菌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从住院患者的临床标本中分离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培养后取第三代接种及再次培养,然后制成乳状菌液,分装入41支无菌试管,其中40支均分为A、B、C、D4个实验组,分别用500mg/l含氯消毒剂、0.5%活力碘、75%乙醇、2%戊二醛与乳状菌液按1∶1的比例混合进行消毒试验,分别观察每组1、2、3、4、5、10、15、20、25、30min共10个时间段的消毒效果。1支空白对照组采用无菌生理盐水代替消毒剂进行试验。结果空白对照组菌落数为3.4×108cfu/ml,实验组4种常规浓度的消毒剂在1~30min内均能有效杀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结论临床分离出的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对常规浓度的常用消毒剂敏感。鉴于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部分携带耐消毒剂基因qacE-sul1,建议临床检出多重耐药菌株时加做消毒剂敏感试验,以指导临床科学合理选用消毒剂。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本院男性泌尿系感染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和AmpC酶大肠埃希菌(E.coli)的基因型分布。方法:收集2004年1月~2005年6月本院临床分离的尿培养阳性大肠埃希菌共187株,用CLSI/NCCLS推荐的纸片扩散法(包括筛选和确认实验)进行耐药表型检测,三维酶试验检测ESBLs和AmpC酶,PCR扩增质粒型ESBLs和ampC基因,肉汤交配法检测质粒型ampC基因的接合传递性。结果:产ESBLs大肠埃希菌检出率为24.6%(46/187)。在三维试验中,46株均产分解头孢三嗪(CRO)的β-内酰胺酶,其中3株产ESBLs和AmpC两种酶,其余43株单产ESBLs酶。在PCR扩增试验中,44株扩增出ESBLs基因b laTEM、b laCTX-M、b laOXA3型中的1型或1型以上基因片段,未扩增出b laSHV型基因片段;3株扩增出质粒介导的ampC基因,2株为C IT型,1株为DHA型。携带质粒型ampC基因的菌株均将耐药性传递给受体菌。结论:南京地区男性泌尿系感染产ESBLs大肠埃希菌以CTX-M型为主;质粒介导AmpC酶已在大肠埃希菌中出现,其耐药性能够水平传播,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对常用消毒剂的敏感性,为制定消毒与灭菌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从住院患者的临床标本中分离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培养后取第三代接种及再次培养,然后制成乳状菌液,分装入41支无菌试管,其中40支均分为A、B、C、D4个实验组,分别用500mg/1含氯消毒剂、0.5%活力碘、75%乙醇、2%戊二醛与乳状菌液按1:1的比例混合进行消毒试验,分别观察每组1、2、3、4、5、10、15、20、25、30min共10个时间段的消毒效果。1支空白对照组采用无菌生理盐水代替消毒荆进行试验。结果空白对照组菌落数为3.4×10^8cfu/ml,实验组4种常规浓度的消毒剂在1~30min内均能有效杀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结论临床分离出的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对常规浓度的常用消毒剂敏感。鉴于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部分携带耐消毒剂基因qacE—sull,建议临床检出多重耐药菌株时加做消毒剂敏感试验,以指导临床科学合理选用消毒剂。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北京地坛医院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 β lactamases,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的耐药情况及其携带CTX-M酶的基因类型.方法 对北京地坛医院2006年8月至2007年7月期间收集的无重复21例产ESBLs菌株,采用微量药敏定量实验检测20种抗生素的最小抑菌浓度,用针对CTX-M基因的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并确定其基因型,PCR产物进行克隆测序.结果 21例菌株对大多数β-内酰胺类药物明显耐药,多数对氨基糖苷类和氟喹诺酮类耐药,但对亚胺培南100%敏感;产CTX-M酶的有10株,其中有7株产CTX-M-14酶,2株产CTX-M-3酶,1株产CTX-M-9酶.结论 北京地坛医院2006年8月至2007年7月期间产ESBLs菌多为多重耐药菌,并且存在CTX-M酶的流行,主要是CTX-M-14酶和CTX-M-3酶.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本院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情况,分析耐左氧氟沙星细菌的耐药性。方法对2009年8月至2010年8月本院临床分离的154株大肠埃希菌用Kirby-Bauer琼脂扩散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154株大肠埃希菌中共检出耐左氧氟沙星菌76株,检出率49.35%。在各类标本中,尿液中耐左氧氟沙星菌株分离率最高(51.32%),其次为痰(23.68%)。除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西丁、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阿米卡星外,耐左氧氟沙星菌株对氨苄西林、头孢唑啉、头孢吡肟、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庆大霉素、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明显高于非耐左氧氟沙星菌株(P〈0.05)。结论本院耐左氧氟沙星大肠埃希菌株对多种药物表现出较高的耐药率,应加强对耐左氧氟沙星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监测,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的使用指征,防止耐药菌株的传播流行。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尿路致病性大肠埃希菌(UPEC)的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与抗菌药物耐药的关系。 方法以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2015年3月至2016年12月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清洁中段尿样本中分离培养的大肠埃希菌,应用MLST方法进行菌株分型研究。采用Vitek-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检测UPEC对7种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及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 结果93株UPEC对亚胺培南耐药率为0%,对厄他培南、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为1.1%~3.2%,保持高度敏感性。对头孢他啶、头孢吡肟、氨曲南、庆大霉素和妥布霉素均有一定敏感性,耐药率低于50%。对头孢曲松、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和复方SMZ耐药率> 50%。产ESBLs菌株59例(63.4%),ESBLs阴性菌株34株(36.6%)。分离株共有33个已知序列型(STs),1例未知ST型,其中最多的克隆群为ST131(23/93、24.7%),ST648(9/93、9.7%),ST405(7/93、7.5%)和ST1193(7/93、7.5%)。 结论UPEC具有多药耐药性,MLST分型提示UPEC菌株具有多样性,ESBLs与UPEC抗菌药物耐药有一定相关性,ST型与耐药谱型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安徽省35所医院自临床分离的402株大肠埃希菌产质粒介导AmpC酶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揭示其相关耐药机制,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以三维试验筛选产AmpC酶株;多重PCR检测产质粒介导AmpC酶菌株,对产质粒介导AmpC酶菌株用PCR方法检测超广谱.B-内酰胺酶(ESBLs)基因、I类整合子基因盒插入序列和主动外排系统acrAB-tolC基因.结果 检出产质粒介导AmpC酶菌株28株(7.0%),其中两株经测序比对证实为新的质粒ampC基因型.产酶菌株对常用抗菌药物,除亚胺培南、美罗培南都敏感外,对其他大多数抗菌药物耐药率均高于非产酶株.28株产酶菌株中有23株表现为多重耐药,20株检测出各型ESBLs基因,21株扩增出I类整合子基因盒插入序列,20株主动外排系统acrAB-tolC基因阳性.结论 产质粒介导AmpC酶大肠埃希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较高,多重耐药现象普遍,同时存在多种耐药机制,其中以产生灭活酶和I类整合子介导的耐药机制为主.对产酶菌株临床经验用药可选用碳青霉烯类、阿米卡星、四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菌(E1)携带的β-内酰胺酶基因(AmpC,ESBLs)及Ⅰ类整合子基因的存在情况.方法 应用琼脂稀释法测定E1菌的耐药表型,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及序列分析法分析其AmpC,ESBLs和整合子的基因类型,并进行质粒接合转移实验.结果 E1仅对亚胺培南、环丙沙星、左旋氧氟沙星和阿米卡星敏感,同时携带CTX-M-13、SHV-1、TEM-1和ACT-2型β-内酰胺酶基因,Ⅰ类整合子基因呈阳性.结论 大肠埃希菌耐药机制复杂,可同时携带多种β-内酰胺酶,并已成功地将AmpC 和ESBL 接合在一起,对此类产酶菌应首选碳青酶烯类药物进行治疗,并应高度重视整合子对多重耐药形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2015-2020年郑州人民医院大肠埃希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分析2015-2020年经临床分离获得的1 319份大肠埃希菌标本的检出、来源分布情况,以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2015-2020年医院共分离菌株20 054株,其中大肠埃希菌1 319株(6.58%)。2015-2020年大肠埃希菌检出率逐年升高(4.50%<5.25%<6.23%<6.68%<7.23%<8.26%)。1 319株大肠埃希菌主要来自尿液、分泌物、痰液、引流物、血液等标本,其中尿液标本中检出最多(761株,57.70%)。医院抗菌药物使用量居前4位的是左氧氟沙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美罗培南和头孢吡肟。2015-2020年大肠埃希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敏感性呈下降趋势(P <0.05),对左氧氟沙星和美罗培南的敏感性无明显变化(P>0.05),对头孢吡肟的敏感性呈上升趋势(P <0.05)。结论:大肠埃希菌检出率呈逐年升高趋势,且耐药情况不容乐观,临床应引起重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院内大肠埃希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及分布,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WHONET 5.6软件对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本院临床分离的742株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等16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及分布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42株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环丙沙星、头孢噻肟、妥布霉素、左氧氟沙星、庆大霉素、氨曲南、头孢吡肟、头孢他啶、替卡西林/克拉维酸、阿莫西林/棒酸、头孢西丁、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依次为89.1%(661/742)、66.7%(495/742)、64.2%(476/742)、61.5%(456/742)、54.7%(406/742)、53.8%(399/742)、52.2%(387/742)、50.4%(374/742)、48.4%(359/742)、36.3%(269/742)、33.7%(250/742)、25.3%(188/742)、15.5%(115/742)、8.1%(60/742)、6.1%(45/742)和0.4%(3/742)。本研究中43.7%标本来源于尿液、23.7%标本来源于痰液、11.1%标本来源于血液。科室分布情况:分别有18.1%和16.2%的标本来源于儿内科病房和泌尿内科病房。结论院内大肠埃希菌主要引起泌尿道和呼吸道感染,其次是血流感染。对临床部分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较高,临床医师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小儿急性阑尾炎中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和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通过医院信息系统调取相关数据,采用细菌药敏试验分析软件WHONET5.6,对2010年1月—2012年12月郑州市儿童医院小儿急性阑尾炎中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情况进行统计、归纳,并对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495例小儿急性阑尾炎脓液标本分离出致病菌375株,其中大肠埃希菌275株(73.33%),3年间,大肠埃希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株检出率逐年升高;大肠埃希菌对美罗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未出现耐药菌株,产ESBLs株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存在广泛耐药。脓液培养前抗菌药物使用率为100%,用药选择以头孢菌素类、硝基咪唑类为主,联合用药方式主要是二联用药,以头孢菌素类和硝咪唑类联用为主,药敏试验后抗菌药物的选用结合临床疗效调整治疗方案,所有患儿均临床治愈。结论大肠埃希菌是小儿急性阑尾炎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大肠埃希菌产ESBLs株和非产ESBLs株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存在显著差异,在抗感染治疗中,临床医师应根据小儿急性阑尾炎中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情况,正确选择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9.
冯莉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2014,(3):115-117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及分布,为临床经验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2年10月本院临床分离的223株大肠埃希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及分布进行分析。结果223株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头孢西丁、阿莫西林/棒酸、头孢他啶、妥布霉素、左氧氟沙星、头孢吡肟、头孢噻肟、氨曲南、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头孢唑啉、复方新诺明和氨苄西林的耐药率依次为0.45%(1株)、4.04%(9株)、9.42%(21株)、13.00%(29株)、14.80%(33株)、39.46%(88株)、41.70%(93株)、48.43%(123株)、51.12%(114株)、54.71%(122株)、55.16%(123株)、55.16%(123株)、57.40%(128株)、62.78%(140株)、71.75%(160株)和86.10%(192株)。本研究中40.81%(91株)的标本来源于尿液、30.94%(69株)的标本来源于痰液、9.87%(22株)的标本来源于血液。结论本院大肠埃希菌主要引起泌尿道和呼吸道感染,对临床常用的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相差很大,临床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健康成人、儿童和患者3组人群中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和耐药机制.方法 采用MicroScan-Walkway-40系统鉴定细菌,琼脂平皿倍比稀释法测定各种抗菌药物MIC(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on),对筛选出的215株MDR进行PCR扩增及序列分析检测这些菌株产AmpC和ESBLs的基因型.结果 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显示较好的敏感性.健康成人和临床患者携带的MDR比例分别为58.3%和74.6%.PCR及序列分析表明本地区已出现CMY-2、DHA-1型AmpC酶和以CTX-M为主的ESBLs,并检测到1株新CMY型基因和1株ESACs菌株. 结论 健康人与患者肠道中病原大肠埃希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相当高,在MDR中检测出多种AmpC和ESBLs基因.应严格控制抗菌药物使用并养成良好卫生习惯以减少耐药株出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