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胃苏颗粒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4年6月至2016年9月在东莞市凤岗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接受治疗的100例慢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胃苏颗粒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症状缓解时间以及幽门螺杆菌转阴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明显更高,症状缓解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幽门螺杆菌转阴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苏颗粒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效果显著,能明显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2.
陈彬 《新中医》2021,53(24):88-91
目的:观察胃苏颗粒联合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p) 阳性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2 例Hp 阳性慢性胃炎患者,以数字奇偶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 例。对照组给予四联疗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胃苏颗粒治疗,2 组均治疗4 周并随访6 个月。比较2 组临床疗效、Hp 根除率及复发率;比较2 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22%,高于对照组的77.78%(P<0.05)。治疗后,2 组胃脘胀痛、痛窜两胁、嗳气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胃脘胀痛、痛窜两胁、嗳气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 组血清白细胞介素(IL)-4、IL-10、IL-17 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血清IL-4、IL-10、IL-17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Hp 根除率为75.00%,高于对照组的52.78% (P<0.05)。随访6 个月,观察组复发率为5.71%,低于对照组的25.00% (P<0.05)。结论:胃苏颗粒联合四联疗法治疗Hp 阳性慢性胃炎疗效较好,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炎症反应,提高Hp 根除率,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黄芽汤加味治疗脾胃虚寒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脾胃虚寒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6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治疗组31例。对照组给予温胃舒颗粒治疗;治疗组给予黄芽汤加味治疗,疗程均为4周,观察两组总有效率和治疗前后证候积分。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3. 5%,优于对照组86. 7%(P0. 05);两组治疗后症状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 05)。结论:黄芽汤加味治疗脾胃虚寒型功能性消化不良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复方阿嗪米特联合胃苏颗粒治疗消化不良的效果。方法将84例消化不良患者采用完全随机设计方法分成2组,治疗组42例给予复方阿嗪米特2粒,每日3次餐后服用;胃苏颗粒(无糖)5 g,每日3次餐前服用。对照组42例单独服用复方阿嗪米特2粒,每日3次餐后服用。2组疗程均为2周。结果 2组症状均有改善,治疗组比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治疗过程中均无药物不良反应出现。结论复方阿嗪米特和胃苏颗粒联合应用治疗消化不良疗效好,且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研究老年慢性胃炎患者采用胃苏颗粒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老年慢性胃炎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使用传统西医药物治疗,实验组在传统西医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入胃苏颗粒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后,实验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慢性胃炎患者采用胃苏颗粒治疗,能明显改善病人自身免疫力系统,具有一定的消炎作用,同时对肠胃功能给予一定的保护作用,使病人的临床疗效得以显著改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耳穴压豆联合调胃汤治疗慢性胃炎的效果。方法:将70例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治疗组实施耳穴压豆联合调胃汤治疗,对照组患者仅给予调胃汤治疗,对患者病情及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治疗组患者胃脘部痞塞、胀满或胀痛不适、纳少等症状缓解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慢性胃炎患者采用耳穴压豆联合调胃汤可有效缓解胃脘部痞塞、胀满或胀痛不适、纳少等症状,减轻患者痛苦,进一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7.
舒胃汤治疗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3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观察舒胃汤治疗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门诊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60例,治疗组用舒胃汤,对照组用吗丁啉治疗,4周为1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67%,而对照组仅为66.67%,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改善胃排空优于对照组。结论:舒胃汤可改善胃排空,治疗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和胃消痞合剂联合西药治疗肝郁气滞型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予雷尼替丁胶囊联合吗丁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和胃消痞合剂。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和临床疗效的差异。结果:治疗组在治疗后各临床症状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和胃消痞合剂联合西药治疗肝郁气滞型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肯定,可明显改善胃脘胀痛、胸胁疼痛、纳差、嗳气症状积分。  相似文献   

9.
刘奇  陈方志 《新中医》2021,53(1):73-75
目的:观察胃苏颗粒治疗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慢性胃炎患者9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阿莫西林胶囊、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克拉霉素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胃苏颗粒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症状缓解时间、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83%,对照组为83.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腹胀、腹痛、嗳气症状缓解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17%,对照组为16.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苏颗粒治疗慢性胃炎患者疗效确切,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减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胃苏颗粒联合多潘立酮治疗肝胃气滞型慢性胃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7年8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肝胃气滞型慢性胃炎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把他们按照随机数表法平均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30例,给予胃苏颗粒联合多潘立酮口服治疗,对照组30例,给予兰索拉唑加多潘立酮口服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临床症状变化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治疗总有效率、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方面均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的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在不良反应发生概率方面,两组患者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肝胃气滞型慢性胃炎方面,使用胃苏颗粒联合多潘立酮对患者进行治疗能够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患者在接受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概率比较低,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广泛的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1.
赵丽娜 《新中医》2015,47(5):74-75
目的:观察胃苏颗粒联合奥美拉唑、阿莫西林治疗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效果以及对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纳入90例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阿莫西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口服胃苏颗粒治疗。2组均治疗4周。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以及患者的生存质量。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7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表(ADL)评分与生活满意度指数(LSI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各项分值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观察组改善的程度较对照组明显(P<0.05)。结论:胃苏颗粒联合奥美拉唑、阿莫西林治疗慢性胃炎患者可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并能同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胃苏颗粒联合西医“三联”疗法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门诊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单纯的西药“三联”疗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中成药胃苏颗粒。治疗2周后,对2组复查内镜,进行疗效比较。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2%,治疗组为93.3%,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胃苏颗粒联合西医“三联”疗法治疗慢性胃炎,可起到调节内分泌及免疫功能、抗炎的作用,并对中枢神经系统和胃肠起到调节作用,提高了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胃舒胶囊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胃炎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胃舒胶囊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180例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20例用胃舒胶囊加阿莫西林、甲硝唑治疗,对照组60例用丽珠得乐颗粒加阿莫西林、甲硝唑治疗,2组均治疗1个月后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9·2%,对照组总有效率76·7%,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幽门螺杆菌根除率89·2%,对照组76·7%,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胃舒胶囊对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析舒胃汤治疗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诊治的106例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为研究资料,按随机分配原则将其分为2组,每组5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采用舒胃汤治疗,对比分析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6.22%,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3.02%(P0.05);经治疗后,观察组的中医症状积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舒胃汤治疗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效果较为显著,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在临床上具有应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胃苏颗粒联合奥美拉唑治疗活动期胃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88例活动期胃溃疡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奥美拉唑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胃苏颗粒联合奥美拉唑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症状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总不良发生率、临床症状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活动期胃溃疡患者采用胃苏颗粒联合奥美拉唑治疗具有明显的效果,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胃黏膜修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胃苏颗粒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效果,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治疗提供方法及依据。方法:对142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进行研究,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马来酸曲关布汀治疗,治疗组患者给予胃苏颗粒加马来酸曲美布汀治疗,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积分、心理健康情况以及临床总有效率。结果:经过治疗,治疗组患者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临床症状的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心理健康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9%,两组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苏颗粒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治疗总有效率高,优于单一西药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香苏理气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气滞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气滞证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给予西药口服,治疗组30例给予香苏理气汤治疗,2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情况及临床综合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0%,高于对照组的7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减少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香苏理气汤可有效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气滞证患者症状,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温胃舒颗粒治疗脾胃虚寒型功能性呕吐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脾胃虚寒型功能性呕吐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给予温胃舒颗粒治疗,对照组给予莫沙必利分散片治疗。治疗8周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和复发率。结果:总有效率试验组为93.3%,对照组为7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医证候积分组间比较及组内治疗前后对比,差异较大,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复发率为8.3%,对照组为6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胃舒颗粒治疗脾胃虚寒型功能性呕吐的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6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协同作用.方法 将176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对照Ⅰ组(中药组)59例予胃苏颗粒口服,对照Ⅱ组(西药组)55例予曲美布汀口服,治疗组(中西药结合组)62例予胃苏颗粒、曲美布汀联合治疗,疗程均为4周;比较各组治疗、后临床症状变化情况.结果 中西医结合组的临床总有效率93.5%,中药组77.97%,西药组为74.55%,中西药结合组疗效明显优于两对照组.结论 胃苏颗粒联合曲美布汀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温胃舒颗粒治疗脾胃虚寒型功能性呕吐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脾胃虚寒型功能性呕吐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给予温胃舒颗粒治疗,对照组给予莫沙必利分散片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和复发率。结果: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0.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中医证侯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复发率为8.3%,对照组为6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胃舒颗粒治疗脾胃虚寒型功能性呕吐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