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用生物筛选法筛选中药活性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作者运用生物筛选法筛选出了中药材川芎,麻黄和天麻中的主要活性成分。确定川芎中主要活性成分为香兰素,阿魏酸和洋川芎内酸类化合物,麻黄中主要活性成分为麻碱,伪麻黄碱,去甲基麻黄碱和去甲基伪麻黄碱;天麻中主要活性成分为天麻苷元和天麻苷。作者认为生物筛选法所得结果与已有研究报道基本一致,说明生物筛选法是一种快速,准确的中药活性成分筛选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麻黄及其与桂枝配伍前后麻黄生物碱在大鼠体内组织分布变化的特征,并对二者的分布情况进行对比研究。方法:以金刚烷胺为内标,采用UPLC-MS/MS法测定大鼠灌胃给予麻黄单煎液及麻黄-桂枝药对水煎液后三个时间点(0.25、1.5、3h)组织样品中5种麻黄生物碱的浓度。结果:与麻黄组相比,给药后0.25h,不同程度的降低去甲基麻黄碱、麻黄碱和伪麻黄碱在各组织的含量,增加了去甲基伪麻黄碱和甲基麻黄碱在各组织的含量;在分布的平衡期(1.5h),麻黄桂枝组均能显著提高麻黄类生物碱在肺组织中的含量,提高去甲基麻黄碱、去甲基伪麻黄碱和甲基麻黄碱在肾组织中的含量;在给药后3h,麻黄桂枝组均能显著提高麻黄类生物碱在脑组织中的含量,显著提高去甲基麻黄碱、麻黄碱和伪麻黄碱在肾组织中的含量,显著降低去甲基麻黄碱、麻黄碱、伪麻黄碱和甲基麻黄碱在心组织的含量。结论:桂枝增加了麻黄类生物碱在大鼠脑组织中的分布,增加去甲基麻黄碱、麻黄碱和伪麻黄碱在肾中的分布;降低了去甲基麻黄碱、麻黄碱、伪麻黄碱和甲基麻黄碱在心组织的分布。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麻黄中生物碱类成分富集新方法并对其生物碱类成分进行分析,以期从中发现新的平喘活性成分。方法:为减少非生物碱类成分对定性分析的干扰、提高生物碱类成分分离制备的效率,该研究采用新型固相萃取填料对麻黄提取物中生物碱类成分进行富集,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富集到的生物碱类成分进行分离制备,采用HPLC-TOF-MS技术对制备的各组分进行分析,应用无标记整合药理学方法筛选各组分对β2受体的激动活性。结果:新型AC18固相萃取填料对麻黄中生物碱类成分的富集具有较高的选择性,采用基于反相/强阴离子交换混合模式的色谱固定相XCharge C18对富集得到的生物碱类成分进行分离,共制备了14个组分,经HPLC-MS分析,共检测出26个生物碱类成分。在筛选的14个组分中有11个组分显示了对β2肾上腺素受体的激动活性。结合这11个组分HPLC-MS分析结果,检识出其中12个生物碱类成分具有β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活性,其中包括5组生物碱及其异构体:麻黄碱/伪麻黄碱,甲基麻黄碱/甲基伪麻黄碱,去甲基麻黄碱/去甲基伪麻黄碱,(±)-1-苯基-2-亚胺基-1-丙醇,(±)-酪胺甜菜碱。结论:麻黄中活性生物碱同分异构体的分离和鉴定对新的平喘活性成分的发现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采用UPLC-MS/MS测定大鼠灌服麻黄、麻黄-石膏水煎液后血浆和尿液中5种麻黄类生物碱(去甲基麻黄碱、去甲基伪麻黄碱、麻黄碱、伪麻黄碱和甲基麻黄碱)的含量,计算相关药代动力学参数,探讨麻黄-石膏配伍对主要药效成分体内血浆药动学和尿排泄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配伍石膏后5种生物碱的药动学变化趋势大体相同,表现为达峰时间缩短,吸收速度加快,但吸收程度与表观分布容积减少,可能与尿排量的增加有关。此外,石膏的加入有针对性地提高伪麻黄碱的达峰浓度、延长甲基麻黄碱的体内滞留时间来实现麻黄平喘作用的“增效”,而对去甲基麻黄碱和麻黄碱则起“减毒”作用,由此验证了麻黄-石膏合用时“相反之中寓相辅”配伍原则的科学性,同时可为方药配伍规律的研究思路与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药对麻黄-杏仁不同比例配伍对水煎液中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HPLC分别测定麻黄与杏仁不同比例配伍的水煎液中苦杏仁苷、盐酸去甲基麻黄碱(NME)、盐酸去甲基伪麻黄碱(NMP)、盐酸麻黄碱(E)、盐酸伪麻黄碱(PE)、盐酸甲基麻黄碱(ME)的煎出量.结果 不同比例的麻黄-杏仁配伍后对水煎液中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药对麻黄-杏仁配伍后可以显著增加有效成分苦杏仁苷的含量,与麻黄单煎液相比,苦杏仁的加入则会降低麻黄生物碱的煎出量.  相似文献   

6.
麻黄-附子药对主要有效成分在不同汤方中的含量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麻黄-附子药对主要有效成分在麻黄附子细辛汤及麻黄附子甘草汤中的含量差异,为方剂配伍的科学性提供试验依据.方法:采用HPLC测定汤剂中麻黄-附子药对麻黄的有效成分去甲基伪麻黄碱、去甲基麻黄碱、麻黄碱、伪麻黄碱、甲基麻黄碱及附子的有效成分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的含量.结果:药对及2种汤剂中5种麻黄生物碱的含量无显著性差异,附子中的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麻黄-附子药对主要药效成分在不同方剂中含量的差异与其临床应用相关,但具体原因尚不明确.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并验证同时测定大鼠组织中去甲基麻黄碱、去甲基伪麻黄碱、麻黄碱、伪麻黄碱、甲基麻黄碱、苦杏仁苷和野樱苷的UPLC-MS/MS,分析大鼠口服麻黄-杏仁药对水提物后有效成分在主要脏器组织中的分布情况。方法:参照FDA生物样本分析方法的方法学验证指南完成该测定的方法验证。采用盐酸苯海拉明和葛根素2种内标物分别对5种麻黄生物碱和苦杏仁苷、野樱苷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该方法灵敏可靠,9种化合物(含3对差向异构体)在18 min内快速分离。麻黄生物碱在各组织中广泛分布;苦杏仁苷在体内分布较少,组织中(脑除外)可检测到其代谢产物野樱苷。与体外药物原形不同,D-野樱苷在组织中峰浓度(心、肝、脾、肺、肾中质量分数分别为170.5,112.8,98.4,152.3,381.7 ng·g~(~(-1)))低于L-野樱苷(心、肝、脾、肺、肾依次为906.4,652.3,177.4,500.9,2 060.4 ng·g~(~(-1)))。结论:建立的LC-MS/MS适用于大鼠口服麻黄-杏仁药对水提物后的组织分布研究。D-野樱苷在组织分布减少可能是麻黄-杏仁药对毒性拮抗作用的内在体现。麻黄生物碱和苦杏仁苷、野樱苷在肺组织中均有较高分布,这可能与两药协同平喘的药效学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8.
毛细管-电泳法测定麻黄中生物碱的含量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毛细管-电泳法测定麻黄中生物碱的含量朱萱萱陈福林茅咏雯(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10029)矶崎隆史(日本大阪钟纺(株)汉方研究所)麻黄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EphedrasinicaStapf的干燥草质茎,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自古用于发汗,解热,镇咳,治喘等功效。为临床上治疗上呼吸道疾患的重要中药材之一。麻黄主要含生物碱,总生物碱含量约在1.315%,主要含麻黄碱(E)、伪麻黄碱(PE)、甲基麻黄碱(ME)、甲基伪麻黄碱(MPE)、去甲基麻?...  相似文献   

9.
成睿珍  张春艳  李玥  赵静 《中草药》2018,49(8):1919-1923
目的建立基于UPLC-DAD-TOF/MS结合HPLC-UV法检测麻黄样品化学成分的方法,以明确麻黄"先煎去沫"样品化学成分间的差异。方法 UPLC-DAD-TOF/MS:Waters ACQUITY UPLC?BEH C18(50 mm×2.1 mm,1.7μm)色谱柱,以甲醇-0.1%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3 m L/min,柱温40℃,正、负离子模式扫描;HPLC-UV: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150 mm×4.6 mm,5μm),以0.1%磷酸水溶液(含0.05%三乙胺)-乙腈溶液(99∶1)为流动相,等度洗脱,体积流量1 m L/min,检测波长为210 nm,柱温30℃。结果上沫中所含成分较少,去沫下液和全煎煮液中化学成分基本一致。同时,三者均可鉴定出去甲基麻黄碱、去甲基伪麻黄碱、麻黄碱、伪麻黄碱和甲基麻黄碱5个生物碱类成分和1个羧酸类成分(4-羟基-7-甲氧基-2-喹啉羧酸)。但上沫中生物碱含量极低,而全煎煮液中3种生物碱的含量略高于去沫下液。结论麻黄"先煎去"沫理论可能与生物碱类成分关系不大,但仍需后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验证。  相似文献   

10.
王玉梅  胡青  孙健  季申 《中成药》2023,(5):1438-1442
目的 建立一测多评法同时测定麻黄配方颗粒中盐酸去甲基麻黄碱、盐酸去甲基伪麻黄碱、盐酸麻黄碱、盐酸伪麻黄碱、盐酸甲基麻黄碱的含量。方法 该药物70%甲醇提取液的分析采用Phenomenex Luna?C(18(2))色谱柱(250 mm×4.6 mm, 5μm);流动相乙腈-0.2%磷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2 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210 nm。以盐酸麻黄碱为内标,计算其他4种成分的相对校正因子,测定其含量。结果 5种成分在各自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8),平均加样回收率95.81%~100.52%,RSD 1.00%~2.49%。一测多评法所得结果与外标法接近。结论 该方法快速简便,重复性好,可用于麻黄配方颗粒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1.
酶工程技术在中药活性成分获得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酶工程技术应用于中药研究的现状及问题。 方法 :查阅酶工程技术提取中药活性成分的文献,并对其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 结果 :酶工程在中药破壁提取,中药有效成分的定向提取,酶转化获高活性成分已在多种中药研究中展开,提示通过酶工程技术获得高活性物质是经济便利的中药提取方法。 结论 :为酶转化中药活性物质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脓毒症是一种由感染因素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其本质为机体对感染性因素的反应。血必净注射液是在血府逐瘀汤的基础上研制而成的中成药制剂,由红花、川芎、赤芍、当归、丹参等中药组合而成,其有效成分包含川芎嗪、红花黄色素A、丹参素及阿魏酸等,具有溃散毒邪、活血化瘀和疏经通络的功用,能够调节免疫反应、拮抗内毒素及改善微循环障碍,临床上常应用于治疗脓毒症。文章将对血必净注射液的药理作用以及治疗脓毒症的作用机制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13.
芳香类中药在我国的使用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挥发油是由芳香性药物提取精制而成的有效成分,常为几十种至上百种成分的混合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故常以挥发油直接配伍组方,制成内服或外用的各种制剂,发挥临床疗效。该文以《国家新编中成药》第2版的数据库为资料来源,筛选了以挥发油入药的266个中成药,建立含药品名称、挥发油名称与用量、剂型、规格与用法、功能、主治等项目的信息表。再结合药剂学、中药学、中医基础理论等多学科知识,统计分析含挥发油的中成药在剂型与用法、挥发油的品种、功能与主治等方面的信息。综合分析挥发油在剂型发展、处方开发、药品说明、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现状,为进一步探究其市场发展现状,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任建勋  刘建勋 《中国中药杂志》2014,39(21):4265-4267
中药新药研究现代化、国际化是当前中医药发展的主要趋势。在澳大利亚中药新药多指替代药物,主要以列册药品的形式申请注册上市。澳大利亚登记(列册)药物申请资料主要涵盖药物成分的详细说明、药理学和毒理学研究、治疗声明、药品剂型和副作用。针对每部分都有详尽的规范和说明,保证申请人准确理解登记(列册)药品的申请要求,这同时也对国内中药新药的研究和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药川芎是一味常用的活血行气药,其有效成分主要为挥发油、酚酸类的阿魏酸、川芎嗪等。川芎在心脑血管、中枢神经、泌尿、呼吸、消化等系统均具有多方面的药理活性,这些药理作用与它的有效成分密不可分,文章系统阐述有效成分和药理方面的研究进展,为今后川芎的研究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皂苷免疫调节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种中药具有免疫调节活性,其有效组分/成分有望成为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免疫性疾病的药物。皂苷是很多中药免疫调节作用的活性成分,本文针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7.
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场所,肝细胞线粒体是药物肝损伤的重要靶标,线粒体自噬可以维持细胞内线粒体的健康运转以及细胞的稳定增殖,因此利用线粒体自噬来清除受损线粒体是抗药物性肝损伤的重要策略。多种中药中含有可以增强线粒体自噬的活性成分,可以调节线粒体自噬从而缓解相关疾病。但如何准确高效地从中药中发现并评价此类对线粒体有靶向活性成分的研究方法鲜有报道。而采用液质联用技术,以体内过程结合血清药理学的方法能准确、高效地锁定作用于线粒体靶点的中药活性成分。该文综述了增加线粒体自噬解药物肝毒性的中药成分研究思路与方法,为以线粒体为靶点的中药活性成分研究提供新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8.
天然药物抗甲型流感病毒的有效成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对近几年抗甲流天然药物有效成分(挥发油类、黄酮类、多糖类、生物碱类、萜类、酚类、芪类)的研究发展进行概述,为甲型流感的防治提供参考。天然药物的有效成分不仅可以通过作用于甲型流感病毒生命周期的各阶段来直接抑制病毒,还可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机体免疫机能从而防治甲流及其引起的并发症。抗流感病毒的西药作用靶点较单一,具有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且长期使用易产生耐药性。我国在运用天然药物防治病毒性疾病的领域拥有几千年的历史和经验,与西药相比,抗甲流天然药物具有多靶点,低毒副作用的优势,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者运用实验药理学方法来研究天然药物及其化学成分的抗甲流作用,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近年我国麻黄的资源分布和市售品情况,为麻黄的资源保护和品种整理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实地调查、委托调查和访问调查等相结合的方法.结果:由于20世纪末对麻黄资源的掠夺式开发,生态环境和野生资源遭严重破坏,正品麻黄的资源急剧减少,内蒙古中、西部已少见草麻黄,宁夏和甘肃西北部曾有的数万公顷中麻黄资源已完全消失,尤其是木贼麻黄资源已濒临灭绝,仅见零星分布于新疆阿勒泰山脉一带.全国市场七的主流品种为草麻黄(33/38份商品药材),中麻黄次之(5/38份商品药材),但中麻黄在分布区(青海和新疆)的小规模诊所中常见,未见木贼麻黄商品药材.结论:应大力发展麻黄的栽培技术,尤其是推广中麻黄和木贼麻黄的栽培,同时也要积极采取措施保护并恢复麻黄的野生资源(如采用适当的采收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