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血清药理学、血清化学和中药药代动力学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目的:通过对血清药理学、血清化学和中药药动力学的讨论,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为现代中药研究提供思路。方法:综述分析相关文献,并结合我们的研究心得,对上述三者的关系进行理论研究。结果与结论;血清药理学与血清药物化学的紧密结合,将有助于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和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阐明。  相似文献   

2.
张灵娜  林兵  宋洪涛 《中草药》2015,46(17):2662-2666
对近年来中药血清药理学、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概况进行归纳和分析,主要包括含药血清与药效的关系、含药血清的制备和血清药物化学对完善中药质量控制标准的作用。总结血清药理学、血清药物化学在体外药效研究中的优点和不足,设想中药血清指纹图谱与微透析采样技术的合理联用,推动中药血清药理学、血清药物化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血清药物化学应用于中药复方配伍研究的思路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近年来中药配伍药效对比研究、体外成分分析、药代动力学研究等研究方法的特点和不足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血清药物化学这一研究方法在中药配伍研究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了系统总结,并且提出了综合应用多元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对配伍前后血清指纹图谱以及不同时间取血点血清指纹图谱进行整体分析,同时结合血清药理学对入血成分与药效相关性进行分析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4.
试从中药配伍的特殊性谈中药复方药动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血清药理学和生物效应法同时运用进行中药复方药动学研究。方法:首先以生物效应法研究配伍组方对效应指标的药动学参数影响,初步推测其有效成分及毒性成分的相关情况,在此基础上进而采用高效液相法,进行中药血清药物化学与血清药理学协同研究。结果:血清药理学和生物效应法相须为用,分别对能代表复方效应的效应成分和效应指标同时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能综合反映中药复方的药动学规律。  相似文献   

5.
中药及中药复方的血清药物化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于药物(直接作用于胃肠道的药物除外)起作用必须被吸收进入血液的事实及传统中药口服给药的用药特点,我们建立了从口服中药后血清中直接分离鉴定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其药代动力学特性的的新方法—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研究方法。利用该方法已完成了茵陈蒿汤、越桔等中药的系统的血清药物化学研究工作,分析确定了其药效物质基础及药代动力学特性。  相似文献   

6.
中药血清药理学方法探讨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探讨了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中实验动物的选择、制备含药血清的给药方案、药物血清灭活与否及其与中药粗制剂作用比较时剂量和浓度的一致性等问题,提出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中可以扩大给药途径与方法,以及中药“血浆”药理学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中药及中药复方的血清药物化学研究   总被引:51,自引:10,他引:51  
基于药物(直接作用于胃肠道的药物除外)起作用必须被吸收进入血液的事实及传统中药口服给药的用药特点,我们建立了从口服中药后血清中直接分离鉴定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其药代动力学特性的新方法-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研究方法,利用该方法已完成了茵陈蒿汤,越桔等中药的系统的血清药物化学研究工作,分析确定了其药效物质基础及药代动力学特征。  相似文献   

8.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是通过口服给药后,对血中移行成分进行鉴定分析,从而快速筛选药效物质基础及揭示复方配伍规律的有效方法。在近20年的发展中,得到了众多学者的认可及普遍应用。随着血清药物化学和血清药理学、药代动力学、代谢组学、网络药理学、系统生物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其在沟通药物体内外变化、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药物与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方面体现出了较强的优越性,契合了中药配伍使用、多成分、多靶点、多种作用机制的复杂性。该文通过查阅2013—2016年CNKI Scholar和Pubmed 2个数据库中与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相关的文献,对有关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对血清药物化学研究中供试样品制备、实验动物选择、给药方案确定、取血方式和时间、血样制备和处理、血中移行成分分析等关键技术难题及多种解决方法进行了经验性归纳,同时,展望了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拓展及综合应用,以期为该方法在中医药研究中更好的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中药血清药化学与中药血清药理学协同研究方法初探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采用HPLC二级管阵列检测法建立川芎不同提取物的血清指纹图谱,用14C5HT释放法和45Ca掺入法测定相应含药血清的抗血小板释放5HT作用和阻滞血管内皮细胞钙通道作用,分析比较两者之间的关系,探索开展中药血清药化学与中药血清药理学协同研究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血清化学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季宇彬  彭海生  蓝苑元 《中草药》2003,34(4):384-386
阐述了有关血清化学的由来,国内外研究状况及其前景展望。长期以来,中药的体外试验不能准确的反应药物的体内活性,体内的药物成分性质与体外试验对照存在诸多不一致现象。忽视中药特点的体外实验方法不能完成药物体内的作用成分的有效检测,经过国内外专家不懈的努力,一种全新可行的方法——血清化学逐渐被认可,尽管值得探讨和操作的问题还很多,但它已展现了在中药研究试验运用中的光明前景。若紧密配合中药化学、血清药理学、药代动力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及微生物学的研究,其必将为加速中药现代化进程,可望在中药质控、药物作用靶位、开发新药和中药现代化方面做出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1.
S T Yuan 《中国中药杂志》2000,25(10):579-82, 588
OBJECTIVE: Desserting toxicity and reasonable usag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s. METHODS: Analys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toxicity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s in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ology and the reason for ascension of the case poisoned by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s. RESULTS AND CONCLUSION: All medicines are poisonous. The venomous drug can cure disease when it is reasonably applied. On the contrary, the good medicine will be harmful to one's health if it is unreasonably used. In order to use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s securely and effectively, it is necessary to learn seriously theori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ology and experiences of using drugs and to strengthen the study on evaluation of security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s.  相似文献   

12.
对“中药中毒病例攀升”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32,自引:2,他引:30  
原思通 《中国中药杂志》2000,25(10):579-582
目的 :论述中药毒性及合理用药问题。方法 :分析中医药学对中药毒性问题的认识及当前中药中毒病例攀升的原因。结果与讨论 :凡药皆有毒。用之合理 ,毒药可以医病。用之不合理 ,良药亦毒人。认真学习中医药学理论及用药经验 ,加强中药安全性评价研究是保证中药安全有效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论述中药毒性及合理用药问题。方法 :分析中医药学对中药毒性问题的认识及当前中药中毒病例攀升的原因。结果与讨论 :凡药皆有毒。用之合理 ,毒药可以医病。用之不合理 ,良药亦毒人。认真学习中医药学理论及用药经验 ,加强中药安全性评价研究是保证中药安全有效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微透析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参考近期文献,综述了微透析技术在神经药理、药代等学科中的应用进展,通过分析其优缺点及与其他分析仪器联用进行检测的特点,展望该技术在中医药研究领域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赵琰  屈会化  王庆国 《中国中药杂志》2013,38(17):2906-2910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是实现中药现代化的关键问题之一。作者将小分子单克隆抗体技术引入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利用中药活性成分的单克隆抗体制备相应的免疫亲和色谱柱,实现从药材或复方中特异性地"敲除"该化合物,而"原样"保留其他成分在量和比例关系上不变,通过药理药效的比较研究,来明确揭示该成分与整体中药或复方功能主治的关联度。利用单克隆抗体特异性敲除技术解析中药药效物质基础,是符合中药自身特点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新方法,获得的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从全新的角度理解物质基础,而且有助于理解中药单味药内部,或复方药味之间"配伍"的现代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草乌在蒙医、中医中用法、性味、功能、炮制、临床配伍、药理毒理等研究进行了对比分析,中医和蒙医对草乌的药性和临床应用大致相近,各有侧重。中医强调草乌的辛热之性,善用其回阳救逆、补火助阳和散寒止痛之功效。中医主要用草乌(根),认为其辛、苦、热,有大毒,归心、肝、肾、脾经,有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的功能。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心腹冷痛,寒症作痛,麻醉止痛。蒙医用草乌(根)及草乌芽、草乌叶、草乌花为药材,蒙药理论认为其味辛,性温,效轻、有大毒;具有杀粘(菌),燥协日乌素(湿),止痛之功效;主治流感,急慢性肠刺痛粘刺痛,痈疖,丹毒,白喉,炭疽,脖颈僵直,陶赖,赫如虎,关节疼痛,偏瘫,心赫依。  相似文献   

17.
许敏  姜壮壮  陶丽  刘延庆 《中草药》2019,50(14):3477-3483
中药血清药理学通过从正常与疾病模型动物血清中分离、鉴定血清移行成分从而寻找药效物质基础,此方法存在一定局限性。大部分中药药效成分在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中属于低溶解-低渗透性药物,生物利用度低但生物效应高,血清药理学不能评价非血清移行成分的功效关联规律。基于中药化学成分的复杂性,中药成分的渗透性相互作用可能影响各自的渗透性行为,形成不同的口服吸收处方。因此中药成分的渗透性尤其是多组分共存条件下的中药渗透性规律研究是解决中药功效物质基础问题值得探索的方向之一。首先概述了中药肠渗透与跨生物屏障渗透性评价的体内外实验模型及其各自的应用价值;然后探讨了常见中药活性成分的结构与渗透动力学的关系,特别是中药渗透性研究的定量构动关系研究;最后基于渗透性实验模型与构动关系研究,评述近年来关于中药多组分渗透动力学规律及其渗透机制研究进展,发现中药化学成分之间可以通过促进药物转运或者形成离子配伍而影响成分间的渗透吸收,以期为寻找和预测复杂化学成分的中药渗透性规律研究及成分间相互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8.
星座药理学是一种基于细胞表型的高内涵药物筛选新方法,该方法主要根据关键信号蛋白、特定表型的细胞群,将多种药物在这些细胞上的作用情况整合成具有特定药理调节功能的药物组合和细胞星座,强调这些细胞之间能进行病理、生理功能上的有机组合与整体联系。基于不同分子靶点的药物组合,进行特定的药理调控,形成药理意义上的星座效应。星座药理学的运用可提高整体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及药物的耐受性。星座药理学适合中药等复杂成分群在细胞水平进行活性筛选与功能评价,在中药新药研究方面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与创新活力,因而对于创新中药研究与开发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对有毒中药的炮制应“依法炮制”“修制合度”,建立中药不良反应的临床报告制度,同时还要深入系统地研究有毒中药的毒性成分和毒性机理,加强对毒性中药的化学成分、药效学、药理学、安全性评价和药代动力学研究,建立质量可控的有毒中药炮制规范,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