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比较核苷(酸)类似物恩替卡韦和拉米夫定治疗乙肝病毒相关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乙肝病毒相关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均接受内科标准治疗和核苷(酸)类似物抗乙肝病毒治疗.其中30例患者使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28例患者使用拉米夫定.收集并随访患者的存活时间、生化指标、凝血功能、血液常规检查和并发症等临床资料,比较恩替卡韦和拉米夫定的临床效果.[结果]恩替卡韦或拉米夫定组抗病毒治疗的乙肝病毒相关重型肝炎患者血清DNA水平均下降.30d生存率分别为80%和82.1%(P=0.554),90 d生存率分别为63.3%和57.14%(P=0.416).2组患者30 d和90 d的生存率无显著差异.[结论]恩替卡韦较拉米夫定更快地抑制HBV复制,能较快改善乙肝病毒相关重型肝炎患者的肝脏功能,但对短期生存率无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214例早中期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研究,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疗效以及相关因素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所有病例均采用常规中西医结合治疗措施,包括保肝、退黄、抗病毒、对症支持及中医辩证治疗,对其治疗前后相关指标及预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14例早中期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治疗总有效率63.1%,无效率36.9%;治疗前后自身对比,TBil、DBil、ALT、AST、PAT、Chol、TG、HBV DNA等指标均有明显改善(P〈0.05)。抗病毒药物使用、电解质紊乱、肝肾综合征和治疗后重型肝炎分期为预后的强影响因素(P〈0.05)。抗病毒药物中恩替卡韦组及拉米夫定组有效率较高(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早、中期患者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合并电解质紊乱、肝肾综合征的患者预后较差,选择恩替卡韦或拉米夫定可能会提高有效率。  相似文献   

3.
孙奎霞  李杰  庄辉 《肝脏》2011,16(2):147-149,166
目前我国已批准了4种结构不同的核苷(酸)类似物用于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抗病毒治疗,分别是胞嘧啶核苷类似物拉米夫定(LAM)、腺嘌呤核苷磷酸酯类似物阿德福韦酯(ADV)、鸟嘌呤核苷类似物恩替卡韦(ETV)和胸腺嘧啶核苷类似物替比夫定(LdT)[1]。这些药物在乙型肝炎病毒(HBV) DNA逆转录酶的作用下,掺入HBV DNA链,终止DNA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有4种核苷(酸)类似物可用于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即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和替比夫定。但由于患者的性别、年龄、遗传背景、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s B virus,HBV)  相似文献   

5.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导致的肝功能衰竭,病情凶险,预后差,死亡率超过70%,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内科综合治疗仍是主要的治疗措施。非生物型人工肝-血浆置换广泛应用于临床,是治疗重型肝炎临床常用的可靠技术[1]。随着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的广泛应用,给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近年来,我们以血浆置换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前,所有口服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药物,包括拉米夫定、阿德福韦、恩替卡韦、替比夫定等,在长期抗乙型肝炎病毒(HBV)治疗过程中都可能出现耐药。随着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药物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HBV耐药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制约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疗效的主要因  相似文献   

7.
聂青和  张久聪 《肝脏》2008,13(5):411-413
1995年Dienstag等发现拉米夫定可抑制HBV DNA复制以来,以拉米夫定为代表的核苷(酸)类似物抗乙型肝炎病毒(HBV)的临床应用成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治疗史上的里程碑,其问世推动了CHB治疗的进程。迄今为止,已有4种核苷(酸)类似物即拉米夫定(LMV)、阿德福韦酯(ADV)、恩替卡韦(ETV)和替比夫定(LdT)获得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批准用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154例早中期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分析,探讨有关治疗方案及选择使用不同的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所有病例均采用常规中西医结合保肝、退黄、抗病毒、支持、对症等治疗,部分病例应用人工肝治疗。结果:154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总有效率64.3%,在院病死率1.3%,无效率34.4%;治疗前后自身对比,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胆碱酯酶(Che)、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等指标均有明显改善(P0.05)。抗病毒药物当中恩替卡韦及拉米夫定组有效率较高。结论: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早期、中期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选择单一快速起效的恩替卡韦或拉米夫定可能会提高有效率。  相似文献   

9.
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近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评价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57例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恩替卡韦0.5mg,每日1次口服;另86例给予拉米夫定100mg,每日1次口服,存活患者的治疗时间不少于6个月。结果接受恩替卡韦治疗后6个月时,总胆红素和谷丙转氨酶分别由治疗前的270.1±81.8μmol/L和342.5±130.7U/L降至74.9±36.5μmol/L和71.24±2.8U/L,均较拉米夫定组改善更明显(P〈0.05);恩替卡韦组的HBVDNA转阴率为69.8%,明显高于拉米夫定组的46.8%(P〈0.05)。病死率分别为7.0%和10.5%,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在近期临床疗效、肝功能改善和抑制病毒复制方面均优于拉米夫定治疗者。  相似文献   

10.
目前,所有口服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药物,包括拉米夫定、阿德福韦、恩替卡韦、替比夫定等,在长期抗乙型肝炎病毒(HBV)治疗过程中都可能出现耐药.随着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药物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HBV耐药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制约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疗效的主要因素.HBV发生耐药变异之后,其生物学特性,包括复制能力、分泌能力、包装能力和抗原性都可发生相应变化.本文就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药物耐药变异对HBV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1.
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Foxp3 mRNA表达水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奚敏  张瑞祺 《肝脏》2008,13(5):375-378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叉头状螺旋转录因子(Foxp3)mRNA表达及其与HBV感染后转归的关系。方法应用实时RT-PCR方法检测19例急性乙型肝炎、50例慢性乙型肝炎、21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15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和15例正常对照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Foxp3 mRNA表达,应用ELISA法检测其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10、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含量,并观察它们与Foxp3 mRNA的相关性。结果急性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慢性重型肝炎患者Foxp3 mRNA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重型肝炎Foxp3 mRNA水平高于其他各组(P〈0.05)。HBV感染各组IL-10、TGF-β含量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5),急性乙型肝炎组IL-10含量较慢性乙型肝炎组明显升高(P〈0.05);急性乙型肝炎组TGF-β含量与肝硬化组、重型肝炎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10、TGF-β与Foxp3 mRNA表达水平无相关性。结论急性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慢性重型肝炎患者Foxp3 mRNA水平高于正常人,重型肝炎患者Foxp3 mRNA水平高于其他各组HBV感染者,表明Foxp3参与了HBV发病过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Foxp3 mRNA表达水平可能与疾病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核苷类抗病毒药治疗对HBV DNA阳性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短期生存率的影响及不同药物的疗效差异。方法:将入院时432例HBV DNA阳性的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分为两组:230例为抗病毒组(根据服用不同抗病毒药又分为3组),202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2周的生存率及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HBV DNA转阴率的差异,同时比较不同抗病毒药物治疗12周的生存率差异和生化指标及HBV DNA阴转的差异。结果:①治疗12周生存率抗病毒组为70.70%,对照组为58.5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治疗12周HBV DNA阴转率,抗病毒组为69.06%(96/139),对照组为32.29%(31/96),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③不同抗病毒药物中12周生存率,恩替卡韦组为73.30%,拉米夫定组70.50%,替比夫定组67.70%,3种药物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治疗12周时患者TBil、PTA、HBV DNA转阴率拉米夫定组分别为(83.63±99.47)μmol/L、(58.57±16.69)%、65.08%,替比夫定组分别为(102.33±113.58)μmol/L、(55.61±15.98)%、69.23%,恩替卡韦组分别为(70.66±108.86)μmol/L、(57.46±17.12)%、74.00%。3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抗病毒治疗可以改善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预后及肝功能,常用的3种核苷类药物疗效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根据预后将253例ACLF患者分为治疗有效组(84例)和无效组(169例),统计患者的一般资料、常规化验指标、肝功能指标和乙肝病毒学指标,回归分析各项指标与预后的关系。结果有效组和无效组性别、ALT、AST、前白蛋白、总胆固醇、血糖、AFP、血红蛋白、血小板、HBV DNA计量和e抗原(HBeAg)阳性率在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有效组和无效组年龄、总胆红素水平、白蛋白、肌酐、凝血酶原活动度、纤维蛋白原和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患者年龄越大,预后越差(χ2=9.426,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表明,总胆红素、PTA、纤维蛋白原、肌酐和住院时间是ACLF的独立影响因素(P均<0.05)。结论年龄、血清总胆红素、白蛋白、肌酐、凝血酶原活动度、纤维蛋白原和住院时间影响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预后,其中总胆红素、PTA、纤维蛋白原、肌酐、住院时间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Th1/Th2(辅助性T淋巴细胞1/辅助性T淋巴细胞2)型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35例,其中25例接受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及普通护肝治疗,10例仅接受普通护肝治疗。应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血清IL-4(白细胞介素-4)、IL-6、IL-8、IL-18、IFN-γ(γ干扰素)含量;同时检测患者肝功能及HBV DNA。结果: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前后IL-4、IL-6、IL-8、IL-18、IFNγ-、ALT、A lb、TB il、HBV DNA含量之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见表2),且细胞因子IL-6、IFN-γ水平与HBV DNA水平有相关性(P〈0.05,见表5)。对照组予以普通护肝治疗前后IL-8、ALT、A lb之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见表2),而IL-4、IL-6、IL-18、IFN-γ、TB il、HBV DNA之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见表2);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组不同肝脏贮备功能等及不同的患者之间细胞因子变化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见表3),而不同核苷类似物治疗前后IL-4、IL-6、IFN-γ变化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见表4)。结论:核苷类似物在抑制病毒复制的同时,能平衡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细胞因子网络,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健脾补肾法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Th9/Treg平衡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符合抗病毒指征的CH8患者100例,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健脾补肾中药联合核苷(酸)类似物治疗,对照组仅用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治疗前后测定Th9、Treg水平,疗程为24周。同时选择健康志愿者50例,测定Th9、Treg水平。结果:慢性乙肝患者与健康对照组Th9、Treg、Th9/Treg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h9、Treg、Th9/Treg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Th9、Treg、Th9/Treg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Th9、Treg、Th9/Treg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ALT复常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BVDNA转阴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BeAg转换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h9/Treg在乙肝病毒感染患者中存在失衡,健脾补肾中药能通过调节Th9/Treg提高核苷(酸)类似物治疗CHB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自然杀伤细胞G2D受体在乙肝患者体内差异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3年5月在本院就诊的30例慢性肝炎患者,21例重型肝炎患者及非乙肝对照18例,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G2D表达,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肝组织G2D表达。结果免疫组化检测慢性肝炎患者、重型肝炎患者及非乙肝对照肝组织G2D阳性细胞百分率分别为13.33%、42.86%和1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5,P〈0.05);重型肝炎患者G2D阳性细胞百分率与慢性肝炎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7,P〈0.05);慢性肝炎患者G2D阳性细胞百分率与非乙肝对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重型肝炎患者、慢性肝炎患者及非乙肝对照外周血G2D阳性细胞百分率分别为(12.32±3.43)%、(17.22±5.43)%和(11.11±3.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肝炎患者G2D阳性细胞百分率与非乙肝对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肝患者肝组织及外周血G2D高表达,可能与肝炎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17.
何长伦  王寿明  张锦海  吕恒  郑纪山 《肝脏》2010,15(5):332-334
目的观察不同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CD8^+ T细胞的细胞内毒性颗粒和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方法用rHBcAg作为刺激剂,采用免疫荧光染色结合流式细胞术分析慢性乙型肝炎中度、重度患者以及无症状HBV携带者外周血CD8^+ T细胞的IFN-γ/IL-4和穿孔素/颗粒酶B表达水平。结果慢性乙型肝炎重度患者CD8^+T细胞的穿孔素及颗粒酶B百分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P〈0.01)和HBV携带者(P〈0.05,P〈0.01),中度患者显著高于正常对照(P〈0.05)。2组慢性乙型肝炎IFN-γ+/CD8^+ T细胞(Tc1)百分率均高于正常对照和HBV携带者(P〈0.05)。HBV携带者CD8^+T细胞的穿孔素和颗粒酶B表达以及Tc1百分率与健康对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L-4^+/CD8^+ T细(Tc2)表达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8^+ T细胞中穿孔素/颗粒酶B表达率的增加以及Tc1细胞增加与慢性HBV感染的肝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外周血CD3+CD4-CD8-T细胞(DNT)和T细胞亚群的变化及意义。方法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136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包括33例无症状携带者、28例急性乙型肝炎患者、28例轻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5例中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2例重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39例健康人外周血DNT细胞及T细胞亚群。结果健康人群和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DNT细胞比例分别为(4.82±3.43)%和(4.75±2.71)%,显著低于无症状携带者[(5.43±3.31)%,P〈0.05]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0.05);轻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DNT细胞比例为(7.97±4.12)%,显著低于重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1.36±5.01)%,P〈0.05];中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DNT细胞比例为(8.41±4.93)%,也显著低于重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0.05);健康人、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和无症状携带者之间 T 淋巴细胞亚群分布无明显差异,但随着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情加重,外周血 CD3+、CD3+CD4+CD8-细胞比例降低(P〈0.05),CD3+CD4-CD8+细胞比例升高(P〈0.05)。结论外周血DNT细胞比例的升高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慢性化及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疾病进程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慢性肝病患者组织中生存素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的表达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5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南溪山医院肝病科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同时经病理学检查后证实为原发性肝癌,比较乙肝肝硬化、慢性乙型肝炎、原发性肝癌患者组织中的生存素与VEGF-A的表达。结果生存素在乙肝肝硬化、慢性乙型肝炎、原发性肝癌患者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6.9%、31.6%、84.0%,在三者之间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A的表达率分别为75.0%、26.3%、68.0%,VEGF-A在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的阳性表达率比乙肝肝硬化、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生存素与VEGF-A作为早期原发性肝癌的检测标志物,能有效提高肝癌的诊断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