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是一种起源于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增殖性疾病,90%以上的病例具有CML特异的细胞遗传学标记,即Ph染色体。其分子生物学基础则是第9号和22号染色体长臂易位t(9;22)(q34;q11),形成bcr/ab l融合基因,因此,在CML患者的诊断和治疗监测中,Ph染色体分析和bcr/ab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伊马替尼联合化疗治疗费城染色体阳性(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疗效。方法 Ph+ALL患者46例,分别应用VDCP、VDCLP方案联合伊马替尼诱导治疗,完全缓解(CR)后继续伊马替尼联合化疗进行巩固及强化治疗,有合适供者的患者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结果 46例Ph+ALL CR率为67.4%(31/46),无治疗相关死亡。16例患者CR后行造血干细胞移植,10例目前仍无病生存;3例复发;3例死于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合并感染。CR后持续巩固及强化治疗的15例患者中位缓解期为13(9~19)个月。结论伊马替尼联合化疗治疗Ph+ALL,CR率较常规化疗诱导治疗明显提高。伊马替尼联合化疗进行巩固治疗,中位缓解时间及生存时间较长,较单用化疗明显延长。  相似文献   

3.
1998年以来,Slaven等学者率先开展非清髓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NAPBSCT),治疗白血病等恶性血液病,取得显著效果。笔者采用白消安(Bus)、CY及环孢素(环孢菌素A,CsA)等,为1例HLA配型四个位点不合的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患者成功进行NAPBSCT,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脐带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儿童恶性或非恶性疾病后患儿的常见死亡原因.方法 对采用脐带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28例儿童恶性或非恶性疾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移植后共死亡12例(42.9%),分别死于感染7例(肺部间质性肺炎3例、霉菌感染3例、病毒性肺炎1例),复发3例,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2例.结论 原发病复发和感染是脐带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儿最常见的死亡原因.  相似文献   

5.
武晓雷  王娅婕  李增政  杨同华 《军事医学》2021,45(4):316-320,封3
巨核细胞是血小板的前体细胞,其主要功能是产生血小板.近来研究表明其作为造血微环境的重要调控细胞,可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与造血干细胞、白血病干细胞相互作用,并能改变造血微环境对体内正常、异常造血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造血微环境失衡与多种恶性血液系统疾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  相似文献   

6.
非清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非清髓预处理(环胞霉素A、环磷酰胺、阿糖胞苷及CD3单克隆抗体或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的异基因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白血病5例。5例病人均顺利度过造血抑制期并移植成功。2例例经嵌合性植入转为完全植入,另3例为嵌合性植入。5例中2例发生Ⅱ~Ⅲ度GVHD,经治疗后治愈。5例中4例仍无病存活。结果表明,非清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简便安全,并发症少,疗效较好,为急性白血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手段。  相似文献   

7.
为评估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后的植入状况,采用细胞遗传学分析结合短串联重复序列-聚合酶链反应(STR-PCR),对30例Allo-PBSCT病人进行了1-25个月的随访观察。结果表明,不同性别移植的23例,21例完全嵌合(CC),1例混合嵌合(MC),1例为完全受者核型;相同性别移植的慢性髓性白血病(CML)7例,除2例外,其余均未检测到Ph染色体;STR-PCR检测结果与染色体分析结果完全一致。说明两种方面具有互补性,可结合使用。  相似文献   

8.
1 临床资料 病例1,男性,47岁,确诊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为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入院.高血脂、高血糖病史多年,药物控制效果不理想.  相似文献   

9.
薛钰婷 《西南军医》2011,13(4):687-689
近年来我们对于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治疗取得了较大进步.难治、易复发,仍然是老年AML患者当前临床治疗的难点,但对于60岁以下AML患者的完全缓解率(complete remission,CR)与总体生存率在稳步提高.通过细胞遗传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的不断研究和探索,化疗药物的新研发,靶向治疗的新进展,造血干细胞移植等,为AML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进展期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格列卫治疗初期骨髓细胞形态学的变化,探讨其在评价病情变化及指导治疗中的意义.方法 Ph染色体阳性CML进展期患者16例,其中加速期9例、急变期7例,口服格列卫0.4或0.6g/d,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3、6、9周采集骨髓涂片,常规糖原(PAS)染色,并分析骨髓细胞形态学变化.结果 治疗过程中,多数患者骨髓细胞增生度降低较明显,粒系及原始细胞比例下降,但红系比例增高明显,巨核细胞3周时下降明显;少数患者除了红系仍呈明显增高趋势外,其余上述特征变化不明显,按照诊断标准评价骨髓,可使约1/3患者病情评价出现误差.对外周血白细胞及血小板下降显著的患者,若骨髓粒系、巨核细胞显著降低,则暂时减量或停止格列卫治疗.结论 进展期CML应用格列卫治疗初期骨髓形态学具有特征性的变化,可用于评价病情变化及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