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7 毫秒
1.
目的 提高对一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的认识,探讨其在早期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9例患者均做了发病早期(1~6h)CT扫描及发病后24小时CT扫描,其中男性7例,女性2例,年龄46~68岁,平均58岁,所有病例均经临床诊断。结果 9例一侧大脑中动脉梗死患者回顾性CT资料分析,发现发病早期(1~6h)CT检查均见一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发病后24h复查,该侧大脑中动脉血供区均呈大片状低密度灶。结论 一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结合典型的临床表现,在早期脑动脉梗死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一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对脑梗塞早期诊断价值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目的提高对一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的认识,探讨其在早期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9例患者均做了发病早期(1~6 h)CT扫描及发病后24小时CT扫描,其中男性7例,女性2例,年龄46~68岁,平均58岁,所有病例均经临床诊断.结果9例一侧大脑中动脉梗死患者回顾性CT资料分析,发现发病早期(1~6 h)CT检查均见一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发病后24 h复查,该侧大脑中动脉血供区均呈大片状低密度灶.结论一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结合典型的临床表现,在早期脑动脉梗死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谭慧琴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5):3338-3339
目的:旨在提高对一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的认识,探讨其在早期脑梗死的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2例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的脑梗死患者,男性8例,女性4例,年龄44岁~80岁,平均年龄59岁,所有患者发病1h~6h内行CT扫描及发病24h后CT复查。结果:12例患者均发现有一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复查CT,该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出现大片状低密度灶,5例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消失。结论:一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对CT诊断早期脑梗死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旨在提高对一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的认识,探讨其在早期脑梗死的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2例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的脑梗死患者,男性8例,女性4例,年龄44岁~80岁,平均年龄59岁,所有患者发病1h~6h内行CT扫描及发病24h后CT复查。结果:12例患者均发现有一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复查CT,该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出现大片状低密度灶,5例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消失。结论:一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对CT诊断早期脑梗死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余麒麟 《吉林医学》2010,31(13):1887-1887
目的:通过CT动态观察一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与早期脑梗死关系,探讨其在早期脑梗死中的诊断意义。方法:对200例脑梗死患者CT资料回顾分析,共发现一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13例,均于发病后6 h内行CT扫描及24~36 h后CT复查。结果:出现一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患者,复查CT后,该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出现程度不同的大片状低密度灶。结论:一侧脑动脉高密度征有助于早期脑梗死的诊断,是早期脑梗死有用的征象。  相似文献   

6.
目的旨在提高对一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的认识,探讨CT对早期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男9例,女6例)一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患者,年龄51~73岁,平均60岁.所有患者发病早期(1~6 h)均行CT检查及24 h后CT复查.结果15例患者早期CT检查均见一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发病24 h后CT复查,该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呈大片状低密度影.结论一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对早期脑梗死的诊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80例急性大脑中动脉梗死患者早期及24小时后的2次头颅CT资料进行研究,评价其对早期急性大脑中动脉梗死的临床价值。方法 应用Xvision/GX型CT机,观察80例早期大脑中动脉梗死患者头颅CT平扫表现,于24h后复查头颅CT,并回顾性对比分析研究。结果 80例患者首次CT阴性者34例(占42.5),略低密度征13例(占16.3%),豆状核征19例(占23.8%),脑沟征22例(占27.5%),岛叶征24例(占30.0%),外侧裂征5例(占6.3%)。结论 早期急性大脑中动脉梗死患者行头颅CT检查呈阴性或有早期改变征象,对临床治疗有较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8.
张豫 《中外医疗》2014,(16):60-61
目的探讨分析螺旋CT在外伤性脑疝术后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择取该院收治的37例外伤性脑疝术后并发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断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术后CT检查在诊断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术后24 h复查检出脑梗死6例,24-48 h检出13例,3-6 d检出18例,大面积梗死21例,小灶性梗死16例;5例患者强化CT结果显示为大脑动脉或分支动脉狭窄、闭塞,后期复查出现梗死灶;预后良好率62.16%。结论豆状核轮廓模糊、脑动脉致密血管征、岛带及基底核消失征等CT征象是早期脑梗死的重要指标,临床重视CT影像早期改变,提高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T平扫联合CT灌注成像(CTP)、CT血管造影(CTA)在早期缺血性脑血管病(CV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5例发病24 h内临床诊断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脑梗死(CI)的CVD患者,同时行CT平扫、CTP、CTA检查,CI患者在发病后2~7d行头颅CT复查,对比头颅CT复查所见梗死区及脑灌注血流图缺血区,确定缺血半暗带,所有患者作灌注参数及CTA结果分析。结果 (1)10例TIA患者CT平扫未见异常,CTP表现为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灌注异常区达峰值时间(TTP)延长,CTA显示7例血管狭窄;(2)35例CI患者中,CT平扫见低密度灶5例,未见异常30例。发病在6 h内的22例患者中有19例存在缺血半暗带;发病6~24 h的13例患者中2例存在缺血半暗带,梗死区的脑血流量、脑血容量及半暗带区的脑血流量与对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半暗带区的脑血容量与对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35例CTA显示有26例患者存在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或大脑后动脉不同程度的狭窄或完全闭塞。结论 CT平扫、CTP、CTA三项联合检查对发病24h内的CVD患者,能够鉴别TIA及CI、预测CI患者是否存在缺血半暗带、评价大血管情况,为实现溶栓的个体化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旨在提高对一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的认识,探讨其在早期脑梗死的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2例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的脑梗死患者,男性8例,女性4例,年龄44-80岁,平均59岁,所有患者发病卜6小时内行CT扫描及发病24后cT复查。结果12例患者均发现有一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复查CT,该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出现大片状低密度灶,5例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消失。结论一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对CT诊断早期脑梗死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超急性期(发病3 h内)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区严重缺血性卒中[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10]患者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影(hyperdens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sign,HMCAS)发生率,比较HMCAS(+)组和HMCAS(-)组患者临床情况和预后的异同。方法:共43名患者纳入研究,进行临床评价、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随访90 d记录改良Rankin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Bathel指数(Bathel index,BI)和死亡情况。结果:HMCAS(+)发生率为23.3%(10/43)。HMCAS(+)组发病24 h NIHSS评分和大面积脑梗死比例明显高于HMCAS(-)组(20.2±5.4 vs.14.8±7.2,P=0.037;100%vs.39.1%,P=0.001),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卒中危险因素、就诊间隔、实验室检查和90 d结局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急性期HMCAS(+)的严重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24 h病情恶化更为显著,随后发生大面积梗死者比例更高;临床表现为严重缺血性卒中的患者基线非增强CT出现HMCAS需要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12.
报告4例起病后3小时内的大脑中动脉脑梗塞的早期CT表现。CT所见主要有:一侧大脑中动脉密度增高、“脑岛异常征”、豆状核边界模糊、脑沟池受压、脑皮髓质界面消失、内囊后肢增宽、低密度改变等征象。认为前六种征象较脑梗塞的低密度改变更早出现,为CT诊断大脑中动脉脑梗塞的早期依据,其中“脑岛异常征”为本文首次提出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利用猴局部脑缺血模型探讨CT灌注成像在超急性缺血性脑梗塞研究中的意义.方法 采恒河猴静脉血制作自体白色血栓,经DSA手术导入至一侧大脑中动脉M1段分支,分别于栓塞前后不同时间段行CT平扫及CT灌注检查,并结合其DSA栓塞结果、临床表现及大脑病理标本综合分析.结果 经DSA栓塞并造影证实猴脑一侧大脑中动脉M1分支栓塞成功;于不同时间段行CT灌注扫描,可见相应区域灌注异常,表现为脑血容量及脑血流量降低,造影剂平均通过时间延长;24h后CT平扫亦可见局部低密度梗死灶.结合尸检病理标本,3种检查结果具一致性.结论 CT灌注成像能准确判断猴局部脑缺血模型超急性期脑缺血病灶的形成,对临床超急性期脑缺血的早期诊断提供了一种准确、经济及简便的检查方法,特别对指导临床溶栓治疗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CT检查在超急性脑梗塞中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 35例超急性脑梗塞CT改变 ;结果 :脑组织密度减低30例 ,一侧大脑中动脉密度增高 5例 ,局部脑组织肿胀 5例 ;结论 :CT检查是超急性脑梗塞的重要 (主要 )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早期脑梗死CT表现,寻找病变最早出现的部位、与临床表现及相关血流动力学改变的相关性。方法对我院2009-2013年度患者60例,在病发后0.5-6小时内CT检查,后经CT、MRI或DSA证实单侧大脑中动脉主干栓塞致大片脑梗死,但无合并颈内动脉及大脑前、后动脉栓塞患者,对首次CT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并将其与脑动脉侧枝循环供血情况及临床表现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57例表现出阳性征象,一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23例,基底节区密度减低55例,岛叶密度减低42例,局部脑皮质密度减低40例,局部脑组织肿胀36例。临床症状重度23例,中度22例,轻度15例。结论出现连片急性脑梗死是按M1、M2、M3、M4、M5段沿途分布,最早出现病变部位由近到远延伸,依次是:1大脑中动脉主干高密度征;2基底节区密度减低;3岛叶及颞下前叶密度减低;4大脑背外侧前部颞额顶叶交界部皮质区密度减低;5大脑背外侧后部枕叶及顶后叶皮质密度减低。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与早期CT表现病变部位及范围有相关性,P0.05,首次检出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及大脑所属各部位病灶越多,其临床症状越重,CT或MR复查脑梗死大片病变范围越大,即病人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